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總名稱「櫛」,梳理頭髮的用具。《說文·木部》 :「櫛,梳比之總名也。」(比:今日寫作篦。)梳篦古已有之。對於古人而言,身體和頭髮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這才是孝道。古人對自己的頭髮非常重視,到了以斷頭相威脅也不願斷髮的程度。
因此,自古以來頭髮是不可以剪的。女人通常梳成髮髻,男人通常用頭巾把頭髮束起來。古時男女均留長髮,因此梳篦是極常用的工具,利用率很高。
梳早於篦,因梳齒較粗,間距略大,在原始社會磨製骨器的時期可操作性更強。造型從長條形演變為半圓形、方形等,功能為梳理和造型頭髮。而篦的齒細,在加工能力有所發展之後才出現,用途為排擠出頭髮中的雜物,實際上大多用來篩掉蝨子以及汙垢。
停留在工具層面的梳篦,多以實用的竹木製成,結實耐用。材料易於取得,也易於加工,因此應用廣泛。取材以堅韌和光滑為上,質地細膩堅實,不易變形為好。
華麗程度雖不足,但好在價格低廉,十分普及。尋常百姓應多用這種,也正因價格低廉,所以不會花時間在其上用以太多的工藝裝飾。竹木材質易遭侵蝕,環境不佳就腐朽不存了。製作梳篦的另外一種常見材質為骨質,比竹木堅硬,性質穩定,更為光潔柔潤,相對易得。
自古以來梳篦所採用的形態一直是縱向延伸的直豎式長方形,像是模仿梳理的頭髮的手指一般。唐代女性中流行的梳篦,高度降低,裝飾效果增強。
一、梳篦源於勞動、禦寒、遮羞,逐漸變成頭飾
《戰國策》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古代女子除了在意自己的相貌外,也在意頭髮的修飾,因此髮飾也是美發的重要部分。
古代髮飾最初起源是來自於勞動、禦寒、遮羞等因素,隨著時代發展漸漸變為一種裝飾。髮飾包含了簪、釵、梳釵、步搖、篦、鈿等一系列不同形狀裝飾。眾多不同的髮飾,共同作為中國古代束髮盤髻的工具,在裝飾頭部時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
公元前的梳篦大多偏狹偏窄,有骨梳、牙梳、玉梳等。這些梳篦上刻有神紋獸面。在春秋末的《考工記》裡記載,當時有專門做梳篦的工人叫「楖人」,可見當時梳篦工藝已經專門化。
梳篦除了梳頭,也可以當做頭飾。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女子把梳篦插在頭上當頭飾。只是當時女子多披髮,髮髻不那麼繁盛,插梳沒有普及開來。到魏晉時期,女子開始盤髮髻,在唐代名畫中,就有侍女為女主人綰髮梳頭的模樣。如此一來,插梳之風自魏晉就開始流行,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
二、唐代女性的高髮髻,將梳篦的裝飾作用推向新的高度
唐代婦女的妝梳與其紛繁的衣式同奢並麗。典型的髮式有花髻、高髻、雙鬟望仙髻、倭墮髻、螺髻、寶髻、驚鵠髻、拋家髻等。
唐朝女子髮髻上的裝飾常以金銀珠翠為材料,有帽、簪、梳、篦等,簪釵形狀多樣,常見的有鳥形、花形、風形和蝶形等。上層婦女髻上多插金銀玉翠的簪釵及梳篦等飾物,民間更有髻上插鮮花的習俗。
為了適應唐朝女子高髮髻,梳篦也開始轉型:先前的梳篦多是圓弧馬蹄形,便於梳披髮,現在變成朝女子高髮髻上的裝飾裝飾品,漸漸變成橢圓橫方形,後來又轉為半月形。使用梳篦時,髮髻和前額各插一把梳篦,金字塔般的髮髻就固定好了,當然有的上層婦女,整個頭上都戴滿了梳篦。
到了盛唐時期,梳篦跟簪釵一樣,變成了標準頭飾。區別在於:簪釵細巧,通常束髮用;梳篦比較圓潤寬大,壓在頭髮裡面。
唐代詩文中有很多關於女子梳妝的描述。溫庭筠有云:「弄妝梳洗遲」, 這裡的「妝梳」指的是一整套的造型,可見唐代梳洗可不是梳個頭洗洗臉,而是一整套的髮型處理,極為複雜而華麗, 「照花前後鏡」,鬢上插花,也算是「梳洗」的一部分。
於是梳篦的裝飾自然得華麗起來。首先得輕薄,唐時已經有其薄如紙的梳篦,用來插發;然後是裝飾,鳳梳、鸞梳、金制鳳翼梳、染色象牙梳、銀梳、玉梳、犀角梳、駝骨梳等。插梳作為首飾,露在髮型外的梳背裝飾將唐代藝術如繪畫、雕刻及工藝美術所取得的成就融為一體。
金屬質地的梳篦,將唐代空前發展、極為出色的金屬工藝技巧全面應用在這一方小小的空間上。錘工藝在梳背上最為常見,而梳齒剪制為多。除了常見的雕、刻、鏤空、鑲嵌等,優秀的作品常常完美地結合了多種複雜工藝,如掐絲、編結、焊綴、花鈿等。
許多梳篦的紋樣裝飾、構圖、造型,都與唐代同期的金銀器、銅鏡等工藝美術品有著相互借鑑的關係。
