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特色歌舞藝術——車鼓弄

2021-01-08 閩南網

  車鼓弄又稱弄車鼓、車鼓陣,是中國閩南特別是同安地區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漢族民俗娛樂形式。它是一種說唱、表演合一的漢族歌舞藝術,它以動作樸實簡單、易學易演,詼諧幽默的風格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前鄉村迎神賽會,農閒節目的慶祝活動以及新婚鬧洞房等喜慶日子,都很盛行。幾乎每個村落的老人都會說車鼓弄,三步進,三步退,弄過來又扭過去。

  車鼓弄的起源年代不詳,但據老藝人的述說與車鼓弄的道具、服飾及唱詞音樂上的推測,至少在清朝中後期就有車鼓弄活動並流傳甚廣。

  清康熙年間,臺灣已有車鼓的記載。陣香編的《臺灣竹枝詞選集》收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臺灣府貢生陳逸所作《艋竹枝詞》:「誰家閨秀墮金釵,藝閣妖嬌履塞街,車鼓逢逢南復北,通宵難得幾場諧」。康熙五十四年(1715),臺灣乙未歲貢生劉其的《元宵竹枝詞》:「鰲山藝閣簇卿雲,車鼓喧闐十裡聞;東去西來如水湧,盡多冠蓋庇裙釵」。還有載於道光十年(1830)所修的臺灣《彰化縣誌》也記有陳學聖的「車鼓詩」。

  對車鼓做了大量研究的臺灣學者黃玲玉女士認為:「可知至少從康熙到道光這段時間,車鼓在臺灣是如何的深植民間,其受歡迎的程度幾乎已近瘋狂」。可見,車鼓弄是隨首閩南文化的傳播在清康熙間以前就流行於臺灣。

車鼓弄在同安的流傳有三種形式:一是文車鼓,由二人表演。主要流傳地區在新圩後埔、汀溪前閣、五顯遼野,馬巷後蓮等地。二是潘塗車鼓,主要流傳在西柯潘塗村。三是武車鼓,又稱「車鼓跳」,主要流傳在翔安區(原同安東半縣地區)的沃頭村。關於車鼓弄的來源,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新圩後埔老藝人黃成勸(1887年生,已卒)所說的傳聞:有一窮困潦倒的民間藝人,半夜三更在鄉村中徘徊,忽然聽遠處傳來詼諧有趣的男女對唱歌聲,近前一看是豆腐坊間,從窗口窺視原來是一對夫妻在磨豆腐時無聊編歌對唱打趣取鬧,歌詞曲調親怩通俗有趣。民間藝人靈機一動,就把形式、唱詞、曲調記下來加以整理、發展、成為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二是同安縣新店沃頭村藝人蔣太原(1931年生,已卒)介紹,其師蔣才潤曾說:車鼓弄起源於隋末唐初。當時,農民義軍為了營救秦瓊,化妝賣藝車鼓陣混入關內,劫了法場。

  這都是傳說,無可考據。另有一種意見認為,這種形式可能是從北方——主要是山東、河南一帶的移民傳入福建的。進入福建後,藝人們採用當地的民間小調及地方戲的唱腔、舞步,使之逐漸地方化而發展成閩南民間舞蹈。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文化部門認真挖掘整理民間藝術,採集不同特點的車鼓弄蹈形式,加以整理提高推廣。歷年來,車鼓弄出現在民俗活動,大型文藝踩街、文藝調演,比賽上,獲得人民群眾的喜愛。1992年入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2006年,同安文化館舞蹈隊的《喜弄車鼓》民間舞獲廈門市第三屆群眾文化藝術節舞蹈專場比賽金獎。

