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縣擋洪水的「後浪」:「洪水漫進我的家,我在鄱陽保護別人...

2020-12-12 封面新聞

一支300人的官兵隊伍,與當地百姓一起,守護著近50km的圩堤,擋住洪水,「洪水不退,我們不退」。

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陳彥霏 杜江茜 謝凱 江西鄱陽報導

溼透的訓練服,緊緊粘著皮膚,年輕人伸臂收肩,揮舉鏟子,衣服貼合著身體變得褶皺,又展平。打溼衣服的是汗水,打溼帽子和臉龐的也是汗水,沿著帽簷和下巴,一滴滴不停往下落。

「停一下,喝點水」「有沒有人扛不住的」「不準硬撐」……指揮員時不時要喊一嗓子,監督每個人的狀態。在地面溫度超過40℃的熱浪包裹下,中暑、脫水都是威脅。

從7月12日起,鏟泥巴、扛沙袋、搬石頭、浸水、踩泥,以及對抗酷暑、恢復體力,填滿這群人的24小時——他們來自72集團軍某旅,11日凌晨,接上級命令,從600公裡外的某訓練基地急行軍支援江西鄱陽湖抗洪搶險。

水位線正在下降,官兵依舊24小時待命。

於是,在鄱陽湖饒河聯圩,一支約300人的隊伍,負責守護近50公裡的圩堤,堵管湧、處置泡泉,緊急消除一切潰堤風險,防止洪水繼續侵吞農田和民房——圩堤的另一側,已有3萬多人的家,在他們到來前,洪水浸入。

「洪水不退,我們不退。」營長陸光印說,來到一線的人,有兵齡十多年的老班長,也有剛入伍不到一年的列兵;有從未真正經歷過洪水的各種重大比武集訓尖兵,也有家中正在經歷洪水災害的江西人,「不管是誰,到了這裡都只有一個身份,人民子弟兵。」

屈智成,2000年生,江西九江湖口縣人,入伍不足一年。

「洪水漫進我的家,我在鄱陽保護別人的家

在饒河聯圩擋洪水,列兵屈智成的家,在約300公裡外的江西九江湖口縣舜德鄉。

「紅色」汛情警報早已在家鄉拉響,一次次刷新舜德鄉歷史記錄的暴雨下,洪水逼近屈智成的家門,即使身在鄱陽縣,他同樣能感受到緊張的氣氛。

「這裡的情形,跟我家很像,我家也在圩堤邊上,潰壩就只有被淹。」屈智成說,鄉裡已經有大部分民房和農田被淹,包括外婆家,「我家因為地勢的原因,水暫時還沒有淹到屋裡。」

這位20歲的小夥子話並不多,更沒有主動跟戰友講過家裡的情況,只有在記者問及時,才擠出一句話,「還是擔心的。」不過,能在圩堤邊上擋洪水,為他找補回一些安慰,「都是鄱陽湖的水,都是擋洪水保房子。」

楊劍超,1995年生,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

「小時候年年躲山洪,受災的心情我懂」

參加過演練,也參與過其他抗洪搶險,入伍8年的楊劍超是四川涼山德昌人。他在這次抗洪搶險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以前任務區都比較小,現在遇到的泡泉群這類險情都比以前多得多。」

除了任務重,楊劍超作為一個班的指揮員,還要確保班裡「後浪」們的安全。為了儘早發現泡泉險情,需要士兵用割草機儘量把堤壩旁的雜草打平,割草機刀片越接近地面,草除得越乾淨,也越容易發現地表險情,鐵片貼到地表很容易崩斷彈飛,讓人受傷。一旦發現新兵操作不熟練,楊劍超都會拍一拍他們的肩,示意自己來。「割草機噪音很大,你吼他也聽不見,不如親身示範。」 楊劍超

楊劍超記得,當兵以前,小時候在家經常遇到山體滑坡和山洪,那時他還很好奇這些自然災害,但因為太危險,只能配合父母把家裡財產往更高的山搬,長大一些後,他輕言目睹了洪災等自然災害,「我覺得心裡很難受,但很難表達出來,心有餘而力不足。」 楊劍超說。

王昶欽,2001年生,入伍不足一年。

「扛得住,不比幹農活累」

「說累也累,說不累也不累。放輕鬆了就好。」 王昶欽嘴上輕鬆說道,被曬得發紅得臉上布滿一滴滴汗珠, 「汗流下來之後,就感覺透徹了,汗沒流下就會憋得慌」 他伸手抹了下臉上汗珠。

