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復仇者聯盟》 是誰製作的,想必你一定會回答漫威。
如果問你,《多啦A夢》是誰製作的,想必你會回答藤子·F·不二雄。
為什麼提到美國動漫,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製作公司,而提到日本動漫,我們卻能想到漫畫作者?
因為在美國,動漫製作公司享有對動畫的絕對把控權,故事由編劇發想,漫畫家只是一個將創意畫成圖的工匠而已;而在日本,漫畫家又是編劇,又要製作圖畫,對整個動漫乃至動畫享有絕對的控制權。
這就造成了日本漫畫出版社對漫畫作者及爆款作品的極度依賴。
這不,前不久近十年最火爆動漫《進擊的巨人》作者諫山創宣布,巨人系列即將走向完結,其發行出版社「講談社」整間公司都慌了——
作為日本最知名的動漫出版社之一,「講談社」的盈利主要來自所發行雜誌上的廣告,雜誌銷量越大,廣告商自然越多。
1980年,講談社發行漫畫雜誌《周刊Young Magazine》。兩年後,一個名為《阿基拉》、講述未來世界的賽博朋克漫畫作品在雜誌上連載,大受讀者歡迎,帶動雜誌發行量破百萬。
1990年《亞基拉》系列收尾之際,士郎正宗(Masamune Shiro)的漫畫《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也在雜誌連載,很快,此部受《阿基拉》影響頗深的作品,也成為爆款,再次帶動雜誌銷售破百萬。
此時「講談社」已經發現,二流漫畫對雜誌銷售無太大影響,雜誌銷量還是得靠爆款漫畫。
這就要求出版社有推出爆款的能力。
可在《攻殼機動隊》連載完結後,有幾乎五年的時間,「講談社」沒有一部連載漫畫成為爆品。
2002年,該公司出現了自二戰以來的首次虧損。
就在此時,一位叫做諫山創的青年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帶著被「集英社」拒掉的漫畫稿,走向了「講談社」。那時誰也沒能想到,就是這頭髮油膩、衣冠不整的少年和他畫風粗糙的作品,在未來數年,成為了整個出版社的支柱。
諫山創
1986年,諫山創出生在日本島大分縣日田市大山町的一個普通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全家以種植大米為生;生來就很瘦弱,相撲比賽總是被對手狠狠壓在身下;考試成績倒數,常遭同學欺辱,整個童年,諫山創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沒有任何朋友。
孤身一人直到高中畢業,諫山創考上了福岡的一所大學,先是讀設計,後又轉去了漫畫專業。
靠著強烈的表達欲,19歲的諫山創在宿舍裡畫出了《進擊的巨人》的雛形。
《進擊的巨人》中,人類為了抵擋以吃人為樂的「巨人」入侵,建造三道高牆,在牆內苟且偷生。就在多數人遺忘天敵時,巨人將三道高牆一腳踢破,人類不得不為了擺脫被吞噬的恐懼與巨人交戰。
「因為吃人的巨人,人類走到了滅絕的邊緣——這樣設定不是很有趣嗎?」他將成長中的掙扎,一股腦兒發洩在故事裡:巨人似乎就是那童年的嘲笑,苟且的人類似乎就是那個忍氣吞聲的自己。他曾在採訪中提及,《進擊的巨人》中主角之一阿明的人設,就取自於自身性格——懦弱膽怯,卻一直在掙扎中成長。
趁學校組織同學去東京的出版社參觀之際,諫山將《進擊的巨人》送到了集英社。
「我們的雜誌主打「友情」、「努力」和「勝利」,你的作品似乎不太符合」,集英社認為《進擊的巨人》太過血腥暴戾,「改一改風格,還是有希望的」。
諫山創拒絕了,他的作品確實不夠「正能量」,「但小時候受過的屈辱,內心的不甘決不能忘,決不會變。」
隨後,少年將作品寄往「講談社」。
沒過幾天,他就接到「講談社」編輯川窪慎太郎的電話。
川窪慎太郎認可了他的設定。
「那種作家仿佛在用自己靈魂控訴般的激情更加讓人感受到衝擊。從他的原稿中,有一種——我不知該稱之為執著還是別的什麼——強烈的情感傳遞出來,這是極不尋常的,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川窪稱,《進擊的巨人》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故事。
三年後,《進擊的巨人》在集英社當時根本無人問津的新刊《別冊少年Magazine》上連載,第一卷初版4萬冊,第二天,出版社收到了需要加印的消息。
七年後,《進擊的巨人》將《海賊王》從Oricon(日本公信榜)的第一寶座拉下,問鼎日本銷量第一的漫畫之位。
