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都在關注因為不能生育而被婆家虐待致死的可憐女孩方洋洋的悲慘遭遇時,網絡上又傳出女孩被娘家安排陰婚的報導,這讓人們更加無語,更加心疼這位可憐的女孩悲情人生。
有誰像這個女孩那樣可憐,生長在貧困家庭,攤上一個多病的父親(網上對於她父親有不同報導,有的說她幼年喪父,也有的說她父親在她出嫁後才故去的),一個精神不正常的母親,她的童年生活多麼痛苦悲哀無助。
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家裡有精神病的,都會被歧視,如果家庭不是當地大戶或者說村子裡有名望的,那麼,被忽視被歧視,被欺負就是這個家庭的宿命。
而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在家裡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尤其是她還是一個女孩,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女孩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也少不了,因為智力原因,不可能有比較好的成績,那麼,在以成績掛帥的當今,她也不會得到老師的關愛,甚至得到老師的冷臉與諷刺。就算被學生欺負了,老師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輟學後的她,日子依然難過。於是,當她出嫁,有了新的家庭,有了丈夫和公婆,她對新生活應該充滿憧憬與嚮往。
可是,誰知,她卻因為不能懷孕而遭遇公婆的虐待。據說,她的不孕是因為曾經流產過,而她這段經歷被娘家刻意隱瞞了。
當然,她有沒有過婚前流產,這個檢查機關會調查的,而這將涉及到新的一起刑事案件。在農村,不排除有個別惡毒的男子利用精神病人沒有辨識能力,誘騙或者直接欺負她們,將她們當成發洩工具。
可是,這是她的錯嗎?顯然不是,反而是她的悲劇。
而她的公婆和丈夫卻將憤怒發洩到無辜的女孩身上,長達兩年的折磨,不斷地毒打,讓她年輕的生命凋零。
可是,正當人們對這個女孩扼腕嘆息時,卻看到網絡上的報導,女孩被家人安排陰婚了,只等明年三月,春暖花開時節,女孩將與一個她生前不認識,死後也不了解的男人合葬在一起。
其表哥謝先生(也正是這個謝先生為女孩的死仗義執言,讓女孩不會白死)稱,這是當地的習俗,主要是由方某洋的叔叔操辦此事,並收取了幾千元的喪葬費(也就是人們說的彩禮)。配婚對象的家屬,從殯儀館直接抱走了洋洋的骨灰盒,讓她和死去的兒子一起下葬。
這條新聞一出,立即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震驚與錯愕:都2020年了,為何還有陰婚的存在?在相關視頻中,其家人完全是「自然而然」,陳述這是當地習俗,言談間也似乎並未有質疑和反思的意味。
這個女孩生前結婚時,婆家為了娶她,將大半輩子的積蓄都耗盡了,花了十幾萬,其中三萬彩禮,10多萬用於裝修房子,舉辦婚禮等開支,這也是婆家委屈的原因,花大價錢娶一個精神不正常的,還不能生育的女子,簡直虧大了。
可是,你可以不娶呀,可以離婚呀。
而這筆彩禮,女孩家卻咬定沒有得到。這個彩禮難就難在雙方無法拿出證據。因為彩禮是給現金,而不是轉帳,就算女孩出嫁時,為了講排場,為了面子,彩禮讓賓客看到了,但如果咬定彩禮又被女兒女婿帶回婆家,誰也沒有辦法。
不過,女孩被陰婚,家人卻是收了彩禮的,又因為女孩的父親過世,母親精神有問題,不能掌管家庭的財產,因此,這筆錢是方洋洋的叔叔接手的,而他也負責操辦女孩的陰婚事宜。
當然,陰婚也是婚事,而且加上死者為大的習俗,陰婚也不可能操辦太寒酸了,陽間婚禮應該有的,陰婚也少不了,雖然儀式不可能像陽間婚禮那樣,可是物質方面,比如婚紗,比如嫁妝等,而對方可能也必須配備房子與車子。這些雖然都是紙質的,但就像當今人們上墳時燒給先人的喪葬用品一樣,也是要花些價錢的。更少不了喪葬費,也就是彩禮。
據有關資料說,陰婚,又稱冥婚,一般為針對於逝去之人所配的婚姻,因為和一般的婚姻不同,所以顧名思義冥婚,冥婚一般而言發生在單身男子和女子之間比較多,雙方以夫妻形式進行合葬,在婚前也會舉行簡單的拜堂儀式,之後就算儀式完成。
據悉,陰婚從殷商時期即開始存在,存續至今,已經持續接近三千多年的歷史,陰婚中,一般都是給予父母的一項思念和心願,希望兒女不孤單。
建國後,陰婚因為本身屬於封建傳統陋習,而且有著濃厚迷信文化色彩,一度遭到廢除,曾經在很多邊遠鄉村和落後的山村地區,配陰婚逐漸的銷聲匿跡,可是並沒有完全得到杜絕。只是,過去網絡不發達,於是,陰婚婚配的男女都只是十裡八鄉人們知道。陰婚也只在很小的範圍內傳播。
而山東方洋洋事件,陰婚這個名詞父母覺得女兒省錢遭受了眾多凌辱和不公,走了之後有沒個伴,所以就在女兒去世不久,草草舉行了儀式,還收了一筆幾千塊錢的彩禮費。當然,這彩禮自然是操辦者,女孩的叔叔得到了。
也是因為方洋洋太有名氣了,因為她是一起被婚內群體虐待致死的受害者,引起的關注特別大,因此,她被安排陰婚更讓人得到關注。
娘家算盤真精道啊,不管女孩生前為他們家掙沒有掙一筆彩禮,但這次幾千塊錢倒是為他們掙得了。
誠然,其家人說這是為了讓洋洋死後在地下不孤單,可是,人死如燈滅,孤單不孤單,她怎麼可能知道?她和那個男子根本就不認識,當然,男子也不認識她,兩人沒有感情,更沒有產生感情的可能,在一起又能怎麼樣?
