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2020-11-28 網易新聞

  引言

  《淮南子·說山訓》曾曰:「

  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其大意為,透過小的問題觀測大的事物,足以從落葉中知道時間的流逝。

  案件的偵查,除敏感的觀察能力外,對細節的捕獲和研究也非常重要,正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西方有福爾摩斯、奧基斯特·杜賓、亞森·羅賓等,日本有明智小五郎和金田一耕助,中國有狄仁傑、包拯和李昌鈺等,他們都是享譽全世界的「明察秋毫」之人,告破了一個又一個疑難案件。

  其中,有的是現實存在的,有的則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在我國,更出名的還是包拯,他既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在真實歷史中也有所記載。他曾經就因為「牛舌案」而一戰成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那麼,他是如何破解牛舌案的?

  一、老

  牛人割舌

  案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包拯在廬州(經安徽合肥)東部出生,與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擔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的知縣。

  由於父母年邁,家中無人照料,所以他在不久之後就請求調任到安徽附近就職,轉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但他的父母不想連累他。所以,他只能辭去官職,回到老家贍養父母。

  

  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為遵從讀書人的傳統,他為父母守孝幾年。景祐四年(1037年),受到朝廷的邀請,他正是出任天長(今屬安徽)縣知縣。

  在任職的幾年裡,包拯屢破奇案,為當地民眾所稱讚不己。有一次,一位年近半百的村民急匆匆地敲響縣衙的門鼓,非常痛苦第地向他報案說,自家的老牛被人割了舌頭,已經奄奄一息。

  據介紹,老者名為王有連,家住於城南柳林莊,家中有一頭養了幾年的老牛,一直是家庭耕作的主要動力;可睡過一個晚上後,卻發現牛的舌頭已被人割去,現已不能吞咽,就等著痛苦地死去。

  在我國古代,傷牛或殺牛是頭等大事,與傷人或殺人相似,都有可能被判處死刑。根據《禮記·王制》記載,「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

  」即就算是王侯貴胄,都必須要尊重牛,不能濫殺。

  

  漢朝也有相似的規定,據《漢律·九章》記載:「不得屠戮少齒(牛的別稱),違者棄市」。就是說,隨便殺牛的人,會被當街斬首,並暴屍街頭。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哪一些人群,所以極有可能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到了唐朝,刑罰稍微減輕一些,但也算是一種重罪。根據《唐律疏議·卷第十五》記載:「官私馬牛,為用處重,劉惟耕稼之根本,馬為致遠軍供,故殺者徒一年半,重者徒十年」。雖然沒有了死刑,但是傷害牛馬的,也會給人帶來牢獄之災。

  法律的從輕處罰也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即唐朝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牛馬數量不斷增多,所以其影響力在降低。

  到宋朝,經濟向南偏移後,國家對牛的依賴性提高,所以法律也隨之從嚴。據《宋刑統》規定,因病快死的牛可以殺死,但有耕作能力的牛被殺,一律從重處罰。

  

  接到報案後,包拯認為情節嚴重,影響力極大,所以很快就介入調查。

  二、勸牛家殺牛

  牛被割舌而不被殺,極有可能是仇家所為,疑犯想要看到的是王有連的痛苦。所以,包拯當即向王有連提問,希望知道他是否與人結仇。王有連思想半天后,也沒有想出與之有深仇大恨的人。

  沉吟片刻,包拯便讓老者將牛殺死,然後拿到集市上去銷售。王有連雖然是農民,但對於與牛相關的法律和傳統還是很清楚的,所以對包拯的建議提出質疑。包拯承諾承擔責任後,王有連才去做。

  三天後,縣衙中來一位婦人報案,聲稱要舉報王有連屠殺耕牛和私賣牛肉的事。了解到她的目的後,包拯禁不住內心狂喜,依照程序地對婦人進行質問。

  

  婦人自稱李二婆,是王有同住柳林莊的鄰居。她說:「

  三日前王有同家的耕牛突然失去,此前不久便見到他私自去販賣牛肉,這是故意犯法

  。」

  沉默片刻,包拯質問李二婆:「縣衙距離柳林莊有15裡,報案時間是午時,她是如何在如此長的距離之間奔波的?」

  見到李二婆回答不上來,包拯接著問:「作為婦道人家,為什麼獨自一個人在外拋頭露面?是不是有人指使?」

  看著李二婆還是不回答,包拯只能動刑。受不住刑罰,李二婆只能交代,這是她的丈夫王天福叮囑做的。

  

