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上兩情相悅的紀昀和文鸞,最終沒能走在一起?
古代社會的愛情通常是很殘酷的,尤其是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她們往往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沒有任何能夠選擇的權利,婚姻和感情基本上由兄父來決定,哪怕是那些古代的名人,也照樣逃不過這樣的命運。對於文鸞來說,遇見紀大人,這個既有才智也有學問的男人,既是她的幸運,也是她的不幸。
文鸞和紀昀的初識始於一場家庭宴會,那時候的她不過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婢女,負責端茶倒水的丫頭,她的工作充滿了機械性的重複,完成工作後就要去幫助其他人忙剩下的活計,可是,那天文鸞給四姨媽送點心的時候,聽到大堂內傳來一個愉快的年輕人的笑聲,她循聲望去,正好與紀昀四目相對。
於是他笑著問她,你是這裡的女孩嗎?文鸞來不及多想,也從未想過會和這樣的少爺有任何的交集,只是低著頭回答他的問題,我叫文鸞,是四姨媽的婢女,這便是他們的相識。那個時候的他們年紀還小,不懂得什麼叫做情竇初開,紀昀記得這個女孩會在緊張的時候臉紅成天邊的火燒雲,低著頭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家裡的女眷經常拿她來打趣,文鸞,你的臉怎麼紅了?你是不是看上家裡的哪個少爺了?
可是文鸞知道自己的身份,她知道和紀昀之間有一層無法逾越的壁壘,所以她根本不奢求什麼,只是希望每天都能見到他,哪怕是在前廳路過的時候遠遠地看上他一眼也足矣。這樣的日子就這麼平淡地過了幾年,他們心裡都有彼此,但是現實的阻隔卻十分殘酷,一個少爺喜歡上姑媽的女僕,說出來會被人恥笑的。可是紀昀無法欺騙自己的內心,於是他告訴文鸞,他不要和她分開,但是他得赴京趕考,為家族贏得榮譽,也許這可能要花上幾年的光景,紀昀向文鸞許諾,待到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之時,他定會請求自己的雙親,將文鸞許配給他。
可是,這一等便是幾年,紀昀沒能衣錦還鄉,而且他的雙親也十分反對這麼婚事,沒人會看得起一個底層的女僕,最終,文鸞沒能留在他的身邊,帶著悔恨與失意,遠嫁他人,這就是為什麼紀昀和文鸞最終沒有在一起的原因,著實是一個十分悽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