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
&
內江
齊白石(1864─1957)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篆刻藝術上也是開宗立派的大師。作為「書畫之鄉」的內江,與齊白石有無關係呢?答案是肯定的。
齊白石曾在內江住宿
1936年,齊白石應時任四川陸軍四十四軍軍長王纘緒之邀請,從北平出發,於5月4日到達萬縣,遊歷成渝110餘日。這期間,根據《白石老人自述》記載:5月「十一日到重慶。十五日宿內江。十六日到成都,住南門文廟后街。」這是齊白石事後回憶的時間。筆者查閱1936年5月29日成都《新新新聞》相關報導,齊白石是28日下午5時抵達成都的。由此推斷,齊白石應該是27日由重慶到達內江並住宿一夜的。《1936年齊白石四川之行行程表》也記載:5月27日「申時(即下午3:00—5:00),一行人經過重慶烏江,當晚留宿四川內江。」(韋昊昱《峨眉春色為誰妍——齊白石與近代四川文人》)當時齊白石還帶了胡寶珠夫人和五女良止、六子良年同行。王纘緒去重慶迎接齊白石一行,他們都在內江住宿一夜。
齊白石作品《墨蟹水草圖》
《白石老人自述》中,又記載了他們「八月二十五日離成都,經重慶、萬縣、宜昌,三十一日到漢口。」8月26日的《新新新聞》亦報導齊白石一行於前一日離開成都,這個時間是沒有錯誤的。他們8月26日未時(下午1:00—3:00)到達重慶,由此可見,他們8月25日晚也應該在內江住宿一夜。由此推斷,齊白石這次四川之行是兩過內江。當時齊白石在內江有無活動,目前未見相關史料記載。
齊白石與內江人的交往
齊白石與內江人的交往,首先要談的是張大千。他們的交往開始於1925年冬,張大千赴北京,結識了北京國畫界諸名流,其中包括齊白石。1928年至1948年期間,除1939年至1945年抗戰外,張大千經常去北平交流、展覽,並長期居住,在城外居頤和園聽鸝館,城內住府右街羅賢胡同自購的小四合院,與齊白石的交往更密切。
齊白石張大千合作《蝦荷花圖》
1935年,北平琉璃廠清秘閣書畫店出版了四大冊《張大千畫集》,就是由齊白石與當時北平畫壇頂尖書畫大家陳半丁、于非闇、溥心畬、陳寶琛、傅增湘等10人共同作序,高度評價和讚揚了張大千的藝術成就。1936年,張大千經常去跨車胡同訪問齊白石,探討畫藝,還請齊白石吃川菜。1947年冬,張大千到北平,常與齊白石、徐悲鴻等共同遊覽西山。1948年9月底,張大千再到北平,專程看望齊白石、徐悲鴻等老友。這次他們還一起創作,徐悲鴻紀念館收藏有兩件水墨荷花對蝦圖,齊白石畫對蝦,張大千補荷。這也是兩位藝術大師的最後相會。
齊白石篆刻作品「大千」
張大千對齊白石非常尊重,他比齊白石小35歲,一直視齊白石為前輩。1936年3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並經常給人說張大千是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知道後謙虛地稱讚了同輩諸名家後說:「在上還有老一輩的任伯年、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他們都遠比我高,我怎當得起『五百年來第一人』之稱。」(李永翹《張大千全傳》)齊白石對張大千的畫作也是很欣賞的。張大千1947年畫的《勒馬圖》上,就連續鈐蓋了上、下兩方印:「白石曾見」「蘋翁得見有因緣」。齊白石更為張大千刻有朱文「大千」印,非常簡潔,左疏右密,厚重渾樸。
齊白石與另一位內江人也有密切交往,他就是胡競寰。胡競寰,又名胡銳,別名晉藩,號萬扇樓主,資中縣廟溪口人(今資中縣銀山鎮沱江對岸,鄰東興區富溪鎮),生於1887年9月,定居內江,解放時移居成都,後居資陽病逝。他為直系軍閥吳佩孚部下,1931年春在四川大竹隨吳佩孚去北平。胡競寰喜好書畫,富於收藏,齊白石曾為他刻崔子玉《座右銘》20方印章。除此之外,《齊白石篆刻作品集》中載,齊白石還為胡競寰篆刻有白文「胡銳之印」「競威將軍」「胡銳」3方印。
齊白石篆刻作品「胡銳之印」
「胡銳之印」為方形,邊款是「乙亥十一月之初,競寰先生來平視餘,言治園好篆刻,能佳作,並索餘刻此石。白石山翁。」即1935年12月中旬時,胡競寰在北平拜訪齊白石,並有代王纘緒(號治園)當說客的意思,稱王纘緒喜歡篆刻藝術,也能夠刻好印,並請齊白石刻了此印。胡競寰為什麼替王纘緒當說客呢?因為王纘緒喜歡書畫金石及收藏,在蜀中書畫與篆刻名家曾默躬的極力推崇下,也成為齊白石的「粉絲」。早在1931年,王纘緒就邀請齊白石遊蜀,因為諸多原因未成行。胡競寰提及王纘緒喜歡篆刻之事,亦有促齊白石遊蜀之意。果不其然,齊白石有了次年5月至8月入蜀之遊,其中可以說不乏胡競寰之功。「競威將軍」亦為方形,邊款為「競寰將軍。白石。」應該是這次同時刻的,因為前者是姓名印,此為將軍名號印,兩者相互對應。「胡銳」是半通,無邊款拓片,時間不詳。該3方印線條遒勁,粗細相間,疏密對比,「軍」字內豎畫偏左而匠心獨運,與上的「將」字右下留紅形成呼應。
齊白石作品《雁來紅蟋蟀圖》
