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多樣化=地位:戰國時期就有的梳篦文化,為何直到唐朝才「流行」

2020-12-18 老歷史茶館

梳篦,總名稱「櫛」,梳理頭髮的用具。《說文·木部》 :「櫛,梳比之總名也。」(比:今日寫作篦。)梳篦古已有之。對於古人而言,身體和頭髮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這才是孝道。古人對自己的頭髮非常重視,到了以斷頭相威脅也不願斷髮的程度。

因此,自古以來頭髮是不可以剪的。女人通常梳成髮髻,男人通常用頭巾把頭髮束起來。古時男女均留長髮,因此梳篦是極常用的工具,利用率很高。

梳早於篦,因梳齒較粗,間距略大,在原始社會磨製骨器的時期可操作性更強。造型從長條形演變為半圓形、方形等,功能為梳理和造型頭髮。而篦的齒細,在加工能力有所發展之後才出現,用途為排擠出頭髮中的雜物,實際上大多用來篩掉蝨子以及汙垢。

停留在工具層面的梳篦,多以實用的竹木製成,結實耐用。材料易於取得,也易於加工,因此應用廣泛。取材以堅韌和光滑為上,質地細膩堅實,不易變形為好。

華麗程度雖不足,但好在價格低廉,十分普及。尋常百姓應多用這種,也正因價格低廉,所以不會花時間在其上用以太多的工藝裝飾。竹木材質易遭侵蝕,環境不佳就腐朽不存了。製作梳篦的另外一種常見材質為骨質,比竹木堅硬,性質穩定,更為光潔柔潤,相對易得。

自古以來梳篦所採用的形態一直是縱向延伸的直豎式長方形,像是模仿梳理的頭髮的手指一般。唐代女性中流行的梳篦,高度降低,裝飾效果增強。

一、梳篦源於勞動、禦寒、遮羞,逐漸變成頭飾

《戰國策》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古代女子除了在意自己的相貌外,也在意頭髮的修飾,因此髮飾也是美發的重要部分。

古代髮飾最初起源是來自於勞動、禦寒、遮羞等因素,隨著時代發展漸漸變為一種裝飾。髮飾包含了簪、釵、梳釵、步搖、篦、鈿等一系列不同形狀裝飾。眾多不同的髮飾,共同作為中國古代束髮盤髻的工具,在裝飾頭部時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

公元前的梳篦大多偏狹偏窄,有骨梳、牙梳、玉梳等。這些梳篦上刻有神紋獸面。在春秋末的《考工記》裡記載,當時有專門做梳篦的工人叫「楖人」,可見當時梳篦工藝已經專門化。

梳篦除了梳頭,也可以當做頭飾。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女子把梳篦插在頭上當頭飾。只是當時女子多披髮,髮髻不那麼繁盛,插梳沒有普及開來。到魏晉時期,女子開始盤髮髻,在唐代名畫中,就有侍女為女主人綰髮梳頭的模樣。如此一來,插梳之風自魏晉就開始流行,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

二、唐代女性的高髮髻,將梳篦的裝飾作用推向新的高度

唐代婦女的妝梳與其紛繁的衣式同奢並麗。典型的髮式有花髻、高髻、雙鬟望仙髻、倭墮髻、螺髻、寶髻、驚鵠髻、拋家髻等。

唐朝女子髮髻上的裝飾常以金銀珠翠為材料,有帽、簪、梳、篦等,簪釵形狀多樣,常見的有鳥形、花形、風形和蝶形等。上層婦女髻上多插金銀玉翠的簪釵及梳篦等飾物,民間更有髻上插鮮花的習俗。

為了適應唐朝女子高髮髻,梳篦也開始轉型:先前的梳篦多是圓弧馬蹄形,便於梳披髮,現在變成朝女子高髮髻上的裝飾裝飾品,漸漸變成橢圓橫方形,後來又轉為半月形。使用梳篦時,髮髻和前額各插一把梳篦,金字塔般的髮髻就固定好了,當然有的上層婦女,整個頭上都戴滿了梳篦。

