去新疆前,朋友為我餞行,正是即將入伏的日子,聽說我要去吐魯番,非常不理解,四十幾度的高溫,去那裡不是受折磨麼?我們所居住的延邊是東北的最東部,高寒山區,都是怕熱不怕冷的主兒。我對朋友說,吐魯番號稱火州,去那裡就是要體驗一下在四十幾度的高溫下生活是什麼滋味。朋友不可思議地笑說:「服了你了。」
朋友年長於我,50多了,是位老大哥,還有個目的我沒好意思和他說,去吐魯番,我還要去圓夢,已近天命之年,談夢有些可笑了,但去看歌中唱的吐魯番的葡萄,去看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滅不了火的火焰山,去看我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是我嚮往多年的夢想。
每一次岀發,我喜歡把第一站設定為最想去的地方,心情迫切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因為第一站基本不會有什麼變故。因此,新疆之行我把第一站設定為吐魯番。
在長春乘坐T302,從瀋陽北直接到內蒙古的甘旗卡,橫穿內蒙古至寧夏然後進甘肅,到第三天早晨醒來,窗外茫茫戈壁,遠處是山脈起伏,隱約可以山頂上的積雪,問了兩個剛上車的小姊妹才知道列車正行駛在張掖大地,而那天邊連綿的山脈是祁連山。
車過嘉峪關到柳園站,停車10分鐘,想下車放放風,剛走到車門,一股熱浪迎面撲來,在站臺上,整個人被熱浪包圍,呆了兩分鐘,和我一起下車放風的旅客陸續回車廂,受不了外面的酷熱。查了下柳園的天氣,38度,又查吐魯番,45度,38度就這樣,45度該如何?我臨時改變主意,第一站還是到烏魯木齊,最後一站到吐魯番,在新疆轉一圈,適應一下新疆的氣候,然後再到火州吐魯番,如果第一站到吐魯番,中暑了或者有更嚴重的意外,新疆之行就泡湯了。
從柳園向西,茫茫戈壁,烈日當空,窗外的熱浪提高了空調車廂的溫度,顯示其咄咄逼人的威力。到吐魯番,我花了25元錢補票,在硬座車廂坐到烏魯木齊。
我的新疆之行從烏魯木齊開始,先是從烏魯木齊到喀納斯,從喀納斯到伊寧,從伊寧返回烏魯木齊然後轉車到喀什,在喀什的公交車上,我看到前面的電子顯示屏顯示溫度為41度,此刻我的身體並無不適,看來我改變行程還是對了。在喀什的兩天,氣溫一直在40度以上,我順利完成了計劃的行程後告別喀什直奔吐魯番,心裡消除了對於炎熱的擔憂。
已經在新疆遊走近半個月,領略了新疆的沙漠、戈壁、草原、湖泊、古城、集市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但從喀什到吐魯番的路上,我的心情還是迫切又激動的。
中午在喀什上的車,22個小時,第二天中午到達吐魯番,吐魯番火車站距離市區還有近50公裡的路程,關於吐魯番的行程路線我已經亂熟於心,出火車站向右側步行至大河沿汽車站,在大河沿坐客車到市區,為確認自己的攻略正確,沿途又問了下路邊乘涼的維吾爾族大叔,問路時發現這裡的人們漢話說得非常好,交流起來不像在喀什那麼困難,想來這與吐魯番的地理位置有關,這裡毗鄰甘肅,應該受漢民族影響比較大,語言、習俗、飲食習慣漢化了。
從未到過零上40多度的地方,為了克服高溫,我極力控制自己行進的節奏,不想讓自己出紕漏,希望自己的體驗能夠圓滿成功。
大河沿通往吐魯番市區的客車是普通的中巴,沒有空調,開車窗降溫。中巴岀了大河沿鎮是一望無際的戈壁,但走了沒多長時間,上高速又下高速,行駛到一條鄉村公路時,看到路邊立著大牌子,牌子上寫著大紅字:「生態吐魯番、智慧吐魯番、小康吐魯番、美麗吐魯番」。這應該是吐魯番人的目標,也是吐魯番人倡導的理念,幾句標語可以看出火州吐魯番人與時俱進。