  到此,牛被割舌案基本上接近告破。

  三、案件告破

  王天福很快就被押解到縣衙,包拯看他非常眼熟,到天長縣任職之初,曾看到他與一群地痞流氓合為一個人,強迫對方還錢。

  當時,包拯想要了解情況,發現欠條上寫著被打之人欠下王天福十兩銀子的字樣,但被打之人卻表示,他只欠王天福五兩銀子,是王天福強迫增加一倍的欠款。包拯對此非常憤怒,將王天福恐嚇後,他才乖乖地溜走。

  如今,兩人在公堂上見到,王天福昔日做的流氓行為依然讓包拯歷歷在目。包拯先是質問王天福是否割牛的舌頭,見到他拒不承認之後,就毫不猶豫地動大刑。

  眼看著隱瞞不住,動用的刑罰又越來越重,王天福最終應招架不住而認罪。交代說,之所以割去王有連家牛的舌頭,是因為王有連欠帳不還,想要以此警告和陷害王有連。不曾想到的是,包拯不用調查就有此處引蛇出洞之計,將案件告破。

  

  王天福本就作惡多端,故意傷牛之後,包拯給他判了最嚴的刑罰。

  結語

  發生在身邊的案件中,絕大多數都與錢、權、色和情有關,此外就是一些隨機性的案件。所以,一些案件的爆發與熟人有關係。根據這一原理,包拯認為,王有連家牛的舌頭是被熟人所為。根據精心的布局後,嫌疑人自動跳出來,案件也由此而告破。

  當時,包拯才擔任縣令不久,他在破案方面的天賦便被彰顯出來,足以說明他是天生的偵探家。無論是在地方還是朝廷中任官,包拯始終都保持著不避權貴和公正廉潔的處事風格,是我國少有的清官之一,為民眾所愛戴,被親切地稱為「包青天」。《宋史·包拯傳》對他評價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意思就是「閻羅王」雖然是「地獄的統治」者,但也算是審判官,將他與傳說中的「閻羅王」合在一起,是民眾對他的愛戴。

  據說,《水滸傳》中的文曲星指的就是他。其實,包拯是宋朝時期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一直為後人所愛戴。也因此,他的形象才出現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這麼做會導致個人崇拜的極端化,許多與他無關的案件也被牽扯進來,以至於他的形象是斷案無數、專解疑難雜症的斷案高手,而他本人的本性也被忽略掉,導致人們在認知上出現錯誤。但無論怎麼樣,包拯在民眾和後人的心目中

