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波說
近年來,自俄鋁被美國施行制裁後,東南亞最大冶鋁廠商——齊力工業一度被市場看好;納進大馬富時綜合指數成份股後,股價飆升,水漲船高,更是推高了管保強家族財富身價。
3月初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馬來西亞富豪榜,管保強、Koon Poh Ming & Koon Poh Weng上榜財富達30億美元,名列大馬十大富豪之八。
曉得祖先生活的地方,就會明白根在那裡
齊力工業集團董事長丹斯裡管保強
3月,福布斯2020年馬來西亞富豪榜出爐,96歲的郭鶴年(Robert Kuok)以115億美元身家,繼續穩坐大馬首富之寶座。
齊力工業集團董事長丹斯裡管保強及其兄弟Koon Poh Ming (管保明)& Koon Poh Weng(管保達),以30億美元身家,居大馬十大富豪之列,排名第8位。和上個年度相比,排名上升了一位,淨資產也從2019年26億美元升至30億美元。
鋁業是管氏兄弟家族主要產業,管保強為東南亞最大冶鋁廠商「齊力工業」CEO兼最大股東。
假如大家對大馬上市公司「齊力工業」(Press metal Berhad)還不是太了解,那它在廣東三水投資的「澳美鋁業」會有所耳聞吧。事實上,除了在大馬及中國,齊力工業在歐洲、中東、澳大利亞、南美洲等地,均設有生產和銷售基地,不少人也稱管保強及其家族為東南亞「鋁業大王」。
廣東澳美鋁業有限公司由馬來西亞齊力鋁業集團投資興建,坐落於環境優美的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中心科技工業園區內,創辦於2005年,旗下擁有廣東澳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澳美廣屏精密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兩家子公司。
管保強返鄉
2005年,當馬來西亞鋁業巨頭管保強決定在廣東佛山三水投資2400 萬美元建設鋁廠時,不少人說他做了個風險很大的決定,可事實已證明這個戰略舉措是正確的。
很多人也許不曉得,當時那筆投資款幾乎相當於他旗下上市公司「齊力工業」全部價值,也正是這個英明的決策,在華投資也改變了管保強及其身後企業的命運。
舉個例子,2017年時廣東澳美鋁業產值達到20億美元,獲利1.38億美元,也直接將馬來西亞母公司的市值推高至47億美元。此後,母公司齊力工業被納進大馬富時綜合指數成份股。
2019年2月,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管保強表示,我們在廣東的投資是正確的!
齊力工業集團CEO管保強
管保強說,進入21世紀,我們的鋁型材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企業。那時,因為擁有龐大的中國國內市場做支撐,加之產業集中度較高,「出海」的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開始嶄露頭角。
當時,我預估中國鋁工業將要迎來新一輪大發展,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有望進一步提升,這將給我們帶來挑戰。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管保強如是說。
由於馬來西亞的本地市場有限,企業要做大必須開展跨國經營。管保強表示:考慮一番後,我決定來中國投資創業,一是看準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二是想到中國了解、掌握行業新技術、新材料,這對於改進升級馬來西亞母公司的生產工藝、產品形態具有示範效應。
也正是2017年這一年,齊力集團CEO管保強受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蘇丹莫哈末五世陛下冊封為丹斯裡。丹斯裡(Tan Sri)是馬來西亞國家榮譽,由國家元首冊封給對國家有極大貢獻的傑出人士,意為「護國將軍」。
管保強(右)在梅州大浦祖地
管保強,祖籍梅州大埔,他也表示,「作為客家人,廣東自然是我的投資首選地。」
上世紀40年代,管保強兄弟的父母,從老家梅州大浦渡海南下,移居到馬來西亞。作為海外客家人,管保強從小在華文學校接受教育,家裡人會說客家話,也會說廣東話、普通話。
2019年10月,由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主辦的第30屆「世客會」在吉隆坡舉辦,這次世客會為21名在各自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客屬人士頒發「馬來西亞傑出客家人獎」,以表彰他們作出的特殊貢獻,其中包括丹斯裡管保強等人。
從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電氣工程理學專業畢業後,管保強參與創辦了齊力工業集團,公司於1993年在馬來西亞上市,如今已是東南亞最大的鋁業企業之一。