責任編輯:吳雅靜

相關焦點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傳承閩南傳統文化助力孩子融入第二家園作為極具閩南特色的說唱藝術,歌仔戲在提供豐富文化「養料」的同時,也給這些外來孩子帶來自信和歸屬感。「歌仔戲朗朗上口,很好聽,很好玩。西塘小學校長葉五洲介紹,作為廈門市閩南藝術特色校、中華傳統文化示範校,除了組織歌仔戲社團外,學校還開發閩南校本教材,創、編、排練閩南歌曲、舞蹈、講古、答嘴鼓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接受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歌舞音樂
    結合聲樂、器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歌舞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中綜合性較強的藝術類型門類。歌舞音樂具有較強的集體性和群眾性,生活化氣息濃鬱,節奏特點鮮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一、民間歌舞音樂的特徵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或以舞蹈為主,唱歌為輔,等形式展現,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歌舞音樂的旋律比較平緩,節奏輕快活潑,律動性較強,歌舞音樂因為存在地域差異,所以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整體來說北方歌舞信譽更加的熱情奔放,南方歌舞音樂相對來說比較溫柔細膩。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閩南師大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活動 演繹閩臺傳統藝術
    閩南網9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黃金蘭 沈瑞芳 康哲力)9月20日上午,閩南師範大學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師生共同演繹具有閩南韻味的閩臺傳統藝術,展現學校開展閩南文化藝術實踐和學術研究的成果。
  • 許雋姝-鄧小忠鋼琴音樂直播「南強興鷺」弘揚閩南文化
    2020年12月17日下午14:30求是雜誌主管的圓點直播福建頻道鄧小忠直播間,展示一場鋼琴家庭音樂會和閩南文化答嘴鼓、閩南俗語的特殊音樂直播帶貨,創新廈門民盟社服委的社會服務工作新模式,用音樂演繹好中國故事、創新廈大校友「南強興鷺」 文化自信和扶農助創話題,講好廈門文藝之家的故事。
  • 文化山西:明清時期,山西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明清時期,小說、歌舞、戲曲等各類民間文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三晉大地名人輩出,成就斐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羅貫中山西是中國北方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期的北路梆子和晉劇一樣,是蒲劇北上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融合起來發展形成的新劇種,舒展剛健的風格是其特色。北路梆子形成時間約在明末,流布於晉北、內蒙古以及河北張家口、蔚縣等地。清鹹豐年間至20世紀30年代,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時期,班社眾多,名家輩出。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凡音造·鼓道會館演員表演的二十四節令鼓《鼓動未來》振奮人心,明快的節奏開啟了觀眾對新年的激情期盼。活動現場,閩南大戲院總經理羅豔為藝術家黃蒙拉頒發「首位駐院青年藝術家」榮譽證書。黃蒙拉曾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在國內首度開創了用「弦樂四重奏」替代傳統的「交響樂團」以「協奏的名義」合作小提琴協奏曲的全新形式。
  • 什麼是閩南建築風格?
    中國建築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今天我們只要看到有閩南建築的地方,就可聽到閩南話,就可發現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閩南地區主要包括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廈門,閩西與粵東的潮州與閩南相鄰,建築藝術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臺灣自從明末鄭成功驅荷之後,大量的漳泉移民湧入,後來雖有客家人移人,閩南文化在臺灣仍是主流。到底什麼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這是身處閩臺的人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 國內最文藝的村落之一,極具閩南特色與風情,增添了人間煙火氣!
    曾厝垵是最具閩南特色的小漁村,有許多美麗的建築物,這裡也成為民宿的聚集地,各種民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給人們帶來各種不同的感受,來到這裡的人們不僅可以體驗閩南風俗,還可以感受到純淨的海水藍天白雲帶來的完美體驗。
  • 閩南最大古建築群:晉江五店市
    五店市傳統街區,以成片保護和開發規模來說,紅磚古厝建築群是閩南最大古建築代表,僅有此有。那片古香古色的古厝群顯得頗具特色, 別有風情。這裡有成片的閩南傳統古厝、番仔樓、獨具南洋風格的連排商鋪,還有石鼓廟、蔡氏、莊氏等家廟宗祠,小橋流水的古建築,如此多樣的古建築風格齊聚實屬罕見。
  • 湖裡區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火熱開展 傳統...
    湖裡區委宣傳部積極挖掘基層優秀民間藝人,指導他們圍繞中心、立足生活、面向基層,創作了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的閩南曲藝作品。文藝工作者們深入「村改居」社區、走進徵遷指揮部,用節目開展「宣講」,助推徵地拆遷、島內大提升、重點項目建設、脫貧攻堅、愛心廈門建設、掃黑除惡、移風易俗等湖裡區中心工作的開展。
  • 發現| 麥西來甫:集歌舞、說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
    發現 | 麥西來甫:集歌舞、說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 2021-01-08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省歌舞劇院苗族歌舞表演閃耀上海兒童藝術劇場
    近日,貴州省歌舞劇院精心籌備的《寶貝愛中華》苗族專場文藝節目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隆重上演4場。省歌舞劇院近60位演職人員奔赴上海兒童劇場,以飽滿的熱情為近4000名上海觀眾原汁原味地再現了貴州苗族風情。演員們與著名舞蹈藝術家、《寶貝愛中華》藝術總監黃豆豆一起,在70分鐘緊湊又豐富的演出中,讓孩子們不僅領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飛歌,「錦雞舞」「木鼓舞」等舞蹈,還饒有興致地觀看了苗族特色樂器蘆笙的演奏。黃豆豆深受苗族文化的感染,帶領觀眾們一起學習苗族語言,跳起經典苗族舞蹈,小朋友們在奔放的舞蹈和高亢的歌聲中,對貴州的文化產生嚮往之情。
  • 來自泉州的她用刻紙雕出閩南的風情萬...
    外公李堯寶是泉州早期著名的民間刻紙藝術家。黃麗鳳小時候經常看到外公在一張簡易的工作檯上認真地刻製作品,黃麗鳳也漸漸喜歡上了刻紙藝術。從那個時候起,外公便有意識地培養這個小外孫女。泉州李堯寶刻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黃麗鳳周末基本上是外公帶我和姐姐去開元寺,我外公要指給我們看建築雕刻,它們的造型是什麼樣,它們的來處是什麼,把典故講給我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