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秀青 青島報導
記者從12月14日青島國際新聞中心召開的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以來,青島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截至11月底,新增就業44.55萬人,同比增長18.86%,城鎮登記失業率3.02%,控制在4%以內;社保參保人數和待遇實現雙提升,社保費減免緩政策惠及廣大市場主體;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吸引雙一流高校畢業生3316名,預計全年引進聚集各類人才25萬人;有效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2.5萬名勞動者追回各類經濟損失3.2億元;暢通民聲傾聽渠道,12333民生服務熱線人工接聽受理84.3萬件。
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傳華
62個服務事項打包辦 185項養老、工傷、失業保險業務網辦率達98%以上
大力開展「人社服務快辦行動」。圍繞人社服務高頻事項、關聯事項,以標準化促服務規範,以信息化促服務創新,以資源整合促服務效能提升,將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結果關聯的62個服務事項優化組合成10個群眾認為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一件事」,採取「點單式」方式進行打包辦理,企業群眾申請辦理每個「一件事」時,只需通過「一個窗口」或「一個平臺」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打包」辦理。通過流程再造,合理設定辦結時限,推進職工退休申請、養老保險關係轉移、工傷認定等22個高頻服務事項在原有時限的基礎上,平均提速50%以上,實現了「即辦事項即時辦、簡易事項立即辦、一般事項加速辦、限辦事項提速辦」,讓企業群眾辦事「跑腿」越來越少、材料越來越簡、時限越來越短,體驗越來越好。
人社經辦服務質效不斷提升。創新打造智慧社保經辦服務體系,全面推行「不見面」社保服務方式,185項養老、工傷、失業保險業務實現網上辦理,網辦率達98%以上,其中秒批業務佔50%以上,社保繳費、資格認證等60餘項業務實現「指尖」辦理。持續優化全國首創的社會保險待遇大數據認證平臺,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大數據靜默認證率提升至93.9%,全市203萬社保待遇領取人員享受「零打擾」認證。疫情期間全省首創「智能+遠程」勞動能力鑑定新模式,為81名危重病職工提供足不出戶的鑑定。
社保轉移接續全面提速。全面推進社會保險服務數位化轉型,推動跨區域、跨部門信息互聯互通,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業務實現「不見面」「無紙化」和全市通辦,切實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按照統一規範、維護權益、方便群眾、按時準確的原則,優化精簡社保關係跨省轉移的經辦流程,推行使用電子數據傳遞省內跨市社保轉移材料,業務經辦時限由原來的45個工作日壓縮至15個工作日,其中青島本地業務環節為7個工作日。
發放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2.86億元 博士後出站(基地)留青率達77%
構建一流人才發展生態。人才優惠政策力度空前,落實人才創新創業支持政策,為青島市博士後設站(基地)單位以及博士後研究人員發放各類資助1.21億元,同比增長44.6%;博士後出站(基地)留青率達到77%。全年發放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2.86億元,發放碩博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費3.1億元,發放高校畢業生小微企業就業補貼5671萬元,惠及6.9萬名青年人才在青創新創業。品牌引才活動成果豐碩,首次線上線下同步舉辦第二十屆「藍洽會」,達成對接意向86個。承辦人社部「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搭建起青島企業與全國優秀博士後人才合作「快車道」,博士後項目落地或達成合作意向近100個。人力資源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實施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與有關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規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服務行為,依法嚴厲查處未經許可擅自從事職業中介的違法行為,對被行政處罰的違法單位向社會公示。今年以來,全市共檢查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用人單位631戶,查處未經許可和登記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3件,青島市榮獲「2020年全國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行動取得突出成績單位」。
技能人才培養產教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工業網際網路之都,實施「十百千萬」工業網際網路人才工程。實施「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在全國率先打通線上線下培訓補貼銜接政策,支持各類企業通過線上平臺對新錄用人員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全市開展各類補貼性培訓13.2萬人次,支出補貼資金9619.52萬元。
