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地質研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鑰匙、地質科學體系的源頭、地質科技創新的先導、原始創新的動力、地質學科發展的關鍵,只有找準地質科技突破方向,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發展,打好地質科技基礎,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瓶頸問題、核心領域技術得到解決和突破,引領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突破。
基礎地質研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鑰匙、地質科學體系的源頭、地質科技創新的先導、原始創新的動力、地質學科發展的關鍵,只有找準地質科技突破方向,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發展,打好地質科技基礎,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瓶頸問題、核心領域技術得到解決和突破,引領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突破。
2016年,「東特提斯成礦帶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根據科技創新目標和中心發布的「十三五」科技規劃,加大對工程整體布局把握力度,進一步聚焦工程基礎地質問題,強化科技創新目標責任落實,將地質科學研究落實到地質調查過程中,在基礎地質調查研究和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東特提斯成礦帶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首席專家王立全在野外工作現場。
岡底斯-喜馬拉雅帶構造樣式解析及構造模型建立
通過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與專題綜合研究,創建了喜馬拉雅碰撞造山帶「侏羅山式」褶皺模型,新識別出構造熱穹隆;認為早期碰撞造山(50Ma~35Ma)形成與大規模逆衝推覆作用有關的侏羅山式褶衝構造樣式,發生「馬扎拉式」金(銻)成礦作用;晚期(25Ma以後)後碰撞伸展階段,地殼減壓熔融形成與大規模伸展拆離-熱成窿相關的構造樣式,發生「扎西康式」錫鎢-鉛鋅銻(金)成礦作用。此外,創新性地提出了扎西康礦集區「伸展熱穹窿控巖,張扭性斷裂控鉛鋅,壓扭性斷裂控金」成礦模式,在扎西康鉛鋅礦的深部及外圍地區發現多條隱伏厚大鉛鋅礦體,新增鉛鋅資源量130萬噸,使扎西康鉛鋅礦床達超大型規模,資源量翻番。
羅平三疊紀古生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通過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將羅平生物群分布範圍擴大到雲南羅平縣、瀘西縣、丘北縣、富源縣,貴州盤縣、興義市,廣西武鳴縣等地,為對比研究羅平生物群的生物地理分布、生物遷徙演化等提供了新的材料證據。在貴州下三疊統紫雲組中發現脊椎動物化石,對於研究三疊紀生物復甦具有重要意義。在雲南、貴州多處飛仙關組及洗馬塘組中發現豐富的肋木化石,填補了華南早三疊世植物化石空白,證實植物在華南地區的復甦狀況與世界其它地區一致。在下三疊統嘉陵江組中發現複雜遺蹟化石根珊瑚跡,說明當時康滇古陸周緣淺水地區海洋生態系統復甦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在興義生物群發現了多種節肢動物,包括龍蝦、蝦類、等足類等,擴大了我國三疊紀海生節肢動物的分布時代及範圍,這些發現對研究三疊紀節肢動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上揚子陸塊區南華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採用同位素年代學、旋迴地層學、成因地層學、事件地層學和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方法,釐定出上揚子陸塊區南華系「楔狀地層」劃分對比格架,建立了上揚子陸塊區構造-古地理格局與演化模式。該模式改變了傳統認識,將對古地理重建、成礦背景研究、拓展油氣勘探新領域起到深刻影響。
藏東發現花崗巖型石墨礦,具有重要礦床學和區域找礦意義
該地區位於藏東雜多-竹卡巖漿弧的青果一帶,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卡貢組含煤陸源碎屑巖系,普遍被花崗巖體侵位。目前,已發現10個晶質石墨礦體,均產於花崗巖中,礦體呈球狀、液滴狀、斑塊狀,少量呈皮殼狀,最大礦體出露寬145米、長390米。石墨片徑+100目(0.15毫米)左右,塊狀石墨礦最高品位達>10%~35%,屬高品位優質石墨礦。青果和地果等地石墨礦的發現和新類型石墨礦的確定,有望終結西藏無晶質石墨礦資源的歷史,不僅對礦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還開闢了藏東乃至西南地區新類型石墨礦的找礦方向。
此外,昌都-蘭坪盆地首次發現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矽化木,查明了滇西雙江縣勐庫地區退變質榴輝巖空間展布,保山地塊西部調查確定新元古代含火山巖層位,烏蒙山區發現多層位、多類型恐龍足跡化石,對上揚子陸塊區構造-熱事件與盆地形成的熱力學機制研究均取得一些進展。這些進展將為地質科技理論創新奠定基礎,帶動關鍵基礎地質的解決,也是東特提斯找礦工程地質科技創新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