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中國生物技術網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基礎醫學院邊志磊博士後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蘭雨研究員和暨南大學「珠江學者」講座教授劉兵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在線發表截圖

巨噬細胞是什麼?

巨噬細胞作為一種經典的固有免疫細胞,它種類多、分布廣,在機體內扮演著「哨兵」「敢死隊」和「通訊員」等重要角色。

除了為人熟知的免疫防禦功能,巨噬細胞也發揮著一些重要的非免疫作用,例如在胚胎發育中它們還參與了造血微環境形成、骨和神經系統發育等。

對於如此重要的細胞群體,我們不禁要問:「它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但很多時候越簡單越本質的問題反而越難以準確作答。

△細胞觀察及討論

(左)邊志磊博士後(中)蘭雨研究員(右)劉兵研究員

揭開謎團的「金鑰匙」:單細胞組學技術

相較於小鼠,人類巨噬細胞的起源和發育的研究一直以來困難重重,因為在發育早期巨噬細胞不但極其稀少,更無法示蹤標記。

但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經過多年科研積澱,終於擁有了揭開這個一直困擾科學界的謎團的「金鑰匙」,那就是單細胞組學技術。

蘭雨研究員聚焦血管與血液系統發育,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研究員(暨南大學講座講授)建立了長期合作以及研究生共同培養模式。

雙方課題組共同致力於造血發育與再生領域,此前已利用這把「金鑰匙」,在人類造血幹細胞和T淋巴細胞發育、小鼠造血幹細胞發育的血管起源、功能異質性及lncRNA調控等方面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Cell Stem Cell 2019;Immunity 2019;Cell Research 2017、2019、2020)。

流式操作及討論

(左)劉兵研究員(中)邊志磊博士後(右)蘭雨研究員

為巨噬細胞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帶來突破性認識和進展

該研究通過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人胚(孕8周內)造血細胞發育圖譜;結合轉錄組、免疫表型和功能三個層面定義了人胚第一個具有多系分化潛能的造血祖細胞群體,即非造血幹細胞來源的早期髓系祖細胞YSMP(yolk sac-derived myeloid-biased progenitor);精準解析了巨噬細胞尤其是小膠質細胞的起源和特化過程,包括明確了人胚期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以及組織駐留型巨噬細胞特化過程中的關鍵分子特徵。

這些重要的科學發現,不但解決了組織駐留型巨噬細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核心問題,更從單細胞層面解析了其逐漸蛻變轉化的分子過程。

該研究成果在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寶貴數據的同時,也可能為巨噬細胞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突破性的認識和進展。

△主要科學發現(左上:人胚細胞取材;右上:YSMP分化潛能構成;左下:人胚兩波巨噬細胞起源;右下:人胚小膠質細胞特化過程)

課題討論(左起:侯思元博士後、劉兵研究員、蘭雨研究員、邊志磊博士後、博士研究生黃濤、博士研究生公彥棟)

新加坡免疫協作組(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Florent Ginhoux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公彥棟、黃濤、柏志傑、施卉,新加坡免疫協作組博士研究生Christopher Z.W.Lee,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主任醫師卞麗紅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等科研項目的支持。邊志磊博士是暨南大學2017年引進的第三層次人才蘭雨研究員招募的第一個博士後,該成果也是暨南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引進人才的系列重要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蘭雨,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5年本科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07年博士畢業於軍事醫學科學院遺傳學專業,2017年以「第三層次人才」引進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任研究員。現為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引進創新創業團隊帶頭人,中國生理學會血液生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實驗血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聚焦於血管與血液系統發育的譜系規律及調控機制,一系列科學發現為血管與血液系統發育和再生策略研究以及相關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小鼠模型、以及豐富的資料庫資源。作為負責人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重大研究計劃等。

通訊作者(含共同)研究論文發表在Nature (2020)、Cell Stem Cell (2019)、Immunity (2019)、Developmental Cell (2011)、Cell Research (2017、2019、2020)、Circulation Research (2016)、Blood (2014)等自然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高水平期刊。

其中4篇研究論文被國際著名學術評價系統FACULTY OF 1000推薦,3篇研究論文由發表期刊特別配發專文評述。科研成果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劉兵,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腫瘤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6年本科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02年博士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專業。研究方向聚焦「基於造血幹細胞發育規律建立再生新策略」。

取得的代表性科學發現包括:國際上首次在單細胞尺度實現小鼠和人類造血幹細胞發生的全程深度解析;繪製人類T淋巴細胞起源和特化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揭秘小鼠胚胎頭部是造血幹細胞發育的新位點;揭示造血幹細胞發生的長鏈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近五年承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以通訊作者在Nature、Cell Stem Cell、Immunity、Cell Research、Blood等雜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中5篇被F1000推薦。培養的博士研究生榮獲2016年度吳瑞獎(The Ray Wu Prize)。

邊志磊,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在站。

2017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血液學專業,後進入暨南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為蘭雨研究員與劉兵研究員。博士後期間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面上項目課題,主持博士後面上基金1項。研究方向為造血發育與移植免疫,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 (2020)、BBMT (2018)和BMT(2017)等科學期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16-7

