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論壇」微信公眾號:reporterbbs,猛擊右上關注)
小編說:如果你不知道Quora,你一定知道知乎;如果你不知道Vine,你一定知道微視。從模仿開始,尋找你的商業模式吧,騷年!
在Copy 2 China的大潮中,眾多新媒體產品如社會化問答、短視頻以及新聞閱讀類產品都成為國內創業團隊模仿的對象。如果你不知道Quora,你一定知道知乎;如果你不知道Vine,你一定知道微視;就在一個月前,於威的「病毒新聞實驗室」也發布了一款新媒體產品「微在」,宣告要做中國的buzzfeed。
海外的Business Insider、Huffington Post等外媒先鋒,商業模式已陸續被驗證,不斷刺激著國內創業者的效仿和借鑑。那麼,成功真的可以被複製麼?這些媒體先鋒背後的創始人和領導者,其想法也許才是關鍵所在,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思維,可能一切開始於模仿也將終止於模仿。
8位大佬,究竟抓住了怎樣的不二法則?盤點來看:
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現年64歲的阿里安娜早年是位富於政治熱情和鮮明個性的評論家、電視主持人,在英國家喻戶曉。後移民美國,並因嫁給美國共和黨議員麥可•赫芬頓而在美國政治社會如魚得水。雖然這段婚姻在1997年走到盡頭,但阿里安娜在事業上繼續前行。
2005年5月阿里安娜創辦赫芬頓郵報,雖然自稱「報」,卻並沒有印過一個字,因為這是一家徹徹底底的新媒體。它具有博客自主性與媒體公共性,通過「分布式」新聞發掘方式和以WEB2.0為基礎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而獨樹一幟,以新銳的報導風格而引人注目。
在《赫芬頓郵報》之前,阿里安娜曾經建立過多個時事新聞網站,直到創辦《赫芬頓郵報》,阿里安娜真正掌握了網際網路新聞的秘訣:「網際網路讓我們知道什麼方式能夠吸引讀者,刺激評論、共享傳播,並激發他們參與的欲望。今天的讀者傾向於按需索取新聞,並按自己的標準重組新聞,在一個更廣闊的語境裡使用新聞——談論、辯論、質疑,與那些不同政見者直接交鋒。」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安娜讓赫芬頓郵報的讀者能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並自主決定是否要深入閱讀,新聞在網頁的排列順序根據網民的點擊率而上下調整,從而形成了全天候根據大眾注意力形成的「讀者自主頭版」的特徵。
BuzzFeed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
有意思的是Buzzfeed的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也是《赫芬頓郵報》的聯合創始人。當佩雷蒂還在《赫芬頓郵報》工作期間,便開始對BuzzFeed項目進行嘗試。
2006年,喬納·佩雷蒂在美國紐約正式創建了Buzzfeed。作為一個美國的新聞聚合網站,由buzzfeed每天從數百個新聞博客那裡獲取訂閱源,通過搜索、發送信息連結,為用戶瀏覽當天網上的最熱門事件提供方便,被稱為是媒體行業的顛覆者。7年時間裡,BuzzFeed藉助最拿手的貓貓狗狗榜單圖讓自己的內容風靡社交網絡,並發展成為一個盈利的內容網站。
但是buzzfeed團隊的創新根本停不下來。今年八月,在獲得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投資的5000萬美元,公司估值達到驚人的8.5億美元之後。BuzzFeed立即對外界宣布,他們要開發互動性強烈的在線休閒小遊戲,讓更多讀者參與進來。除了在遊戲上的嘗試,8月的早些時候,BuzzFeed還確定將開發專門提供新聞資訊的新應用。而在新產品之後,BuzzFeed繼續推進創新步伐。8月中旬,他們再次公布重大擴張計劃,表示將成立一個全新的內容製作部門。然而奇怪的是,新部門製作的內容並不在BuzzFeed的網站上發布,而是直接面向Tumblr、Imgur、Instagram、Snapchat等社交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 Buzzfeed的一系列舉動仿佛都在遵從一個行為準則,追逐人群和用戶的注意力。
Business Insider創始人: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鼎盛時期,美林證券的明星分析師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在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BC(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和NPR(美國國家公開電臺)等媒體頻頻出鏡,侃侃而談對新興網際網路公司的看法。2012年,一家名為Business Insider的商業科技新聞網站成為全世界,包括中國媒體競相引用的消息來源,而它的CEO和主編也是亨利·布洛吉特。
關注科技行業的讀者在瀏覽國內科技新聞網站時,常常會看到「根據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報導」的字樣。BI的影響力已在短短幾年內不可小覷,2014年已躋身全美50大網站之列,現全球排名為第167。
作為美國知名的科技博客、數字媒體創業公司、在線新聞平臺,Business Insider在全球範圍內的訪問流量目前已超過金融時報和彭博社等知名媒體的網站。但是,BI對新聞的報導方式卻與這些傳統媒體有所不同。他們用多張大幅的圖片,配以一定的說明文字,來呈現一篇報導。
2014年2月,BI繼續開拓全球市場的步伐,與當下中國瀏覽量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騰訊網籤署合作協議。成為騰訊網獨家內容合作夥伴,其內容將通過網站、新聞客戶端、IM平臺、社交平臺等多種優質渠道,個性化地推送給數以億計的用戶和讀者。
值得注意的是: BI的「連結誘惑(Linkait)」雖然仍有爭議,但實際上獲得了讀者得喜愛,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以難以置信的聚合著讀者的注意力。
