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企、創新發展!中交集團發布重大科技成果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中交集團積極實施「科技強企、創新發展」戰略,堅持面向科技發展前沿、面向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穩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支撐了國內外一批重大工程建設,形成了中交集團獨特的核心技術競爭力,使得「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島」和「中國港機」已成為享譽全球的國家名片。

↑點擊觀看視頻↑

現在選取在中交集團高端科技智庫成立大會暨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公布的20項重大科技成果進行展示:

01

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

研究攻克了離岸深水港建設中遇到的重大應用基礎理論、設計、施工和材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解決了我國深水港口岸線不足問題,滿足了船舶大型化發展和貨物運輸增長的需求,讓中國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建港的實力,使中國港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02

大跨橋梁建設技術及裝備

立足橋梁工程科技前沿,發揮中交集團的全產業鏈優勢,融合相關領域尖端科學技術,瞄準長大橋梁結構安全、智能建造、智能管養三大方向開展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形成我國在橋梁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世界橋梁建設技術的進步。

03

水下隧道建設技術及裝備

攻克水下隧道在設計、施工及裝備等方面存在的技術難題,擁有了國際領先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及裝備。全面提升我國水下隧道鑽爆法、盾構法、管幕凍結法、堰築法等核心建設關鍵成套技術和水下隧道防水技術,推動我國跨海通道和過江通道建設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04

公路長大山嶺隧道建設技術

攻克了長大山嶺隧道在勘察設計、施工、運營及裝備等方面存在的技術難題,使我國在該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05

多年凍地區土築路技術

多年凍土公路修築技術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通過近50年跟蹤研究,突破國際工程界多年凍土地區不能修築瀝青路面公路的禁區,填補了世界在多年凍土地區修築瀝青公路的技術空白,奠定了我國凍土工程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彰顯了大國工程建造技術水平,極大提升和推動了國際凍土工程的進步與發展。

06

高速公路勘察設計成套技術

通過歸納總結我國重大公路工程新建與改擴建的成功經驗,形成了公路工程勘察設計領域成套技術,為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07

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與應急保障技術

創建了滿足道路全生命周期的交通安全綜合防控幹預成套理論與技術體系,解決了各類道路車輛運行風險大、不良駕駛行為發生率高、預警預報明顯不足等現實問題,支撐我國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與應急保障等核心技術向高效、精準、全方位服務側健康發展。

08

「一帶一路」鐵路建設與運營技術

聚焦項目規劃、投融資、設計、建造、裝備、運營維護、人才培養等全產業鏈各環節中重難點問題,直擊打通中國鐵路走出國門的各種屏障,提供了中國鐵路走出去的全產業鏈方案,推動了中國交建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標準走出去和中國鐵路走出去的先行者。

09

內河船閘與航道工程建設技術

填補了國內疏浚機理研究的空白,提升了疏浚裝備產能,為港口航道、內河航運、海洋島礁開發等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10

疏浚和陸域吹填技術

建立了疏浚挖掘與輸送理論體系,首創了深基槽高精度挖泥、自動疏浚等工藝技術,形成了絞吸和耙吸挖泥船陸域吹填成套施工工藝。

11

流域治理與水處理技術

形成以監管治理全覆蓋、外源內源同治理、控源修復相結合的中交流域治理技術體系,打造以綜合開發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的「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流域治理一體化」的中交模式,為社會提供基於自然的整體解決方案,實施全流域全生命周期的治理、綜合開發以及多重價值提升,有力支撐了江河湖海業務優先發展。

12

人工島快速成陸技術

適應軟土硬夾層複雜地質條件的插入式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可實現大直徑鋼圓筒的振沉、穩定和圍閉止水,快速形成島內建築物施工條件,大幅縮短島隧工程總工期;無掩護吹填整體成型造陸技術,適用於強湧浪和複雜地質環境人工島建設,節約成本,節能減排,助力「一帶一路」。

13

海上風電建設技術

攻克了海上風電機組安裝與裝備、風電基礎施工與裝備、海上風電場維護以及風電新材料與耐久性等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塑造了我國海上風電自主品牌,成為了國內風電基礎安裝領域的主力軍。

14

工程分析與設計基礎軟體

始終堅持工程分析與設計基礎軟體的自主研發,在橋梁、沉管隧道、港口、基礎等多個領域,研發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計分析軟體,並實現了產品化產業化,支撐了眾多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增強了主業核心競爭力。橋隧結構分析與設計軟體OSIS解決了橋隧分析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同時也是國內首款沉管隧道專用綜合分析軟體。港口工程數位化勘察設計集成系統使傳統的二維作業模式全面轉向三維作業模式,實現勘察、巖土、水工結構設計的全流程數據連結。港口工程地基計算系統滿足了港口工程地基計算的需求。

15

超大直徑盾構製造與施工技術

聚焦大直徑盾構製造與施工技術,積累複合地質條件下大直徑盾構建造、越江跨海隧道施工經驗,儲備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公司在長大隧道工程方面的技術水平,開拓公司在水下隧道工程及裝備的市場優勢。

