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帶來海水淡化行業提升!中國海洋大學80後副教授獲青島市...

2020-12-25 騰訊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12月22日上午,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圓滿舉行。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一位80後女教授,她已經在實驗室裡工作了12年,經過十餘年的科研,她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此次獲獎項目是「海水淡化高效膜材料製備及膜集成關鍵技術研究」,該項目屬於海水淡化及膜分離科學領域的前沿,一定程度解決海水淡化產業世界難題,通過一張「紙」帶來海水淡化行業提升。

半島都市報邀請到了徐佳做客「半島科創訪談」,暢談科研中的經歷與成果。

徐佳做客半島科創訪談

一張「紙」的魔力

談到此次獲獎,徐佳非常激動,「非常感謝市科技局能將這個獎項授予我們,這是對我們極大的認可和莫大的鼓勵。」徐佳說。

訪談當天,徐佳將她的科研成果海水淡化高性能膜材料帶到了演播間,在記者看來,這張膜與我們常用的列印紙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有一面多了些許光澤。

徐佳研製的海水淡化高效膜

徐佳說,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一張「紙」,它卻有可能帶來海水淡化行業的改變。從外表看確實就像一張「紙」,但它比紙要硬一些,厚度方向,從顯微鏡下看,其實是有層與層之間複合結構,膜的最下方是無紡布,有非常強的支撐作用,中間是一層聚合物多孔支撐層,能「託」起最上面的超薄脫鹽皮層,脫鹽皮層就是那面有光澤的面,約100-200納米厚,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千分之一左右,這一薄層是整張膜的關鍵,也是徐佳此次獲獎的關鍵,它主要起到脫鹽和保證水質的作用。

基於這項研究,徐佳介紹,未來可能會帶來海水淡化行業規模的提升,且會提供一些關鍵設備裝置升級的空間和技術支撐。

一定程度解決海水淡化產業世界難題

據了解,膜法海水淡化過程一般有預處理、反滲透、後處理系統等單元操作,反滲透系統就是實現鹽水分離的環節,也是海水淡化的關鍵,徐佳的研究就是針對這個環節中的高效反滲透膜材料。

「實現海水淡化低能耗、環境友好,是膜法海水淡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與海水淡化工程中的這個「膜」息息相關。」徐佳說,她的工作就是聚焦於海水淡化最核心的膜及膜組件的研究開展的。

徐佳(右二)正帶領學生做實驗

海水淡化產業及制膜產業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但在大規模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膜材料方面,「我們主要集中於兩個關鍵技術,分別是分離膜的滲透性-選擇性間博弈效應和膜汙染問題,其中博弈效應是這個領域的世界難題。」徐佳說。

博弈效應其實就是蹺蹺板效應,蹺蹺板的兩邊分別是產水量和產水水質,如果提高一方,那另一方就會下降,他們之間就存在著很難克服的蹺蹺板效應。

徐佳介紹他們運用有機多孔納米材料為核心構建了一系列新型混合基質膜來解決這個問題,生產的新型膜材料比現有的商品化膜單位膜面積產水量提升一倍以上,同時脫鹽率高於現有商品化膜,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博弈效應,同時也為國內外高效分離膜材料製備提供了設計思路和依據。

此外,海水中富含各種微生物,膜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比較強的膜汙染問題,徐佳說,他們就在想如何在膜中融入一些抗汙染的元素,來獲得一種持久的高抗汙染膜材料,從天然的防汙活性物質如辣素等來構建新膜材料,比現有材料所製備的膜,抑菌效率提升了80%-90%,首次闡明了天然防汙活性物質與膜材料間協同作用,建立了天然防汙活性物質與膜結構、抗汙染性能的關聯模式,為高抗汙染膜材料製備提供了設計依據和理論支持。

實驗室走出來的80後女教授

在訪談之前,記者已經去過徐佳的實驗室與她有過交談。實驗室不大,但擺滿了實驗用的瓶瓶罐罐和各種儀器,在儀器前,徐佳與學生正在討論他們研製的新型膜材料,在一眾90後學生中,徐佳完全融入他們,與其說她是他們的老師,不如說更像他們的姐姐。