到了盛唐時期,梳篦跟簪釵一樣,變成了標準頭飾。區別在於:簪釵細巧,通常束髮用;梳篦比較圓潤寬大,壓在頭髮裡面。

唐代詩文中有很多關於女子梳妝的描述。溫庭筠有云:「弄妝梳洗遲」, 這裡的「妝梳」指的是一整套的造型,可見唐代梳洗可不是梳個頭洗洗臉,而是一整套的髮型處理,極為複雜而華麗, 「照花前後鏡」,鬢上插花,也算是「梳洗」的一部分。

於是梳篦的裝飾自然得華麗起來。首先得輕薄,唐時已經有其薄如紙的梳篦,用來插發;然後是裝飾,鳳梳、鸞梳、金制鳳翼梳、染色象牙梳、銀梳、玉梳、犀角梳、駝骨梳等。插梳作為首飾,露在髮型外的梳背裝飾將唐代藝術如繪畫、雕刻及工藝美術所取得的成就融為一體。

金屬質地的梳篦,將唐代空前發展、極為出色的金屬工藝技巧全面應用在這一方小小的空間上。錘工藝在梳背上最為常見,而梳齒剪制為多。除了常見的雕、刻、鏤空、鑲嵌等,優秀的作品常常完美地結合了多種複雜工藝,如掐絲、編結、焊綴、花鈿等。

許多梳篦的紋樣裝飾、構圖、造型,都與唐代同期的金銀器、銅鏡等工藝美術品有著相互借鑑的關係。

三、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女性愛美促使髮飾文化繁榮

1、唐朝社會穩定以及對外開放,促進了女性頭飾的多樣化

唐朝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繁榮,並且物質基礎雄厚。一方面對外開放,與外域進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對內惠及百姓。因此,在社會生產、生活等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了變革和創新的氣息,孕育了更加高度發展的唐代文明。

唐代服裝富麗堂皇,首飾作為服飾整體的一部分,隨著服裝形式的多樣化,在原始首飾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唐代社會經濟高度繁榮,對外開放逐步深入,中原文化積極吸收外國地區的優秀成果,達到互利、互補、互惠的目的,增強了盛唐社會的開放性和無窮的時代魅力。唐代婦女的髮飾正是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而拘束越來越少。

2、為了配合唐朝女性豐富繁雜的髮飾

初唐時,婦女的穿著還比較樸素,就連宮中的女性所用首飾也較少。從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的壁畫可見一斑,壁畫中一名貴婦,八名隨從,均未佩戴首飾。初唐時的陶俑形象也多是細瘦而簡樸的。隨著社會發展,物質豐富,《唐六典》中的釵花官服制度,直至開元、天寶年間才落定。

盛唐時期,錦衣華服盛行,女性的身材日漸豐滿,裝扮也日益複雜起來。插梳的真正風靡是從盛唐開始。常有人疑問,繪畫、雕塑、壁畫中唐代婦女們龐大的髮型,即使從不剪髮,以自身的發量也很難實現,是否是藝術作品創作的誇張。

實際上,當時流行以假髮髻藏於真發中,稱為「義髻」,在新疆吐魯番的唐墓中曾分別有出土木質及紙質的假髻,塗成黑色,表面還有各種裝飾。詩詞歌賦中也有以他人之發美化自己的描述。有了假髮髻的輔助,唐代女性發明出極為豐富繁雜的髮式。

如此複雜而多樣的髮髻,需要大量的飾物來固定和美化,插梳與鳳冠、簪釵、步搖、花鈿等一起構成了女性的盛裝。

3、後宮佳麗靠髮髻爭寵,帶動了整個社會女性的風尚

按說,梳與篦都只是整理頭髮的工具,從梳妝工具成功「晉級」成為首飾,自有其獨特之處。梳篦能夠成為處於重要地位的髮飾之一,唐代女性對髮髻的熱愛首先功不可沒。

要論富貴榮華,歷朝歷代都以宮中嬪妃為首,從皇后至宮女,無論服裝、妝發、歌喉和舞蹈,都盡最大努力的精進,以獲得皇帝的注意。盛唐時節,千姿百態的髮髻設計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後宮佳麗為使自己與眾不同、豔冠群芳的努力。她們所取得的成就,帶動了整個社會女性的風尚。

4、梳篦是唐代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唐代的女性可以說生活在美好的時代,國運昌盛,「三從四德」的儒家規範還未普及,有財力又少束縛,能夠盡情地追求美、創造美。唐代女性的審美觀念、社會地位反映出唐代的

