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電
相信只要一聽到到「義大利炮」幾個字,大家的眼前就已經有畫面了:
在《亮劍》中,這門「義大利炮」的出場和劇中的表現,無疑令所有人印象深刻,也成為了全劇最為經典的鏡頭之一。不過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門「義大利炮」其實並非是義大利貨,而是一門正經的法國炮:暱稱「75小姐」的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
巴黎榮軍院展出的「75小姐」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從名字就能夠看出,「75小姐」早已經是一位「老姑娘」了: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誕生自1897年,1898年進入法國陸軍服役,是一種典型的野戰炮。這種火炮以輕便的重量和極高的射速而聞名。
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的設計師
約瑟夫·阿爾伯特·德波特中尉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自火炮誕生以來,巨大的後坐力就是制約火炮射速的主要因素。由於每次發射後,巨大的後坐力都會將炮身向後推動一段距離,炮兵必須先將火炮推回原位才能繼續發射。而配備了反後坐裝置後,火炮的後坐力將會被機械結構抵消,避免了因為後坐力造成的移位,從而大大加快了火炮的射速。
普法戰爭期間的法國火炮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在19世紀末,西方列強都已經開始研製火炮的反後坐裝置,其中液壓氣動長後坐結構的反後坐裝置最為常見,但都沒有推出一種成熟可靠的產品,直到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出現。也正是由於率先採用了液壓氣動反後坐裝置,「75小姐」在火炮發展史上擁有劃時代的意義,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種現代火炮。
英國QF 4.7英寸海軍炮的反後坐裝置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雖然是一門法國火炮,但M1897式野戰炮的反後坐裝置其實起源自德國:正在法國人想辦法完善不成熟的反後坐裝置時,一位德國工程師康拉德·豪塞爾開始推銷自己的液壓氣動反後坐裝置——但這套系統實際上是德國克虜伯淘汰的不成熟設計。
法國人並沒有直接買下這位工程師的專利,而是參照了這套液壓氣動反後坐裝置「山寨」了一套,裝在自己的新型75毫米火炮上。測試的效果比較成功,火炮的精度和射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很快法國人就發現了克虜伯拒絕這一設計的原因:液壓系統存在嚴重的漏油隱患。
美國陸軍軍械博物館收藏的M1897式野戰炮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在經過兩年多的反覆實驗和測試後,兩名來自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年輕工程師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制動活塞,大幅提高了液壓系統的可靠性,即使在最惡劣的戰場環境下也不會發生漏油故障。1896年,完成了改進的新型75毫米炮通過了進一步的測試,並得到了法國軍隊的認可。
除了劃時代的反後坐裝置外,M1897式野戰炮還採用了一系列當時的「尖端科技」——包括無煙火藥、金屬定裝彈和螺式炮閂。這樣的設計讓M1897式野戰炮的性能遠遠將所有同類產品甩在背後。而M1897式野戰炮的先進性能,對法國陸軍的建設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M1897式野戰炮的螺式炮閂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由於M1897式野戰炮每分鐘可以發射超過15發炮彈,是同時期同類火炮的3倍還要多,因此法國陸軍將炮兵連的火炮數量從6門縮減到4門,這樣能夠達到更高的機動性和隱蔽性。由於法軍對M1897式野戰炮的性能高度保密,這樣的編制也令其他各國都無法理解。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法軍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M1897式野戰炮的優越性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德軍士兵向法國人炫耀自己每分鐘可以發射8發炮彈的7.7 cm FK 96速射炮時,卻被法國人的M1897式野戰炮每分鐘30發的恐怖射速無情打臉。事實上,「75小姐」的強大火力震驚了整個歐洲軍界!
在一次戰鬥中,法軍一個半連的士兵在2門M1897式野戰炮的掩護下,向一個由2000名拳民防守的村莊發起了進攻。兩門火炮交替推進到距離村莊600米的距離上,隨後以最大射速向村莊猛烈射擊,掩護法軍步兵的刺刀衝鋒。在壓倒性的火力優勢下,法軍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村莊,僅有1名士兵受傷。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軍幾乎將所有火炮都替換為M1897式野戰炮,但很快發現這種中口徑火炮的作用範圍仍然有限,並且彈藥消耗實在太快。因此沒過多久,法國人就開始換裝口徑更大的新型火炮。不過,仍然有大量的「75小姐」繼續活躍在戰場上。
一戰期間作為高射炮的M1897式野戰炮
(圖源:WW2DB)
安裝M1897式野戰炮的「聖沙蒙」坦克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仍然保留著大量的M1897式野戰炮,不過主要用於反坦克。但事實上這種火炮的穿甲能力並不理想。由於法國投降的速度過快,這些「75小姐」並沒有得到發揮作用的機會。
德軍在M1897式野戰炮基礎上
改裝的7.5cm Pak 97/38反坦克炮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除了法國軍隊之外,M1897式野戰炮也被出口到多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都有裝備。二戰爆發後,德軍繳獲了大量的M1897式野戰炮,並進行了改裝,繼續作為反坦克炮使用。實戰中德軍發現M1897式野戰炮雖然能夠威脅蘇軍的T-34和KV-1坦克,但精度難以滿足需求,也無法與德國火炮通用彈藥,因此很快退出了一線部隊。
英軍士兵使用美國M3自行反坦克炮
搭載的法國M1897式野戰炮
在義大利打擊納粹德國軍隊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而毫無疑問的是,這位來自法國的「75小姐」也曾經活躍在中國戰場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部分軍閥曾經購買了少數的M1897式野戰炮。而在抗日戰爭期間,蘇軍也向中國軍隊援助了少數M1897式野戰炮。總的來說,這些火炮的性能在中國已經相當優秀,但數量很少,彈藥也不多,很難起到多大的實際作用。
至於為什麼在《亮劍》中,這門法國炮被稱作是「義大利炮」,部分說法認為是義大利販子將這些法國炮轉手出售給中國,因此這些火炮就被當成了「義大利炮」,不過筆者並未找到能夠佐證這一說法的資料——或許這個小小的錯誤完全只是劇組的無心之失而已。
在法國前總統奧朗德的就任儀式上
「75小姐」的21聲炮響再次鳴響在巴黎榮軍院前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作為一種劃時代的經典之作,「75小姐」無疑是法國人的驕傲——直到今天,法軍仍然將M1897式野戰炮作為禮炮使用。而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和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庫中,也各有一位「75小姐」保留到了今天,似乎仍在講述她們跨越百年的傳奇故事……
M1897式野戰炮
藏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圖源: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