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程基礎地質 強化科技創新目標

2021-01-07 巖土在線

基礎地質研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鑰匙、地質科學體系的源頭、地質科技創新的先導、原始創新的動力、地質學科發展的關鍵,只有找準地質科技突破方向,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發展,打好地質科技基礎,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瓶頸問題、核心領域技術得到解決和突破,引領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突破。

基礎地質研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鑰匙、地質科學體系的源頭、地質科技創新的先導、原始創新的動力、地質學科發展的關鍵,只有找準地質科技突破方向,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發展,打好地質科技基礎,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瓶頸問題、核心領域技術得到解決和突破,引領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突破。

2016年,「東特提斯成礦帶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根據科技創新目標和中心發布的「十三五」科技規劃,加大對工程整體布局把握力度,進一步聚焦工程基礎地質問題,強化科技創新目標責任落實,將地質科學研究落實到地質調查過程中,在基礎地質調查研究和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東特提斯成礦帶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首席專家王立全在野外工作現場。

岡底斯-喜馬拉雅帶構造樣式解析及構造模型建立

通過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與專題綜合研究,創建了喜馬拉雅碰撞造山帶「侏羅山式」褶皺模型,新識別出構造熱穹隆;認為早期碰撞造山(50Ma~35Ma)形成與大規模逆衝推覆作用有關的侏羅山式褶衝構造樣式,發生「馬扎拉式」金(銻)成礦作用;晚期(25Ma以後)後碰撞伸展階段,地殼減壓熔融形成與大規模伸展拆離-熱成窿相關的構造樣式,發生「扎西康式」錫鎢-鉛鋅銻(金)成礦作用。此外,創新性地提出了扎西康礦集區「伸展熱穹窿控巖,張扭性斷裂控鉛鋅,壓扭性斷裂控金」成礦模式,在扎西康鉛鋅礦的深部及外圍地區發現多條隱伏厚大鉛鋅礦體,新增鉛鋅資源量130萬噸,使扎西康鉛鋅礦床達超大型規模,資源量翻番。

羅平三疊紀古生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通過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將羅平生物群分布範圍擴大到雲南羅平縣、瀘西縣、丘北縣、富源縣,貴州盤縣、興義市,廣西武鳴縣等地,為對比研究羅平生物群的生物地理分布、生物遷徙演化等提供了新的材料證據。在貴州下三疊統紫雲組中發現脊椎動物化石,對於研究三疊紀生物復甦具有重要意義。在雲南、貴州多處飛仙關組及洗馬塘組中發現豐富的肋木化石,填補了華南早三疊世植物化石空白,證實植物在華南地區的復甦狀況與世界其它地區一致。在下三疊統嘉陵江組中發現複雜遺蹟化石根珊瑚跡,說明當時康滇古陸周緣淺水地區海洋生態系統復甦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在興義生物群發現了多種節肢動物,包括龍蝦、蝦類、等足類等,擴大了我國三疊紀海生節肢動物的分布時代及範圍,這些發現對研究三疊紀節肢動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上揚子陸塊區南華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採用同位素年代學、旋迴地層學、成因地層學、事件地層學和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方法,釐定出上揚子陸塊區南華系「楔狀地層」劃分對比格架,建立了上揚子陸塊區構造-古地理格局與演化模式。該模式改變了傳統認識,將對古地理重建、成礦背景研究、拓展油氣勘探新領域起到深刻影響。

藏東發現花崗巖型石墨礦,具有重要礦床學和區域找礦意義

該地區位於藏東雜多-竹卡巖漿弧的青果一帶,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卡貢組含煤陸源碎屑巖系,普遍被花崗巖體侵位。目前,已發現10個晶質石墨礦體,均產於花崗巖中,礦體呈球狀、液滴狀、斑塊狀,少量呈皮殼狀,最大礦體出露寬145米、長390米。石墨片徑+100目(0.15毫米)左右,塊狀石墨礦最高品位達>10%~35%,屬高品位優質石墨礦。青果和地果等地石墨礦的發現和新類型石墨礦的確定,有望終結西藏無晶質石墨礦資源的歷史,不僅對礦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還開闢了藏東乃至西南地區新類型石墨礦的找礦方向。

此外,昌都-蘭坪盆地首次發現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矽化木,查明了滇西雙江縣勐庫地區退變質榴輝巖空間展布,保山地塊西部調查確定新元古代含火山巖層位,烏蒙山區發現多層位、多類型恐龍足跡化石,對上揚子陸塊區構造-熱事件與盆地形成的熱力學機制研究均取得一些進展。這些進展將為地質科技理論創新奠定基礎,帶動關鍵基礎地質的解決,也是東特提斯找礦工程地質科技創新的基本條件。