徐佳1980年出生,在中國海洋大學本碩博連讀,是位非常年輕的副教授,在這樣的實驗室裡她已經呆了十多年。

十多年默默無聞的堅守,徐佳說這得益於科研最初那段讓她難忘的經歷。在2003年至2005年,響應國家號召,青島市黃島電廠開始了3000噸每天的雙膜法海水淡化的示範工程,徐佳的碩士、博士就是在黃島電廠度過的,她陪伴著黃島電廠海水淡化公司一起成長。

回憶起那段經歷,徐佳說,每天早上7點出門到試驗現場,晚上半夜回宿舍,這段時間都是在海邊的貨櫃裡度過的,即使青島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外面是冰天雪地,貨櫃裡也差不多滴水成冰。當時徐佳是黃島電廠裡學歷最高但年齡最小的,所以大家都對她特別關照,團結一心攻關科研,把黃島電廠建好的勁頭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也讓徐佳看到了科研的力量和魅力。

「現在回過頭看,那段時間其實是非常美好的,是積攢自己實力的階段,那個時候我才開始真正了解海水淡化的整個過程。」徐佳說,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堅定了自己走科學研究的道路,慢慢在自己心裡種下了科學研究的種子,也為日後做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她的一份寶藏。

後來,徐佳在中國海洋大學高從堦院士的幫助下,到了海外求學,之後回到海大任教,隨後又到國際一流學府留學深造,回國後,她也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並一直做到現在。「非常感謝我的研究生導師高從堦院士和阮國嶺研究員,他們治學嚴謹的態度一直激勵著我前進。」徐佳說。

徐佳說,現在青島市市區兩級政府營造的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提供了優質的科技服務和創新服務,對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給予了大力扶持。「也非常感謝我的母校中國海洋大學,給予了我特別大的支持,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博士可以到國外一流的學府訪學。」徐佳說。

至於自己下一步的規劃,徐佳說,想將現有的技術進行放大,希望能將這項技術實現工業化生產。

青島擁有雄厚基礎,未來應加快關鍵設備研發

在談到青島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產業優勢時,徐佳說,青島市具有非常雄厚的海水淡化基礎,在2003年至2005年,響應國家號召,青島市黃島電廠就開始了3000噸每天的雙膜法海水淡化的示範工程,該工程到現在已經運行了10餘年,此後,青島市也有相關的海水淡化產業在相繼產生,積累了非常強的技術鏈。第二青島也有比較大的海水淡化產水需求量,青島是一座淡水資源比較短缺的海濱城市,發展經濟需要大量淡水資源。第三,青島也出臺了一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扶持措施,如2018年青島市出臺《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該規劃明確指明了我們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方向。「所以不論從需求還是政策,我們都應該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徐佳說。

《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到2030年,把青島打造成為全國海水淡化應用重點示範城市,徐佳說,這是青島市對海水淡化戰略性的指南。而針對實現重點示範城市的目標,徐佳給出了她的建議,應該大力加快關鍵設備裝置的研發和製備。在這方面,目前主要依靠進口,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和價格會有一定的封鎖,如海水淡化中比較高效的預處理系統、膜和膜組件等關鍵部件,以及後續的高壓泵等,只有我們自己將這些關鍵設備做強了,我們才能打破國外對我們的封鎖。此外,還是要遵循科技創新,以科技引領整個海水淡化產業鏈的發展,這樣才能打造大力發展海洋科技的海濱城市。

問與答

1.目前海水淡化整個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海水淡化在本世紀初就被定義為戰略性產業,海水淡化的發展也在以每年20%-30%的增長率在增長,這個增長值遠高於普通行業的增長率,可見世界範圍對海水淡化所產生的水的需求非常旺盛。海水淡化產業可以說是帶動性非常強、應用前景非常廣、技術含量非常高的產業。

徐佳說,海水淡化的方法其實很早就有,最開始我們的老祖宗用蒸餾的方法將海水中的鹽和水分進行分離,發展到現在,近50年來,由於半透膜的研製工作的突破,可以採用膜法進行海水淡化,膜法海水淡化具有低能耗、環境友好等優勢,目前是主流的海水淡化方法,佔據海水淡化市場65%左右。

2.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科研其實需要很多時間投入,如何將科研與家庭平衡,對於孩子有刻意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嗎?

