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著幾張照片,瞬間火遍整個新浪微博。下面這兩張圖是某位中國網友乘坐飛機飛越秦嶺——淮河一帶上空時拍攝到的畫面。關於這兩張圖,您可以清晰的看到,一邊是濃厚的雲層而另一側則是晴空萬裡的區域,有雲的一側其實是南方。而這種現象在秦嶺——淮河一帶常年出現。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帶地區經常出現這種「涇渭分明」的現象呢?為何雲層濃厚的一側是南方呢?
中學地理課上,我曾經聽到地理老師說:「秦嶺——淮河一帶是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這是因為秦嶺——淮河一帶以北的河水冬天一定結冰,而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水冬天一定不結冰。」的確,秦嶺——淮河一帶以北的江河無論大小,冬天基本上都是結冰的,就連黃河也不例外。而秦嶺——淮河以南的江河冬天基本不結冰,就算是一些小的溪流或者是小的池塘會出現結冰的現象,但也不會持續很久,更不會出現整個冬天都是結冰的情況。我們知道水的凝固點是在零度,而流動的水比靜止的水更難結冰。而如果要讓江河裡的水長時間結冰,則要求該地區的氣溫要長時間保持在零度以下。而秦嶺——淮河一帶恰好又是我國氣象學上零度等溫線的界點,零度等溫線這個氣象學的概念詞比較難理解,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子理解,那就是零度等溫線上的區域冬天的平均氣溫就是零度,而零度等溫線以北的地區平均氣溫就在零度以下,反之,零度等溫線以南地區冬天的平均氣溫往往都會在零度以上。這就造成了為什麼秦嶺——淮河以北的江河冬天一定結冰,而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水冬天幾乎不會結冰的現象。而又根據古人對我國南北方現象的定義,傳統的觀念認為,北方一帶的江河湖泊冬天都是結冰的,而南方的江河湖泊冬天不會結冰。結合這兩點就得出了秦嶺——淮河一帶是我國氣象學上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這一結論。
我國四大地理分布圖
那麼秦嶺——淮河一帶究竟擁有著什麼樣的「魔力」使之可以成為我國氣象學上的南北方分界線呢?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秦嶺。
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有一條非比尋常的山脈,氣勢磅礴地橫亙在中華大地上,這條巍峨的山脈就是秦嶺。它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各種各樣的功能,據中國氣象局曾經發布的一篇公眾號文章介紹,由於它的存在,帶來了強烈的「南北差異」,小到喜歡吃甜粽還是鹹粽,大到南方的柔和與北方的豪放都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平均海拔為185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陝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山。廣義的秦嶺包含了崑崙山脈一帶。
廣義的秦嶺——淮河示意圖
秦嶺
秦嶺主峰——太白山
秦嶺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北坡相對寒冷乾燥,南坡則溫暖溼潤,南坡自下而上擁有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 亞寒帶5種氣候類型;北坡自下而上擁有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4種氣候類型,它的存在不僅改變了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還帶來了強烈的「南北差異」。那具體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我國的夏季和冬季的氣候特徵進行破口解釋。
我們知道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季風性氣候,夏季主要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而冬季主要盛行的是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
由於我國冬季盛行的是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在這兩種季風的作用下,北極的冷空氣會不斷的流向我國,此時暖溼氣流非常不佔優勢。但是當冷空氣從北極向南移動時到了我國秦嶺一帶都會被秦嶺給阻擋,使之被削弱。那麼,秦嶺是怎麼擋住南下冷空氣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經常看天氣預報的人應該會注意到,每當預報冷空氣的動態時,往往都會用到850hpa的氣壓圖,850hpa表示的是距離地面1500米的高空,也就是說冷空氣活動的範圍基本上都是從地面到1500米的高空當中。而剛剛前面講了秦嶺的平均海拔是1850米,所以秦嶺的海拔高對冷空氣南下有一定的阻擋作用,同時冷空氣自西向東自北向南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移動到這時候也消耗了「元氣」,到了秦嶺,冷空氣要爬坡會再消耗一些,所以實力不夠強的冷空氣「走」到這就沒「後勁」了,就算有「耐力」比較強的冷空氣,奮力翻過山之後實力也明顯削弱了,因此就造成了秦嶺「擋」住了冷空氣的現象。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冷空氣都可以被秦嶺「擋住」,遇到強冷空氣或者寒潮來襲,還是可以「破關」過去,影響到我國南方地區的。但儘管是能夠翻越過秦嶺的冷空氣,相對來說都是會被大幅度削弱的。由於秦嶺不僅會阻擋冷空氣的南下,而且也會阻礙暖溼氣流的北上。所以秦嶺的北側冷空氣佔優勢,而南側則是暖溼氣流佔優勢。所以冷空氣越過秦嶺之後自身被削弱,再加上暖溼氣流逐漸佔優勢,所以在冷空氣和暖溼氣流的作用下,更容易形成降水。這就是氣象學上常說的「鋒面雨」。這也是造成圖中我們所看到的南方一側雲層比較濃厚的原因之一。
鋒面雨示意圖
夏季,在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的作用下,大量來自熱帶洋面的暖溼氣流紛紛湧向我國,雖然秦嶺也會對暖溼氣流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但是暖溼氣流相對於冷空氣來說,它的質量更輕,密度更小,所以更容易上升,也就是說暖溼氣流會比冷空氣更加容易越過秦嶺山脈。我們都知道,天上的雲就是暖溼氣流上升之後逐漸遇冷凝結而成的,而高層雲往往會分布在距離地面6000~8000米的範圍內,由此可見,暖溼氣流能夠上升的高度是遠超過秦嶺的海拔的。所以,當山脈阻擋了暖溼氣流,則會在一側出現暖溼氣流抬升形成雲。但是暖溼氣流上升以後到了山頂就會逐漸遇冷,當暖溼氣流遇冷溫度下降之後質量就會變得越來越重,於是就開始下沉,而這個下沉運動就發生在山脈的另一側,而空氣的下沉運動導致空氣中的水汽無法凝結成水滴,所以另一側往往就是以晴空為主,這就是地理學中常說的背風坡。這也是導致南方一側雲層較厚,而北方一側雲量稀少的原因。而且像這種情況更加容易導致圖中這種「涇渭分明」的現象。
背風坡示意圖
綜合上述,由於秦嶺對冷空氣和暖溼氣流都有極大的阻擋作用。所以冬季秦嶺的北側冷空氣佔絕對優勢,而秦嶺的南側則是暖溼氣流佔絕對優勢。這就導致了冬季秦嶺以北地區的平均氣溫長期低於0度,而秦嶺以南地區的平均氣溫長期高於0度。同時也導致了南方一側的雲層較厚,降雨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