王昶欽是出生於2001年的「00」後,入伍前,在老家山東棗莊,他經常幫父母收玉米、小麥。在農村,錯過了收糧,就意味著沒飯吃,在他的記憶中,在每個收穫的季節,伴隨著豐收的,還有田裡的颳風下雨或是烈日當頭。這次,看著被淹沒的農田,他常常會忍不住加快手上的動作,「沒事,扛得住。收玉米的話,要裝滿滿一袋,這才裝半袋土。「

吳思民,1998年生,入伍3年。

「爸媽知道我在抗洪,只是說,小心點」

生於1998年,這是福建男生吳思民第一次參加抗洪搶險,眉清目秀的他,2017年考生大學,後進入軍營成為士官。對於出生之年的洪水,他知之甚少,在家裡,他很少幹農活,這一次,幾近體能極限的體驗讓他第一次知道,原來人的汗水能有這麼多。

身體累,但是力量來源內心,他會在每個精疲力盡的時刻想到從軍的初衷,「為這個時代能夠多做一點點事。」儘管經歷正在將他磨礪,但他的心中依然有最柔軟的角落,「爸媽知道我在抗洪,只是說,小心點。」

「扛沙袋最累誰來?我還有力氣!」

陳磊,1999年生,入伍不足一年。

「越野5公裡都沒這個累呀」,1999年出生的陳磊是第一次參與抗洪搶險,他剛入伍一年的新兵,廣西玉林人。

扛了兩個多小時沙袋後,一滴滴汗水從帽沿處滴下,很快就浸溼了大半個帽子。「小學3年級的時候,家裡也遭遇過發洪水,淹過。」他把帽子鬆了松,正準備繼續說,集合聲響,他跑出涼亭,向集合處跑去。

「誰來下水?」

「我鞋還沒溼,我來。」「我可以繼續!」

「扛沙袋最累誰來?」

「我還有力氣!」「排長,我來!」

應答聲在年輕的隊伍中不斷響起。

處置完兩處泡泉險情,已近晚上6點,戰士們在路旁休息,一群人圍著看手機上江西洪災報導,另一群人正在比這幾天都黑了多少,一個聲音問:「你告訴爸媽來抗洪搶險了嗎?」「沒說,說了肯定又擔心。」「我也沒說,但他們一看江西洪災的新聞,打電話直接就說:『你是去抗洪搶險去了吧。』」

有市民驅車170公裡給戰士送來西瓜,他們又把西瓜贈送一部分給當地村民。

突然,一輛車停在士兵休息地前路上,車主下車不停往外抱西瓜,邊抱邊說:「我是老兵,知道你們多辛苦,這是我開車170公裡從南昌帶來的,你們一定要收下。」士兵們推辭不過,向老兵敬了個禮:謝謝老兵!「走時,有人問車主叫什麼名字,」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聞連結

截止15日18時,東部戰區支援江西地區抗洪救災前指共組織指揮2.4萬餘名現役官兵、近5000名民兵預備役,攜輪式車輛1700餘臺、舟艇近140艘、工程機械12臺,支援江西地區抗洪搶險。

