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孕遭虐致死女子被安排陰婚的報導,讓這一本就令人窒息的悲劇再添陰霾。據澎湃新聞等媒體報導,此前被公婆和丈夫毒打、折磨而死的22歲女子方某洋,又被家人安排了一樁陰婚。
其表哥謝先生稱,這是當地的習俗,主要是由方某洋的叔叔操辦此事,並收取了幾千元的喪葬費。配婚對象的家屬,從殯儀館直接抱走了洋洋的骨灰盒,讓她和死去的兒子一起下葬。
這條新聞一出,立即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震驚與錯愕:都2020年了,為何還有陰婚的存在?在相關視頻中,其家人完全是「自然而然」,陳述這是當地習俗,言談間也似乎並未有質疑和反思的意味。
這一表現折射出陰婚「習俗」在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現狀。儘管其家人說這是為了讓洋洋死後在地下不孤單,但陰婚陋俗的實質仍然是女性被物化、工具化。
死於虐待、葬於陰婚,方某洋度過了無從選擇又一直被嫌棄的一生。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缺乏教育引導等原因,她早早輟學,失去了探尋自我價值、實現更多可能性的寶貴機會,此後不得不由父母安排「嫁為人婦」。婚後,方某洋也並未感受到愛與呵護,由於不孕等原因,她被視為不合格的「生育工具」,在飢餓、寒冷、毆打和緊閉中,逐漸走向生命的終結。即便斯人已逝,方某洋仍要被最後「安排」一次。
可以說,方某洋的不幸,是多重悲劇疊加下的極端個例。而在這一個個看似獨立的悲劇上方,其實有著一個共同的「魅影」,那就是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觀念。性別歧視的存在,是方某洋未能得到充分教育機會的重要原因;女性主體地位不被尊重,使她在婚後淪為了生育「工具人」。她的悲慘遭遇看似有具體原因,其實背後都有落後性別觀念的作祟。
因此,反思方某洋的人生悲劇,除了要強調對家庭暴力的依法嚴懲,更應該在改變落後的性別觀念上有所發力。誠然,在一些基層地方,重男輕女等性別偏見早已有所固化,移風易俗也並非一日之功。但是,若一直不加以改變,類似悲劇就永遠不會消失。
對此,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相關部門應當主動作為,既要加強對反家暴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工作,針對女性的自我保護進行培訓;又要通過集中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導當地居民或村民理性審視傳統風俗,分清其中的精華與糟粕,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逐漸摒棄封建陋俗。
在一些偏遠的地方,觀念上的改變固然不易,但它所帶來的危害始終不容低估,從現在做起、久久為功又尤顯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