其實我平衡得並不是很好,只是我在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把科研做好,回到家儘量把所有的時間都給孩子們。

沒有刻意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但是在我工作或與人溝通時,他們會或多或少聽到,可能會對海水淡化、海洋、膜等專業術語不陌生,也會專門展示他們做的一些小實驗,比如他會想辦法把橡皮泥做到最薄,拿給我看,「媽媽,這是不是就是一張膜呀」,他們應該有一定的耳濡目染的。

3.對正在求學的或者立志要走上科研之路的學子,有什麼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想我們要打造科技強國,這一定離不開創新,創新就需要人才,我覺得對於想要走科研道路的孩子們,要能受得住寂寞、耐得住冷板凳的煎熬,踏踏實實做學問、奮發圖強學本領,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相關焦點

  • 「80後」女教授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穿過一張...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12月22日上午,在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一位80後女教授,她埋首實驗室工作十多年,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此次獲獎的「海水淡化高效膜材料製備及膜集成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一定程度解決了海水淡化產業世界難題。一張「紙」的魔力徐佳的科研成果——海水淡化高性能膜,肉眼看去與普通列印紙並沒太大不同,只是有一面多了些光澤。
  • 中國海洋大學榮獲青島市「學習強國」知識競賽個人線上答題賽優秀...
    中國海洋大學榮獲青島市   12月17日,由「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指導,青島市委宣傳部主辦,青島日報社(集團)觀海新聞客戶端等承辦的「學習有我 建功青島」青島市「學習強國」知識競賽頒獎儀式在青島電視臺舉行,中國海洋大學
  • 2020中國高校海洋科學專業排名,廈門大學排位第一!
    通過科學試驗、海洋觀測、數值計算和數據分析等方法,研究組成海洋的成分,這些成分的分布與變化,海流和海溫等要素的水平和垂直結構,海洋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基本性質及主導狀態的運動規律等。2020中國高校海洋科學學科評估結果!
  • 海水淡化工藝淺析
    目前膜法海水淡化日益成為海水淡化的主流技術,主要有已獲得大規模應用的反滲透、正在發展的正滲透和膜蒸餾等技術。本文在簡要介紹海水淡化的工藝流程的基礎上,著重介紹工作原理,以及工藝流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及解決措施。海水淡化分為三個子過程:預處理流程、膜處理流程、汙泥濃縮處理流程。
  • 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以工興海 為海洋工程創新搭建「青島舞臺」
    今天,在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 李華軍長期從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研究與工程實踐,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在新型海洋結構物研發、大型海洋平臺整體浮託安裝、海洋平臺整體動力檢測與修復加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施工新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技術成果。
  • 2021(第十六屆)青島國際水大會 - 會展-中國水網
    青島國際水大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國際水協會、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全球各地行業組織與國家政府部門支持,由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青島西海岸新區管理委員會、青島阿迪埃脫鹽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高端國際學術和技術會議。
  • 輾轉十年終回青 海大副教授自述:這是海洋科研寶地
    作為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的一名副教授,如今,仇萌每天大多時間遊走在教室與實驗室之間,同樣的日子不曾改變,兩年前,地點是在深圳大學。這期間,仇萌入選了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長期從事著低維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在生物醫藥和光電領域應用等研究,代表工作入選了「2018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主持著10餘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等科研項目。
  • 膠州灣北岸為國家級海洋公園 未規劃海洋牧場建設區
    原標題:青島海產品價格上漲幅度不大19日下午,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戚永戰做客民生在線直播室,圍繞「經略海洋」主題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訪談過程中,戚永戰針對海洋牧場建設、海產品價格趨勢、海洋特色教育等問題進行了回復。
  • 青島水務集團中標濰坊海水淡化工程技術服務項目為膠東經濟圈一體...
    記者2020年12月15日從青島水務集團獲悉,2020年12月15日,青島水務集團與上海市政院聯合體收到濰坊15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技術支持服務項目的中標通知書,青島水務集團將為該項目可行性論證、實施、試車及驗收建設階段的全過程提供技術服務。
  • 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貫通;貴州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丨科技早新聞