相關焦點

  • 洪水無情 人間有愛 ——廣東省江西商會義助江西鄱陽縣抗洪救災
    本報記者 劉群衛 通訊員 黃翠江攝影報導6月下旬至7月初,受連日暴雨影響,江西省贛北和贛中北部地區降雨總量達到常年的3倍以上,受安徽、景德鎮等上遊地區降雨、水庫洩洪以及本地強降雨影響,江西省鄱陽全縣斷電停水、房屋倒塌、早稻絕收、道路損毀……來勢洶洶的特大洪水,讓鄱陽縣的不少鄉鎮滿目瘡痍,許多群眾失去家園。驚聞災情,廣東省江西商會物流專委會輪值會長黎凱、趙鳳英馬上請示會長曾文平,向全體會員發出義捐救災倡議書。今年物流行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會員單位業務量減少,企業本身面臨重重困難。
  • ...東西來不及帶走,現在也回不去,大兒子家也是被淹到什麼都沒有了...
    【鄱陽災區洪水漫過村民祖墳】7月12日,江西鄱陽縣鄧家村,洪水漫過屋頂,農田被淹。村民張老伯和老伴暫住別人家,他說,洪水來得急,家裡好多東西來不及帶走,現在也回不去,大兒子家也是被淹到什麼都沒有了,小兒子家稍微好一點。
  • 頭頂探照燈成為洪水中最亮的光
    尤其是鄱陽縣問桂道圩堤壩發生漫堤潰壩險情之後,江西省消防救援總隊第一時間調集新餘、萍鄉、鷹潭、贛州、吉安、上饒、撫州7個支隊520名消防員投入戰鬥,按照「先急後緩、救人為先」「人歇、裝備不停」的原則,開展被困人員營救、圩堤管湧、潰壩決口、物資運送等不同險情分類施救。截至7月14日12時,鄱陽前置執勤點累計營救被困群眾5679人、轉移疏散群眾7965人。
  • 流域性大洪水或將爆發
    董顯蘋 上官麗娟 劉欣悅 發自江西暴雨來襲,汛情告急!連日來,江西持續遭遇強降雨,鄱陽湖發生倒灌,房屋倒塌、橋梁損毀……江西救災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至Ⅱ級。7月10日晚,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新聞發布會通報,預計鄱陽湖將發生流域性大洪水。
  • 火箭軍鄱陽抗洪 洪水不退,我們不退!
    參加抗洪救災的火箭軍戰士們周文芳在鄱陽縣油墩街鎮,隨處可見「洪水不退,我們不退」「火箭軍來了」等振奮人心的橫幅。據了解,此次中國火箭軍常規飛彈某部為抗洪搶險派遣了上百名戰士,擔負油墩街鎮長達18公裡的大堤巡壩、堵塞管湧、疏散群眾等關鍵任務。
  • 一棟小洋樓5秒被衝垮,沉入洪水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7月8日下午,江西上饒鄱陽縣一棟三層小樓被洪水衝垮,引發關注。當日晚間,鄱陽縣油墩街鎮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當地已有4棟樓房被衝垮,事發前樓內人員已提前轉移,未造成人員傷亡。
  • 杭州快遞小哥赴鄱陽抗洪:把我放在災情最嚴重的地方
    孫興龍與網點負責人的微信聊天截圖孫興龍是個95後,今年剛滿23歲,老家在江西樂平。2017年應徵入伍,2018年被授予上等兵警銜,去年退伍後,他來到杭州,成了杭州街頭一名普通的快遞小哥。7月12日是一個周日,當天中午,孫興龍送完了上午的快遞,無意間看到鄱陽洪災的視頻。視頻中,多個圩堤相繼出現漫決,數十個村莊被淹。偶爾冒出水面的樓頂,像是一個個孤島,消防員背著村民,在積水中艱難前進。孫興龍的老家在樂平,那裡距離鄱陽很近,開車只需要1個小時。
  • 江西被淹村莊:九八年後汛期都自發巡堤,不料這次洪水這麼急
    受災的鄱陽縣寺西村。20日19時20分,江西鄱陽縣向陽圩濱田河堤段出現潰口。自1998年全村被洪水圍困80多天以來,鄱陽縣寺西村的村民第一次見到如此規模的洪水。近20年間,只要是夏季暴雨來襲,村裡部分地勢低洼的農田就會被淹,造成農業減產,這讓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抗洪」經驗,以至於在這次潰口後能夠迅速恢復基本生活。但是,家園的羈絆、財力的不足,使得他們想要遷出這片經常被淹的土地並不容易。1998年洪水圍村80多天在寺西村的村民看來,與1998年發的洪水相比,鄱陽縣這次大水不值一提。
  • 杭州快遞小哥主動前往鄱陽抗洪:在災情最嚴重的地方把我放下
    小哥與網點負責人的微信聊天截圖孫興龍是個95後,今年剛滿23歲,老家在江西樂平。2017年應徵入伍,2018年被授予上等兵警銜。去年退伍後,他來到杭州,成了杭州街頭一名普通的快遞小哥。7月12日是一個周日,當天中午,孫興龍送完了上午的快遞,無意間看到鄱陽洪災的視頻。
  • 洪水無情 人有情!
    7月15日,記者走進江西省鄱陽縣三廟前一中災民安置點,對因洪水而轉移安置在這裡的村民進行了探訪。鄱陽縣三廟前一中災民安置點。鄱陽縣三廟前一中災民安置點。昌洲鄉八家村災民吳開風(右)在他的安置房內,桌子放著配發的方便麵。鄱陽縣三廟前一中災民安置點。由教室臨時改設的安置房,孩子們比老人們更加熟悉,她們顯得更適應。下午16時,記者走進安置點時,看見有災民們排起了隊,正在領取水盆。
