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兄弟完成合體 但這不是逆襲解藥

2021-01-07 新浪財經

原標題:海爾兄弟完成合體,但這不是逆襲解藥 來源:資本偵探

海爾兄弟正式合體了。

12月23日,海爾智家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上市,同時其私有化海爾電器方案也正式生效——海爾電器從港交所退市。兩家公司將變成一家公司,實現智家業務板塊的整體上市。上市後海爾智家將成為第一家在「A+D+H」三地上市的中國企業。

上市首日,海爾智家開盤跌3.333%,報23.2港元/股,該股發行價為24港元/股。

合體之前,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分別包括不同的業務。海爾電器主要涉及洗衣機、熱水器製造以及物流業務;海爾智家布局版圖主要包括冰箱、空調、廚電等產品製造以及海外家電產業。兩個公司獨立運營且業務劃分不明確,容易產生複雜內部交易、管理職能重疊、產業鏈運營效率較低等問題。「合體」成為必然選擇。

事實上,海爾智家擬私有化海爾電器已歷經近一年時間。

2019年12月16日雙方發布公告稱,海爾智家正在初步探討海爾電器私有化的方案。

今年7月31日,海爾電器發布公告,正式確認了私有化一事。

12月下旬,海爾智家以協議安排方式私有化海爾電器於獲得百慕達最高法院批准,於12月21日生效,海爾智家擬私有化海爾電器正式落地。

在7月份的私有化消息落地後,海爾電器與海爾智家兩家公司股價就先後奔向漲停,市場對合體所能產生的效果顯然抱有很大期待。

相比較其競爭對手「美的」和「格力」的大步向前,海爾智家近幾年在營收增長上的乏力格外刺眼,而進入到2020年上半年,海爾智家營收同比錄得負增長。

招股書顯示,海爾智家2020年上半年取得營業收入957.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6%。2017-2019年,儘管公司營業收入均取得了同比增長,但整體增速依然較低,其中2019及2018年營收同比增速僅為11.5%和15.2%。

海爾依然是家電行業的頭部,但卻不復當年行業「第一」的輝煌。一邊是資本動作如火如荼,另一邊,這家家喻戶曉的國民品牌卻在經營與業績層面遭遇重重挑戰。

如今合體已經完成,海爾兄弟能再現輝煌嗎?

自身尷尬處境

海爾智家是海爾集團旗下上市公司,1993年、2018年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和法蘭克福交易所上市。

圖源 海爾智家官網

招股書顯示,海爾智家2020年上半年取得營業收入957.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6%;其中海外智慧家庭業務收入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為458.9億元人民幣,佔比達到47.9%。

海爾智家上半年收入的減少,主要是由於疫情之下,國內經濟及社會活動減少,因此導致了公司冰箱/冷櫃、廚電、空調、洗衣設備及水家電等產品需求減少,進而影響總體收入。

而在報告期內的2017-2019年,儘管公司營業收入均取得了同比增長,但整體增速依然較低,其中2019及2018年營收同比增速僅為11.5%和15.2%。

從盈利能力角度看,海爾智家無論是在毛利潤的控制還是在淨利水平上的表現都很難談得上令人滿意。

毛利方面,海爾智家2020年上半年毛利潤為262.3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同期的283億元人民幣下降7.3%,而這一比例遠高於公司營收降幅的1.6%——這充分體現了在疫情之下,公司在人力、原材料等成本端壓力的提升,而這部分成本的壓力又很難通過漲價的形式傳導到消費者層面。

在毛利率上,海爾智家在報告期內毛利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公司整體成本控制能力亟待解決。公司在2019年毛利率為29.6%,相比較報告期初的2017年下降2.9個百分點;而進入2020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更是進一步下降到27.4%。

除了成本提升導致公司毛利端持續承壓外,公司在淨利潤方面的表現更是「糟糕」。

2020年上半年,海爾智家歸屬於股東的持續經營淨利潤僅為27.8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下降44.6%。在利潤率方面,公司在報告期內歸屬於股東的持續經營利潤率同樣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2017年的4.4%,下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2.9%,降幅達到1.5個百分點。這對於一家年營收規模在2000億元的公司來說,1.5個百分點則意味著超30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的下降。