社會狀況。從留存至今的盛唐時期女性形象可見,無論是繪畫、壁畫,還是陶俑,無不豐滿、圓渾,充滿了雍容華貴之氣。在唐代,髮式多姿多彩到需要假髻來造型的程度,梳篦不再是簡單的生活工具,唐代女性將其美化自身的裝飾效果發揮到極致,所用之物的審美屬性壓過了功能屬性。

隨著插梳髮式廣泛流行,全社會女性爭相追捧,精心設計與製作的梳篦進一步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反映出時代背景和審美取向,集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於一身。

四、社會穩定催生了梳篦的空前繁榮

大唐帝國建立之後,幾百年的分裂局面真正結束了,南北文化大交流大融合,西域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也進入中原,整個社會蒸蒸日上,日新月異。

人們對新生活的熱愛以及追求更高層次生活的欲望更加強烈。婦女在服飾和化妝方面變化迅疾,不斷出現新的式樣,因此唐朝時的插梳之風也迎來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參考文獻:

《說文·木部》

《戰國策》

《唐六典》

相關焦點

  • 細品春秋戰國玉器的特點
    而且玉器被賦予了人格化,擬人化,君子佩玉的風俗由此而盛行,直到今天,佩玉也是一種文化時尚,是愛玉、賞玉的最好體現。二、春秋戰國玉器-玉材特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以和田玉用量最多,此外,還有獨山玉、岫玉、密玉、酒泉玉等。其他的玉石品種有水晶、瑪瑙、綠松石、彩石等。
  • 俠客的誕生|俠客文化為何在春秋戰國時期如此興盛?
    士成為「俠客」文化的階級基礎按照慣例,還是列舉一番春秋戰國時期變化的宏觀因素。經濟上,井田制瓦解,私人買賣土地逐漸合法,小農經濟興起。政治上,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文化上,天子失學,私學興起。階級關係上,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關係發生變化,階層之間分化加劇。
  • 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一直都被人想當然地認為是戰國四大名將,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司馬遷排的,後來我發現司馬遷好像從來沒有過這種提法,於是我翻開《史記》,打算從中找到關於他們四個人   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中國的三國時期,廣義上講是從190年董卓進京,至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 日本的戰國時期,廣義上是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開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 那麼,年代相差千年、發生地點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為何會被放在一塊做比較呢?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梳發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我國上古文獻中,梳篦統稱為櫛,如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東大汶口的骨梳、山西長治分水嶺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馬山和四川青川戰國基出土的木梳等,都是典型的梳篦實物。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曹劌也稱曹翽,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周文王兒子曹叔振鐸的後人,乃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管仲勸阻,發兵攻打魯國,魯國因此前多次被齊軍打敗,因此面對齊國進攻魯國上下十分恐慌,而曹劌則主動求見魯莊公請求出力。齊軍與魯軍在長勺交戰,魯莊公與曹劌同乘一輛兵車,魯莊公本想擊鼓迎戰,曹劌則進行了勸阻,直到齊國三次擊鼓進軍,曹劌這才讓魯莊公擊鼓出兵,結果齊軍大敗。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聊一聊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的服飾變化
    根據戰國時一些著名的學者所撰寫的文獻,並且結合相關的考古專家從文物考古中觀察到的現象提出,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地區和民族人們的服飾款式已有很大的不同。直到現在,生活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衣服種類。
  • 拍圖論玉:全面解析館藏戰國谷紋玉環
    所以東周的玉器很豐富,藝術風格多樣化。 戰國的歷史從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直到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為止,期間還包括了諸侯相互吞併和東周滅亡等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像戰國時代那樣錯綜複雜卻又生機勃發的歷史時期。在那樣一個諸侯之間慘烈撕殺、相互爭霸的年代,政局混亂卻又文化蓬勃成為了獨特時代特徵。
  • 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荀子為校長,為何被秦始皇取消?
    由此可見秦人確實沒為後人留下什麼好東西,有的人說萬裡長城多麼偉大啊,卻不知萬裡長城是多少平民百姓鮮血鑄成的。【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暢所欲言才能出真學問。我們知道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璀璨的時期,叫做春秋戰國時期。
