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避疫一個月,門上長出鳥來……

2020-12-24 騰訊網

「在家隔離一個月後,門口長鳥了!」

有一天,家住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華人楊小姐驚訝地發現,掛在家門上的花環裡長出了一個鳥巢,巢裡還有幾枚鳥蛋。

楊小姐居家避疫已近一個月,除了偶爾晚間出門取信和倒垃圾,她都沒有離開家門半步。門口的花環還是感恩節時掛的,本來想在復活節時換個新的,因疫情也沒時間打理,沒想到竟「長」出一個鳥巢。

不同國家的疫情各有各的不同,但避疫的措施大都是一樣的——「宅」。

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多國下了「居家令」,辦公在家、上課在家、吃飯在家、健身看電影等各種休閒娛樂活動也都只能在家……

除了宅,還是宅。

各國華僑華人已經宅出了風格,宅出了水平。

當地時間4月12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平日喧囂的紐約曼哈頓唐人街商鋪大門緊閉。中新社記者 廖攀攝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在家避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

餐館不開門的日子裡,華僑華人紛紛挽起袖子下廚房。

古今中外的菜,就沒有他們不敢做的。

美國華人「小野不聽話」做了西安美食三大件之「油潑麵」,扯麵動作專業,蒜末、蔥末、辣椒麵一樣都不少,油燒到八成熱「刺啦」一聲澆上去,還得蹲著吃,美其名曰「向傳統油潑麵致敬」。

留守在泰國的「蛋魚」深夜煎牛排,不僅工藝講究,還配上迷迭香,吃前再倒一杯冰酒,滿滿的儀式感。視頻傳到網上,饞哭一眾網友。

巴拉圭華商藍西則致力於研究中式養生菜餚,桃膠燉百合、椰子煲雞、蓮子養生羹……各種滋補燉品換著做。在她看來,補充營養、提高免疫力、和病毒戰鬥「人人有責」,因為「挺過去,希望就在明天。」

做吃的總得有原材料啊,然而疫情期間,許多超市暫停營業,還在營業的超市也缺東少西,出門購物還增加感染風險。

資料圖:英國疫情暴發初期,大型超市貨架空空蕩蕩。在英中國留學生王詩涵供圖

於是有些小夥伴「豪橫」地解鎖了「神技能」:在家種菜。

設計師Luna剛在洛杉磯市買了房子,平時工作忙,後院一直沒時間修整,滿是雜草。這次居家避疫,有大把時間窩在家裡,於是開始打理起後院。Luna去苗圃買到種子和材料、工具,鏟草、翻地、施肥,全都自己搞定,目前。她已經種了小蔥、生菜、黃瓜、蘿蔔、芹菜,還有幾種辣椒和西紅柿。此外也種了一些水果,包括枇杷、番石榴、藍莓、草莓和百香果。雖然其中不少肯定是短時間內吃不到,但她表示主要為了解悶,同時這次疫情讓她覺得應該有點食物儲備。

德國華人劉女士種的菜長出了小苗。受訪者供圖

住在美國北加州的Showrly的選擇則很實惠了。她原本就種一些菜,疫情暴發後她又多補種了一大批,包括土豆、紅薯、絲瓜、南瓜、草莓等,草莓因為長得快,她補種得較多。而紅薯和一些瓜類,葉子可以當蔬菜,塊莖可以做口糧。

住在公寓沒有後院的人,就利用起自己家的陽臺。義大利華僑胡雨田冰箱囤滿了,就把自家陽臺改成了小菜園兒。住在美國加州爾灣的劉小姐,買了一些香料類種子,包括百裡香、洋蔥、香蔥、牛至等在陽臺上種,還不忘給貓也種上一盆貓草。

義大利華僑的陽臺變成了小菜園兒。胡雨田供圖

天天宅在家裡吃香喝辣,眼見著體重就不斷增加,於是又產生了一個迫切的需求:鍛鍊。

然而健身房也不開,於是小夥伴們就開始了「花式」在家健身。

在家上跑步機、做伏地挺身自然不在話下,有的人在自家車庫裡搭起了桌球臺,有的在後院裡拉起了羽毛球網,還有的跑到無人的野外或山上練習太極拳、八段錦,有滋有味。

在英國政府「社交疏離」的禁閉令下,倫敦旅遊地標、平日人頭攢動的「唐人街」關門閉戶,街上空無一人。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