海爾智家利潤率的持續下降,很大程度上是歸結於公司長期低效的經營效率以及高企的經營費用,而疫情的不期而至更是放大了以上問題,進而導致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的大幅下滑。

在報告期2017-2019年,海爾智家經營費用率分別高達27.2%、24.3%以及25.8%,而這一比率與公司的毛利率已經非常接近,這也就意味著公司在經營層面的利潤空間已經非常小。儘管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提升經營效率來抵禦疫情衝擊,但整體經營費用率仍高達23.6%。

海爾智家經營費用的居高不下,主要是由於公司長期以來在市場營銷方面的巨大投入。公司2019年全年銷售及分銷費用高達338.4億元人民幣,銷售費用率高達17.1%,遠高於美的和格力的12.4%和9.2%。

公司利潤的大幅下降也進一步傳導到現金流層面。

今年上半年,海爾智家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為5.4億元人民幣,而去年同期則為淨流入36.2億元人民幣。在報告期2017-2019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則均超過150億元人民幣。

海爾智家不僅面臨內憂處境,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也不容忽視。

美的格力崛起趕超

目前,海爾智家在A股的市值約為1700億元人民幣上下,而這已經是公司在最近幾年內的歷史高位水平。而反觀其最大的兩家競爭對手美的和格力,兩家公司市值分別在4900億和3400億元人民幣上下,遠高於海爾智家。

作為家電行業的「老大哥」,海爾在2006年以前,公司市值一直力壓美的和格力,是中國家電行業的絕對「一哥」,風頭無兩。然而進入2007年後的十年間,海爾無論是在股票市場的表現還是在業績方面,均被兩個「後輩」甩開了身位。

營收規模上,在過去幾年,美的在營收規模上遠超過格力和海爾智家,且優勢愈發明顯;而格力與海爾智家在營收規模上則呈現膠著狀態,在過去幾年間互有勝負。

如果在營收規模上的差距還沒有那麼明顯,那在盈利能力上,海爾智家相比較美的和格力則存在巨大差距。

在2018、2019財年,美的和格力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均已經超過了200億元人民幣,而海爾智家的淨利潤仍然在60-70億元人民幣上下徘徊,不及美的、格力的1/3。

進入今年上半年,在幾家公司均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美的上半年取得歸屬於股東淨利潤139.3億元人民幣,是海爾智家的5倍以上;而儘管以銷售空調為主的格力,在今年上半年也遭遇了業績的「滑鐵盧」,但公司利潤仍達到63.6億元人民幣,為海爾智家的2.3倍。

海爾智家盈利能力上的差距,實際上並不是由於公司銷售的產品不賺錢,而更多的是由於長期以來公司經營效率的低下以及經營費用的高企。

從毛利水平看,海爾智家在過去幾年相比較美的和格力在毛利率上反而具有一定優勢,即使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仍然達到27.4%的毛利率,高於美的的25%和格力的20.6%。

然而高企的經營費用再次蠶食了公司毛利端優異的表現,特別是長期以來無法降低的銷售費用。

在過去幾年,海爾智家整體的銷售費用率一直在15%以上,而美的和格力目前已經將銷售費用率控制到10%以下,差距明顯。而這5個點的差距,對於年收入超2000億元的巨頭來說,就意味著利潤端100億元人民幣的差別。

上市、合體效果難料

海爾智家私有化海爾電器和準備赴港上市早已動作頻頻。

先是在去年6月份,公司將名稱由「青島海爾」變更為「海爾智家」,寄希望通過輸出智能家居及AIOT的概念,打破人們對於海爾傳統家電廠商觀念,提升公司網際網路屬性,有效提升公司估值。

