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百家號已經快一個月零十二天,每天至少更新一篇,如今已順利度過新手期,申請開通了原創,努力還是有一定的效果,可是粉絲量和閱讀量始終上不去,百思不得其解。看到我這篇文章的朋友,歡迎給我提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努力改正。
武漢小吃很多,開通百家號的時候我就想著至少一周做一種武漢小吃寫出來,讓在外地不能吃到家鄉美食的朋友可以學著做,也讓沒來過武漢的朋友更多地了解武漢美食。很多外地朋友到武漢只知道去戶部巷,實際上更多的武漢地標美食隱藏在街頭巷尾。
武漢小吃系列一——五,寫了重油燒麥、豆皮、糯米雞、米粑粑、面窩,我做的可能不算百分百完美,但你跟著我的步驟一步一步做肯定能成功,味道絕對秒殺大多數早餐店的小吃。寫出來的時間不算很長,已經有一些朋友給我留言說做出來很成功,感謝我等等。看到這些留言我很開心,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武漢美食並喜歡武漢美食是我的初衷,也希望我能努力堅持下去。
今天這篇我做了個合集,將前面寫的五篇集合在一起,方便喜歡武漢小吃的朋友收藏。想看具體步驟圖的,可以在我發的文章裡找,圖文更詳細。
系列一:重油燒麥
重油燒麥顧名思義油重,最有特點的是胡椒味重,我家孩子不愛吃很重的胡椒味。所以今天做的還是沒有給太多胡椒,只是比平時多給了一些,已經有很重的胡椒味,如果愛吃胡椒的可以再多加點,嚴氏燒麥的胡椒量至少要再加一倍的量。
武漢最有名的嚴氏燒麥裡面沒有加甜豌豆和胡蘿蔔,估計是因為加了甜豌豆和胡蘿蔔的燒麥當天沒銷售完第二天再蒸顏色不如第一天好看,這是我自己瞎琢磨的,不一定是這個原因。自己在家做喜歡吃什麼就加什麼,合自己口味就行。
主要食材:豬肉350克、 糯米350克、 幹香菇1把 、甜豌豆適量 、胡蘿蔔半根 、小蔥適量
配料:生抽3茶匙、料酒3茶匙、蠔油3茶匙、老抽4茶匙、黑胡椒2茶匙、鹽4克
麵皮:麵粉和澄粉的比例是3:1 ,麵粉270克 澄粉90克 ,粉混合後加水 ,粉和水的比例是2:1,大致這樣,麵粉吸水率不一樣。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微調
具體步驟:
香菇和糯米提前三小時洗淨泡發。
糯米瀝乾水分上蒸籠蒸熟。
豬肉洗淨切丁,最好用五花肉,油多。我用的前夾肉,把肥肉和瘦肉分開切,肥肉的油可以煸炒出來,不喜歡吃肥肉。
滷料備好,配料切好備用。
鍋中先倒進植物油,比平時炒菜的油要多一些,再放肥肉開始煸炒。
肥肉煸炒至油大部分出來,邊緣焦黃加滷料,再加生薑末煸炒出香味。
將瘦肉丁加進去煸炒變色後加生抽3茶匙、料酒3茶匙、蠔油3茶匙、老抽4茶匙、黑胡椒2茶匙翻炒均勻。
加香菇丁翻炒均勻後加水沒過所有食材煮沸後小火燉。
燉至湯汁快幹時轉中火,將甜豌豆和胡蘿蔔丁倒進去翻炒1分鐘左右後關火,將滷料挑出來丟掉,留少量湯汁將蒸好的糯米倒進鍋中拌勻。
小蔥切碎,等拌好的餡放涼一點後將小蔥倒進鍋中再次拌勻,餡料就拌好了。
麵粉和澄粉混合均勻,加水
調成絮狀揉成光滑的麵團,再搓長條分成小劑子
取一個擀開成薄薄的面片,手託面片放餡,虎口處一捏就成一個漂亮的燒麥,全部包完後再上鍋蒸熟。燒麥餡是熟的,蒸10分鐘即可。
系列二:豆皮
豆皮是一種武漢著名的傳統小吃,制餡講究,煎制精細,煎好後油光閃亮,色黃味香。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做出來的豆皮最為出名,口味多樣,最受歡迎的是三鮮豆皮,牛肉豆皮也不錯。歷史與名人曾是「老通城」的驕傲。1958年,毛澤東兩次親臨「老通城」,在品嘗了「三鮮豆皮」後說:「豆皮是湖北的風味,要保持下去」,「你們為湖北創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接著光臨過「老通城」的名人是: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及外國元首金日成、西哈努克……。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老通城已沒有了當年的輝煌,但是時不時會在買豆皮的時候聽到老闆說:我們這做豆皮的師傅是老通城的師傅,你在別的地方都吃不到的哦。我們也就心甘情願多光顧幾次,不過還得要好吃才光顧。