獨自在家鍛鍊太孤單,有機智的小夥伴就琢磨起了「雲健身」。洛杉磯華人洛先生在微信上成立了健身群,通過視頻會議軟體,群裡的朋友們可以跟著同一個視頻同步起舞,每天下午4點半一起跳健身操,已經堅持了一個多月,大家都感覺十分爽快,「這不正是我們甩掉脂肪、強身健體、避免每天悶在家裡無聊、寂寞、孤獨,又能避免病毒傳染的好方法嗎?」

剛需都解決了,華僑華人就開始進行豐富多彩的休閒娛樂活動,同時不忘保持社交。

在希臘,一百多名僑胞組建了一個書法主題微信群,由一名書法老師指導,大家互相學習點評,修身養性,弘揚國粹。

舊金山72歲的華人李玉玲,「宅家生活」豐富且時髦。每天早上,她做早餐,丈夫煮咖啡,滿室生香。吃飯間隙,看一下新聞。吃完飯就賞賞字畫讀讀書,喝著茶追熱門電視劇,有時還跟女兒視頻或跟朋友們電話聊天,快活賽神仙。

當地時間4月10日,西班牙巴塞隆納,居民在陽臺上邊健身邊享受好天氣。

西班牙僑胞「J.M. 撿米君」一家三口已經在家宅了近六十天,3月15日至今,他們每天晚上都準時在自家陽臺上參加鼓掌活動,為醫護人員和警察加油,向他們致敬,感謝他們奮鬥在抗疫一線。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1時,休斯敦舞蹈家陳鎮威都會換好練功服,打開攝像機,準時開啟他的網上教學。疫情期間舞團暫時關閉,一小時的免費網絡課程就成了他居家期間的新「職業」。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名學員跟隨他的舞步旋轉、跳躍。陳鎮威每天要在網課上花費大量時間,但他樂此不疲,學生和家長的認可也讓他堅定了將網課進行到底的決心。「有家長說,孩子上課後舞蹈水平得到提升;還有人說上舞蹈課讓他們在疫情期間感受到陽光和快樂。我得到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

而那位喜提鳥巢的楊小姐,每天都暗中觀察並記錄鳥兒的活動。她說,也許等到小鳥破殼,疫情就能過去了。

當地時間4月8日,雪梨空蕩蕩的唐人街「保持社交距離」的提示廣告格外醒目。中新社記者陶社蘭 攝

聽起來,「宅」生活似乎頗為歲月靜好,然而對家中有娃的人來說,「雞飛狗跳」可能才是日常。

為了「小神獸」,爹媽們可是操碎了心。

日本華人主婦陳宜,兒子六歲,女兒四歲。日本宣布進入「緊急事態」後,一家四口只能在家待著。陳宜和丈夫在家辦公,兩個娃在家上課。小孩子沒法出去,積累了很多能量,一言不合就打架。陳宜和丈夫必須分配出一個人,隨時去安撫精力旺盛的小兄妹。

一位加拿大的華裔母親愁的是孩子的學習。因為當地政府推出的網絡學習資源不夠,所以只能自己去搜索更多的學習資源。白天教孩子學習,晚上還要花大部分時間把第二天的課程準備好,為孩子建立一套完整的學習計劃。一系列操作下來,「真的很吃力。」

海外華裔孩子觀看在線教學,邊學邊做。江蘇省委統戰部(省僑辦)供圖

舊金山華人田霞有兩個兒子,當地頒布「居家避疫令」之後,兩個娃都得在家上網課,她跟丈夫約好一人負責一個,不僅要學習註冊使用上課軟體,還得輔導四門功課,「困難劈頭蓋臉砸過來」。遇到自己講不清的題,還會遭到「娃之蔑視」:「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兩個孩子學遊泳,以前每周四天、每天一個半小時運動量,如今在家,運動不夠,有超重跡象,這讓田霞很苦惱。她將一天三頓飯改成兩頓,想盡辦法引導兒子跑步減重。「有煩惱有快樂,在困難中前行,家長也有收穫和成長。」

所有人都在盼著「解封」的那一天。吃火鍋、去旅遊、朋友聚會……不少人已經把「解封」後要做的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好消息是,多國疫情已經放緩,美國及歐洲的一些國家正在謀劃「重啟」。

但是在疫情過去之前,還是要嚴格遵守當地防疫規定,不要亂跑哦!

你的宅家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給小僑留言說說吧!