在今年7月底,海爾智家宣布通過換股加現金的方式私有化海爾電器(HK.1169),從而實現對海爾電器的全資控股,後者從港交所退市。

此舉一方面可以解決兩家公司獨立運營效率相對低下的問題,同時也釐清了歷史上複雜的業務及股權關係,從而給資本市場呈現更加清晰業務方向,進而提振股價。

海爾智家赴港上市,或許一方面是希望借疫情爆之後港股資本市場火爆之勢,在資本市場可以以較高的估值進行融資,從而為公司儲備更多的現金用於未來發展;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小米等帶有網際網路屬性的智能硬體公司,近半年來在港股資本市場的優異的表現,也希望可以借勢提升公司估值。

然而,海爾智家在沒有解決本質性問題的情況下,單純通過以上操作能夠實現擺脫現有處境、提升估值的目的嗎?

海爾智家對於海爾電器進行私有化,更多的是能夠解決內部經營效率的問題,以及業務、股權分散等問題,而海爾電器在沒有被私有化前,已經是海爾智家的控股子公司,海爾智家佔海爾電器比例超過45%,並實現財務並表。

這也就意味著,海爾電器全部的收入及利潤一直以來都已經體現在海爾智家的財務報表中,並不存在任何1+1>2的問題。海爾智家在業績層面也不會因為私有化海爾電器而出現額外的增量。

除了在私有化海爾電器後無法達到提升業績的目的外,海爾智家在香港上市後,還要面臨港股對於家電企業更低PE倍數估值的壓力。

目前,在A股上市的美的和格力動態市盈率(TTM)均能夠達到20倍以上,而海爾智家本身在A股的動態市盈率也超過26倍。但反觀在港股上市的家電企業,如TCL電子及海信家電等,其動態市盈率僅為9倍多。這也就意味著海爾智家同樣要面臨港股更低估值的壓力。

儘管海爾已經將公司名稱由青島海爾變更為海爾智家,寄希望以智能家居及AIoT等概念,更加貼近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邏輯,但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仍然是「冰洗空」三大件,相比較小米超過30% AIoT生活消費產品收入以及接近10%的網際網路服務收入來說,很難被劃定為網際網路公司,因此也難以得到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

從歷史數據來看,家電行業作為一個與經濟周期強相關聯性的行業,會伴隨著宏觀經濟的起落而漲跌。進入2020年,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使得國際經濟進入了一個下行通道。作為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海爾智家在公司業績及資本市場表現均會承受極大的壓力。

同時,在另一方面,作為一家成立超過30年的老牌家電巨頭,在面對外界的各種不確定性的情況下, 更應該將目光聚焦在公司降本增效、提升銷售及經營效率方面。資本市場的短期表現更多體現的是對於一家公司追捧情緒的漲落,而自身產品、業績實實在在的突破,才是真正打破資本市場天花板的「終極利器」。

上個世紀,動畫片《海爾兄弟》讓海爾品牌形象深入人心。2018年,海爾重拍《海爾兄弟》,張瑞敏擔任總顧問。而這部新動畫片《海爾兄弟宇宙大冒險》的第一集就是《快醒來,海爾兄弟》。