「丙子秋九月」即1936年10月,胡競寰在北平再向齊白石「索刻」了崔子玉《座右銘》印。這時的齊白石因遊蜀與王纘緒由於一些問題產生分歧而交惡,但卻為胡競寰精心刻制,說明齊白石與胡競寰的關係是很融洽的。這次,齊白石還為胡競寰畫了一些扇面畫。《墨蟹水草圖》題「競寰雅屬。丙子秋,齊璜。」《雁來紅蟋蟀圖》題「晉藩將軍正。齊璜。」1936年11月,胡競寰將齊白石的這些篆刻作品和畫作帶回了內江,今收藏在東興區文管所。
齊白石篆刻作品「燮陽」
齊白石與內江人的交往,還有餘燮陽和蕭翼之。餘燮陽(1878—1944),內江人,著名書法家,為清末秀才,因書法特優,經座師舉薦,約1902年入清廷軍機處充任章京近六年,專司諭旨、奏議謄錄,並受教於書法大家翁同和、姚茫父。後又考入京師法政學堂,與沈鈞儒等為同學。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有傳,齊白石為他刻有「燮陽」朱文印,線條樸拙而少凌厲,陽字右部下垂,使全印章法生動,疏密有致。餘燮陽辛亥革命後就回川任職了,而齊白石在1917年才到北京,所以此印不應該是在北京期間所刻。其有可能是齊白石入川時刻的,當時餘燮陽已經是四川有名的書法家了。
齊白石篆刻作品「翼之」
蕭翼之(1890—1948),名藩,內江人。他是張大千童年好友,被張大千稱為蕭二哥,喜愛書畫,17歲加入富順鹽號,負責川鹽押運,長期往返四川與上海之間,後任和通錢莊成都分部經理。他與中央銀行成都分行經理楊孝慈是張大千的重要藝術贊助人。齊白石為蕭翼之刻有朱文「翼之」印,該印文字疏密對比強烈,通過左右橫、斜畫粘連與穿插形成整體,五豎畫支撐而有扛鼎之力,右下大塊留白與左上部留白呼應,左右粘邊與借邊調整了均衡,變化安穩,也應該是齊白石遊蜀時所刻。
當時齊白石來川影響很大,他被稱為「名畫金石雕刻家」「名金石家兼畫家」等,5月30日的《新新新聞》報導,「以此老不畏跋涉,以耄耋之年,僕僕風塵,惠然肯來,大家非常歡喜,自他抵蓉後,即群往拜訪。」各屆人士都希望獲其書畫和篆刻作品,他也確實為巴蜀留下了許多作品。蕭翼之在成都經營和通錢莊,也喜歡藝術,免不了請齊白石刻印或受其贈刻。
齊白石篆刻作品「田氏伯施秘賞書畫」(左:印拓 中:印石 右:邊款)
齊白石與曾經任職內江的兩位專員的交往也值得一說,他們是田伯施和曾德威。田伯施1941年6月至1947年8月任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部司令。當時專署駐地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榮縣、仁壽、井研、威遠。田伯施亦喜歡書畫藝術,早在1930年時,他通過友人即齊白石在四川的弟子姚石倩,以「田君愛吾畫,有知己之感。有吾賢介紹,雅意可嘉,隨潤加一可以取消」(齊白石《瀕翁手札》之四)的優惠,求得了齊白石的畫作《庚午山水冊》八開,其中的「雨後山家」題上款為:「伯施先生清正,庚午齊璜。」田伯施解放後因困又託姚石倩將該畫冊轉賣給著名醫生張冠英。張冠英購得後與姚石倩1951年去北京拜訪齊白石,齊白石再為其作跋,並一起合影留念。姚石倩也題跋於「庚寅花朝」,即1950年4月1日,其他還有謝無量、劉蘆隱跋文。齊白石更為田伯施刻有朱文「田氏伯施」「田氏伯施秘賞書畫」印,估計也是齊白石遊蜀時所刻。其中「田氏伯施」為方形,注重疏密對比;「田氏伯施秘賞書畫」系半通印,邊款「白石」,為田收藏書畫用印,「氏」的穿插同「施」「秘」、「田」與「畫」都有結體的呼應,2017年出現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可見齊白石在成都期間,田伯施與之有較深交往。
齊白石篆刻作品「曾德威」
曾德威(1894—1951)名學道,資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早年在川軍中任職,1933年為少將參謀長,以後先後任崇慶、榮縣、隆昌縣縣長等職,1941年9月任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1942年7月至1947年10月任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後以行醫為職業。他也喜好書畫藝術,抗戰勝利後,在萬縣曾發起成立川東文藝促進會並自任會長。齊白石為其刻有白文「曾德威」印,其中「曾」字上密下疏、「德」字的「心」簡化和上面豎畫出邊可謂匠心,亦可能在成都時所治。田伯施、曾德威與劉文輝都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的,被稱為保定系。1936年劉文輝任西康建省委員會委員長,齊白石為其刻有許多印。
齊白石的篆刻和書畫藝術作品,以及1936年的入蜀之遊,搭建起了內江及內江人和他的交際,不僅給內江留下了珍貴的藝術財富,更給我們留下了藝術大家「行萬裡路」與「藝術在遠方」的寶貴啟示。(文圖:葉自明)
關注內江文化旅遊
點「在看」給我一個小心心
【來源:內江文化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