本文轉載自:暨南大學

相關焦點

  • 單細胞組學技術施「援手」 人類巨噬細胞的基因全貌有望呈現
    一直以來,對人類巨噬細胞起源和發育的研究困難重重,因為在發育早期巨噬細胞不但極其稀少,更無法示蹤標記。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近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與其他科學家合作,利用單細胞組學技術這把「金鑰匙」,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2 13:37:02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新加坡免疫協作組Florent Ginhoux、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人類巨噬細胞的發育圖譜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追蹤「巨噬細胞」:從哪來?到哪去?—新聞—科學網
    巨噬細胞功能的失調與癌症、糖尿病及阿爾茲海默病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但一直以來,人們並不清楚,這種在「天使與惡魔」角色中切換自如的細胞最初來自哪裡。   最近,一項來自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劉兵課題組、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課題組等的研究揭示了人胚胎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及發育過程,解析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特化過程的關鍵分子特徵。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對近期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項研究是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細胞中進行的,其對於人類早期發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能提供早期胚胎發育的信息,並提供關鍵信息來改善人類再生醫學的研究進度。研究者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說道,我們的研究為揭開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提供了第一個視角,如今我們就能觀察到每一個胚胎發育過程細胞的進展情況以及胚胎發育需要哪些因素。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昆明1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多篇重磅研究揭示巨噬細胞不為人知的新功能!
    2019年6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於巨噬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解近期研究發現的關於巨噬細胞的新功能、新特點和新應用。臨床和實驗證據都表明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能夠促進癌症發生和進展,但是到目前為止巨噬細胞如何調節結直腸癌轉移還沒有得到完全揭示。
  • 白介素33信號調控鐵循環巨噬細胞的發育
    白介素33信號調控鐵循環巨噬細胞的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0 15:56:13 英國劍橋大學Ziad Mallat研究小組發現,白介素33信號調控鐵循環巨噬細胞的發育。
  • 巨噬細胞療法 向著實體瘤出發
    11月18日,來自美國Carisma Therapeutics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幾位研究學者在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Macrophage-based approach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綜述報告,概述了巨噬細胞免疫療法所取得的進展,以及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療法的興起。
  • 暨南大學學院暨南大學專插本什麼意思-暨南大學
    其實大學更更重要的就是在於你所處的平臺和環境。4年的時間,你接觸的人,和環境,會影響你以後的生活氣質。你是怎麼樣的視,都是很不一樣的。好的平臺給到你資源,校內外資源都很不一樣。在一個普通專科,你可能只能接觸很普通的就業資源,在的本科,你還能觸碰到校友會資源,甚至你能接觸到更多商業大咖。相信大家也能明白。那暨南大學和別的學校相比,有什麼優勢呢。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合肥2月2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Sargent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暨南大學李丹教授團隊JACS:高核銅富勒烯核殼結構配合物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李丹教授研究團隊在高核銅(I)富勒烯核殼結構配合物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J. Am. Chem. Soc.
  • 廣州暨南大學暨南大學專升本考什麼
    廣州暨南大學暨南大學專升本考什麼暨南大學專本連讀有幾個校區?暨南大學有東莞校區嘛?暨南大學有5個校區,分別為主校區也就是本部校區、華文學院、深圳旅遊學院、珠海學院,南校區也就是番禺校區,主校區地址為廣州黃埔大道西601號、華文學院地址為廣州天河區瘦狗嶺路377號、深圳旅遊學院地址為南山區華僑城、珠海學院地址為珠海前山路
  • 《自然》子刊:原來乳房裡的巨噬細胞這麼好看
    導管巨噬細胞(黃色)吞噬多餘的乳腺上皮細胞,促進哺乳後乳腺恢復乳腺是一個高度動態的器官,在一生中會隨著發育和哺乳狀態不斷發生變化。從幼年時的兩個小乳頭,到青春期快速增長發育,成年後又隨月經周期微弱變化。懷孕時,乳腺又會進一步增生,準備泌乳,等孩子斷奶後,又逐漸萎縮,重新進入靜止期。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1,《自然生物技術》解密: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對人類大腦早期發育的研究一直存在諸多障礙,因為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妊娠最早期階段接觸到人胚胎腦組織。因此,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大腦最早期發育的知識都是基於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
  • 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成立
    近日,直屬中央統戰部管理的華僑學府暨南大學成立了「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披露,12月27日,暨南大學舉行「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成立儀式。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儀式並發表致辭。
  • 青島科大李龍博士、錢翌教授團隊在環境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03 09:38:46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環境水體中陰離子含量如硫酸根濃度為重要的水質指標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分子濃縮富集與空間定位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單分子及痕量分子水平檢測是人類對物質世界認知的一貫追求。單分子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現象的發現使得SERS技術的檢測能力達到了超靈敏的單分子水平,從而受到了物理、化學和生物醫學等研究者的廣泛青睞。初步的研究預示著SERS技術在環境汙染、食品衛生、生命醫學、反恐軍事、文物鑑定等多個國家急需技術領域的可攜式快速檢測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相關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化學頂級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from Water by Macrocycle-Containing Covalent Polymer Networks」,上海大學為通訊作者單位。
  • 電子科大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子學院博士生巴雁遠為論文第一作者,張曉升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電子科技大學為論文唯一作者單位。  由此帶來的光線遮蔽問題,導致該類器件在具有高透光性需求領域的發展受到限制。  團隊成員通過結構設計、電學測量和優化分析,系統研究了電極小型化對EM-TENG的電學輸出、光透率和信號幹擾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縮小三分之二電極面積的情況下,新型微納能源採集器件的電學輸出仍能保持高度穩定。此外,這種電極小型化策略使器件具有更高的光透率和更低的信號幹擾,使其在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領域,特別是在需要優異光學性能的領域顯示出更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