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淳于朵
伏羲女媧的身世起源
遠古之時,人神雜糅而居,我們的先民一族,質樸淳和,心性泯然。因不擅使用工具,全賴自然以生息,還遠遠稱不上繁盛。
那時的人間,山河爛漫,人跡杳然,唯有寂寂的天光與雲影,襯著四時的良辰美景、風花雪月。
又是一年春好處,又到了陽光漸暖,山花荼蘼,夭桃灼灼的好時節。
某天,一位名叫華胥氏的韶齡女子,翩然遊於雷澤,卻望見遠處空曠的大地上,赫然印著一個巨大無比的腳印,好奇的少女踏進了這方印跡之中,倏然之間,她便感應到周身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變化。
華胥氏從大腳印中邁步而出,立即便回家去了。
雷澤歸來十二年後,華胥氏產下了一雙兒女,名為伏羲和女媧。註:《後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
伏羲女媧的神像起源
伏羲與妹妹女媧降生之時,便是人首蛇身的樣貌,且都是天生神力,智慧非凡。他們長大之後,便成了部落裡的首領。
《文選·王延壽》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伏羲又號羲皇,與神農、女媧並稱為遠古三皇。他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的規律,創造了符文八卦。且世傳有:「伏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之能。」
女媧又號媧皇,三皇之一,擅摶土造人。某年,因不周山的天柱傾塌,導致地維斷絕,世間生靈塗炭。於是女媧力挽狂瀾,煉出了五色石以補蒼天,又斬下大鰲的四足穩固四極,才拯救了天地人間。
伏羲與女媧,為了天下子民的生息繁衍,設立施行了婚姻禮制,並自願結為了夫妻,自此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並以福佑天地社稷、執掌日月星辰的創世神形象,被後世子民以畫作形式保留了下來,永受歷代萬民的虔敬與膜拜。
在亙久的光陰中,伏羲和女媧的故事,經過華夏子民一代代的文化傳衍,早已經成為了我們華夏民族最最鮮明的文化印跡。
《伏羲女媧圖》的詳解
歷朝歷代的《伏羲女媧圖》類型很多,因細微之處的不同,而各具風採與價值,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也不盡相同。
其中最知名的,當屬1965年在新疆阿斯塔納地區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圖》。
《伏羲女媧圖》以絹本設色而成,縱長220釐米,橫長116.5釐米,成畫於唐代,約公元618------907年。圖畫以黑、白、紅、黃四色,描繪出了伏羲女媧相擁交纏的景象,情態生動,衣袖飛揚,線條粗獷,色澤單純。畫面綴以日月星辰,不僅有一種空間遼闊,神秘壯美之感,也體現了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的特有意義。
這幅《伏羲女媧圖》中伏羲手執矩(曲尺),女媧手執規(圓規),代表了天地方圓,同時寓意著陰陽相合,萬物生長。
伏羲正是從天地萬物、日月星辰的存在與變化中,領悟了陰陽相生的道理。陰代表了圓融之道,陽代表了方正之道。陰陽缺一不可,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根據陰陽相生之理,這世間萬物的葳蕤生長,也都可以從《伏羲女媧圖》中一窺端倪。
《伏羲女媧圖》的意蘊
圖中的伏羲與女媧相攜而立,尾尾交纏。將男性的陽剛與女性的陰柔,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便代表了陰陽相生,剛柔相濟,十全十美。
《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也。」唯有陰陽相合,才能天清地寧。自伏羲女媧結為夫妻,衍生出婚姻制度以來,陰陽之道,也可以理解為夫妻之道。
所以《伏羲女媧圖》,歷來也有著寓意夫妻同心,百年好合的美好意願,並逐漸成為了華夏民族的精神寄託,受到崇祀與敬仰。
我國從遠古之時至今,世間的痴情兒女,始終都懷著對愛情的憧憬與期待,《詩經》有云: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唐代詩人白居易《車遙遙篇》亦云: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我們常以詩句如:綰綰青絲綰綰心、心似千絲網,中有千千結、羅帶同心結未成……來感慨愛情中的諸般因由和變化,也都願自己的愛情能夠堅貞不移,白首同心。
從圖中伏羲與女媧結尾交織的景象,我們也可以理解這是對愛情的堅守,是永結同心,亦是生死相依。
羅帶同心結已成,不恨江頭潮已平。
結十全十美的願,納伏羲女媧的緣,願生生世世,朝朝暮暮,十美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