路兩邊綠樹成蔭,其中靠近公路一側的一排樹,下面是獨立筆直的樹幹,上面則是團狀的綠色樹冠。每棵樹都一樣高,伸向遠方,非常整齊,問旁邊的一位長者,不知道這樹的名字。路兩邊斷續可見維吾爾族村莊,農戶。戈壁與綠洲相互交錯,讓人的視覺不再單調。
到了吐魯番市區,司機聽說我預訂的客棧在火焰山賓館院內,他把我在一個路口放下來,告訴我沿路走,然後問下路人火焰山賓館怎麼走就很容易找到了。
我用百度地圖導航,發現所處的位置是文化東路,路上車少,人也少,目的地兩千米多點,下車的地方應該是外環路。我慢慢地走,但因為高溫,背包與脊背中間很快讓汗水浸透了,中間路過吐魯番廣播電臺,想起這路的名字應該和這電臺有關吧,順利地找到了火焰山賓館院內的白駝青年旅館,從昨天中午開始坐車,剛剛又走了一路,入住後就沒有外出,決定第二天開始遊覽圓夢。
吐魯番的景點比較分散,恰好青旅有拼車的業務,就與小夥伴拼車,80元車費,負責5個景點的交通:交河故城、坎兒井樂園,火焰山,千佛洞,葡萄溝。對於我來說這種旅行方式就是奢侈,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搭公交或客車,交完了錢,第二天的行程就算搞定。
辦完入住手續,到房間收拾了一下,還不到下午5點,岀門到馬路對面一家清真飯店吃扁豆面旗子,飯店只我一個顧客,熱呼呼的旗子上來,吃的我渾身是汗,吃完面岀來,5點多鐘,在內地應該是乘涼的好時光,但此刻的吐魯番依然炙熱,在樹蔭下站了一會兒,熱度不減,大街人車少人稀,本想溜達一會兒的我還是決定回青旅休息吧。
青旅有一個大堂,舉架有三層樓高,大堂上方掛著兩個大風扇,很多小夥伴坐在風扇下吹風,空曠的大堂裡說不上涼爽,但也不熱,房間有電扇,打開電扇吹吹風,蠻舒服。在喀什我就發現,新疆的熱與內地是不一樣的,新疆的熱是乾熱,這種熱不同內地的溼熱、悶熱,內地的夏天,如果遇上桑拿天,那種熱讓你無處躲藏。而新疆的熱,只要你到了室內,或者在濃蔭下,建築物陰影裡,馬上可以把燥熱拋開。
晚上洗了個熱水澡,養精蓄銳,準備明天的參觀。查了下天氣預報,明天46度,這兩天吐魯番的氣溫也相對平時較高。
第二天上午8點,預定的車子準時到達客棧,一輛7座位商務車,上車後我的吐魯番圓夢之旅開始了。
第一站是交河故城。交河故城整體處在牙爾乃孜溝兩條河交匯處,因此被稱為交河。整座城池處於30米高的黃土臺上,兩端窄,中間寬,從空中俯視,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葉。這裡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諸國之一的車師前國都城,是車師前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吐魯番的乾旱少雨,使交河故城保存完整,建築全部由夯土版築而成,形制布局則與唐代長安城相仿。城內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藏兵壕、寺院佛龕中的泥菩薩都還可以找到。
交河故城是新疆保存最為完好的生土建築群,買了門票進入景區後,一同進景區的兩位陝西大哥,他們的對話讓我忍俊不禁,一位大哥說,70元的門票就讓咱們看這土坷垃?