相關焦點

  • 加強自主創新 強化科技安全
    為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提供強大科技...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全面增強科技維護和塑造國家總體安全的能力。聚焦重大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把握髮展和安全的主動權。
  • 創新為上 腳踏實地 紮實推進科技創新戰略
    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六新」突破,打造一流創新生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明年重點工作,擺在了第一位,並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要求,是明年及今後一段時期科技創新工作的主要發力點。」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克軍告訴記者,圍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2021年,我省將全面啟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山西戰區」決策機制,撬動全社會資源進一步向創新集聚。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六新」突破,在今年架梁立柱的基礎上,圍繞「點上突破」,繼續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 聚焦生命科技激發產業活力 廈門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召開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藍碧霞) 昨日,廈門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在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發布了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系列產業政策。一批企業家、投資人應約而來,搶抓發展機遇,拓展合作空間,與廈門攜手打造「中國生命科技之城」。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在大會上講話。市長莊稼漢主持會議。
  • 聚焦新科技,開福升級發展大講堂開講
    聚焦新科技,開福升級發展大講堂開講 2020-12-22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強化科技創新,打造先進位造業高地
    星沙時報訊(記者 蔣志斌)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集中各方資源,進一步支持山河智能自主創新發展,近日,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長沙高鐵新城黨工委書記沈裕謀主持召開山河智能「十四五」創新發展工作調研會,聽取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十四五」創新發展工作介紹
  • 聚焦核心產業 對接高端需求 創新驅動邁向高質量發展--安泰科技迎...
    秉承「創新推動科技進步,材料改善人類生活」的使命,上市二十年來,安泰科技年營業收入從3億上多漲至最高50多億元,產品涵蓋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高端粉末冶金材料及製品、高品質特鋼及及焊接材料、節能環保與高端科技服務業四大核心領域,主要服務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廣泛應用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及設備、高檔數控工具機及機器人
  • 科技強企、創新發展!中交集團發布重大科技成果
    中交集團積極實施「科技強企、創新發展」戰略,堅持面向科技發展前沿、面向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穩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支撐了國內外一批重大工程建設,形成了中交集團獨特的核心技術競爭力,使得「中國路」、「中國橋」
  • 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8月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年會根據山東和青島特色,設置了「海洋強國建設」板塊和世界海洋科技論壇,聚焦「藍色動能」,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
  • 立邦工程塗料首次提出百億銷售目標,但「未來目標不止百億」
    12月16日至12月18日,2020年立邦中國工程事業合作夥伴峰會在杭州舉行。會上,立邦工程首次提出了百億銷售目標,但同時又表示「邁向星辰大海的徵途,我們未來的目標不止百億」。作為國內最大的塗料企業,立邦中國近年來在工程漆業務方面也取得不俗的成績,10年間增長了近二十倍,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工程塗料品牌。
  • 聚焦「四個面向」,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
    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增強創新鏈條的協同力、強化公平競爭的驅動力,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推動我國科技創新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  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要更加突出「人才是第一資源」。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成明年八項重點任務之首
    此次會議針對近期全社會關注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會議指出,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 地質測繪院召開局《「十四五」地質勘查和科技創新規劃提綱》徵集...
    8月14日,地質測繪院召開關於局《「十四五」地質勘查和科技創新規劃提綱》徵集建議座談會。會議由院黨委委員、總工程師許傳新主持,技術部相關管理人員、各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以及相關技術人員參加了會議。會上,許傳新首先傳達了全局地質勘查工作會議精神,並通報了局《關於徵集「十四五」地質勘查和科技創新規劃建議的通知》。許傳新強調,規劃的編制要有前瞻性,能指引今後一段時間內專業的發展方向,要求與會人員要深入分析我院發展特色和技術優勢,既要有高目標、大規劃,也要可實施、能落地。
  • 【聚焦】科技領先!中建七局榮獲11項科學技術大獎!
    科技賦能,智創未來中建七局堅持以高質量科技創新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近日,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中建集團科學技術獎工程建設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陸續公布中建七局共斬獲11項科技大獎!
  • 如何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更大找礦突破?山東有答案了
    科技創新是推動地質調查事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請問,在找礦突破行動中,地質科技取得了哪些新進展?下步山東如何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更大的找礦突破?省自然資源廳進行了解答。山東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李克強介紹,在找礦戰略行動中,山東取得了很多新突破、新成果,地質科技不斷強化創新,理論指導找礦作用凸顯。一是產學研緊密結合促找礦。
  • 2016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誠聘海洋科學與海洋工程高層次人才公告...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學科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教育學、哲學等門類。
  • ...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汪民會長一行蒞臨海光座談交流
    11月25日,受中國地質裝備集團周寅倫董事長邀請,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汪民會長在中地裝集團高申友副總經理陪同下,來到北京海光儀器有限公司三河分公司進行參觀調研
  • 聚焦「藍色動能」,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
    8月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年會根據山東和青島特色,設置了「海洋強國建設」板塊和世界海洋科技論壇,聚焦「藍色動能」,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
  • 聚焦生態文明 探索新時代地質教育發展新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時代地質教育亟待立足優勢、順應形勢,加快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努力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地質人才。德育為先,匯聚地質報國新動力。「努力向學,蔚為國用」是地質人始終堅守的信條。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繼該校實現「上天、入地、登極」三大目標後,「下海」也成為現實。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黨委書記溫寧,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巍然,十多家涉海高校、單位代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萬清祥,相關單位負責人及海洋學院全體教師參加會議。海洋學院黨委書記解習農主持會議。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為支持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