相關焦點

  • 海爾兄弟完成合體,但這不是逆襲解藥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王舷歌 郭凡瑜來源: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海爾兄弟正式合體了。12月23日,海爾智家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上市,同時其私有化海爾電器方案也正式生效——海爾電器從港交所退市。
  • 「海爾兄弟」合體「單挑」美的!格力又輸了?
    若私有化可以順利進行,合體後的「海爾兄弟」能抗衡美的、格力嗎? 若私有化可以順利進行,也意味著這一「歷史難題」將得以解決,海爾系兩大家電上市平臺將合二為一。
  • 海爾智家或赴港上市 「海爾兄弟合體」能否解決短板問題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海爾兄弟」這次真的要「合體」了。9月10日晚間,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智家)發布公告稱,現已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及摩根大通為聯席保薦人。這一消息也意味著,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電器)私有化進程越來越近。
  • 「海爾兄弟」合體!海爾智家H股首秀漲逾5%,白電三巨頭競爭邁入新階段
    隨著海爾智家實現整體上市,未來海爾、格力、美的白電三巨頭的競爭格局是否會發生變化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合體終於塵埃落定。  12月23日,海爾智家在港股掛牌交易,成為首家在上海、香港、法蘭克福三地上市的公司,「A+D+H」全球資本市場布局完成。
  • 靴子落地,海爾兄弟合體
    12月23日,海爾智家(600690)正式登陸港交所並私有化海爾電器,這也意味著歷時近半年時間,海爾家電業務終於實現了「二合一」。海爾智家在港股掛牌交易也意味著其同時在A股、D股、H股整體上市。截至發稿時,其港股股價為25.55港元,漲6.46%;同一時間其A股的價格為27.63元人民幣,相較於港股溢價近28%。
  • 話企丨海爾兄弟合體 1+1真能大於2?
    儘管海爾兩兄弟迅速實現了合體,但未來究竟是否能夠實現1+1>2的效果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擺在海爾智家面前的,還有一道道亟待突破的難關。兄弟合體12月20日晚間,海爾智家發布公告稱,公司以協議安排方式私有化海爾電器事宜獲得了百慕達最高法院批准,該計劃將於12月21日生效。海爾電器私有化計劃終於塵埃落定。
  • 海爾兄弟合體,能否趕「格」超「美」?
    經過整整一年的準備和審批,12月9日晚,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同時發布公告稱,特別股東大會以99.99%的贊成票順利通過私有化議案,預期海爾電器12月11日收盤後在聯交所停止交易,海爾智家H股於12月23日上午9時登陸聯交所開始交易。交易尚待12月18日百慕達最高法院批准,不出意外,海爾兄弟合體的時刻終於要來了。
  • 四驅兄弟:小豪的躍動衝鋒可以打敗海爾的鐵狼號嗎?
    今天小基和大家聊一下四驅兄弟中躍動衝鋒與鐵狼號之間的對比,誰能更勝一籌呢?小豪他們參加了迷你賽車的國際比賽第一次世界大賽,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高手展開了對決。其中有德國隊,美國隊,義大利隊為一流強隊,德國隊的海爾更是有著不敗神話的天才之稱。日本隊與德國隊(一隊)之間的較量除了最後決賽外,就只有一次了。小豪的躍動衝鋒作為超高速快車,可以算是日本隊當時最後的武器了。
  • 童年:新版海爾兄弟已上線,真人版海爾兄弟是不是也該考慮了?
    時隔已久,海爾兄弟再次上線,只是這次的海爾兄弟同往常有些許不同,終於曉得穿衣服了,哈哈~還是穿的太空服,萌萌噠。不少網友表示穿上衣服的海爾兄弟就不是海爾兄弟了,像沒發育好的受精卵,不如不穿。其實小編倒是覺得今天的海爾兄弟穿上了衣服應該是怕審核不通過吧。
  • 聞名遐邇的《海爾兄弟》,誰能想到這其實是一個公司的廣告片
    提到《海爾兄弟》,相信許多小夥伴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兩個只穿內褲的小朋友,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麼這對兄弟寒暑不侵,從來不添加衣服;又為什麼他們這些年裡從來不換內褲?咳咳,這些都不是重點,接下來就為大家仔細講一講這部神奇的動畫片。
