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隔離一個月後,門口長鳥了!」
有一天,家住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華人楊小姐驚訝地發現,掛在家門上的花環裡長出了一個鳥巢,巢裡還有幾枚鳥蛋。
楊小姐居家避疫已近一個月,除了偶爾晚間出門取信和倒垃圾,她都沒有離開家門半步。門口的花環還是感恩節時掛的,本來想在復活節時換個新的,因疫情也沒時間打理,沒想到竟「長」出一個鳥巢。
不同國家的疫情各有各的不同,但避疫的措施大都是一樣的——「宅」。
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多國下了「居家令」,辦公在家、上課在家、吃飯在家、健身看電影等各種休閒娛樂活動也都只能在家……
除了宅,還是宅。
各國華僑華人已經宅出了風格,宅出了水平。
當地時間4月12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平日喧囂的紐約曼哈頓唐人街商鋪大門緊閉。中新社記者 廖攀攝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在家避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
餐館不開門的日子裡,華僑華人紛紛挽起袖子下廚房。
古今中外的菜,就沒有他們不敢做的。
美國華人「小野不聽話」做了西安美食三大件之「油潑麵」,扯麵動作專業,蒜末、蔥末、辣椒麵一樣都不少,油燒到八成熱「刺啦」一聲澆上去,還得蹲著吃,美其名曰「向傳統油潑麵致敬」。
留守在泰國的「蛋魚」深夜煎牛排,不僅工藝講究,還配上迷迭香,吃前再倒一杯冰酒,滿滿的儀式感。視頻傳到網上,饞哭一眾網友。
巴拉圭華商藍西則致力於研究中式養生菜餚,桃膠燉百合、椰子煲雞、蓮子養生羹……各種滋補燉品換著做。在她看來,補充營養、提高免疫力、和病毒戰鬥「人人有責」,因為「挺過去,希望就在明天。」
做吃的總得有原材料啊,然而疫情期間,許多超市暫停營業,還在營業的超市也缺東少西,出門購物還增加感染風險。
資料圖:英國疫情暴發初期,大型超市貨架空空蕩蕩。在英中國留學生王詩涵供圖
於是有些小夥伴「豪橫」地解鎖了「神技能」:在家種菜。
設計師Luna剛在洛杉磯市買了房子,平時工作忙,後院一直沒時間修整,滿是雜草。這次居家避疫,有大把時間窩在家裡,於是開始打理起後院。Luna去苗圃買到種子和材料、工具,鏟草、翻地、施肥,全都自己搞定,目前。她已經種了小蔥、生菜、黃瓜、蘿蔔、芹菜,還有幾種辣椒和西紅柿。此外也種了一些水果,包括枇杷、番石榴、藍莓、草莓和百香果。雖然其中不少肯定是短時間內吃不到,但她表示主要為了解悶,同時這次疫情讓她覺得應該有點食物儲備。
德國華人劉女士種的菜長出了小苗。受訪者供圖
住在美國北加州的Showrly的選擇則很實惠了。她原本就種一些菜,疫情暴發後她又多補種了一大批,包括土豆、紅薯、絲瓜、南瓜、草莓等,草莓因為長得快,她補種得較多。而紅薯和一些瓜類,葉子可以當蔬菜,塊莖可以做口糧。
住在公寓沒有後院的人,就利用起自己家的陽臺。義大利華僑胡雨田冰箱囤滿了,就把自家陽臺改成了小菜園兒。住在美國加州爾灣的劉小姐,買了一些香料類種子,包括百裡香、洋蔥、香蔥、牛至等在陽臺上種,還不忘給貓也種上一盆貓草。
義大利華僑的陽臺變成了小菜園兒。胡雨田供圖
天天宅在家裡吃香喝辣,眼見著體重就不斷增加,於是又產生了一個迫切的需求:鍛鍊。
然而健身房也不開,於是小夥伴們就開始了「花式」在家健身。
在家上跑步機、做伏地挺身自然不在話下,有的人在自家車庫裡搭起了桌球臺,有的在後院裡拉起了羽毛球網,還有的跑到無人的野外或山上練習太極拳、八段錦,有滋有味。
在英國政府「社交疏離」的禁閉令下,倫敦旅遊地標、平日人頭攢動的「唐人街」關門閉戶,街上空無一人。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