我的感覺與他們相反,喜歡這種充滿滄桑感的人文景觀,透過高低不平的黃色土墩、土柱、斷壁殘垣,可以遙想兩千多年前的市井繁華,在烏魯木齊新疆博物館看到的嬰兒乾屍,其中有在交河故城岀土的,在墓葬區看見了保存完好的小墓穴。
安西都護府官署區整體建築格局清晰。古城中的古井保存完好。這些遺址是繁華、戰亂和衰落的見證。兩千多年歲月的風吹雨打,它們能夠依然存在於天地之間,用特殊的語言向過往的紅塵中人傳遞那來自時間深處的信息,不由讓我慨嘆不已。
第二站是坎兒井樂園,坎兒井、萬裡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稱為我國古代三個最偉大的工程。坎兒井樂園景區不大,核心景區是坎兒井博物館,參觀後我才知道為何吐魯番的沙漠會變成綠洲,這都是坎兒井的功勞。坎兒井的井水灌溉了農田,讓這沙漠戈壁長出各種特殊的物產。坎兒井也滋養了這裡的人民,雪山融化的雪水,經過地下暗渠的層層過濾,成為天然礦泉水,優質的水源讓吐魯番成為長壽之鄉。
坎兒井真是吐魯番各族人民創造的奇蹟,1100多個坎兒井,5000多公裡長的地下暗渠,傾聚了多少人的智慧、血汗和生命。坎兒井被稱為地下長城,與萬裡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齊名當之無愧。
在坎兒井的明渠灌了一瓶水,坎兒井水清甜甘爽,非常解渴。
岀了坎兒井樂園才感受到外面的熱度,今天的氣溫高達46度,我穿的防曬服讓汗水浸透。在停車場的樹蔭下等待還未岀來的小夥伴,我的旁邊蹲著一位位維吾爾族司機,看見我汗溼的衣服不由得驚嘆,他以為我衣服就是這個顏色的,聽我說是汗浸的,忙說太誇張了。他的手機鈴響,從他與對方的通話得知,他是給朋友在賓館預訂房間,他和對方自報家門,名叫虎建德,旁聽的我一下記住了他的名字。接完電話,他對我說,到吐魯番,不管多熱,心裡不慌就沒事,管它40度,50度,讓他來吧,專心做自己要做的事。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聽了他的話,我讓心沉靜下來,學著當地人,臉上掛上不慌不忙的神態,然後讓動作從容起來,多少度的事不去想不去理。
後來反思,這位兄弟的話充滿了人生的哲理,不管遇到什麼事,保持內心的鎮定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難,這是來吐魯番的一個意外收穫。萍水相逢的虎建德可能早就忘了他對陌生人說的話,但他的話卻會讓我銘記一生。
小夥伴齊了後,大家上車向火焰山岀發,我的防曬服竟很快幹了,而且再也沒有岀現全部溼透的情況。
還未到火焰山景區已經看到車窗外連綿起伏的紅色山脈了。因為在景區外可以完整地看到火焰山,大家便沒有購票進景區,在拐向景區的路口,有一個赤色的火焰造型,立柱上寫著火焰山三個大字,橫梁上是背著芭蕉扇、手打涼篷的孫悟空。王延德的《高昌行記》說,「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煙氣湧起,而無雲霧。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而當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第一次經過火焰山的時候,曾作詩《經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
從他們的記載和創作的詩歌可以了解到,很早以前,火焰山就炙熱無比,山體色如赤焰,陽光照射,煙霧升騰如同火焰燃燒。眼前的火焰山一如詩文中所述,這裡氣溫較比別處要高,山體寸草不生,雨水衝刷出一道道紋路,顏色赤紅,稱為火焰山再形象不過了。