如今,《進擊的巨人》單行本已在全球銷售超過一億冊,被改編成動漫,真人電影,出口歐美,還衍生了大量玩具,手辦,手提袋周邊,甚至被印在日本洗衣粉的包裝袋上。
2013年,《進擊的巨人》動畫版推出,帶動漫畫的銷售量猛增,談社雜誌的發行量達18年來之最高。
終於,在虧本近十年後,講談社重新實現盈利。
《進擊的巨人》真人電影海報
「真的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今年6月,諫山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這部連載11年的漫畫還有5%就會完結,不出意外,粉絲在明年就能看見大結局。
「感覺整個青春都逝去了」,知乎上無數粉絲表示不舍。
但比粉絲不舍的,是講談社。
日本動漫圈競爭激烈,作品出名太難。如遇作品出圈,漫畫社和漫畫家通常會選擇不斷連載出番,藉助穩定的粉絲圈,保持盈利。
例如,自1997年至今,《海賊王》已有接近800話漫畫、750集動畫,連載20多年並還在連載中。常有《海賊王》的粉絲笑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目睹《海賊王》完結。」
如今巨人收尾,講談社只好再次尋找下一個爆款。
但爆款,通常可遇不可求。
講談社的漫畫家籤約負責人接受《Bloomberg》採訪時說道,「《進擊的巨人》能有後續的成就,都是因為它先講了一個好故事」,「好故事是渾然天成的」,「那種不得不被講述的激情」「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爆款永遠不可能被設計」。
除去諫山創,講談社目前最為人熟知的漫畫家名為山口翼。這位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的漫畫家,因在2016年擔任日本知名動畫導演新海誠原作《她和她的貓》的漫畫版作者而廣為人知。
2017年,山口翼在講談社《月刊Afternoon》雜誌上連載《藍色時期》。今年,這本漫畫獲得日本「漫畫大賞」第一名以及講談社漫畫賞部門大獎。
比起《進擊的巨人》,這個關於不良少年發現自我考取大學的故事,顯然沒能創造銷售奇蹟,國內反響平平,國外更是毫無動靜。
指望山口翼成為下一個諫山創,簡直是做夢。
對講談社來講,還有另一種可能:下一個諫山創,也許就是諫山創自己。
「關於下一部作品,我已經有了五個不同的想法,只是目前的手稿都不太好」,在那個宣告《進擊的巨人》即將完結的採訪中,諫山創提到自己正在構思後續之作。
只是這新作品,是否還是那種「可遇不可求的故事」、是否還有「那種渾然天成的激情」?諫山創是否還能繼續挽救講談社的命運?
誰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
對於中國漫畫行業,這個「一部作品挽救一間公司」的故事卻能提供一些啟示:與其等待一個爆款作品,不如增加更多的盈利方式。
比如,將動漫作品授權遊戲或影視公司賺取授權費。例如,日本另一家漫畫出版公司「小學館」曾將旗下動漫《寵物小精靈》授權任天堂,產出了遊戲《Pokémon GO》(《口袋妖怪》),在過去數年狂攬版權費900多億美元,位列各大影視動漫遊戲類IP版權收入第一位。
或是像美國動漫一樣,將漫畫師的一人多職分拆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編劇負責創作故事腳本,畫師只負責繪製既定的故事,分鏡師負責電影腳本,形成一套各司其職的流水線。
在風雲變幻的商業世界中,等待常常意味著錯失機遇,實打實的商業知識才是制勝法寶。點擊閱讀原文,諮詢香港城市大學EMBA(中文)課程詳情,2020年秋季班等待您的加入。
Referenc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0-07-28/-attack-on-titan-publisher-kodansha-searches-for-next-manga-hit?fbclid=IwAR1T3C-ItF7Tket_tLrok4NEGfv04kYn3t9MY3UPEaBhL0EkvUEPQbYttfs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3048136757214&mod=zwenzhang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