去年接受《南方日報》訪問時,當記者問他和家人有回大埔鄉下嗎?管保強說:「我這一輩兄弟姐妹眾多,家族頗為龐大。每隔一兩年,我們就約上四五十個老老小小,包下兩部巴士回鄉省親,看看梅州的親戚和山水。年輕一輩回家鄉,曉得祖先生活的地方,接觸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就會明白自己根在那裡。這個活動我們將一直進行下去。」
梅州大浦楓朗鎮石圳村管氏仲仕公祠
大埔,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遊,這裡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大埔全縣通行客家話,部分地方兼講漳州、潮州話。大埔縣建置沿革,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可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管保強家族之祖地大埔,是人傑地靈之處。大埔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祖籍地,如香港慈善家、「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香港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等,都是大埔人。
大埔縣楓朗鎮石圳村,是大埔縣管氏肇基公的發祥之源;其中,仲仕公祠(「惇敘堂」)座落在人稱「群豬落槽」的風水寶地上。「國固有本,家興有宗」,今年正月,大埔縣管氏宗親成立了修繕理事會,決定修繕公祠。
2019年2月,祠堂正上方的牌匾「仲仕公祠」被盜,後來,警方循線追蹤,追回了這塊字體凹刻鎏金牌匾。
東南亞客家人為什麼湧現那麼多礦業巨子?
2018年澳美鋁業7000噸擠壓機開機慶典,管保強致辭
馬來西亞齊力集團,是一家擁有76萬噸/年鋁冶煉能力和20萬噸/年鋁擠壓能力的全球化綜合性企業,已躋身為東南亞地區鋁材原料供應和鋁加工行業的領跑者。
靠鋁礦業發家的管保強,是海外客家人;事實上,像管保強這樣在礦業上有成就的客家人還很多,比如祖籍東莞的客家人謝富年。
謝富年家族旗下的雙威集團,是馬來西亞的一家巨頭企業,如今雖以房地產、建築、醫療和教育等產業為主,但礦業曾是其發家之源。謝富年本身就是礦老闆之子。福布斯新出爐的大馬50豪榜上,謝富年上榜財富為14.5億美元,排名第12位。
大馬沙巴客家人
客家人,是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民系族群,史上歷經六次大遷徙,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客家人約有八千萬人,其中,廣東本地客家人有2500萬人。
聚群而居是客家人一大特色,並形成客家獨特民俗及文化,廣東、福建、江西等是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梅州、惠州、贛州、汀州被譽為「客家四州」。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自南宋末年以來,客家人向南方各省搬遷的同時,也向海外遷徙。
近代,被擄掠、誘騙、招僱為「契約華工」,也包括一部分是自願到南洋等地謀生或從事苦役的客家人,他們從事最多的恐怕是礦業。也正因如此,在東南亞湧現了很多因礦業起家發達的客家人富豪、商業巨子。
被稱為「吉隆坡王」葉亞來雕像
一百多年來,大批客家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馬來西亞便是其中一個目的地。東馬的沙巴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在那裡甚至有「客家街」,據史料記載,從1881年開始,沙巴州便有客家人的足跡了。
目前,沙巴華人有50萬人,沙巴客家人在華人當中佔六成多,至少超30萬人。客家人崇文,重視子女教育,全沙巴86所小學中有超過80%以上是客家人創辦的,客家人「不忘本」的精神就這樣在異國他鄉代代傳承。
葉亞來,被譽為「吉隆坡王」,也有人稱之為「吉隆坡之父」,他祖籍是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周田村。1854年,這個客家人受到太平天國戰火的威逼,南下到馬來西亞,從錫礦業起步,再變為礦業巨富,1869年成為協助管理吉隆坡的甲必丹。
大力發展當時最有經濟價值的錫礦業,除了葉亞來外,還有另外兩個客家人巨富葉觀盛、葉亞石,被合稱為吉隆坡「三葉」,他們不僅擁有龐大的財富,在大馬社會至今仍具歷史影響力。
像葉觀盛,早年從廣東臺山赤溪南下時,被「賣豬仔」變為大馬芙蓉一錫礦的礦工,後來再從礦業致富發家的客家人還很多。團結、聚群的客家文化,特別是「抱團」,群體力量大、勢力強,使得東南亞湧現了很多客家礦業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