  • 鄱陽中洲圩188米決口5天合龍!系江西決口最長的漫決圩堤
    7月18日,南都記者從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處獲悉,18日8時22分,隨著最後一車土石投入河道,江西鄱陽中洲圩決口處成功實現合龍。中洲圩系今年入汛以來,江西省三條漫決圩堤當中決口最長、積水最深、用料最多、施工環境最複雜的一條。
  • 被大洪水襲擊兩次的村莊!鄱陽湖江家嶺村:水位持續緩退,生活慢慢回歸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李媛莉 謝凱 陳彥霏 江西鄱陽攝影報導這是一個至少被1998年、今年7月8日兩次大洪水襲擊過的村莊。似乎沒有什麼能夠擊垮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江家嶺村的村民。22年前洪水過後,他們擦乾眼淚、收拾家園、出門打工或是重新栽下秧苗……幾年後,土地從洪水泡後的發黑髮臭變得新綠,村裡不斷有漂亮的新樓建好,整個村子又是一片生機勃勃。—— 這一次也是如此。7月17日,天氣晴好,鄱陽湖水位在持續緩退。江家嶺的村民們開始回家,他們清洗、消毒、晾曬,一點點擦去那些被洪水浸泡過的痕跡。
  • 大水漫過我的家
    作者:向由;圖片:南風窗記者 郭嘉亮水是水,洪水是洪水。洪水來的時候,村裡的狗在亂吠,雞鴨鵝都往二樓跑。桂湖村的圩堤是在下午6點多「潰」的,水漲越來越快,淹沒田地,淹沒魚塘,淹沒一級一級的臺階,直達家門口,水還在漲。7月16日,江西上饒市鄱陽縣蓮湖鄉龍口村被洪水圍困,村內三分之二的面積被淹。
  • 直擊鄱陽昌江圩江家嶺抗洪一線 最大安置點:700餘村民衣食無憂
    21.2米、21.69米、22.74米……鄱陽縣水文數據不斷刷新歷史紀錄,洪水直逼鄱陽縣城。7月14日上午,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在鄱陽縣城外的昌江圩江家嶺段看到,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500餘名官兵正加緊搶固河堤。
  • 鄱陽站水位破1998年歷史極值,江西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1日訊 據央視新聞消息,7月11日,江西饒河鄱陽站水位突破1998年歷史極值,比預測提前16小時,將繼續上漲。7月10日,受安徽、景德鎮等上遊地區降雨、水庫洩洪以及本地強降雨影響,江西省鄱陽全縣14座圩堤出現漫堤決口險情,其中包括2座萬畝圩堤,防汛形勢異常嚴峻。7月10日下午,在江西省鄱陽縣圩堤漫潰現場,不少房屋已淹沒至一層。
  • 《聽我說謝謝你》
    江南都市報訊 黃秋林、丁秋露、胡軍平、全媒體記者許南平攝影報導:7月15日,在鄱陽縣鄱陽鎮朱家橋村,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官兵正在加固昌江圩堤,忽然,一個稚嫩的童聲從身後傳來:「叔叔,你們辛苦了!」原來,9歲女孩施星雨得知武警叔叔正在附近抗洪,便請求母親帶她前往堤壩,為官兵們表演手舞歌曲《聽我說謝謝你》。
  • 江西人口第一大縣,曾經是富庶州府的鄱陽為何現今成了貧困縣?
    江西現在並不算一個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全省只有4600多萬,不過,江西卻有一個超級人口大縣,這就是鄱陽縣,這不僅是江西人口最多的縣,也是江西省人口最多的縣級行政區,鄱陽縣的戶籍人口竟然達到160萬之多!
  • 看完江西這10個瞬間,我決定「原諒」2020年!
    消防員給30,老人硬要還50 4月4日,江西宜春上高縣。 一位老人徘徊在縣消防救援站大門外,走路一瘸一拐,神情有些急促不安,消防員高洋與郝思成發現後上前詢問。 原來,老人想回50公裡外的家卻沒有路費。
  • 有消息自洪水中來:生活為水,為房屋,為穀倉
    下午兩點多,抬完第二個衣櫃後,水浪已經朝著十幾米外的圩堤湧來。60米外的一棟房子,幾秒鐘就被吞下去了。黃博把停在院子裡的車轉移到了位置更高的診所門口。等他折回來,10來米外的一棟房子也沒掉了。眼看著相鄰的四棟房子相繼沉沒,黃博心想,「這房子肯定是保不住了。」黃博開車帶著妻子和孩子轉移。開到離房子不遠的田野上,他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家房子的一角已經歪斜在水面上。
  • 18歲 朱如歸 李昂龍|剛下湖北抗疫「戰場」 又赴江西抗洪救災
    從抗疫戰場返回家中的朱如歸,不久後又告別父母,召集來夥伴李昂龍,輾轉半個中國,趕至江西省鄱陽縣,他們成為奉獻在抗洪災民安置點的迷彩「戰士」。今年18歲的朱如歸,是眉縣職教中心高二年級學生。而李昂龍是今年剛剛參加完高考的高三學子。7月11日,朱如歸從電視裡看到江西省鄱陽縣中州圩發生決堤。肆虐的洪水越過堤壩、湧入村巷,不少房屋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