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京劇在線直播的成績令人意外:在線人數總和超過15萬。B站上,超過70%的觀眾低於30歲。原本在小圈子裡長大的角兒們,意外地走出小洞天,看到了一個新世界。這幾年京劇觀眾粉絲群正發生變化,觀眾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站在劇院最後一排往前看,過去白腦勺居多,現在很多都是黑腦勺了。
文/展展
編輯/露冷
花旦演員楊揚搞不清福原愛是誰。
直到3月26日線上直播演唱會,麒派老生魯肅介紹她出場:「接下來要請出的這個小姐姐呢,有京劇界 『福原愛』的美譽。」
「福原愛」這個名字楊揚聽過。那是兩年多前了,院裡排《龍鳳呈祥》,她反串花臉,魯肅說她像福原愛。這次直播結束,楊揚回家問丈夫,福原愛是幹嘛的?丈夫告訴她,是個打桌球的,日本的,中文說得很好。她這才放下心:「哦,大概不是罵我。」
楊揚進上海京劇院(以下簡稱上京)12年了。如果不是這場疫情,她不光不知道福原愛,手機裡也沒有快手、全民K歌這些時下流行的軟體。疫情期間,劇院組織演員在網絡平臺直播,搞演唱會,尚長榮、陳少雲、史依弘、李軍、王珮瑜等京劇名角都來了。
直播前,工作人員預計,受眾主要是平臺上的四五萬京劇戲迷。沒想到當晚,在線人數總和超過15萬。B站上,超過70%的觀眾低於30歲。
15萬,在如火如荼的直播行業中不算耀眼,甚至只是頭部主播李佳琦日常直播觀看人數的百分之一,但放在京劇界,卻是個了不起的數字。
直播現場
楊揚盯著不斷上漲的人數,感到不可思議。「網絡那麼強大。」她向《貴圈》感慨,「我們平常在劇場裡只有那麼兩三百人,這麼看,這樣做宣傳好像更廣泛、更快,人更多」。
一場直播,讓原本在小圈子裡長大的角兒們,意外地走出小洞天,看到了一個新世界。大批年輕戲迷聚集在網絡上看戲,也用自己的方式解構戲曲:剪輯鬼畜視頻,拉CP,為不同流派、角兒拉踩爭論,形成獨特的圈層。
網易雲音樂App中,有不少以「『慎入』京劇入門洗腦有毒」為名的歌單,播放量最高的一個,被8萬人收藏,播放次數超過354萬次。這份歌單中有80首戲曲片段,評論多在999條以上。其中,《四郎探母-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評論逼近7000條。有人問,「評論的全是老頭吧」,回復「十七歲零一個月,我大概是老了」被頂到前方。
1
梅派青衣史依弘被戲迷稱為史姐姐,她擁有微博粉絲團和超話。B站上,除了她的演出片段,還有戲迷自行剪輯的高能片段合集、「看完就被圈粉」系列。
以二次元為標籤的B站,也被稱為「青年戲迷最喜愛的看戲App」。這裡有異常豐富的資源。一位戲迷自製圖表,將80多位京劇up主分門別類存檔。他們當中,有專注於某類角色的唯粉up主,有喜歡上傳全本、老錄像或老唱片的寶藏男(女)專業up主,還有樂於做鬼畜剪輯的花心蘿蔔up主。
過去,這些行為更像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如果不是疫情,我估計我永遠都不會做直播。」史依弘告訴《貴圈》,她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對自己不太感興趣,也不痴迷舞臺。上臺扮上,她躲在角色後面,那是一種「幻想出來的角色的美感」,觀眾記住那個就夠了。況且,直播是件有些「無釐頭」的事,「你肯定無釐頭不過別人的」,那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上面。
對脫口秀、演唱會等產業而言,直播關乎生存。這些演出面向線下市場,票務是穩定的收入流來源。疫情之下,票務清零,一切都要轉到線上,直播是最順理成章的選擇。可京劇不是。京劇院是國有文藝院團,有政府財政支持。因此上京的幾場直播都是帶著公益性質的試水,並非尋求生存的無奈之舉。
3月26日,上海京劇院直播致敬最美逆行者
史依弘上半年的演出很早就排滿了。大年初一,她要參加劇團演出。3月,她的《新龍門客棧》要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5月份有專場。原本,東藝想過隔開位置賣票,賣一半就行,後來考慮到室內空氣不流通,只好作罷。
重新登臺變得遙遙無期。很長一段時間,她每天一邊練功,一邊看新聞,琢磨著要做些什麼,又不知道能做什麼。一個藝術從業者,在疫情面前徹底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醫護人員能到一線去,快遞小哥可以幫助一個個具體的人,而她呢,「在家待著就是貢獻了」。
直到上海市委宣傳部的人聯繫上京,希望演員錄些視頻發到網上去。她想,如果發點東西,能讓在家憋壞了的戲迷感到些許愉悅,為什麼不呢。
史依弘不會拍視頻,需要找人幫忙。助手住得遠,她就每天親自開車,把人接過來,拍完再給送回去。難得見面,一次多錄些,分幾期發。
視頻中,她或唱戲,或普及京劇小常識。穿的休閒,襪子矚目——顏色鮮亮,腳踝邊常點綴著玩偶。觀眾一看,都跑來問她要襪子連結。她有些意外,但還是開心地自嘲:「這個太失敗了,啥也沒看,看的都是帶貨的東西。」
2
