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如此徹底地否定手塚治虫的動畫功績,其原因何在?如果對此略加檢視,或許會發現宮崎駿的意見並非屬於無端的指責。
從宮崎駿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進入東映動畫公司之後開始從事動畫製作的。東映動畫以發展成「東方的迪士尼」為目標,注重動畫片的運動感和表現力,以追求製作高質量的動畫片為基本方針。因此,東映動畫公司的動畫片,都是以「兩格拍攝法」的全動作動畫為基礎的。
動畫片,是將每秒24幀的繪畫(動畫)連接起來,製造出動感效果的(這是以每秒鐘的電影膠片有24幀畫面為依據的)。為了呈現出人眼看來相對流暢的動感效果,一般需要每秒鐘使用12張畫面來表現(稱之為「兩格拍攝法」)。如果要表現更為細膩的運動,則每秒鐘需要使用24張畫面來表現(稱之為「逐格拍攝法」)。但是,一般情況下人眼對於每秒鐘8張左右的畫面,就能夠產生動態的視覺效果,因此在日本的電視動畫中,多用每秒8張畫面的手法(稱之為「三格拍攝法」)來創作。由於「三格拍攝法」需要的繪畫幀數較少,因此大大節省了用於繪畫作業的時間和人力。
例如,在表現人物說話的場景時,往往將人物的身體使用一張相同的畫面表現,而只將口型的開合變化運用動態表現出來(俗稱「口動作畫法」),這種動畫稱之為有限動畫。反之,即便對那些與動感無關的部分,也運用一張一張的畫面逐表現的動畫方式,被稱為全動作動畫。有限動畫本來是美國開發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由於省去了很多作畫的勞力,使省力化的製作成為可能,因此日本的電視動畫往往將其作為省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實際應用。
因此,在追求「兩格拍攝法」的「全動作動畫」的東映動畫公司的人員看來,「蟲製作所」出品的《鐵臂阿童木》不過是追求極端省力的產物。繪畫幀數少之又少,有限動畫的手法僅僅被作為實現省力化的手段應用,所以在東映動畫公司的創作人員看來,那種偷工減料的動畫片幾乎和「拉洋片」無異。然而《鐵臂阿童木》卻產生了爆炸式的轟動效應。受《鐵臂阿童木》成功的影響,東映動畫也開始步入到追求省力化的電視動畫領域(首部作品為《狼少年肯》)。對於宮崎駿等東映動畫的創作人員來說,他們卻因此無法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進行動畫創作,自然會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焦慮感。
對於「蟲製作所」初期的作品,不僅宮崎駿,當時隸屬東映動畫的創作人員幾乎不約而同地持批判態度例如,與宮崎駿共事的動畫師大塚康生曾經這樣說道:
《鐵臂阿童木》一播放,我們東映的動畫工作人員就看了,結果沒有一個人表示認可。不客氣地說,大家都認為「那樣的東西不可能有人看」,技術非常拙劣。而且聽說因勞動強度過大還造成了創作人員的死亡。說是「三格拍攝法」,但其實並不是每3格使用一張畫,除了「靜止」就是「保存備用」(同一畫面循環使用)。我們都堅信動畫片的生命就是運動,因此很難接受那一類的作品。
那麼,手塚本人又是怎樣考慮的呢?據當時「蟲製作所」的工作人員回憶,對於《鐵臂阿童木》的攝製,手塚治虫曾經說:「這是一部電視動畫片,以故事為主我想這個節目基本上用動畫輔佐故事的方式製作就可以了。」而手塚治虫在晚年時還曾經說過,「我自己認為,動畫片應該是,只要有機會外行人也可以製作的東西。……我是為了徹底擺脫迪士尼,尋求一個簡單的動畫片的製作方式,才創立了『蟲製作所』的。」
這也就意味著,手塚治虫所追求的本來就不是理想化的動畫,他有意創作的並非是「動畫片」,而是「動畫」。「蟲製作所」開發的省力化製作體系下誕生的作品,創下了最高40%的收視率,並引起了巨大轟動;而且這種體系至今仍被沿用,生產出了在日本國內和海外都深受歡迎的被稱為「動畫」的大量作品。
很多人認為這本身就是手塚留下的一筆財富。然而,需要留意的是,來自宮崎駿所代表的東映動畫系的批判所指責的,並非僅僅是製作技術的粗糙,同時還包含了許多其他角度的批評。在他們看來,「蟲製作所」的一系列作品,與其說是手塚的一種有意識的探索,毋寧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