相關焦點

  • 英國男子居家避疫買彩票中大獎 與兄弟隔兩米慶祝
    據外媒報導,近日,因居家避疫期間太無聊,英國曼徹斯特羅奇代爾的38歲男子霍伊爾上網購買彩票,沒想到獲得5800萬英鎊頭獎。他和兄弟們保持著2米的社交距離,開心地喝啤酒慶祝。  據悉,霍伊爾計劃用這筆錢買輛車、將租來的一居室公寓換個新房子、再買張英國曼徹斯特聯隊的足球賽季票,並計劃在疫情結束後帶女兒去美國佛州旅遊。但他說會首先幫助自己的家人提早退休。
  • 美加州居家避疫令實施 但商場買禮物人潮不減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7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南加地區近期疫情嚴重,當地時間12月6日午夜起,開始施行為期三周的居家避疫(Stay-at-Home)新政策,屆時零售業如商場要求保持20%的客容量。
  • 美華人避疫不寂寞:鸚鵡能歌善舞,成全家「開心果」
    「我養過各種各樣的鳥,卻從來沒有養過這麼貴重的鳥」,伍玫千方百計找各種數據,了解到這種英文名叫Cockatoo的白鳳頭鸚鵡聰明及人,智力和四歲孩子差不多,平均年齡長達60歲以上,最長壽的白鸚鵡可達89歲,堪比人類。「我們給它放置了很大的籠子,另一個角則搭上架子,以便它可以來回自由飛翔」,沒想到寵物店的專家朋友告訴她,這種珍貴的白鸚鵡是室內鳥,不宜戶外飼養。
  • 史丹福大學報告:如果不居家避疫 美國十城市三分之一人口恐將感染
    來源:央視原標題:史丹福大學報告:如果不居家避疫 美國十城市三分之一人口恐將感染當地時間11月17日,《舊金山紀事報》援引史丹福大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民眾如果繼續按照正常方式生活,而不採取居家避疫,
  • 大媽回國避疫,違反隔離出門,被抓後撒潑,下場相當悲慘
    2個月前,許多中國人跑到國外避疫;如今,輪到百萬海外華人蜂擁著擠回國。本周一(16日),溫哥華國際機場就被回國避疫的人潮擠爆。中國的防疫戰,也隨著全球疫情爆發,正式進入「境外輸入」階段。其中,還不乏有惡意隱瞞病情擠上飛機的人,被不少國內的網友諷刺「祖國建設你不在,萬裡送毒第一快」。再出幾個奇葩,海外華人的臉,都得丟回國了。16日,一名澳籍華人就被抓到回國隔天,無視檢疫人員勸阻,不帶任何防護措施在小區慢跑,引起網上罵聲一片。
  • 麝雉:一個頭頂殺馬特、翅膀上長爪子的臭鳥!
    翅膀上的爪子一個剛出生的麝雉幼雛被握在人類的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麝雉幼雛的翅膀上竟然長著爪子,而且這雙長在翅膀上的爪子在麝雉完全長大也就是成年之後,爪子就會消失。科學家們在詳細描述麝雉幼雛如何用爪子攀爬,但是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其成年後會失去爪子?是啊,為什麼呢?可謂是一個難解的生物學難題。也許這就是科學研究的意義所在,發現十萬個為什麼 ,解決十萬個為什麼,如此以往,人類智商不斷超越,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翅膀上長爪子已經是震驚一眾吃瓜群眾,如果是為了攀緣所生,那應該伴隨麝雉的一生啊?期待這個科學難題能夠儘快破解。
  • 因疫情居家需要禮物安慰 美國華人聖誕網購忙
    因疫情居家需要禮物安慰 美國華人聖誕網購忙
  • 港民北上"避疫":過關到入住隔離酒店要16個小時
    綜合香港東網及大公網12月6日報導,香港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本土確診數字居高不下,不少香港市民為求「避疫」紛紛北上,深圳灣口岸大排長龍。不少香港市民也有在微博上講述自己歷經辛苦要北上「避疫」的情況:網民王小姐稱,她帶著女兒4日上午11點半出家門,下午1點半趕到深圳灣口岸,排隊到出關已經是下午5點半。
  • 香港新冠確診數字「居高不下」,港媒:港人湧入澳門「避疫」
    12月22日,香港東網報導稱,香港暴發第四波疫情,但港府反應緩慢,令疫情確診數字居高不下。近月不少港人更失去對港府信心,接連湧入澳門避疫。按澳門治安警察局數字顯示,今年港人入境澳門數字近月有反彈趨勢,由今年5月只有1235人入境,增加至今年10月已經有5.9萬人,增幅高達47倍。
  • 香港市民入境「避疫」擠爆深圳灣口岸?官方回應了
    近日香港疫情仍在持續不少香港市民紛紛北上「避疫」對於網傳深圳灣口岸大批民眾排隊等候過關的照片深圳灣口岸回應排隊數小時通關「即檢即走,沒爆滿」對於香港市民入境排長龍一說,深圳灣邊檢站民警回應媒體稱,雖然近日入境人數有所增加,但邊檢區域保持通暢,都是即到即檢,即檢即走,沒有候檢時間需要非常長的情況
  • 請看居家隔離的時尚網紅們的DIY
    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全球居家隔離的人數已達10億人,他們居家時間少則兩周,多的兩個月。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曾經風光無限的時尚網紅們,在花大把時間與床膩歪的時候,打起了床單、枕頭、被套的主意,在繼枕頭與床單DIY服裝與搭配挑戰後,現在又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了用羽絨被與皮帶作禮服的最新時尚挑戰了。