  秉公執法,剛正不阿

  的

  「包青天」形象

  是不可動搖的。

  參考資料

  《包拯智斷牛舌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老農告狀,牛舌頭被盜了,包拯:把牛宰掉,盜賊就會前來自首
    史料中記載,包拯在天長縣擔任知縣期間,有一個老農過來告狀,說自己家耕牛的牛舌頭被盜賊給盜了,一時間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要知道,這耕牛沒了舌頭,該怎麼進食?不能進食那只能等死了。那麼耕牛的舌頭被盜這種事,也要來找知縣告狀嗎?要知道,在古代,耕牛的地位很高,農業的生產基本都要依靠耕牛的,所以牛舌頭被盜,那並非小事。
  • 離奇案件:牛舌頭被人偷了,包拯破案:把牛殺了,坐等小偷來自首
    來到堂上,一位農夫牽著一頭牛在此等候。包大人詢問案情,才知道是家中牛的舌頭被人偷了。宋朝法典法律規定:「凡無事殺牛者皆判刑」。牛被割了舌頭,在當時的的醫療條件下,過不了幾天牛就會因流血感染而亡,到那時農夫便再也說不清楚,這才急匆匆地前來報案伸冤。
  • 老農牛舌被割,包拯:把牛殺了,兇手馬上來!包拯會製造冤案麼?
    此案歷史記載寥寥幾句: 《宋史》中記載,「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者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翻譯後是:有一農民家的牛,牛舌被人盜割了,眼看這牛吃不了草,是活不了了。牛的主人找包拯告狀。包拯說:「回去把牛殺了,牛肉賣了(讓大家都知道你殺牛了)。」農民照包拯的話做了。
  • 古代宰牛犯法,牛肉卻成為梁山好漢酒館必點菜,酒館就是黑店
    當然「無故」二字也證實,即使是在物質不豐富的時期也會因為一定原因而宰牛。而至唐宋時期,雖然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但是耕牛的飼養與繁殖仍然不易,所以對無故殺牛者將處以一年以上的徒刑。
  • 說一說鐵面無私的包拯,有沒有曾經判錯過的案子
    所以他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包拯在世的時候斷過不少案子,那他有沒有判斷過錯誤的時候,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中那些包拯判錯的案子包拯在世的時候,斷了不少案子,每一個案件,他都會非常公正的處理,從來不會徇私枉法。因為他鐵面無私的為老百姓打抱不平,所以他的口碑一直都非常好。
  • 鐵面無私包青天,看一代清官包拯的傳奇斷案故事
    今天振艾說人文要和大家講的是:鐵面無私包青天,看一代清官包拯的傳奇斷案故事。包拯是北宋仁宗時候的進士,曾任州、縣官,開封知府等職位,他做官剛正不阿,鐵面無私,敢於打擊權貴,為民伸冤,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百姓們都稱他為「包青天」。包拯,瀘州現今安徽合肥人,又被稱為包龍圖或包公。他出生於沒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時期家境貧困,直到二十八歲才考取了進士,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
  • 農村過年宰牛時,牛會跪地流淚,飼養員會三天吃不下去飯
    新年即將來臨,農村老家裡的人們這時候會殺豬宰羊,做醃肉與鹹肉。每當想起這些時,嘴裡立即饞的流口水。長大後來到城市工作,農村殺豬宰羊的場面從此沒也沒有見過。想割肉吃,只要到農貿菜市場或超市買些就算了事。年少時的春節老家農村宰牛的場面如在昨日曆歷在目,回憶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 老農說,今年的天氣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啥意思?
    雖然說如今農民都直接觀看天氣預報來預知天氣,但是很多農村的老人還是喜歡用這些農村的俗語來預測未來的天氣變化,預測一下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如何,雖說這些俗語說的不一定特別的準,但是說的也是八九不離十,最近常聽村裡的老農說今年的天氣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到底說的是啥?今年的天氣是好是壞呢?
  • 開封有個包青天,事跡都靠後人編,還原歷史上不黑有點帥的包拯
    一提起包青天大家都能扳著手指頭數他辦過的案子。他身邊帥氣的男神展昭,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等等都是我們童年時期非常熟悉的角色。可要是愛說歷史的娘娘告訴你,包青天的事跡都是假的,會不會跌破眼鏡?宋朝實際歷史上是有包拯這個人的,《宋史》中也有關於他的記載:包拯在安徽天長縣當縣長時,一戶人家的耕牛被割掉舌頭,遂跑到包拯這裡告狀,包拯便令他回去殺牛賣肉。
  • 老農:2020年是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餅,是好還是壞呢?
    「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餅」這句俗語就是從萬年曆上演變過來的。就是說,農民從農曆正月初一數起,數12天,數到正月十二。是平時老農所說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屬。其中「辰」屬便是「龍」,「醜」是牛,「丙」諧音是餅。2020年,「辰」字排在初二,當年就是二龍治水」。2020年「醜」排在了農曆正月十一,今年就是十一牛耕田,初十是丙子日,便是十人分餅。