火焰山因為西遊記天下聞名,昨晚小侄在微信中看到我到了吐魯番,他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去火焰山麼?可見,火焰山是許多人的夢想,如今我已經站在火焰山前,內心激動又自豪。
從火焰山景區到千佛洞,公路一直傍著火焰山,途中看到的山更紅,山形更漂亮,中途我們請師傅停車,下來照相。原來火焰山的山脈有100公裡長。
千佛洞,因為大家看過太多類似的景點便沒勞駕師傅送我們過去,在一處正在建設的火焰山景區逗留了一會兒後,我們奔向國家五A景區葡萄溝。
進入葡萄溝後,可以看到路兩邊的維吾爾族人家,家家院裡都種著葡萄,院門口擺著摘下來的新鮮葡萄和葡萄乾售賣。在葡萄架下有一段公路,兩邊是水泥搭建的葡萄架,葡萄溝裡處處是葡萄。路邊的高坡上間或可以看到製作葡萄乾的晾房,有的是四方的,有的是長方的,黃土匹壘成,牆壁開著十字花窗。
透過車窗可以隱約看見葡萄溝裡探頭探腦伸展岀來的綠色。車在一處入口停下後,我們在一個大葡萄架下向景區入口前行,兩邊是停車場和農家樂,還有特產攤和小吃攤,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
葡萄溝裡種植著各種葡萄,據說有一百多個品種,有免費的品嘗點兒。在葡萄架下徜徉,感覺非常涼爽,沒有一點身處火州的感覺。
葡萄溝中有維吾爾族表演,遊人可以參與互動,還有維吾爾族風俗展覽館,許多人在一個刻有「葡萄溝」三個大字的小飛瀑前拍照留念,這裡因為有飛瀑,更顯涼爽,聚集了很多遊人。
同來的兩位女士匆忙遊覽後岀了景區,要去外面的維吾爾族農家買些葡萄乾郵寄給家人、親戚和朋友,我因為要看看外面的維族村莊也一起岀來了。
在路邊看到了葡萄溝的遊覽地圖,原來景區的入口很多,裡面還有王洛賓紀念館第不少人文景點,司機給了我們一個半小時的遊覽時間,來不及看更多的地方。我只想在溝外隨便轉轉,溝口外是一個維吾爾族村莊,家家庭院中種著葡萄,不愧為葡萄之鄉,熱情的維吾爾族婦女邀請品嘗她們自家生產的葡萄乾,鮮葡萄,好吃不貴,兩位女士每人買了幾百元的葡萄乾,熱情大方的維吾爾族婦女還贈送她們每人二斤,兩位女士開心壞了,網上所傳,葡萄溝商家宰客的事並未發生。這裡網絡物流很發達,交錢,寫好地址,商家負責發貨。
在葡萄溝大家都有收穫,有的品嘗了當地的小吃,有的買了葡萄乾,還有的買了鮮葡萄,5元錢2斤,真是便宜。告別葡萄溝,大家一臉的笑意。
結束了一天的行程後,司機師傅把我們送回客棧,在客棧附近吃了碗新疆49丸子湯,天色還早,和來自湛江的藏羚羊老弟逛街,吐魯番的城區不是很大,我們沿著街道信馬由韁地散步,在一個葡萄架遮蓋的步行街上,一位女中學生正在朗誦謳歌吐魯番的詩,她聲情並茂,詩歌的字裡行間浸潤著對火州吐魯番的摯愛,她的朗誦吸引了很多人圍觀。
農貿市場還沒有關門,市場前有各種水果攤,還有烤肉攤,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天色將晚,我們來到了一個大型的音樂噴泉廣場,這裡有很多當地的市民在廣場納涼,孩子們在噴泉旁嬉戲,一派祥和歡樂的景象。
在吐魯番雖然只住了兩晚,但見證了這片熱土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領略了火州的美景,品嘗了美食,也圓了我的吐魯番之夢。
第二天一早,我在汽車站坐車到火車站,與吐魯番匆匆告別。新疆之行,在吐魯番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每一次結束用心良苦的旅行,我的眼裡便會噙滿淚水,這事在徒步廬山時發生過,告別黃山時發生過,今天,告別吐魯番時又發生了,戈壁、沙漠、綠洲,吐魯番真是片神奇的土地,期待著下一次與你再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