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哥科學驛站——如何讓鳥類在廣州「落戶」
金羊網 2020-07-29
為了提升鳥類多樣性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科學家們採取了「招引」鳥類來城市棲居這一措施。
文/圖/視頻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實習生 周惠宇 熊杰 林東苗(署名圖片除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高樓大廈逐漸替代植物花朵。人類生活的地盤越來越廣,在一定程度上侵佔了動物們的棲居地。為了提升鳥類多樣性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科學家們採取了「招引」鳥類來城市棲居這一措施。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的鳥類專家張春蘭,長年來一直帶著她的團隊,從事著鳥類研究和招引的工作。這一次,鋼哥就要去向張老師討教一下,讓鳥類在城市「落戶」的方法。
張春蘭老師
關鍵:建造適宜鳥類生存的環境
「如果要是想招引到鳥類到城市裡生活,首先要給它們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第二就是要保證食物來源,比如說可以種些帶果子的;第三就是要建一些適合它們隱蔽的地方。」張春蘭強調,建造適宜鳥類生存的環境,它們會願意到城市來。
例如對南沙溼地的不斷完善,吸引了黑臉琵鷺的棲居。黑臉琵鷺是比較重要的物種,在全球範圍內,也不過僅僅幾千隻。近幾年來,這種鳥類每年冬天都會遷徙到南沙溼地過冬,最多一年甚至達四十多隻。
張春蘭曾參為杭州灣溼地鳥類棲息地的改造提出建議。
「當時是設計了一個比較適合鳥類生存的環境。我們建議保留一片當地準備要改造的竹林,後來那片林子成了幾千隻鷺鳥的繁殖地。另外根據不同鳥類的習性,設計了幾個深度不一的水塘,周邊種上蘆葦,方便它們覓食、休息和隱藏。」
張春蘭表示鳥類能夠長期生活的環境必定是適宜它生活的,由於鳥類如人類一般不喜歡幹擾,除了能夠提供充足的食物,棲息環境還需有足夠隱蔽、無幹擾的區域供其生活,才能留住鳥類。
赤紅山椒鳥 受訪者提供
廣州的鳥類分布:有四大生態系統的區別
目前全國記錄到的鳥類有一千多種,廣東省有五百多種,鳥類分布廣泛,在森林、草原、農田、城市和各種水域中都能看到鳥的身影。
就廣州市來說,鳥類主要根據各區的生態環境來分布,總的來說,分為四大生態系統。從化區和增城區的北部主要是森林生態系統,分布的鳥類有山椒鳥、鶲、黑鵯、慄背短腳鵯、柳鶯等,主要以果子和蟲子為食。
花都區和增城區的南部主要是農田生態系統,分布有禾花雀、文鳥、卷尾等鳥類,主要以種子為食。
番禺區和南沙區主要是溼地生態系統,分布的鳥類主要是適合在河邊、海灘邊、泥灘邊等淺水區生活的水鳥,如鷺類,包括白鷺、夜鷺、蒼鷺、池鷺等,如鴴鷸類,包括環頸鴴、金眶鴴、青腳鷸、紅腳鷸等,主要以貝類、甲殼類、魚等水生生物為食。
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等區主要是城市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密集,分布有較多樹木,適合喜歡親近人類和適應能力較強的鳥類生活,如麻雀、白頭鵯、暗綠繡眼、大山雀、紅嘴藍鵲、烏鶇、鵲鴝等,食性較雜,吃果子、蟲子、餐後食物等。
翠鳥
驚喜啊,城裡的鳥和農村的鳥一樣多啦!
隨著觀鳥愛好者越來越多,加之人們對保護自然的意識越來越強,鳥類的多樣性得到了一定提升。
張春蘭說,監測團隊在2005年的調查中發現城市中鳥類的多樣性最少,但2017年再次調查時,城市鳥類的多樣性基本與農田和森林持平。現在去森林公園或者城市公園,可發現的鳥類相比以前來說肉眼可見的增多了,總體來說對鳥類的遇見率是比較高的。
張春蘭介紹說,多樣性的提升源於多方面原因,一個是這個溼地被保護起來了,人為幹擾比較少;另一個是科研團隊運用了一些方法,使溼地更適合鳥類居住。
保護鳥類的多樣性,不僅是科學家的工作,對於作為普通民眾的我們來說,也是一門必修課。鳥類與人類一樣,都需要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在看到鳥類時,我們只需要遠遠地觀察、欣賞,而不要想著抓回家飼養。如果真的非常喜歡,還是要去野外去欣賞,生活在野外的鳥,會自然流露出各種生動的行為。
「鳥類在繁殖期間會有很多炫耀行為,比如雄鳥會表演它們高超的飛行技巧。可能會飛出一個比較複雜的圖案啊,或者是它飛起來,又很快落下去啊。如果被關起來後,很多行為則變得很刻板。」它們本屬於天空,在籠子裡又怎會快樂。」
棕頸鉤嘴鶥
靠鳴叫聲分辨哪種鳥
「「這種鳥以紅黃兩色為主,成片地飛在空中時,特別漂亮。我們在野外調查時能聽到很多鳥類的叫聲,有時候就靠鳴叫聲來分辨是哪種鳥。」
張春蘭表示,在進行野外考察時,主要是根據鳥的外形、鳴叫聲、飛行姿態等來辨別鳥類,若其時遇上不熟悉的鳥類,或拍照,或錄下鳥叫聲,考察結束後再根據圖庫或鳴聲庫進行比對以確定種類,再記錄下來。
奇葩問:小鳥在空調外機上築巢,咋辦?
「如果看到鳥在空調外機上做巢我們該怎麼辦?」記者曾遇到過這一問題,剛好趁此機會可以向專家請教。
對此,張春蘭回答道,「鳥類築巢是為了育雛,大概15天到20天左右,小鳥就會離巢了。所以說就這個時間段,如果能不打擾他,就儘量不打擾。」
編輯: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