以前吃豆皮大多是街頭攤用大鍋煎的豆皮,老闆們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滷肉料給都得很少,但外皮還是很薄很脆的,不會做的時候覺得還行,只是每次買的時候就會跟老闆說,讓他給澆點滷水,這算格外的福利。這幾年陸陸續續開了很多連鎖店,大多都有豆皮賣,口味也比外面小攤強多了,當然價格也稍微高點,物有所值,我們也樂意多掏點錢。
2020年的疫情打得我們措手不及,封閉在家的我們有多想念街頭的早餐就有多大的動力去學做。我會做很多早餐,但豆皮從來沒試過也沒研究過。前段時間團購了一次,雖然好吃但是很貴,於是想著自己在家學做。
翻閱了很多資料,也看了很多做法。滷料汁的做法大同小異,主要是皮的做法各有不同,試過幾種配方都達不到那種很薄很脆的效果,還得繼續試。今天的這個配方相對簡單且可操作性強,分享給大家。以後試到比這個更好的配方再來分享。
主料:牛肉160克 糯米150克 香菇15朵 香乾3塊 冬筍 半個
滷料:八角1個 香葉2片,桂皮1塊 白芷2片 蔻仁 1個 幹辣椒2個
配料: 生薑一小塊 小蔥3根
牛肉調料:1勺生抽、1勺料酒、1勺蠔油,適量胡椒粉、花椒粉,1克鹽
其他調料:豬油 1大勺(如果用豬肉可以用植物油) 1勺生抽 1勺老抽 1勺料酒 2克糖 2~3克鹽
麵皮食材:45克高粉 15克澄粉 120克水 雞蛋一個
列出的所有食材除糯米外能做兩個圖中一樣的豆皮,用廚房秤稱出的準確用量。麵皮材料可以按比例多加點,做不好容易翻車。如果一次做兩個就把糯米換成300克就行了。
處理冬筍:剝皮,一分為二,放進水中煮10分鐘左右即可。實際用量只需要1/2個冬筍就可以,團購必須一次買兩個。
糯米香菇提前3小時洗淨泡發,牛肉提前2小時泡一下祛除血水。糯米泡好後再次洗淨上蒸籠蒸熟。香菇、香乾洗淨切丁,冬筍和牛肉也切成小丁,生薑切碎。
牛肉丁加1勺生抽、1勺料酒、1勺蠔油,適量胡椒粉、花椒粉,1克鹽拌勻,醃製15分鐘。鍋中放一大勺豬油,沒有豬油也可以用植物油,下牛肉小火炒至變色。
將香菇丁、香乾丁、冬筍丁、生薑一起放進鍋中翻炒均勻。準備滷料,將滷料放進鍋中,加1勺生抽1勺老抽1勺料酒2克糖2~3克鹽,再加沒過食材0.5~1cm的水煮沸後轉小火。(如果家裡有老滷汁直接加更好,我家沒有老滷汁,只能用滷料)
煮至鍋中還有一些湯汁的時候關火。一定要留有湯汁,等一下你就會明白。
準備好食材,45克高筋粉加15克澄粉(玉米澱粉也行)攪拌均勻後加120克水攪拌成糊狀,備用。糯米飯找一個方形的工具鋪上保鮮膜,米飯放進去,手上沾點清水,把糯米壓緊,厚度1釐米最合適,如果壓得太厚,汁浸不到下面去,感覺像吃糯米飯一樣,不好吃。滷肉料和小蔥放在旁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
用一個不沾的平底鍋,小火加熱至不燙手就關火,鍋中倒少量油,舀一勺麵糊倒進去,轉動鍋底,使麵糊均勻鋪滿鍋底再開小火煎麵皮。不要一味追求麵皮薄,我調的材料能做兩個麵皮,第一個想煎薄點結果翻車,這一個才成功。等到麵皮凝固,晃動平底鍋能輕鬆轉動時打一個雞蛋在表面,用鍋鏟將雞蛋戳散,等雞蛋液不再晃動時翻面,將正方形的糯米飯鋪在麵皮上。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一次放好糯米,因為糯米有粘性,一旦放歪了想調整很難。
鋪滷料汁,沒啥技術含量,均勻地鋪在糯米上,澆上汁,能滲透到糯米和麵皮裡。糯米整形稍微大了一點,小點皮能更好地包住。撒點小蔥,找一個圓形的盤蓋在豆皮上,反扣過來就可以啦。
系列三:糯米雞
糯米雞是一種常見的武漢早點。炸好後的糯米雞外表金黃,面凸凹不平,形如雞皮,故而由此簡稱。