16

全自動化碼頭技術

通過研究全自動化碼頭關鍵技術,實現碼頭在管理水平、自動化程度、智能化水平、生產效率和環保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自動化碼頭整體解決方案,推動研究成果向產業鏈、價值鏈轉化,成為國家級裝備應用的示範,推進國內外碼頭向無人全自動化發展。

17

大型疏浚船舶及核心裝備建造技術

大型挖泥船是我國遠海快速造島、海洋維權、港口航道建設等國防與交通海洋工程不可替代的高技術、高難度軍民兩用大國重器。成果結束了中國疏浚裝備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確立了我國在該領域進入與國際並跑、領跑階段,標誌著我國邁入疏浚強國之列。

18

海工裝備製造技術

海上重型起重裝備是海洋資源開發和海上施工作業必不可少的大國重器,自主研發海上重型起重裝備是推進國家海洋戰略的迫切需要,海上重型全迴轉起重船的成功研製和應用,提高了我國深海資源的開採能力和海上重型吊裝能力,突破了核心技術瓶頸,實現了關鍵裝備設計與製造國產化,形成了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的技術與產品。

19

北鬥、高分衛星應用技術

建立了交通領域北鬥高精度位置網服務系統,解決了遠海等複雜區域的高精度定位難題,形成了面向交通行業應用米級到毫米級的GNSS高精度時空基準廣域覆蓋能力,徹底解決了無公網網絡和無保底通信手段,擺脫對GPS長期依賴的「卡脖子」問題。利用高分衛星遙感技術,獲取交通基礎設施、交通地形等交通信息影像及其動態變化,為規劃設計、災害應急等業務提供數據及輔助決策信息,引領交通建設與管理業務傳統技術方法的升級。

20

工程數字標準及技術

面向公路、水運行業建設和管理人員,從頂層提出了BIM的數據體系、信息分類、數據交換格式和相應工程階段的交付規則,是國際水運工程首次,同時填補了國內公路、水運信息模型標準的空白,配套技術實現了基於標準的「數位化-標準化-專業化-國際化」的BIM正向設計,項目研究成果對加快集團轉型升級,助推集團「走出去」發展戰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關鍵標準支撐。