三、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女性愛美促使髮飾文化繁榮
1、唐朝社會穩定以及對外開放,促進了女性頭飾的多樣化
唐朝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繁榮,並且物質基礎雄厚。一方面對外開放,與外域進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對內惠及百姓。因此,在社會生產、生活等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了變革和創新的氣息,孕育了更加高度發展的唐代文明。
唐代服裝富麗堂皇,首飾作為服飾整體的一部分,隨著服裝形式的多樣化,在原始首飾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唐代社會經濟高度繁榮,對外開放逐步深入,中原文化積極吸收外國地區的優秀成果,達到互利、互補、互惠的目的,增強了盛唐社會的開放性和無窮的時代魅力。唐代婦女的髮飾正是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而拘束越來越少。
2、為了配合唐朝女性豐富繁雜的髮飾
初唐時,婦女的穿著還比較樸素,就連宮中的女性所用首飾也較少。從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的壁畫可見一斑,壁畫中一名貴婦,八名隨從,均未佩戴首飾。初唐時的陶俑形象也多是細瘦而簡樸的。隨著社會發展,物質豐富,《唐六典》中的釵花官服制度,直至開元、天寶年間才落定。
盛唐時期,錦衣華服盛行,女性的身材日漸豐滿,裝扮也日益複雜起來。插梳的真正風靡是從盛唐開始。常有人疑問,繪畫、雕塑、壁畫中唐代婦女們龐大的髮型,即使從不剪髮,以自身的發量也很難實現,是否是藝術作品創作的誇張。
實際上,當時流行以假髮髻藏於真發中,稱為「義髻」,在新疆吐魯番的唐墓中曾分別有出土木質及紙質的假髻,塗成黑色,表面還有各種裝飾。詩詞歌賦中也有以他人之發美化自己的描述。有了假髮髻的輔助,唐代女性發明出極為豐富繁雜的髮式。
如此複雜而多樣的髮髻,需要大量的飾物來固定和美化,插梳與鳳冠、簪釵、步搖、花鈿等一起構成了女性的盛裝。
3、後宮佳麗靠髮髻爭寵,帶動了整個社會女性的風尚
按說,梳與篦都只是整理頭髮的工具,從梳妝工具成功「晉級」成為首飾,自有其獨特之處。梳篦能夠成為處於重要地位的髮飾之一,唐代女性對髮髻的熱愛首先功不可沒。
要論富貴榮華,歷朝歷代都以宮中嬪妃為首,從皇后至宮女,無論服裝、妝發、歌喉和舞蹈,都盡最大努力的精進,以獲得皇帝的注意。盛唐時節,千姿百態的髮髻設計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後宮佳麗為使自己與眾不同、豔冠群芳的努力。她們所取得的成就,帶動了整個社會女性的風尚。
4、梳篦是唐代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唐代的女性可以說生活在美好的時代,國運昌盛,「三從四德」的儒家規範還未普及,有財力又少束縛,能夠盡情地追求美、創造美。唐代女性的審美觀念、社會地位反映出唐代的
社會狀況。從留存至今的盛唐時期女性形象可見,無論是繪畫、壁畫,還是陶俑,無不豐滿、圓渾,充滿了雍容華貴之氣。在唐代,髮式多姿多彩到需要假髻來造型的程度,梳篦不再是簡單的生活工具,唐代女性將其美化自身的裝飾效果發揮到極致,所用之物的審美屬性壓過了功能屬性。
隨著插梳髮式廣泛流行,全社會女性爭相追捧,精心設計與製作的梳篦進一步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反映出時代背景和審美取向,集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於一身。
四、社會穩定催生了梳篦的空前繁榮
大唐帝國建立之後,幾百年的分裂局面真正結束了,南北文化大交流大融合,西域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也進入中原,整個社會蒸蒸日上,日新月異。
人們對新生活的熱愛以及追求更高層次生活的欲望更加強烈。婦女在服飾和化妝方面變化迅疾,不斷出現新的式樣,因此唐朝時的插梳之風也迎來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參考文獻:
《說文·木部》
《戰國策》
《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