直播頭天晚上彩排,魯肅特意囑咐工作人員,演出時要給演員掌聲和反應,調動他們的情緒。原本,他背後是一塊帶紅色繡片的帳幔,臨時被換成屏風。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很清楚,直播面對的是年輕人,是件「挺時尚」的事,帳幔多少有些陳舊。
魯肅的主持很隨性,網上的各種梗信手拈來。院裡備了臺本,但也允許他自由發揮。魯肅很清楚,之所以讓他主持,為的就是不念稿,不教條,能像「網紅主播」那樣和網友交流。
3月26日直播現場,魯肅(左)和史依弘
張帆一度擔心沒人看。演出開始,他坐在觀眾席上刷手機,幾個平臺來回切,看著數據不斷上漲,彈幕接二連三。當晚,僅B站的彈幕就超過兩萬條。
彈幕中,戲迷親切地稱呼演員暱稱——王珮瑜是瑜老闆,史依弘是史姐姐,魯肅的主持現場是「魯肅有約」。被譽為「上京頂流」的李軍還未出場,彈幕已被「排面」、「準叔」淹沒。不過,因為粉絲曾剪出他過往的「車禍合集」,彈幕中也出現「沒準」的調侃……
李軍是最受up主喜愛的演員之一。因忘詞和調子起太高,他幾乎出現在所有京劇「車禍合集」中。但沒人苛責他的失誤。年輕戲迷以幽默、鬼畜的方式消解失誤,將它們連同他鋼絲球般的髮型一起,視為準叔身上的「萌點」。
《珠簾寨》中,李軍扮演李克用,唐末的亂世英雄。一次,他將「五太保用力開山斧」唱成「五太保上山擒虎豹」——這成了準叔名場面,此後,但凡李軍出現,彈幕必有「虎豹警告」。
張帆知道李軍在網上很出名,也知道他出名的原因之一是忘詞,但無論如何,「總歸使大家認識了他」。
直播結束,一些老前輩給張帆打電話。有些是祝賀他演唱會辦得成功,也有人跟他說,魯肅的主持、現場的氛圍過於鬆弛、隨意了。他有時解釋,有時不解釋,但心裡認同魯肅的做法:直播面對的是年輕人,「如果主播太過拘謹、刻板,他們可能就轉臺了」。
3
上京破圈最成功的當屬王珮瑜。
兩年前,王珮瑜登上《奇葩大會》舞臺時,態度明確,「希望代表戲曲行業來發些聲音」。此後,她頻頻出現在綜藝節目中,擁有160萬微博粉絲。不久前,配合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上線的首檔京劇脫口秀節目《瑜你臺上見》由王珮瑜主持,節目播出後,佔據平臺站內「綜藝飆升榜」「脫口秀榜」第一。
王珮瑜主持脫口秀節目《瑜你臺上見》(圖片來自微博)
讓京劇破圈成功的還有德雲社。在B站相關視頻和網易雲音樂的戲曲類歌曲中,隨處可見德雲女孩的蹤跡。
張帆再清楚不過,年輕戲迷更多是衝人來的,未必真喜歡京劇。因為喜歡演員,他們開始愛屋及烏地接觸京劇,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部分粉絲基數大,拉新效果顯著,於是張帆鼓勵演員們發展粉絲,再慢慢成為戲迷。
找上京做演唱會,全民K歌的考慮是,線下娛樂業停擺,年輕人有豐富的線上娛樂選擇,可中老年人沒有。全民K歌項目負責人馬珺告訴《貴圈》,他們希望通過戲曲品類的運營,讓更多中老年戲迷在線上豐富業餘生活。
沒想到,不少年輕戲迷被「炸」了出來。上京演唱會結束後,戲迷在全民K歌裡自由排麥歡唱,一直唱到夜裡12點,當中不乏打扮入時的髒辮小哥和學齡前小朋友。
那天楊揚結識了不少戲迷。他們叫她「小姐姐」,加她微信,有人給她發來視頻連結,來自她從未聽說過的B站。視頻是她小時候練功和表演的片段,帶著嬰兒肥,唱功也不怎麼嫻熟。她很驚訝,這些視頻她自己都沒看到過,不知道他們從哪兒扒出來的。「戲迷們也驚訝,我也好驚訝,我覺得我們像動物園似的。」
她從小夢想成為京劇演員,對京劇以外的事情不太好奇。臺下練功,臺上演出,生活簡單,對時間的流逝也無感,自我介紹一直是:「我是上海京劇院的青年演員楊揚。」直到一天開會,領導說,你們現在已經是頂梁柱了,是中堅力量,不能再說自己是青年演員了。她才發覺,時間過去這麼久了。
守著舞臺十幾年,她能感覺到戲迷群體的變化。前些年,周信芳戲劇空間建成時,觀眾席多了專門的拍攝區,一些年輕戲迷場場都來,架著長槍短炮,拍下演員的高清圖。
張帆已經在上京工作30年了。據他觀察,最近10年,京劇的生存狀況比過去好多了。觀眾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站在劇院最後一排往前看,過去白腦勺居多,現在很多都是黑腦勺了。
這幾場直播讓他更加確信,種種向年輕人靠近的做法是對的。他一度擔心,要做直播,流量是第一位,折騰那麼久,沒有觀眾怎麼辦。結果比他預計的好,他鼓勵自己,對京劇行業要更有信心。
最近,劇院逐步復工,演員們開始分批練功。史依弘提出,將她和樂隊排練的場景放到網上直播。工作人員很緊張,想找電視臺的人來幫忙。她說不用,找電視臺要花錢,自己玩才有意思,又不是上臺演出,別搞得那麼嚴肅,哪怕出點錯也沒事。
「我開竅了吧。」
4月30日,京劇梅派青衣演員史依弘在為「有光,就有戲」特別演出錄製京劇《大唐貴妃》選段《梨花頌》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你也可以在微信裡找到我,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貴圈」(ID:entguiquan)關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