Storyful創始人:馬克•利特爾(Mark Little)
在愛爾蘭參與朋友的一場婚禮時,馬克•利特爾(Mark Little)發現很多來賓都在低著頭看手機,原來當時發生了一件轟動的大事——著名歌手麥可•傑克遜去世。在《洛杉磯時報》公布麥可•傑克遜死訊的15分鐘後,人們都在手機上讀到這這條消息。利特爾說,他在那一刻頓悟:「原來人們現在這樣消費新聞。」
有感於社交網絡在新聞報導中的革命意義,他一直在尋求模式創新。2010年,醞釀的想法終於破土——社交網絡通訊站Storyful誕生。Storyful通過實時監測工具Newswire來收集社交平臺上的突發新聞。人工編輯隨後進行二次篩選,選出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然後通過專業的新聞工具進行核實和驗證。當消息確認無誤後,Storyful會把它們分發給合作的新聞媒體,然後從中收取一定費用作為回報。
今年7月17日的MH17空難中,Storyful再顯神威——憑藉強大的監測系統,它審核了社交網絡數以萬計的視頻和圖文內容,最終成功找到了烏克蘭東部地對空飛彈的證據。
值得注意的是:科特爾信奉「現在是(記者)講故事的黃金時代」。新聞爆發後,普通人同樣可能接近新聞人物,帶來豐富詳細的深度報導。網際網路的媒體世界是平的,注意力已不再由傳統媒體掌控。
Automated Insights CEO/創始人:羅比•艾倫(Robbie Allen)
在介紹創建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使命時,Allen寫道:要創建下一代基於技術的偉大媒體公司。沒錯,這家雄心勃勃的公司,計劃今年利用機器人寫作生產出10億篇文章。當然,他們從事寫作的並非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機器人,而是通過電腦程式將一些數據融入結構化的語言,生成新聞報導或者個性化的廣告文章。
目前採用Automated Insights技術的已經不乏美聯社和雅虎體育新聞部門等大型媒體組織。2014年7月4日,在美聯社正式宣布使用Automated Insights開發的新聞書寫軟體代替人力之後,Automated Insights將在以往人工撰寫300篇財報文章的時間內,撰寫4400篇單詞數介於150個至300個的短篇財報報導。
值得注意的是:羅比•艾倫堅信「要顛覆一篇文章寫給很多人看得內容生產模式,我們要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滿足不同個體的注意力,與此同時複製這個模式,讓更多用戶都能看到滿足他們各自需求的內容。」
Quora創始人:查理·切沃(Charlie Cheever)和亞當·安捷羅(Adam D』 Angelo)
2009年Facebook前僱員查理•切沃(Charlie Cheever)和亞當•安捷羅(Adam D』 Angelo)開創了一個問答SNS網站——Quora。一開始網站採用邀請制,吸引了很多明星和智慧人士,比如Craig Newmark(分類信息網站Craigslist創始人)、Mark Zuckerberg(Facebook創始人)和Ashton Kutcher(美國知名演員),後逐步開放,讓大眾都可以參與。
一些精英人士在回答問題時表示「我寧願從1000個高質量的內容來源那裡獲取信息,也不願從來源更多的整合性渠道獲取信息。」不可否認的, Quora的「肯定」功能和投票決定答案排序的功能對內容質量產生了巨大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Quora具有的投票機制(回答質量投票),遊戲機制(關注和社交功能),「自我組織」機制(將問題推送到想要回答這個主題的人面前)有效的吸引了眾多高質量回答者的注意力。
Mashable創始人:皮特·凱什莫(Pete Cashmore)
2005年凱什摩爾在蘇格蘭的家中自主創辦了Mashable。Mashable撰寫關於YouTube、Facebook、Google、Twitter、MySpace、蘋果等的新聞,同時也報導一些其他社會媒體的消息。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資訊網站之一。
對創始人皮特·凱什莫而言,社交媒體已經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方式,這也是促使他在19歲時就創辦Mashable的主要原因。由於對學校生活感到厭倦,他從大學中退學,並開始撰寫有關人們如何使用技術,以及社交網絡世界的文章。由於他對一些網站融合(mash)數據和地圖的做法很感興趣,他將自己的博客命名為「Mashable」。
隨著雅虎等門戶網站逐漸失去一些讀者的興趣,Mashable、Business Insider和Gawker等博客網站將目光瞄準了特定的人群,以吸引不同的廣告主。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人還並不清楚什麼是社交網絡時,凱什莫和他的團隊已經了解如何使用社交媒體。這帶來了很大不同。Mashable確實抓到了人們喜歡的東西,其網站關於如何使用社交媒體工具的文章甚至贏得了其他平臺用戶的注意力。
是的,「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將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這是對注意力經濟最簡潔的註解,亦是被阿里安娜•赫芬頓、斯科特•蘭姆、馬克•利特爾等等新媒體先鋒印證過的規律。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席捲而來的新時代,人們的注意力仍在不斷發生新的改變,網絡媒體應該如何擁抱新注意力?這是時代留給我們的課題。
先鋒或許能啟迪,答案卻還需要我們繼續尋找。
……………………………………
有情懷的新媒體,有深度的閱讀,有角度的觀察,有態度的互動。我們不僅關注新聞,更關註記者群體,做傳媒人的精神家園。
記者論壇,微信公眾號:reporterbbs,更多乾貨,猛擊關注,回復"目錄"或者"ml"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