獨自在家鍛鍊太孤單,有機智的小夥伴就琢磨起了「雲健身」。洛杉磯華人洛先生在微信上成立了健身群,通過視頻會議軟體,群裡的朋友們可以跟著同一個視頻同步起舞,每天下午4點半一起跳健身操,已經堅持了一個多月,大家都感覺十分爽快,「這不正是我們甩掉脂肪、強身健體、避免每天悶在家裡無聊、寂寞、孤獨,又能避免病毒傳染的好方法嗎?」
剛需都解決了,華僑華人就開始進行豐富多彩的休閒娛樂活動,同時不忘保持社交。
在希臘,一百多名僑胞組建了一個書法主題微信群,由一名書法老師指導,大家互相學習點評,修身養性,弘揚國粹。
舊金山72歲的華人李玉玲,「宅家生活」豐富且時髦。每天早上,她做早餐,丈夫煮咖啡,滿室生香。吃飯間隙,看一下新聞。吃完飯就賞賞字畫讀讀書,喝著茶追熱門電視劇,有時還跟女兒視頻或跟朋友們電話聊天,快活賽神仙。
當地時間4月10日,西班牙巴塞隆納,居民在陽臺上邊健身邊享受好天氣。
西班牙僑胞「J.M. 撿米君」一家三口已經在家宅了近六十天,3月15日至今,他們每天晚上都準時在自家陽臺上參加鼓掌活動,為醫護人員和警察加油,向他們致敬,感謝他們奮鬥在抗疫一線。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1時,休斯敦舞蹈家陳鎮威都會換好練功服,打開攝像機,準時開啟他的網上教學。疫情期間舞團暫時關閉,一小時的免費網絡課程就成了他居家期間的新「職業」。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名學員跟隨他的舞步旋轉、跳躍。陳鎮威每天要在網課上花費大量時間,但他樂此不疲,學生和家長的認可也讓他堅定了將網課進行到底的決心。「有家長說,孩子上課後舞蹈水平得到提升;還有人說上舞蹈課讓他們在疫情期間感受到陽光和快樂。我得到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
而那位喜提鳥巢的楊小姐,每天都暗中觀察並記錄鳥兒的活動。她說,也許等到小鳥破殼,疫情就能過去了。
當地時間4月8日,雪梨空蕩蕩的唐人街「保持社交距離」的提示廣告格外醒目。中新社記者陶社蘭 攝
聽起來,「宅」生活似乎頗為歲月靜好,然而對家中有娃的人來說,「雞飛狗跳」可能才是日常。
為了「小神獸」,爹媽們可是操碎了心。
日本華人主婦陳宜,兒子六歲,女兒四歲。日本宣布進入「緊急事態」後,一家四口只能在家待著。陳宜和丈夫在家辦公,兩個娃在家上課。小孩子沒法出去,積累了很多能量,一言不合就打架。陳宜和丈夫必須分配出一個人,隨時去安撫精力旺盛的小兄妹。
一位加拿大的華裔母親愁的是孩子的學習。因為當地政府推出的網絡學習資源不夠,所以只能自己去搜索更多的學習資源。白天教孩子學習,晚上還要花大部分時間把第二天的課程準備好,為孩子建立一套完整的學習計劃。一系列操作下來,「真的很吃力。」
海外華裔孩子觀看在線教學,邊學邊做。江蘇省委統戰部(省僑辦)供圖
舊金山華人田霞有兩個兒子,當地頒布「居家避疫令」之後,兩個娃都得在家上網課,她跟丈夫約好一人負責一個,不僅要學習註冊使用上課軟體,還得輔導四門功課,「困難劈頭蓋臉砸過來」。遇到自己講不清的題,還會遭到「娃之蔑視」:「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兩個孩子學遊泳,以前每周四天、每天一個半小時運動量,如今在家,運動不夠,有超重跡象,這讓田霞很苦惱。她將一天三頓飯改成兩頓,想盡辦法引導兒子跑步減重。「有煩惱有快樂,在困難中前行,家長也有收穫和成長。」
所有人都在盼著「解封」的那一天。吃火鍋、去旅遊、朋友聚會……不少人已經把「解封」後要做的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好消息是,多國疫情已經放緩,美國及歐洲的一些國家正在謀劃「重啟」。
但是在疫情過去之前,還是要嚴格遵守當地防疫規定,不要亂跑哦!
你的宅家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給小僑留言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