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顏氏家訓》有句話:「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講的是「慈而有度、嚴而有格」的道理。輔導兒子寫這篇作文之前,思考這句話,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父愛,父親的溫情對孩子而言是多麼的重要。
正 文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的確,在我面臨困難、挫折、坎坷時,一句鼓勵、讚美、信任的話,會讓我走出困境、增添信心、倍感溫暖。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我上三年級時,看到其他優秀的同學,學習成績慢慢地趕到了我的前面,不由自主產生一種自卑感,總對自己沒有報太大的希望,感到自己除了紀律好以外其他都一般般。
有一次我考試成績不理想,放學後邁著沉重的腳步,心情低落地走回家。在家裡寫作業,也是忐忑不安,生怕爸爸媽媽知道成績後會說我一頓。正在胡思亂想,爸爸回來了,我小心翼翼地把考試卷遞給爸爸,低著頭不敢看他,心裡已經做好挨罵的準備了。
沒想到,爸爸看了看卷子,沒說什麼,反而露出了和藹的笑容,摸摸我的頭說:「沒事,咱們一起來找找沒考好的原因。」這時,我心裡那塊緊張膽怯的冰,被爸爸這句暖心的話融化了。
晚上,爸爸帶著我找出了很多錯題的原因,幫我把很多還沒聽懂的題也弄明白了。夜深了,我還在床上輾轉反側,心裡暗下決心,明天的考試,我一定會考好的,加油!
第二天,當我看到考試成績時,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我考了一個很好的成績!我激動地快要流下眼淚了。
放學後,我三步並作兩步地跑回家,當我氣喘籲籲地推開家門,爸爸正在用期盼的眼神看著我。我手忙腳亂地從書包裡拿出卷子,「老爸,我終於鹹魚翻身了!」
爸爸也很激動,迫不及待地一把抓過卷子認認真真地看著,像是在檢閱自己的學習成果,當他的眼神從卷上轉移到我的身上時,向我豎起了大拇指:「兒子,你真棒!」
爸爸的這句話,讓我渾身上下又溫暖了起來,我心中的太陽也再次冉冉升起,讓我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了信心。
心 得
兒子對爸爸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我的嚴厲。對嚴厲的爸爸始終保持敬畏之心,似乎已經成為兒子的潛意識;但和嚴厲的爸爸朝夕相處,好像也並沒有成為兒子的心理負擔。
誰不想把自己的寶貝孩子捧在手心裡?對孩子慈愛是人的親情最樸素的表達,但慈愛並不是寵溺、放縱、袒護、遷就,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把握好慈愛的「度」確實很難。
對兒子的管教,我始終有明確的底線:你需要什麼給爸爸媽媽講,合情合理的會滿足,無理的要求不能提;該自己獨立完成的事,爸爸媽媽可以先幫你、教會你,但不要指望事事都會幫忙;學習成績提高了,爸爸媽媽肯定會表揚、有鼓勵,但不能把成績作為講條件的本錢;做了錯事不可怕,改了就是好孩子,但不能一錯再錯,特別是不能犯說髒話、撒謊、欺負人等原則性錯誤。
這些底線明確了,就等於有了父子相處的「約法三章」。對我來說,也就找到了慈愛的「度」,哪些愛應該給、哪些愛不能給,心裡就有了數;對兒子來說,這個「度」能讓他明白為人處事的規矩,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中國父親大多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儒家文化中的「父為子綱」,是不能顛覆的家庭倫理道德,父親在兒子面前需要有絕對的權威。這種權威欲,可能會促使形成嚴格管教的心理,這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古訓傳承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我不反對「嚴是愛、寬是害」的說法,「嚴」可以是高於其他孩子的學習標準,可以是傳承和堅守「仁義禮智信」的特殊要求,還可以是犯了錯誤後的批評與懲戒,等等。但不應該是那種超出孩子承受力的無限加碼,不應該是那種壓制孩子天性的刻板說教,更不應該是那種毫不顧及孩子尊嚴的辱罵和苛責。
嚴厲並不意味著沒有溫情。每次因為自己的嚴厲,兒子總會可憐巴巴地抹淚兒,看到兒子受委屈的那一幕幕,心裡也是揪著疼,一種深深的愧疚感刻在腦子裡,是忘不掉的。
沒辦法,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沒人唱黑臉是不行的。但每次疾風暴雨過後,我也會蹲下來,平視著孩子淚水浸潤的清澈雙眼,溫柔地和他講講道理,「知道爸爸為什麼對你這麼嚴嗎?因為你現在還是一棵小樹苗,總會長出一些歪杈杈,需要爸爸幫你摘下來,要不然你以後可能就會長成一棵歪脖樹的。」
看著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明白爸爸的溫情是什麼。
唉,養兒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