  • 諸侯無故不得殺牛:古代農民告訴你,華夏「牛文化」為何源遠流長
    我是古代的一個老農,家裡有著幾畝良田、幾隻水牛,每天靠著種地、賣菜和上山砍柴換來些許錢,雖說不多吧,但足夠維持生計了。諸位可以輕視老農,但萬萬不能輕視我的水牛!您問為什麼?那好,今天老農就和您來聊一聊關於牛的那些事!一、牛的起源及品種發展說起這牛的起源啊,那可有些久遠了。
  • 農村老人說,明年「二龍治水、四牛耕田、九屠共豬」有啥說法呢?
    今天是12月11日,農曆的十月二十七,再有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到了2021年的春節,這個時間也是過得非常的快,這時至年底,農村這個時候幾乎是沒有什麼農活做的,很多的農民就會找一些暖和的地方待著,如果是有一些不想在家裡待著的農民,那麼他們就會去串門,畢竟有的老農也是閒不住,串門聊天也是成為了農村的一項「娛樂活動」,農民要是聚在一起一般都是聊一些關於莊稼收成的問題
  • 寶寶屬相:老人為何說「正月的豬,五月的牛」最有福氣?漲知識了
    文|文兒我表妹家寶寶馬上就要一歲了,從寶寶出生到現在,周圍的老人一聽說她家寶寶是豬年正月出生的,就會說上一句「正月的豬,五月的牛」,寶寶真是有福氣啊。屬豬的寶寶,正月出生就是有福氣?沒錯,一些老人總是這麼說。
  • 老農說「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啥意思?
    老農說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是啥意思?文/農夫也瘋在以前,農村裡家家戶戶都是用土灶,上面至少有兩個鍋,一大一小。大鍋一般用來煮牲口的食物,而小鍋則是煮飯、炒菜用的。在那樣的年代,每當看到誰家的房頂有炊煙了,那就表示快要吃飯了。尤其是在早上的時候,基本上家家戶戶的房頂都會冒煙,炊煙邈邈,很有農家味道,而如今在農村裡很少見了。
  • 「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在現代來說還有意義嗎?
    農村老俗語:「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說的就是人要知道感恩、人不能完本。這句俗語在現代社會當然還有意義,下面聽我一一道來。「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這兩句農村俗語在現代來說還有意義嗎?一、再窮不賣看家狗。
  • 最牛莫過於「目無全牛」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這個人真是目無全牛,估計很多人都會不開心,因為「目無全牛」這個成語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不是什麼好詞,好像是在說一個人缺乏整體觀念,沒有大局觀。但是「目無全牛」的真正意思你懂嗎?有一次,庖丁替梁惠王宰牛,刀過之處,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也就是說,庖丁解牛,愣是搞出了一場演唱會來。
  • 農村俗語,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啥意思?
    一、再窮不賣看家狗。農村有一句話,叫做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不管再貧窮的家庭,養了一條看家護院的狗,他都會忠心耿耿的為你守護好家庭的財產。在以前我小的時候,家裡養了一條狗,就是農村說的田園犬,對家庭非常的忠誠,我的爺爺特別喜歡他,也經常照顧給他好的肉和骨頭啃,後來在我爺爺去世的時候,那條狗怎麼也找不到了,過了兩三天以後,又到爺爺的墳上去上墳的時候,看到那條狗已經死在了墳的旁邊,這就是狗對人類的忠誠,看得在場的人當場就流下眼淚。
  • 俗語:「屋後莫有『山探頭』,屋前莫有『氣死牛』」是啥意思?
    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屋後莫有「山探頭」所謂的「山探頭」,是指下面沒有支撐而形成的懸崖,也可以理解成一個突兀的懸崖。我們都知道任何物體都是需要有支撐的。一旦地殼發生了運動或因風雨侵蝕,山崖就會坍塌,而坍塌的山崖就有可能會砸到房屋上,從而給自家帶來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據報導,山西某地的某個山區就發生過突兀的懸崖瞬間坍塌的事故,幸虧山崖坍塌時是在白天,家裡所有的人都去田間幹活了,因此,除了將房屋砸塌之外,並沒有發生可怕的人身傷亡事故。倘若是夜晚時懸崖坍塌,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 牛被殺時喜歡流眼淚,民間認為是通人性,專家:其實沒半點關係
    在農耕時代牛的地位很高,在那時候,百姓私底下殺牛是犯法的,盜竊傷害牛也是重罪,比如在《宋史》中就曾經記錄過一個相關案件,包拯曾經解決過一樁盜割牛舌案件,兇手受到了十分嚴厲的懲罰。在神話故事牛郎織女裡面,牛郎身邊的牛起到了推動劇情的作用,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中國神話中,牛的形象都是比較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