糯米雞是武漢人過早(吃早餐)的常見小吃之一,任何有油炸點心的過早攤點一般都會有糯米雞供應。因使用油炸的緣故,糯米雞口感上外層焦脆,內裡綿軟有肉香。
糯米雞是由糯米、五花肉、香菇、筍、乾子等經蒸煮、攪拌、成型、油炸而成。食材也不一定非得要這幾種,看各人的口味,愛吃什麼就給什麼吧。
因為臨時想做,家裡現有的材料順手就用了,話說武漢街頭的糯米雞大多數都是豬肉、香菇、乾子、榨菜組成,我把豬肉換成牛肉,乾子換成胡蘿蔔,一樣美味。有的油炸攤賣的糯米雞還不錯,有的也是瞎做,不好吃。人家的目的是賺錢,無可厚非。
主要食材:糯米300克 肥豬肉30克 牛肉70克
香菇十幾朵 胡蘿蔔半根 榨菜 適量
配料:小蔥3根 生薑1塊 生抽1茶匙 老抽2茶匙
料酒1茶匙 蠔油1茶匙 鹽2克 胡椒粉1克 花椒粉1克 植物油適量
滷料:辣椒1個 香葉1片 八角1個 白芷1片 蔻仁1個
粉漿:低粉120克 澄粉(或者生粉)40克 水160克
以上列出來的食材配方全做完可以做出12個~14個糯米雞,部分食材用量我調整過,以列出來的為準,牛肉大家換成豬肉就行
小蔥、生薑洗淨切碎備用
香菇提前3小時洗淨泡發,切碎。
榨菜我買的是瓶裝涪陵榨菜,切碎
肥豬肉30克,牛肉70克洗淨切小丁。
胡蘿蔔半個,去皮切小丁
所有配料都備好,糯米洗淨後用電飯鍋煮熟,按照平時煮飯給水就行。
鍋中倒一點植物油,肥肉丁倒進鍋中開始煸炒出油,體積明顯變小後加入牛肉丁
翻炒變色後加入滷料,再加入生薑末,裡面混雜了一些小蔥。
再依次加入香菇丁、胡蘿蔔丁、榨菜丁。
翻炒均勻後加一茶匙生抽、一茶匙料酒。
加兩茶匙老抽、一茶匙蠔油。(老抽用量我調整過,拍圖片的時候加1茶匙,後來覺得顏色成品顏色較淺,第二次做加了1茶匙)
再加1克胡椒粉、1克花椒粉、2克鹽,加適量水沒過食材,燜煮10分鐘左右,還剩少量湯汁的時候關火,一定要留湯汁,待會會講明原因。將滷料挑出來丟掉。
糯米飯已煮好,盛出來放進碗中。
加滷好的香菇肉丁和滷汁,再加小蔥。
拌勻。這裡一定要拌勻,保證每一顆糯米飯都裹上滷汁,這樣才好吃。我們自己在家做用量不多,拌的均勻糯米也不會粘連在一起,米粒顆顆晶瑩剔透,比外面賣的顏值要高。另取一個小碗,鋪上一塊大點的保鮮膜,將混合好的糯米飯放進去一團,看自己喜好,可大可小。街頭賣的大一點,今天我買的三五醇的小一些,所以我也做得不大。
捏緊搓圓。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捏緊,不捏緊在滾粉液的時候容易散。
調粉漿: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用低筋麵粉和澱粉,這是保證外皮酥脆的必要條件。粉漿的比例,低粉:澱粉遵循3:1的比例。水和粉的比例是1:1。圖片中用了30克低粉加10克澄粉(玉米澱粉也可以)加40克水調成的粉掛漿效果很好,不過這個用量只能做四個糯米雞掛漿。後來還是按照這個比例追加粉漿。家裡沒低粉的也可以換成普通麵粉。
糯米雞在粉漿裡面滾一下,沾滿粉漿後下鍋炸。油溫六七十度左右,小火炸。如果不清楚什麼溫度適合下鍋,我教大家一個小妙招,油燒熱一會兒後,拿一根竹筷或者木筷下油鍋試試油溫,筷子下鍋後冒細密的小油花就可以下鍋炸。不冒油花表示溫度不夠,油花很大說明溫度過高,大家可以按我的方法試試,適合很多油炸食品。我買了一個溫度計沒用過,憑感覺從未失手。
炸至定型微黃後撈起來,吃的時候覆炸。
系列四——米粑粑
米粑,又有稱米粑粑,湖北江漢平原地區又叫溜粑。因為均已成對合起出售,所以也有稱作為對粑。 是很有特色的湖北特色傳統小吃之一。發米粑以米為主要材料。以成對出賣而稱對耙,小孩則叫粑粑。從江漢平原流廣於整個湖北地區,成為大家愛吃的一種甜品。 米粑粑是把大米磨漿後發酵,在平底鍋裡用小火慢慢烘烤而成的一種小餅。 剛出鍋的米粑粑外殼金黃焦脆,內肉潔白軟潤,吃起來糯糯甜甜,十分可口。
小時候吃的米粑粑又名發糕,只知道是米做的,有濃濃的米酒香味,蒸出來一個一個的米發糕,現在街頭賣的很多都是煎出來的,就像我今天做的這種兩個對摺起來的對粑。一般菜場附近賣的是蒸出來的一整塊再切成菱形塊的米發糕。大點的酒店餐廳賣的是就是我做的這種煎出來一個一個的米粑粑。配方不變可以做出多種不一樣的米粑粑。