  • 海上的花,屏上的鳥,長鏡頭裡的沉淪
    席上眾人的華服被打出明滅的光影,像膠片上一出折子戲,又像時間隧道裡昏沉的回憶。或坐,或立,或划拳,或吃酒,時不時嬌嗔埋怨,時不時打趣鬨笑,時不時暗通曲款,時不時閒言碎語……長鏡頭看似始終停駐一個方位,卻又悄無聲息地轉動視角,左右逡巡。
  • Mandy英國避疫,獨自帶4子女居家過聖誕,洗米華無暇顧及
    12月24日,據媒體報導,在與洗米華分手後的Mandy高調轉行做起作家,日前她在專欄上分享最新文章,提及了今年這個聖誕節與往年很是不同,她將在家中獨自為4名子女製造娛樂項目,還要顧及自己的事業,作為單親媽媽十分忙碌。
  • 賽隆藥業:子公司門冬氨酸鳥氨酸注射液獲批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萬宇)賽隆藥業(002898)5月13日晚間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湖南賽隆藥業有限公司於近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籤發的門冬氨酸鳥氨酸注射液《藥品註冊批件》。據介紹,門冬氨酸鳥氨酸是由門冬氨酸和鳥氨酸形成的穩定的二肽聚合物,門冬氨酸在三羧酸循環、穀胱甘肽以及核酸的代謝合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幫助修復受損的肝臟細胞,促進生成肝細胞中的能量,鳥氨酸則是通過參與尿素循環迅速降低體內的血氨水平。
  • 飛花令帶「鳥」字的詩句,您能說出多少句?我先來:人來鳥不驚!
    1.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王《畫》2.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3.斜髻嬌娥夜臥遲,梨花風靜鳥棲枝。——唐寅《美人對月》4.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李商隱《籌筆驛》5.黃鸝驚夢破,青鳥喚春還。——張宏範《臨江仙·憶舊》6.日長唯鳥雀,春遠獨柴荊。
  • 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本詩講述了詩人在月夜探訪友人未遇卻被沿途景色打動的一件小事。詩中以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等尋常景物,營造了清幽閒適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這種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 反叛御姐性感撩人 《莎木3》公布蚩尤門四天王唯一女反派朱雀鳥隼
    【17173新聞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莎木3》官方公布了遊戲中的蚩尤門四天王中的唯一女性反派——朱雀鳥隼的藝術設定圖。性感御姐朱雀鳥隼身穿紅色長裙的十分撩人,一起來看看吧。
  • 外地鳥友來追鳥拍到普通朱雀 揚州鳥家族增加到281種
    普通朱雀鳥友「喵五郎」攝椋鳥杭德泉攝幾天前,一位「稀客」——一隻名叫長嘴鷸的鳥兒來到了揚州城北,它在我國十分罕見,越冬地通常在北美洲。「揚州有長嘴鷸」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外地。這不,近日就有蘇南鳥友來到揚州城北「追鳥」,就想看看這位「稀客」。
  • 香港人大規模北上「避疫」 迫使港府緊急調撥疫苗
    赴內地避疫人數大增 香港近日連續確診數量破百,數據顯示,有不少香港民眾選擇前往目前疫情穩定的內地避疫。12月以來,自深圳入境的香港居民,較11月同期大增近4.5倍。12月9日至11日,分別有3283名、3579名、3910名香港居民出境。其中,超過半數是經過深圳灣口岸進入中國。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隨著元旦和春節的臨近,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在計劃著北上。 有媒體報導指出,深圳灣口岸8日前後,有不少香港民眾扶老攜幼,帶著大包小包行李進入內地。
  •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為何改用敲字,便成千古名句?
    除此之外,唐代詩人賈島還有一個關於鍊字的典故,即「推敲」。據五代十國後蜀學者何光遠《鑑戒錄·賈忤旨》記載,賈島初次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一天在驢背上想到了自己的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便一直苦於是用「推」字好,還是「敲」字好。由於很難取捨,賈島便在驢背上反覆琢磨,甚至用手來回做著推和敲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