    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貫通;貴州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18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華大學兩名80後副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未來院士的候選人
    80後成為時代主流80後的老司機80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代人,見證了中國社會巨大的時代變遷,也從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第一代人逐步成長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在各行各業中80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導航引路的老司機。
  • 985大學學科評估:中國海洋大學學科評估
    中國海洋大學(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簡稱中國海大、海大,位於山東青島,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 向海淘「水」:山鋼日照公司海水淡化供水量突破100萬噸
    山鋼日照公司堅持走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重,投資建設海水淡化項目,設計能力可達2萬噸/天,實現供水多樣化,全面提高供水效率,在水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這是日照市首家海水淡化廠,當地淡水資源緊張,為節約資源,提高整個鋼鐵精品基地的供水安全性,促進區域經濟和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日照公司投資建設海水淡化工程。」全過程參與項目建設的日照公司能源動力廠水處理專家張亞宇介紹。
  • 青島市第七屆中小學海洋知識競賽舉行決賽
    市科協副主席秦雲鵬講話專家點評-第一海洋研究所科技處處長徐興永初中組專家點評-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科技處副處長楊金玉對決激烈:網上選拔「萬裡挑一」本屆知識競賽由青島市教育局、青島市科協、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海洋科普聯盟、青島水族館、青島市科普場館協會承辦,是多部門深度整合資源,攜手打造的海洋科普品牌,旨在大力普及海洋科學知識
  • 發展海洋經濟 建設海洋強國
    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表示,煙臺向海而立、因海而興,充分發揮海域面積大、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建設海洋經濟強、海洋環境美、海洋管理優的海洋經濟大市為目標,重點實施了海洋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文化旅遊、海洋交通運輸、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等「六個突破」,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 【中國科學報】為海洋重大工程穿上「鎧甲」
    當時國內沒有海洋腐蝕類專業期刊,大家只會俄語,看到英文資料幾乎「兩眼一抹黑」,只能抓緊在業餘時間學英語、學日語,多方查閱先進的外文資料。  後來,陸續從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分配入所多名職工,逐步形成一支強大的研究力量,為早期海洋腐蝕研究奠定了基礎。
  • 老「海工」李華軍獲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目標深遠海 為海工當...
    在12月22日召開的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獲得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數億元採油平臺保住了三十餘年來,李華軍躬身海洋科研,分別於2019年、2010年、200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在海洋工程領域的貢獻不言而喻。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最新排名,實力都很強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這三所高校的實力,數據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根據2020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可知,中國人民大學排名第9;中國海洋大學排名第41;中國傳媒大學排名第65。根據2020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可知,中國人民大學排名第17;中國海洋大學排名第72;中國傳媒大學排名第113。
  •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教師曹玲在《Nature》發表論文!
    2020年8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教師曹玲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以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指導作者的身份發表了題為《The Future of Food from the Sea》的長研究論文(Article)。
  • 海洋宣傳日中國地質大學舉行第六屆海洋文化節(圖)
    中國網6月9日訊 6月7日上午,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世界海洋宣傳日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六屆海洋文化節開幕式在夏日廣場隆重舉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共同舉辦了本次活動。校學工處副處長吳小勇、海洋學院建院院長方念喬教授、中國海洋學會科普與諮詢部主任孟凡濤、參加過多次大洋科考活動的丁旋副教授、吳懷春副教授以及各學院學生代表及慢跑志願者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