來源

科技部|四航局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點擊圖片

回顧精彩內容


中交集團主要領導拜會山東省省長李幹傑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技強企、創新發展!中交集團發布重大科技成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河鋼集團:科技創新賦能,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鋼鐵產業是中國現代工業的脊梁,鋼鐵強則國家強。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河鋼集團扛起鋼鐵報國的使命擔當,在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不斷貢獻河鋼力量。挺起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的鋼鐵脊梁、打造中國鋼鐵硬核競爭力、再造產業新未來……,河鋼人以蓬勃昂揚的奮進姿態,點燃科技創新強勁引擎,在極不平凡的年份,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奮力奔向新未來。
  • 匯聚科技創新合力 服務混改企業發展——新天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要協助管理層做好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繼續教育工作,建設人才梯隊培養體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長。要積極組織開展學術、技術交流活動,組織評選、推薦、發表優秀技術成果,為科技工作者展示和發揮創造能力、創新活力搭建平臺。三是要著力團結科技工作者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 南京與名校聯手發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南京與南大、東大分別籤署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依託共建協議;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分別發布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南京與重慶大學籤署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協議,不僅培養專業人才,還致力搭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 邱欣傑:闊步前行 走上科技強企發展之路
    闊步前行 走上科技強企發展之路邱欣傑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隨會議發布的《關於深化科研機制改革 激發創新內生動力的若干舉措(徵求意見稿)》打破很多長期以來制約公司科技創新發展的條條框框,出臺了一系列激發科研人員熱情、提升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
  • 科技創新驅動深圳新經濟發展
    近日,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發布《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展報告》。報告顯示,深圳成為中國「新經濟第三城」,總計60家深企入選「新經濟企業500強」,僅次於北京(115家)和上海(61家)。長期以來,深圳一直加大力度發展新經濟,在「新經濟500強榜單」中,一大批具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深圳企業紛紛入選,比如先進位造企業代表大疆、瑞聲科技,新能源汽車行業代表比亞迪,新金融業態代表微眾銀行,新消費平臺代表樂信等。「從1993年至今,公司發展一直突飛猛進。我們認為,技術創新是瑞聲的核心競爭力。」瑞聲科技有關負責人表示。
  • 海建集團召開首屆科技工作會議 用科技助推省屬國企高質量發展
    海南日報訊(記者邵長春 通訊員吳榮融 楊思懿)海建集團第一屆科技工作會議近日在海口召開,據悉,這也是海南省屬國企首次專門召開的科技工作會議。  會議圍繞海建集團「科技強企人才興企」戰略目標的實施,總結近年來科技創新工作,交流經驗,部署未來一個時期海建集團科技工作重點任務。
  • 廣州交投科技創新成果「高速公路運營安全管控平臺」入選2020年度...
    近日,廣州交投下屬企業廣州珠江黃埔大橋建設有限公司科技創新成果「高速公路運營安全管控平臺」成功入選2020年度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庫(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該成果庫旨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交通運輸科技成果轉化,調動交通行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行業科技進步,支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廣州交投建立了基於公路資產部件32位編碼和全要素信息數位化字典等關鍵技術的「資產數位化模型」,通過「公路運營安全管控數位化平臺」等三大平臺實現公路運營安全的全過程綜合高效管理。
  • 我省一項重大科技成果入選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11月23日下午,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現場展示和發布了本年度在網際網路領域具有代表性的15項領先科技成果,我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的「面向服務的未來網絡試驗環境與技術創新」成果位列其中。
  • 山東大學舉辦首場線上重大科技成果發布會
    ,4月15日上午,山東大學和山東工研院聯合舉辦首場線上重大科技成果發布會。    會上,李術才介紹了山東大學的辦學理念、學校在「由大到強」歷史性轉變中的主要工作,以及過去一年學校科技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績、工研院的重大進展。
  • 制度創新助力科技高質量發展
    >《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交流管理規定》系列制度重點強調圍繞自然資源「兩統一」管理職責,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獎勵激勵、科技平臺建設和交流等政策保障,具有政策貼合度緊、措施操作性強、制度覆蓋面廣、獎勵「含金量」高、考評科學性強的特點。
  • 京博控股集團第四屆校企聯融發展暨科技創新與職業教育總結表彰...
    濱州日報訊7月10日,京博控股集團第四屆校企聯融發展暨科技創新與職業教育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佘春明在致辭中代表濱州市委、市政府,對各項合作項目啟動、揭牌和籤約表示衷心祝賀!向長期以來給予濱州和京博集團的關心支持表示誠摯感謝!他說,京博集團是濱州市高端化工產業集群的領軍企業、濱州市首批金獅獎企業、中國500強企業,在全省煉化行業中唯一榮獲全國質量獎。
  • 「十抓十促」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之科技創新
    隨著「漢孝科技人才一體化計劃」「孝感產業人才集聚計劃」「我選湖北·立業孝感計劃」「孝感企業家培育工程」等一系列創新人才計劃的穩步實施,一塊塊創新人才的短板不斷補齊,創新發展的成效也清晰可見。  一年多的時間,我市徵集發布企業重大技術需求280餘項,組織校企對接活動25場次,轉化重大科技成果166項。上年度這一總數佔目標任務的比例為歷年最高,居全省前列。
  • 創新驅動發展 吳興科技成果落地響叮噹
    能在競爭激烈的信息通訊產品市場大展拳腳,久鼎憑藉的就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效應。吳興區科技局有關負責人稱,2019年以來,吳興區新增重大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40個,平均每個產業化項目新增產值超1000萬元。
  • 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含5項「科技抗疫」專項成果
    此次發布活動緊扣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打造了一個頂尖科技與人文交流、數字經濟發展與抗擊疫情相互交融的平臺。發布活動共評選出包括騰訊、阿里、百度、微軟、高通、思愛普、卡巴斯基等15項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領先科技成果。
  • 助力生態環境科技發展―― 聚光科技生態環保監測創新成果亮相2020...
    12月2-4日,由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環境保護技術評價驗證聯盟、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北京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生態學》、《中國環境科學》等單位聯合承辦的北京國際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展示會暨環境生態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國際會展中心隆重召開
  • 泰安:用科技創新「衝擊鑽「打開經濟發展「泉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該中心以「公司+聯盟」「強核心+大協作」組織模式運行,聚集了4支院士團隊以及長江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高級研發人員參與的10支創新團隊,重點對高品質印染產品設計開發、節能減排印染新技術、數位化智能化印染裝備及製造系統、紡織綠色生態標準四個重點研究方向進行攻關。目前,國創中心運轉良好。11月10日,泰安召開重大項目建設院士專家研討會,系統謀劃「十四五」期間國創中心的發展思路和舉措。
  • 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發布
    12月9日,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在這場為期三天的論壇中,來自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圍繞金融科技的開放創新與審慎監管展開討論。閉幕當天,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成員單位還發布了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涉及金融數據安全管理、科技監管、技術創新融合等。
  • 290項科技成果展示河北科技創新硬核實力
    人民網石家莊9月26日電 (楊文娟)9月26日,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來自中央、省級近30家媒體記者走進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了解展示交易中心科技成果服務平臺的功能,感受近年來河北省科技創新取得的成就。
  • 西安:科技成為創新發展強大支撐
    今年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陝西2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在全省20個獲獎通用項目中,西安獨佔19項。 3月9日,科技部正式批覆支持西安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
  • 新強聯: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新強聯: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2020-08-12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