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瑩(陶子)是許多網友非常熟悉的女主持,也曾經是臺灣最紅的綜藝節目主持人之一,從很早之前《好彩頭》《戀愛講義》的主持人到後來相當火爆的《超級星光大道》,不得不說陶子的主持功底還是非常雄厚的,在她從業的這26年間,她曾在九家電視臺主持過30多檔節目。但是在2016年底的時候,她逐漸淡出了主持圈,開始專心做音樂和寫書,在主持人這個崗位上算是「失業」了。跟她境遇差不多的還有臺灣的綜藝天王吳宗憲,而小S和蔡康永這對金牌搭檔,《康熙來了》停播之後,在臺灣也已經沒有常駐節目了,工作的重心都轉到了內地。
陶子的主持風格非常的「潑辣怪」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收穫了很多的粉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的各類綜藝節目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反過來,這幾年我們內地的綜藝節目反倒越來越好,超強的陣容,炫酷的舞美讓臺灣的網友羨慕不已。在這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呢?陶子在失業後也曾寫過一篇文章《是電視臺炒了我還是我炒了電視臺》,很直白地講到了臺灣綜藝沒落的原因。
陶子說:臺灣電視臺原來是三強鼎力,中視、華視、臺視三家獨大,一個節目的收視率動輒20%、30%以上,那時候電視臺的員工年終獎領20個月薪水都是正常的。但是後來島內冒出了一兩百家有線臺,瓜分了大量收視人群,各個電視臺節目收視率只要能破一就算不錯了。與此同時,三大臺的廣告也被瓜分了。臺灣人口總共也就2000多萬,廣告這塊餅本來也就那麼點大,那麼多電視臺來搶,一家又能分多少?有線電視臺收點有線費、點播費勉強可以生存,但公共電視臺完全是靠廣告生存的,沒有廣告,就無法支撐節目製作,也養不起人,臺內員工日子不再好過,於是臺灣電視人在90年代末期大量移往內地交流合作,人才大量流失。
在臺灣大部分的電視公司跟我們內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他們的電視公司都是私有的,在廣告收入銳減以後,電視臺的主管每次坐下來先是想著怎麼削減預算,根本顧不上電視節目的好壞,陶子說,她出道的時候,真的還見識過大舞臺、大道具、大卡司。但這十年來,臺灣的綜藝基本沒有這樣的節目了,要不就是做一些純外景的節目(不用搭舞美,省錢),要不就是一些規格非常小的棚內節目,以「談話型」為主。這些談話類節目除了娛樂八卦,便是家庭雞毛蒜皮小事,毫無深度可言。就算是陶子主持的紅極一時的《超級星光大道》,也是在很有限的預算下做出來的!
與此同時,內地電視臺綜藝節目在2000年以後急速竄起,到《超級女生》整個製作水準已經非常高了,而後來在臺灣十分走紅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內地節目更讓島內觀眾大為驚嘆。無論舞臺規模、樂隊編曲、音響設備、美術燈光、混音成音都和臺灣節目有天壤之別。近年內地流行的真人秀,製作之精良,卡司之強大,更是臺灣綜藝遠遠無法達到的。
內地綜藝之所以崛起,刨去人才、技術、理念各方面提升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廣告市場太大了,一個頂級的大型綜藝節目光是冠名費就能賣個兩三億,再加上各種特約贊助、指定產品、植入等等,收入是非常驚人的。當然製作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其中最明顯的是明星酬勞急速膨脹。現在內地綜藝一集投資千萬,一季投資上億已經是家常便飯。而臺灣節目呢,按陶子所說,現在一集節目能投資百萬臺幣的幾乎沒有了,一百萬臺幣不過20幾萬人民幣,這點錢在內地請一個二流明星做一期節目都不夠。
像《康熙來了》這種節目,被砍掉的原因不是因為收視率不好,而是小S和蔡康永的身價越來越高,臺灣電視臺已經請不起了。他們來內地做幾期節目的收入可能比在臺灣做一年都高,誰還願意留在那裡?
陶子說,臺灣這些電視公司老闆是胸無大志、自廢武功,因為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難怪臺灣電視已面臨窮途末路。如今的情況是,老闆不願投錢做精品節目,而資深有經驗或是有創意敢衝的製作團隊已是鳳毛麟角,老人凋零、新人沒有訓練的機會。這種惡性循環之下,想讓臺灣綜藝重現輝煌已經不可能了。所以,陶子「失業」,即是形勢所迫,也是她自願的選擇。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