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這個詞早已經不陌生了,每次有關熊孩子的新聞報導出來,都會刷新我們的認知,甚至有人說過:沒有最熊,只有更熊!
公交車上5歲女童舉動惹怒網友,多方熱議
近日,一個短視頻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熱議。
事情發生在一輛公交車上,一位5歲的小女孩跟媽媽上車後,手裡握著一個毛茸茸的小東西,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只小倉鼠,只見女孩拿著倉鼠不斷在手裡把玩著,不是把它倒吊著,就是反覆揉捏它,小倉鼠不停地掙扎,可怎麼也逃不出女孩的手掌心。
過了一會兒,可能是女孩想到了「新玩法」,把倉鼠僅僅攥在手裡,越攥越緊,直到再也沒有了動靜。而女孩在玩的過程中卻始終掛著開心的笑容。
女孩看到小倉鼠已經死了,大概覺得沒意思,就把它狠狠扔在地上,這時,她又一次笑了。
小倉鼠從生龍活虎到一命嗚呼,短短幾分鐘時間,女孩身旁的媽媽自始至終沒有任何反應,沒有對女兒做出任何制止。
有網友說:看到這個女孩在笑,感覺不寒而慄!
也有網友說:女孩的舉動太令人反胃了,不過拍視頻的這個作者更令人噁心!他把這當成一場秀嗎?
更多的網友則把矛頭對準了女孩的母親:
網友@萌在冬季:這是什麼媽?竟然養出惡魔般的孩子!
網友@穆辰:這麼小就這麼殘忍,長大了還不知要幹出什麼事呢!這家長太失職!
網友@面有表情:有其女必有其母,她媽媽是不是平時對女兒也這樣?
熊孩子虐待動物事件層出不窮,小時候不治,後患無窮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各種虐待小動物的行為,不過大多數人長大後就會覺得自己當年的做法很殘忍,看到別人虐待動物,會出手制止。
就像有位網友說:我小時候喜歡玩螞蟻,覺得很有意思,長大就明白了,那也是鮮活的生命啊!現在買條魚都不忍心。
山東某大學一名大四學生範某,把學校裡的流浪貓抓來,用各種極其殘忍的手段虐待活著的貓咪,而且還拍成了虐貓視頻在網上大肆販賣,兩個月內80多隻貓咪慘遭其毒手,無一生還。
被曝光後,範某在社交平臺上發布道歉聲明,校方也承諾對其嚴肅處理。但眾怒難平,許多人譴責聲討:這孩子的悔悟是真心的嗎?你是怕拿不到畢業證吧?
虐貓事件時有發生,多是以當事人道歉草草收尾,由於法律上沒有明確條令,虐待動物也不會有什麼法律制裁,所以大眾只能做出道德層面的譴責罷了。
熊父母慣出熊孩子,熊孩子長大就變成熊大人,熊大人變老就成了熊老人,「熊人」就成了社會的公害,追本溯源,問題還是出在教育上。
孩子們究竟為什麼以虐待動物為樂?心理專家提出:熊孩子才是受害者
電視劇《急診室醫生》中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一位母親帶著發燒的兒子做檢查,沒有任何問題。
孩子看到桌角躥出一隻「小強」立刻狠命地踩死。
敏銳的醫生發現他身上有貓抓的傷痕,判斷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貓抓病。
男孩說:姥姥說,貓有九條命呢。
醫生說:不殺一次怎麼知道貓是不是有九條命呢?所以,他不止是玩貓,還是虐貓,而且還想殺貓。
醫生更肯定了孩子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孩子母親身上。
醫生對母親說:孩子模仿的,往往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從我進來開始,你有好好說過一句話嗎?你一直在嚷,要不抬手就打,你自己就很暴力。所以該看病的不是孩子,而是你。
有心理專家解釋過:虐待動物的熊孩子,往往出於以下3種心理,皆源於父母教育的缺失——
1)將動物當作發洩工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模仿對象,父母有暴力傾向,孩子也不可能溫文爾雅,而且孩子長期處於警惕緊張、缺乏安全感的焦慮中,會將這種應激反應埋藏進潛意識中,通過虐待小動物,來發洩內心的恐懼。
2)渴望贏得父母關注
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度,總是以忽視、冷漠、疏遠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引起父母的注意。聰明的孩子會意識到,做對的事情,好的事情,父母不會關心他,只有做錯事,做出格的危險的事,父母才會關注自己,所以有的孩子就通過虐待動物來乞求關注,乞求愛。
3)滿足內心控制欲
在家裡沒有任何話語權,處於弱勢的孩子,覺得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中,心裡會生出空虛感和對掌控感的強烈渴望。孩子不可能控制父母,只能轉而通過對小動物的控制,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就像那個大學生,希望別人看到自己虐貓的行為,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能力,把動物的恐懼和慘叫,誤讀為對自己的屈服,甚至是膜拜。
馬雲呼籲:孩子的教育,「愛商」佔四商之首,給孩子塑造美好的心靈世界
馬雲在「重回課堂」的演講中呼籲,孩子的教育,主要有四商——愛商、情商、逆商、智商。
其中,馬雲著重強調了「愛商」,把愛商作為四商之首,並且說未來社會,愛商是行走江湖的必須。一個沒有仁愛之心的人,為社會所不容。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塑造一個美好的心靈世界。小時候多接觸小動物是好事,但是要通過小動物的陪伴,培養起孩子的共情能力,讓孩子懂得珍愛其它生命,尊重別人,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對方的感受,無論對方是人還是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