  • 私有化海爾電器到底對海爾智家有多重要?
    熟悉海爾兄弟這部動畫片的人現在多半都不算年輕了。這個長達212集的動畫成為了當時中國科普類動畫片的鼻祖,兩個光著膀子的小男孩形象成為了經典,這也算是海爾集團最成功的一次營銷了。前幾個月,海爾智家宣布私有化海爾電器,海爾兄弟正式合體。
  • 海爾兄弟36歲了
    都不是,是兩個穿著褲衩子光膀子的小男孩,人稱海爾兄弟。一般動漫的周邊產品是手辦,盲盒,T恤衫等。而海爾的周邊產品是冰箱,彩電,洗衣機,還記得這句歌詞嗎「打雷要下雨雷歐」。是海爾兄弟的主題曲。這兩小孩體質方面太厲害了,不管是烈日當頭還是冰天雪地都只穿褲衩子。更厲害是海爾之父張瑞敏。在1995年由海爾集團參與製作的212集大型動畫片在央視首播,隨後席捲神州大地。
  • 新版海爾兄弟曝光:不但形象改變 還穿上了太空服
    與原版海爾兄弟不同,新版動畫中,兄弟倆髮型高高豎起,同時穿上了太空服。照片發布後引發了網友熱議,有人稱海爾兄弟是童年回憶,期待看到動畫片,但也有很多網友認為,新版海爾兄弟的形象並不好看,是在「毀童年」。對此,海爾兄弟動畫公關負責人王先生對北京青年報記者稱,海爾兄弟身著太空服是契合新版動畫片的主題和科幻背景,製作之前曾到小學和幼兒園進行調研。
  • 海爾智家港股IPO,這能否開創白電巨頭的新時代?
    港股敲鑼,「海爾兄弟」終合體我們都知道,作為中國白電三巨頭之一,此前海爾集團曾長期擁有A股、H股兩個家電業務的上市公司平臺。其中,A股上市的海爾智家,1993年上市;2019年,上市公司名稱由過去的「青島海爾」變更為「海爾智家」。至於海爾電器也是在1993年就登陸港交所。
  • 海爾集團為何要投資拍攝《海爾兄弟》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海爾兄弟》相信很多的80、90後對這部動畫片印象非常深刻,在當時動畫片的可選性還是非常低的,因為動畫片的製作過程非常的複雜,不僅需要有強大的資金作為支持,還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每一幀都是工作人員一筆一筆畫出來的,因此一部動畫片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工程,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製作出來的。就是在當時那個年代海爾集團投資了上千萬的資金來打造這部動畫片,那麼海爾集團為何要費這麼大的力氣來跨界搞動畫片呢?
  • 這個如何給「海爾兄弟」換衣服的視頻,告訴你什麼是工業網際網路
    下面,我們通過給「海爾兄弟」換衣服的故事,來給小夥伴們形象地解釋一下大家都知道,「海爾兄弟」是青島金花之海爾的品牌標識和視覺logo之一。按時完成任務後,「海爾兄弟」各個尺寸的新衣,就發到全球,當然,各地的老王們,都開始找梯子……視頻:以上是傳統方式。
  • 海爾兄弟合體進展 海爾智家已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9月11日訊(孔辰) 9月11日,海爾電器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獲海爾智家溢價約17.35%提私有化,海爾智家將尋求以介紹方式將其H股於聯交所主板上市。因此,海爾智家已向聯交所作出申請。
  • 海爾兄弟回歸,看海爾是如何玩轉營銷新模式!國人在線觀點
    最近海爾兄弟形象又更新了,穿上衣服的海爾兄弟被很多網友說毀童年。但讓我們先看下這對高富帥網紅組合海爾兄弟的微博數據:在2017年11月8日至12月8日期間,海爾官博的點讚數超10萬;互動次數超過21萬次;閱讀數超4000萬;活躍度達311.6;綜合影響力達655;轉評指數達353;在同行業的官博中影響力排名第一。更被行業內成為藍v總教頭。
  • 海爾兄弟讓孩子的聲音,變成人類探索宇宙的信號
    在影片中,與外星人建立順暢溝通機制甚至建立真摯友誼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群心地善良、童言無忌的孩子。正是他們用自己真誠,逐漸感動了膽怯而戒心十足的小外星人。慢慢的,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互相交流關於自己星球與族群的情況。
  • 海爾兄弟:別人都是靠動畫賣周邊,而卻我靠產品帶動動畫
    而大家可能就會以為這些動畫就是商業動畫的開端,其實早在1995年海爾公司就出資製作了《海爾兄弟》這部商業動畫。1995年的《海爾兄弟》是由海爾集團和北京紅葉電腦動畫製作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系列動畫片。它是由劉左鋒、戴福林執導,張經平編劇,於2001年完結,一共有21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