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太師【歡迎關注楊太師,帶你領略趣味歷史】
要說在沒有監控,也沒有錄音筆的古代,破案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上下五千年不知積累了多少冤案、錯案,所以判官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角色。
北宋時期,有一位判官清正廉明,敢為百姓發聲,剛正不阿,不為錢財動搖,他就是鐵面無私「包青天」——包拯。
牛遭割舌,實屬奇案
宋仁宗慶曆年間的一個清晨,一名農夫來到開封府報案, 此時的包大人才起床更衣,聽到府外有人伸冤,便立即整理衣冠。
來到堂上,一位農夫牽著一頭牛在此等候。包大人詢問案情,才知道是家中牛的舌頭被人偷了。宋朝法典法律規定:「凡無事殺牛者皆判刑」。
牛被割了舌頭,在當時的的醫療條件下,過不了幾天牛就會因流血感染而亡,到那時農夫便再也說不清楚,這才急匆匆地前來報案伸冤。
在當時,農民本就地位不高,指望著家中的牲口能充當勞動力,這下牛被人所傷,對一個家庭來說,是會有極大影響的,農夫的心情可想而知。
要說這賊人不偷牛,也不拿錢財,偏偏只割掉牛的舌頭,案件實屬離奇。牛雖說有些通人性,但也不能直接指認出犯人。況且賊在暗,官在明,又沒有有用的線索,案件完全是無從查起,任誰看也是毫無頭緒。那麼包大人會如何應對呢?
包拯先是俯首沉思,而後輕笑道:「你去把牛宰了吧,殺了牛,小偷就會來自首了」。
農夫一愣,有點摸不著頭腦,不過,既然包大人發話了,必然有他的道理。於是他便向大人告退,回家殺牛。
農夫回到家,就提起刀衝著牛棚就去,手起刀落。
沒過多久,官差就趕到對老漢說:「大人有話講,今日殺牛解構分塊,明日街市擺攤賣肉」。
先是讓自己殺了牛,又讓自己賣牛肉。要知道,萬一有人向官府告發農夫私自宰牛,按照前面提到的法律規定,農夫可是會被判刑的。
農夫半信半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牛分割解構,分斂肉塊。
翌日清晨,天氣晴好。老漢推著小車,載著牛肉奔赴集市。佔了個位子,等待著趕集的人們。
平日裡,早集都是賣些蔬菜水果、米麵油鹽之類的東西,有時也有賣河魚的,不過鮮有賣牛肉的商販。趕集的人漸漸多了起來,看見有個賣牛肉的攤子,大家都欣喜地前來問價挑肉,顧客絡繹不絕。
包拯布局,引蛇出洞
當農夫忙前忙後時,人群中有個目光緊緊地盯住了老漢,奸笑一聲,心裡又在籌劃著一個新的計謀。而這賊人不知一切盡在包大人的掌控之中,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法網。
又過了一日,清晨,又一人來到府衙告官,果然是舉報農夫擅自宰牛的,而他要告的正是那一日失了牛舌的農夫。包拯問清所告為何事後,只見他眉頭舒展,面露笑意,言道:「抓賊人!」
在包大人的逼問之下,那人終於承認是割了農夫牛舌的賊人。而原因就是他同農夫結了仇,一怒之下,就割了牛舌,這樣牛就會因感染身亡,農夫也找不出兇手。
之後,他又見到農夫在集市上賣牛肉,斷定是農夫看牛時日不多,便乾脆宰了賣錢,別人不知道,可他明白農夫是自己宰的牛,就到官府陷害農夫,讓農夫受牢獄之苦。
沒想到包大人早就料到,才讓農夫宰牛引出兇手,這下,兇手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這樣的斷案高招令人驚嘆不已,不愧是「包青天」包大人!
水落石出,再看細節
其實,破解「牛舌案」的關鍵之處就是要善於掌握兇手的心理,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先他一步反將一軍。而包拯正是做到了這一點,他有著周密的邏輯,超乎常人的思維能力,
才能不被慣性思維的圈子束縛,跳躍出來,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看待問題,才會預料出兇手的想法,引賊上鉤。
要說包拯的命運,也並不是順風順水的。有著偉大抱負的他在考試屢次落榜,以至於讓他放棄了求取功名的想法,轉而當一個地方官,為百姓效力。
想來,這與破解「牛舌案」如出一轍,不執著於眼前,而要跳躍維度看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找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