創新開展便捷高效的人社雲服務。舉辦線上「春風行動」、農民工網絡招聘大集、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季,開展「365天不落幕」的線上招聘活動,為1.8萬家企業發布崗位需求39.6萬人次。依託青島人才網「招聘e站」,舉辦線上專場招聘59場,為5500餘家(次)用人單位發布崗位需求9.6萬餘個。舉辦「青島招才引智名校行」線上專場招聘會,對120餘所「雙一流」高校和69所省內高校發布招聘信息。與智聯招聘等機構合作舉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空中直播」活動,68.4萬人實時在線觀看互動。
青島仲裁機構和調解組織爭議調解率達69 % 高出全省9個百分點
推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要素式辦案。優化仲裁辦案流程,採取立案甄別分流、縮短送達時間、提升庭審效率、簡化文書製作等辦法,切實滿足當事人快速解決糾紛、及時獲取公正處理結果的需求,全市各級仲裁機構使用要素式辦案模式辦理的勞動糾紛案件,裁決文書文字量減少40%以上,案件審結期限平均縮短5天以上,案件辦理時效明顯提升。截至11月底,全市兩級仲裁機構共處理勞動爭議案件18367件,比去年同期增長5.15%,涉及勞動者19593人,為勞動者追回各類經濟損失2.6億元,全部案件整體提速30%以上,按期結案率達100%。
推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有效銜接。加大仲裁機構案前、案中調解力度,引導當事人優先選擇案前調解,通過調解快速結案,提高爭議處理時效。截至11月底,全市仲裁機構和調解組織爭議調解率達69%,比全省計劃60%的調解率高9個百分點。設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速裁庭,對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實行「快立快調、快審、快結」,全部案件按期結案率達到100%。創新搭建「網際網路+調解」平臺,建立調解仲裁部門對口指導、各方調解力量重點參與、「線上」「線下」並行的勞動人事爭議聯動調解機制。在全市145個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全部實現「網際網路+調解」平臺應用。當事人發生勞動人事爭議,可直接通過該平臺線上申請調解,由調解組織進行調解。調解成功的可申請置換仲裁調解書。截至11月底,「網際網路+調解」平臺處理案件240件,辦結210件,辦結率87.5%。
推行勞動人事爭議在線仲裁。加快「網際網路+仲裁」信息化建設,依託網際網路、移動互聯終端、庭審平臺軟體等搭建網上平臺,開展在線立案、調解、證據交換、庭審、送達等仲裁活動,促進勞動人事爭議案例處理更加便捷高效。針對疫情期間當事人不方便見面影響仲裁時效的問題,積極探索在線庭審服務模式,通過規範在線仲裁程序、明確適用範圍、嚴格身份認證、庭審全程留痕等措施,對我市勞動人事爭議在線辦案模式進行有序規範,確保辦案流程依法合規。目前,市區兩級仲裁機構使用在線調解仲裁辦案系統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線上結案時間平均28天,比線下結案時間提高30%。
市、區市兩級勞動保障監察平臺按期結案率達到100%
加強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執法檢查。把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作為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重點,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和排查,及時發現、處置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將建設領域作為重點,集中檢查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全面檢查工程建設領域各項制度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和化解拖欠農民工工資隱患,依法糾正、處罰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組織開展根治欠薪冬季行動。以招用農民工較多的工程建設領域和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及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為重點,對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及工資支付保障制度落實情況進行集中檢查,堅決實現「兩清零」的目標。
強化欠薪行為信用聯合懲戒。組織實施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社會公布、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等,將企業守法情況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平臺,實行企業分類監管。今年以來共向社會公布29起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將5戶企業列入「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進行聯合懲戒。將38名「黑包工頭」清出青島建築市場。立案偵辦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3起,讓惡意欠薪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拓展勞動保障投訴舉報渠道。全面推行勞動保障監察手機投訴舉報平臺,實現「不見面舉報投訴」全天候隨時隨地維權。打造市、區市兩級勞動保障監察線上線下服務平臺,案件按期結案率達到100%。深入開展以勞動保障維權為主題的「我愛青島我被欠薪我要說話」活動,暢通12333電話維權專線、網站根治欠薪進行時專欄、手機投訴舉報平臺三大渠道,保證24小時舉報投訴渠道通暢。截至11月底,全市勞動保障維權「三我活動」接受案件線索3211件,1260件已經立案受理,為367名勞動者依法追回工資181.39萬元。欠薪案件發現在當地、解決在當地的作用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