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同是一個姓氏的人家,有的人家之間來往的非常緊密,比如,某一戶人家有婚喪嫁娶之事,來往緊密的人都會悉數到場;而有的人家之間來往的就不那麼緊密了,即便是某一戶人家有婚喪嫁娶之事,也不一定會到場。
對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我有些不太理解,於是,去詢問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
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老者說:
五服,又稱為「五服論」,是我國特有的父系家族所組成的一種家族體系。
五服,一共有四種含義,第一層含義為:古代將王畿外圍,以五百裡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共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合稱為「五服」。這種「五服」的意思是「要服從天子之意」。
第二層含義為:古代將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和士,分為五等「服式」,是指「服裝樣式」的意思。
第三層含義為:古代以親疏的遠近,將「喪服」分為長短和大小不一的五種。
第四層含義為:將家庭成員分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自身五代。
而在民間所稱的「五服」也就是指的第四層含義。在同一個姓氏當中,人們會從自身算起往上查五代,也就是查到高祖父那一代而劃一個「圈子」,「圈子」裡邊的同姓為沒有「出五服」,是來往比較緊密的;而一旦從自身算起出了那個「圈子」,那麼,就算是出了「五服」了,來往的也就不那麼緊密了。
在古代,是分九族的,九族的劃分還分為橫向和縱向。橫向分為:本人、親兄弟、堂兄弟、堂兄弟的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堂姊妹的堂姊妹、三堂姊妹;縱向分為: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子、孫、曾孫、玄孫。古人會橫向和縱向的親緣關係形成九族和五服的家族結構圖。當然,這個九族的結構圖還不是很完整,還需要往上數,將上輩中的叔伯父母、堂伯父母等關係「圈定」進去。
農村是一個非常講究親緣關係的地方。在許多人的認識裡,凡是沒有出五服的人,都會被視為近親,無論是誰家,每每遇到事情都必須鼎力幫助,以盡顯血脈親情;而一旦出了五服,就會被視為遠親或外人了,無論是誰家,每每遇到事情都不一定會鼎力幫助了。這種觀念尤其是在大姓家族內表現得會更加明顯。
其實,這就是「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的由來。
「哦!五服原來是這樣啊!」
聽了老者的講述,我算是終於對農村人常說的「五服」有了一定的了解。怪不得許多家族的人口中會區分親疏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