相對於其他小吃,我最愛的就是米粑粑。因為發酵時間長,街頭攤一般在夏天才有米粑粑賣,冬天想吃也沒有,酒店一年四季都會做主食,我不是天天去酒店消費的人,所以就自己琢磨著做。
主要食材:秈米250克 白砂糖40克 米酒40克 老漿90克
鹼水:1克食用鹼加水共10克
蘇打水:1克小蘇打加水共10克
秈米,俗稱糙米。我拍的圖片如果看得不清楚可以在淘寶搜,一定要這種米,家裡吃的普通米做不成功,要點要記牢!洗淨後加水泡10個小時。
泡好的米和水一起500克,自製米酒40克加上次做米粑粑留下來的老糕90克。
泡好的米用料理機打成米漿,米酒打成的米酒液加到打好的米漿中。米酒液的顏色明顯偏黃,晚上拍的不太清楚。
留了一個月的老漿和加了老漿的米漿。
再加40克白砂糖,攪拌均勻,發酵10小時,武漢現在的溫度30度左右,晚上10點發,早上8點發酵好。發酵的時間和溫度有關,和老漿米酒的用量也有關,溫度高或者漿種多都發酵得快。
1克食用鹼加水至10克,1克小蘇打加水至10克,攪拌化開,加入發酵好的米漿中
攪拌好的米漿舀一湯匙米漿煎米粑粑。拼圖時如果把煎米粑粑的圖片放在下面看不清楚,所以我調到上面。煎米粑粑需要注意的一是要用不沾平底鍋,二是不要刷油,小火煎。
煎至邊緣凝固中間有小氣孔時翻面再煎一會兒就好。
來一個街頭版的對粑,舀兩湯匙米漿一起煎,連接處不分開。
煎好後對摺就是對粑。留一勺老漿下次做。
系列五——面窩
面窩, 和武漢熱乾麵、豆皮一樣,是非常受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遍及武漢大街小巷,它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
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 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製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覆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 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裡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 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
主要食材:秈米175克 黃豆70克(嚴格按照七米三豆來配)
配料:生薑1小塊 小蔥10根 胡椒粉適量 鹽2克 黑芝麻適量
具體步驟:
1、秈米和黃豆提前泡好,我是晚上12點泡,早上六點多起床磨漿。
2、小蔥切碎洗好備用。
3、生薑洗淨削皮切碎。
4、將泡好的秈米、黃豆再次洗淨混合在一起加水至520克磨成漿,這個時候的漿是比較稠的,水少漿磨得細,所以我沒加太多水。磨好的漿裡面加小蔥、鹽、胡椒粉、黑芝麻、生薑末,拌勻。
5、面窩勺放進油鍋中加熱
6、100克混合米漿加50克水攪拌成較稀的混合米漿,再加約2克油攪拌均勻備用。
7、.剩下的混合米漿加70克水、5克油調成較剛才的米漿稠一些的混合米漿備用,這個米漿我稱為米漿2號。
8、等鍋中油燒得冒煙的時候拿出面窩勺,將米漿1號沿著面窩勺淋一圈開始中火炸。
9、炸一會後晃動面窩勺,將面窩脫模。面窩輕鬆脫模,非常成功。
10、一面炸好翻面炸另一面,炸至兩面金黃就可以啦。
後記:
五種小吃合集已整理完整,大家在做的過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諮詢我,有問必答。歡迎大家關注我,交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