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成塵時,你將見到我的微笑--魯迅
近日,《八佰》熱映,票房一周破15億,專業預測最終票房逼近27億。
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討論。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講述了抗日時期的淞滬會戰的一段悲壯往事。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電影中每一位戰士,都讓人熱淚盈眶,但你可知道,現實中的「八百壯士」更為震撼。
那段塵封的歷史,是比電影更壯烈的中國。
但重溫歷史,不應只為一時的感動。了解《八佰》背後的故事,也許能更清醒地認識現在。
《八佰》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10年準備,4年製作,3次撤檔。
推遲了400多天,終於在8月21日上映。
10 years of preparation, 4 years of production, 3 times of delay. It was postponed for more than 400 days and finally released on August 21.
光點映票房就2億多,創中國影史紀錄;正式上映僅4天,票房已經突破10億。
毋庸質疑,《八佰》已然扛起中國電影行業重啟的救市大旗,為疫情後中國點映的全面復甦殺出了一條「血路」。
電影上映後,引發觀眾熱議,褒貶不一。
導演管虎說他走訪過17座城市,採訪過很多17--29的年輕人,90%都不知道四行倉庫,甚至不了解淞滬戰役,忘卻歷史是很可怕的事情,而電影可以幫助大家回望。
Director Guan Hu said that he had visited 17 cities and interviewed many young people from 17 to 29. 90% of them did not know the Sihang Warehouse or even the Battle of Shanghai. It is a terrible thing to forget the history, but the film can help you look back.
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這段國恥需要銘記!這部電影值得觀看!
This part of history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this part of national humiliation needs to be remembered! This movie is worth watching!
為什麼在上海?
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的故事。
為什麼是在上海?
其實,在上海進行會戰,是蔣介石的打算。
1937年8月,平津剛剛失守。在華北,中日雙方重兵相對,戰爭一觸即發。當時,中國國力太弱,想獨自打敗日軍,根本不可能。
於是,老蔣就想到了「以夷制夷」的戰略:藉助英美的勢力壓制日本。
▲ 蔣介石(左)羅斯福(中)邱吉爾(右)
歐美列強的利益點根本不在華北,那裡鬧得再大,也不會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而「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容易引起國際注意」(蔣介石語)。
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橋機場事件」中,兩軍發生小衝突。老蔣要藉此強硬起來。他能強硬的原因還有一點,當時日軍在上海僅有海軍陸戰隊三千人。
▲ 駐守上海華界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8月13日,第九集團軍87、88師(電影中的那個營就屬88師)擔任主攻。
這兩個師號稱當時的「精銳之師」,德國軍事顧問親自訓練,清一色德制武器,戰鬥力很強。
老蔣自信能勝利,在日記寫道:「惟望神聖佑我中華,使我滬戰能急勝也」。
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
其中「中國之領土主權,橫受日本侵略,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破壞無餘」一句,英美自然也聽出弦外之音,想必他們定能夠幫忙主張正義。
但是,蔣想錯了。日軍也正在找機會呢,一看,這正是絕佳戰機,也向上海增兵。
雙方不斷增兵,淞滬會戰越打越大。8月下旬,日軍海陸空增援到了。戰爭變得空前慘烈。在日本戰列艦長門號、陸奧號的炮火下,江畔成了中國軍人的巨大熔爐。
淞滬會戰時上海四行倉庫的 「八百壯士」,是管虎最初從當過八路軍的父親那裡聽聞。十年裡,他都渴望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
Guan first heard the story about 800 heroes' defense of the Sihang Warehouse in Shanghai from his father, a former soldier with the Eighth Route Army. Over a decade, he has been trying to bring the legend to the big screen.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為掩護中國主力部隊西撤,時任第八十八師第524團副團長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官兵420餘人留守閘北。為迷惑敵人,對外稱八百人,也因此被後世敬為「八百壯士」。
Near the end of the Battle of Shanghai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Xie Jinyuan — deputy chief of the 524th Regiment, 88th Division of the Chinese army — was entrusted with the mission to lead more than 420 soldiers to stay in Zhabei district, in order to cover the major forces' retreat to the west. To mislead the Japanese enemy, Xie claimed he had 800 soldiers, thus makingThe Eight Hundreda respectable title kept for over eight decades to mark the war heroes.
如果翻開地圖,重溫這段歷史,或許會明白,為什麼管虎會對這個題材如此痴迷。這場保衛戰,因其地點和時機的特殊性,有著天然的戲劇張力。
A six-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the Sihang Warehouse is located on the north bank of Suzhou River. Across the Suzhou River stretches the Xizang Road bridge, once called "Garbage Bridg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 or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Suzhou River, were foreign concessions that remained neutral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protected many Shanghai civilians.
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是一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樓。橫跨於蘇州河之上的是西藏路橋,曾叫「垃圾橋」。橋的另一端,即蘇州河南岸是公共租界,在戰爭中保持中立,因此也成了上海平民潮水般湧入的避難區。
當謝晉元率領的孤軍進駐四行倉庫後,透過那遍布彈痕的倉庫窗戶,能看到河對案的燈火輝煌,一種強烈的對比感油然而生。
正如電影裡所說: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
Just as it is said by a character in the movie,one side is the heaven and the other side is the hell.
「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八佰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1937年,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兩個多月的抗爭,國軍節節敗退,戰局急轉直下,上級命令主力軍全線撤退,獨留一支孤軍死守上海,想通過戰士們的犧牲來換取國際社會的同情。
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第88師262旅第524團第一營的戰士們,連夜進入四行倉庫這個「孤島」,堅守四天四夜。
為威懾敵軍,謝晉元對外謊稱有八百名戰士,故號稱「八百壯士」,於是就有了後來傳頌的八百壯士英雄事跡。(實際總共就425人)
八百壯士撤離出倉庫,電影落下了帷幕。但後續的故事,則更加悲壯。
因為怕炮火引爆租界的煤氣罐,英國出來「調停」,要求停火。雖然壯士們都寫好了遺書,決心赴死,但最後在英國的要求下,撤到租界。
第二天,當戰士們被送出租界,大街上全是激動的市民,熱烈歡迎著他們。但車上的戰士,滿臉茫然,不知道為什麼離開陣地,也不知道將來的命運如何。
不地道的英國人,怕得罪日軍,繳了戰士們的槍,把他們送到了膠州路兵營,即「孤軍營」。接下來,戰士們在孤軍營被「軟禁」了起來,但也不忘操練,每天升旗。
團附謝晉元是最後一個撤離四行倉庫的,經此一役,被奉為抗戰英雄。但在1941年4月,卻被汪偽政府收買的4個部下敗類殺害。
不久以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與英美翻臉,接管孤軍營。剩下的333名戰士被日軍發往全國各地.
負氣撤退的八百壯士,大多結局悲慘,有的病死在營中,有的被日軍流放到南洋做了勞工,能夠活下來的,少之又少.
直到今天,四行倉庫的遺址還屹立在蘇州河岸,牆面上密密麻麻的彈痕依然清晰可見,這些屹立不倒的現實,共同書寫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和熱血的傳奇。
突然想到網上流行的那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