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300人的官兵隊伍,與當地百姓一起,守護著近50km的圩堤,擋住洪水,「洪水不退,我們不退」。
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陳彥霏 杜江茜 謝凱 江西鄱陽報導
溼透的訓練服,緊緊粘著皮膚,年輕人伸臂收肩,揮舉鏟子,衣服貼合著身體變得褶皺,又展平。打溼衣服的是汗水,打溼帽子和臉龐的也是汗水,沿著帽簷和下巴,一滴滴不停往下落。
「停一下,喝點水」「有沒有人扛不住的」「不準硬撐」……指揮員時不時要喊一嗓子,監督每個人的狀態。在地面溫度超過40℃的熱浪包裹下,中暑、脫水都是威脅。
從7月12日起,鏟泥巴、扛沙袋、搬石頭、浸水、踩泥,以及對抗酷暑、恢復體力,填滿這群人的24小時——他們來自72集團軍某旅,11日凌晨,接上級命令,從600公裡外的某訓練基地急行軍支援江西鄱陽湖抗洪搶險。
水位線正在下降,官兵依舊24小時待命。
於是,在鄱陽湖饒河聯圩,一支約300人的隊伍,負責守護近50公裡的圩堤,堵管湧、處置泡泉,緊急消除一切潰堤風險,防止洪水繼續侵吞農田和民房——圩堤的另一側,已有3萬多人的家,在他們到來前,洪水浸入。
「洪水不退,我們不退。」營長陸光印說,來到一線的人,有兵齡十多年的老班長,也有剛入伍不到一年的列兵;有從未真正經歷過洪水的各種重大比武集訓尖兵,也有家中正在經歷洪水災害的江西人,「不管是誰,到了這裡都只有一個身份,人民子弟兵。」
屈智成,2000年生,江西九江湖口縣人,入伍不足一年。
「洪水漫進我的家,我在鄱陽保護別人的家」
在饒河聯圩擋洪水,列兵屈智成的家,在約300公裡外的江西九江湖口縣舜德鄉。
「紅色」汛情警報早已在家鄉拉響,一次次刷新舜德鄉歷史記錄的暴雨下,洪水逼近屈智成的家門,即使身在鄱陽縣,他同樣能感受到緊張的氣氛。
「這裡的情形,跟我家很像,我家也在圩堤邊上,潰壩就只有被淹。」屈智成說,鄉裡已經有大部分民房和農田被淹,包括外婆家,「我家因為地勢的原因,水暫時還沒有淹到屋裡。」
這位20歲的小夥子話並不多,更沒有主動跟戰友講過家裡的情況,只有在記者問及時,才擠出一句話,「還是擔心的。」不過,能在圩堤邊上擋洪水,為他找補回一些安慰,「都是鄱陽湖的水,都是擋洪水保房子。」
楊劍超,1995年生,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
「小時候年年躲山洪,受災的心情我懂」
參加過演練,也參與過其他抗洪搶險,入伍8年的楊劍超是四川涼山德昌人。他在這次抗洪搶險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以前任務區都比較小,現在遇到的泡泉群這類險情都比以前多得多。」
除了任務重,楊劍超作為一個班的指揮員,還要確保班裡「後浪」們的安全。為了儘早發現泡泉險情,需要士兵用割草機儘量把堤壩旁的雜草打平,割草機刀片越接近地面,草除得越乾淨,也越容易發現地表險情,鐵片貼到地表很容易崩斷彈飛,讓人受傷。一旦發現新兵操作不熟練,楊劍超都會拍一拍他們的肩,示意自己來。「割草機噪音很大,你吼他也聽不見,不如親身示範。」 楊劍超
楊劍超記得,當兵以前,小時候在家經常遇到山體滑坡和山洪,那時他還很好奇這些自然災害,但因為太危險,只能配合父母把家裡財產往更高的山搬,長大一些後,他輕言目睹了洪災等自然災害,「我覺得心裡很難受,但很難表達出來,心有餘而力不足。」 楊劍超說。
王昶欽,2001年生,入伍不足一年。
「扛得住,不比幹農活累」
「說累也累,說不累也不累。放輕鬆了就好。」 王昶欽嘴上輕鬆說道,被曬得發紅得臉上布滿一滴滴汗珠, 「汗流下來之後,就感覺透徹了,汗沒流下就會憋得慌」 他伸手抹了下臉上汗珠。
王昶欽是出生於2001年的「00」後,入伍前,在老家山東棗莊,他經常幫父母收玉米、小麥。在農村,錯過了收糧,就意味著沒飯吃,在他的記憶中,在每個收穫的季節,伴隨著豐收的,還有田裡的颳風下雨或是烈日當頭。這次,看著被淹沒的農田,他常常會忍不住加快手上的動作,「沒事,扛得住。收玉米的話,要裝滿滿一袋,這才裝半袋土。「
吳思民,1998年生,入伍3年。
「爸媽知道我在抗洪,只是說,小心點」
生於1998年,這是福建男生吳思民第一次參加抗洪搶險,眉清目秀的他,2017年考生大學,後進入軍營成為士官。對於出生之年的洪水,他知之甚少,在家裡,他很少幹農活,這一次,幾近體能極限的體驗讓他第一次知道,原來人的汗水能有這麼多。
身體累,但是力量來源內心,他會在每個精疲力盡的時刻想到從軍的初衷,「為這個時代能夠多做一點點事。」儘管經歷正在將他磨礪,但他的心中依然有最柔軟的角落,「爸媽知道我在抗洪,只是說,小心點。」
「扛沙袋最累誰來?我還有力氣!」
陳磊,1999年生,入伍不足一年。
「越野5公裡都沒這個累呀」,1999年出生的陳磊是第一次參與抗洪搶險,他剛入伍一年的新兵,廣西玉林人。
扛了兩個多小時沙袋後,一滴滴汗水從帽沿處滴下,很快就浸溼了大半個帽子。「小學3年級的時候,家裡也遭遇過發洪水,淹過。」他把帽子鬆了松,正準備繼續說,集合聲響,他跑出涼亭,向集合處跑去。
「誰來下水?」
「我鞋還沒溼,我來。」「我可以繼續!」
「扛沙袋最累誰來?」
「我還有力氣!」「排長,我來!」
應答聲在年輕的隊伍中不斷響起。
處置完兩處泡泉險情,已近晚上6點,戰士們在路旁休息,一群人圍著看手機上江西洪災報導,另一群人正在比這幾天都黑了多少,一個聲音問:「你告訴爸媽來抗洪搶險了嗎?」「沒說,說了肯定又擔心。」「我也沒說,但他們一看江西洪災的新聞,打電話直接就說:『你是去抗洪搶險去了吧。』」
有市民驅車170公裡給戰士送來西瓜,他們又把西瓜贈送一部分給當地村民。
突然,一輛車停在士兵休息地前路上,車主下車不停往外抱西瓜,邊抱邊說:「我是老兵,知道你們多辛苦,這是我開車170公裡從南昌帶來的,你們一定要收下。」士兵們推辭不過,向老兵敬了個禮:謝謝老兵!「走時,有人問車主叫什麼名字,」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聞連結
截止15日18時,東部戰區支援江西地區抗洪救災前指共組織指揮2.4萬餘名現役官兵、近5000名民兵預備役,攜輪式車輛1700餘臺、舟艇近140艘、工程機械12臺,支援江西地區抗洪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