  • 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劍文化?尚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
    導語: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劍文化,都有哪些劍,為何如此好劍?巴蜀柳葉劍、百越之劍,尚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最近火爆螢屏的古裝武俠劇《劍王朝》將春秋戰國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劍王朝》雖然是完全架空歷史而虛構的情景,但小說的時代背景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準確地來說,應該是戰國末期。
  • 春秋戰國時期,有種「眼睛文物」受追捧,專家認為它們非本地產
    專家們也不是第一次,從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墓葬中找到這些樣式奇特,與同時期文物顯得格格不入的"眼珠子"。那麼,這種類似於眼睛的文物是本地產的嗎?又為何成為王公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奢侈品呢?這種眼睛文物學名叫做"蜻蜓眼珠",也被稱為"蜻蜓眼"。
  • 他是戰國時期「最自戀」的美男子,卻因跟他人比美,竟流芳千古
    從美妝產業,到自拍直播行業,再到整容整形醫院,都是因為人的一張臉皮繼而崛起。雖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美自然也有萬種定義,但是還是架不住人們之間的攀比心理。就是想比一比,甚至連某些藝人明星也鍥而不捨地在微博上發問,我帥嗎,我美嗎。但是這比帥和比美,絕對不是咱們這個時代的特殊產物,而是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個美男子,每天就是問自己的老婆們「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 封建社會——戰國、秦、漢時期的山東
    為表示至尊地位,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為帝,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不久,齊又滅掉宋國,兼併了楚國部分國土。齊作為東方霸主達到鼎盛時期。▲齊國長城 示意圖|稷學宮與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山東的思想文化領域學派紛呈,思想活躍,學術繁榮
  • 越國在春秋時期還是強國,為何到戰國七雄時卻消亡得如此迅速?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諸侯為爭地盤而爭鬥,到了戰國時期,動蕩不安的局面以及不斷地吞併,讓壯大起來的諸侯有了做老大的想法,於是戰國就有了爭霸賽,主角是當時排在上位的七國,史稱「七雄爭霸」。今日我們要講的越國,明明在春秋時期還是這些大人物中的一員,有很好的勵志故事,但在戰國七雄中消失了,越國,這個有著神奇歷程的國度,為什麼最後消亡得這麼快?
  • 戰國七雄的地位之爭,從七國的出身,看看誰才是真正的霸主
    說到戰國七雄,很多人都會冒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但是這七國你真的了解嘛,他們作為戰國時期最為龐大的國家,影響深遠。但是如果單從周王朝的宗法禮制上來討論七國的地位,又是怎樣的結果呢?但是論政治地位,秦國卻不行了,即便是遠在東北之地的燕國,如此的貧瘠,也要高於秦國,這究竟是為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七國論政治地位究竟是怎樣的高低呢?首先應該就是燕國,雖然燕國的軍事實力確實無法和其他幾國相比,甚至說只能是墊底的國家,但是政治地位卻絲毫不低。
  •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權臣篡位,也不準確。戰國時期,確實極少出現權臣篡權行為。但是春秋時期,卻曾經出現過權臣篡權行為。講到春秋時期的篡權行為,我們一定會想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非常典型的權臣篡權行為。田氏經過數代努力,最終成功地篡權,取代了原來的姜氏齊國。
  • 到日本,應該去看看這些戰國時期的城池遺蹟
    翻看日本戰國時代的知名戰例,但凡涉及大名滅亡的戰役,幾乎都以攻城戰的方式結束。而這所攻的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城池。戰國初期日本的城狹義上是指「戰鬥據點」,城內的主要居住者為戰鬥人員,也就是武士。這一時期的城池必須滿足兩項職能:其一,保護武士的日常居住地;其二,戰時在山中作為關隘進行防禦。在戰國時代初期,日本的城池大多數仍為「山城」。
  • 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各國之間也由春秋時期的爭霸戰變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那麼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笑到最後,反而被一開始就貧窮落後的秦國統一天下了呢?這要從戰國初期說起。
  • 中日動漫文化異同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動漫文化產業正散發著勃勃生機,而佔據動漫市場的半壁江山的正是日本動漫。為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日本動漫沒有被擠出主流市 場任然沒有止住腳步向前發展呢?為何在激烈的動漫市場競爭中,日本動漫任保持著霸主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