也許,那個男孩另有所愛,只是,人家活著,不可能把人家殺死,這就不是陰婚了,而是殉葬,這隻有古代封建帝王能夠做到,而且,因為這一制度太殘忍,被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這也是他做的唯一一件像樣的事吧。
現在當然不能那樣做,於是,只能配陰婚,讓兩個生前沒有見面的人葬在一起。如果人有靈魂,恐怕會從墳墓中跳出來反對這起包辦婚姻,只是,人死了就沒有靈魂了,因此,任由他們的父母家人瞎折騰。
但陰婚陋俗的實質仍然是女性(包括男性)被物化、工具化。
死於虐待、葬於陰婚的方洋洋度過了無從選擇又一直被嫌棄的一生。從小就不被待見,不被疼愛,因為她不但是女孩,而且還是精神不正常的女孩(雖然,她的娘家對外說女孩沒有問題,但心裡還是歧視的)。
這讓我想到電視劇《歡樂頌》中的劉濤飾演的女主角安迪。因為當年特殊時候,因為家庭出生不好而處於社會底層的外公娶了有精神病的外婆,外婆生下的女兒,也就是安迪的母親也有精神病,父親無法忍受母親的疾病反覆發作,更不敢忍受女兒也是精神病患者,於是遺棄他們姐弟。姐弟倆相繼被收養。安迪去了美國,在國外長大,接受良好的教育,成長為商界精英。
可是,童年的陰影卻在她心底揮之不去,她不敢與人接觸,不敢戀愛,更怨恨父親,而且,長大後的她問父親,如果他發現自己有精神病會怎麼樣。
父親卻說他會控制不住地掐死她,這讓她不寒而慄。
而方洋洋顯然不是安迪,她生活在家境貧寒、缺乏教育引導的環境中,沒有被父母掐死或者遺棄,也沒有被富人收養,就像石頭下的小草一樣長大。她不像安迪,在美國讀書,成長為精英,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經濟。
而她因為家境貧寒,加上由此導致的在學校被孤立,被歧視被老師忽略而早早輟學,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失去了探尋自我價值、實現更多可能性的寶貴機會。
此後不得不由父母安排「嫁為人婦」。婚後,方某洋也並未感受到愛與呵護,由於不孕等原因,她被視為不合格的「生育工具」,在飢餓、寒冷、毆打和緊閉中,逐漸走向生命的終結。即便斯人已逝,方某洋仍要被最後「安排」一次。
當然,如果方洋洋能夠生育的話,她不會被折磨死,她會生下自己的孩子,或者兒子,或者女兒。女兒很有可能走上她的路,過早輟學嫁人,被丈夫公婆毒打虐待。如果是兒子,或者被公婆寵成熊孩子,也沒有知識文化,到處惹是生非,成為一個打老婆甚至打老母的惡棍。
不管她的孩子有沒有遺傳精神病,她沒有能力教育孩子,也不會教育孩子,因為她缺乏關愛,童年的痛苦折射到她身上,讓她不知道如何教養孩子。
可以說,方某洋的不幸,是多重悲劇疊加下的極端個例。而在這一個個看似獨立的悲劇上方,其實有著一個共同的「魅影」,那就是一方面,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觀念。性別歧視的存在,是方某洋未能得到充分教育機會的重要原因;女性主體地位不被尊重,使她在婚後淪為了生育「工具人」。她的悲慘遭遇看似有具體原因,其實背後都有落後性別觀念的作祟。
另一方面則是農村的精神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關心以及治療,家人對於精神病人隱瞞,或者忽視,尤其是女精神病人,她們更是被家人忽視與歧視,她們不會保護自己,也沒有人保護她們,被一些無良男子當成發洩工具,然後又當成生育工具和賺取低保機會的工具。
而且,這種悲劇是延續的,她母親的悲劇造成她的悲劇,可以想見,她母親的童年也和她一樣,被忽視,被欺凌,結婚後,生育女兒但卻不會也不能很好的保護教養她,而她如果生育孩子,也不能承擔起一個母親的責任。
因此,反思方某洋的人生悲劇,除了要強調對家庭暴力的依法嚴懲,更應該在改變落後的性別觀念上有所發力。另一方面,應該注重對農村精神病人的幫助與關愛。對於有精神病人或者智力殘疾的家庭更應該關愛。
而陰婚這個習俗不應該被當作傳統文化延續,應該被廢除,因為它不是為了孩子好,只是為了最後一次利用孩子,主要是女孩的剩餘價值而已。當然,更讓人深惡痛絕的是,它促使農村盜墓嚴重,因為有的人家為了給自己死去的兒子找到陰婚伴侶,就去盜墓。
有人做起了非活人的生意,最終在通過信息差收取豐厚的報酬和回報。而且陰婚的盛行,還會使當地的很多迷信思想和言論再次變得猖獗,對於當地的社會治安和穩定也會形成巨大的衝擊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