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鈺
官宣!重慶巴國城牽手成都錦裡,巴蜀文旅合作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8月8日,「重走成渝古驛道 感受雙城新變化」全媒體採訪活動暨川渝攜手打造巴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研討會在九龍坡巴國城舉行,川渝兩地的文旅專家、行業精英匯聚一堂,探討巴蜀文旅發展,繪就成渝發展新篇章。
會上,重慶龍力巴國城文旅與成都錦裡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巴蜀文化融合研究,非遺項目打造,民俗活動合作,市場協同營銷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據了解,具有千年歷史和美譽度的全國三大廟會之一的武侯祠廟會,有意作為巴蜀文旅融合的先行具體項目,明年在巴國城落地。
自從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後,成渝兩地各界紛紛行動,力爭抓住機遇共謀發展。重慶的洪崖洞與成都的寬窄巷子4月份就率先達成戰略合作,重慶一日遊的聖地巴國城也積極與成都的頂級流量、號稱「西蜀第一街」的錦裡溝通合作,並很快達成了合作意向。
據重慶龍力巴國城文旅執行總裁王天瀾介紹,國內最大的巴文化仿古綜合體,迄今有17年歷史的巴國城,是重慶主城西進與四川融合的橋頭堡,「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對於巴國城來說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毗鄰成渝融合象徵重慶西站的巴國城不管是從交通,還是地處九龍坡、大渡口、高新區、沙坪垻四區交界中心的地利,包括輻射周邊三公裡120萬人口的流量,都有最好的條件承載巴蜀文旅走廊打造的機遇和挑戰。」
王天瀾表示,巴國城要借與成都錦裡的牽手,通過廟會引進、非遺街打造等具體項目上開拓融合,成為巴蜀文旅融合的名片和樣板。
在這次研討會上,巴國城還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及九龍坡區文旅委籤訂了戰略合作,圍繞巴人博物館升級和文旅內容提升進行全面合作,推動巴國城建設巴蜀文旅走廊核心坐標和國際知名文衛商旅融合性綜合體地標的實現。
今年以來,四川省文旅廳與重慶市文化旅遊委先後在成渝兩地召開了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推進工作會,雙方明確了堅持「一盤棋」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思路,戮力同心把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成國際知名文旅目的地。
7月,重慶日報攜手四川日報舉行了「重走成渝古驛道 感受雙城新變化」大型全媒體採訪活動。從重慶到成都,歷時月餘,行程千裡,通過實地調查、挖掘史料、走訪專家和當地群眾,探尋古驛道蘊含的巴蜀人文密碼,講述川渝交往的精彩故事,展現古驛道沿途城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新氣象新作為。
據了解,成渝古驛道肇始於漢,成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該路東起重慶朝天驛、西至成都錦官驛,是古時重慶到成都陸路的必由之路,沿途經過如今重慶的渝中、沙坪垻、九龍坡、璧山、永川、大足、榮昌,通往四川隆昌、內江、資中、資陽、簡陽、龍泉驛,最後到達到成都。這是古時串聯成渝兩地的經濟文化大通道,是巴蜀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留下了諸多珍貴的歷史遺蹟、史實和動人故事,有著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戰文化等深厚的歷史積澱。
隨著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概念的興起,在川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背景下,引起不少區縣對成渝古驛道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視。例如,重慶渝中區正大力傳承母城文化,解放碑-朝天門步行大道品質提升綜合整治工程示範段已開工,它將串聯起沿線28個歷史文化景點,成為一條文旅景觀大道;璧山區打造1200餘畝的古道灣公園,恢復了之前的酒肆、客棧、商鋪等驛站文化。
成都龍泉驛區正在深入打造古驛名人文化工程,修復名人故居、四大會館。打造「古驛十二景」生態型綠道,將古驛文化植入天府綠道,規劃建設以古驛道為文化主題的生態綠道30公裡。用古驛道作為基本道路,串聯12個具有龍泉驛歷史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景點,重點打造洛帶、茶店、山泉、柏合4個鎮,串珠成線。
研討會上,來自川渝兩地的專家學者就打造巴蜀文旅走廊的話題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巴蜀文旅未來發展。
巴蜀文旅如何真正融合?
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李勇先教授認為,成渝古驛道旅遊建設的共融發展,是成渝兩地旅遊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或者一個試金石。目前成渝古驛道的線路已經超出了行政區劃的範圍,很多線性遺產超出了行政管轄的具體範圍,需要雙方不同的行政管理單位,共同形成一個合作的模式。
「成渝古驛道品牌是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源,一定要保護好利用好。」李勇先表示,成渝古驛道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及沿途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完全可以開闢成一條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走廊。川渝兩地可聯手對成渝古驛道沿途景觀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部分遠郊路段可在修復後,向市民提供騎馬、滑竿、推雞公車等鄉村遊特色服務;對於部分靠近主城的古驛道,則可與周邊城市綠道相結合,成為城市步道,通過舉辦諸如越野挑戰賽、自行車賽的方式,提高古驛道的利用率,進而提高遊客的參與感。
李勇先教授還建議,現在行走成為時尚,能不能讓「行走浸染上文化,讓文化附作上動感」,可以策劃「徒步走成渝古驛道」的旅遊項目,從成都走到重慶,或者從重慶走到成都。不過,沿途的歷史文物要進行梳理、相關的旅遊服務建設、交通連接體系也要跟上,這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
如何讓成渝古驛道真正「活」起來?中國旅遊研究院長江旅遊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認為,成渝古驛道旅遊價值要做好四個「頭」,分別是「說頭」「看頭」「活頭」「心頭」,其中,「活頭」是要活化利用古驛道傳承文化,這是旅遊開發的核心,需要場景化、生活化,當時還有節慶活動,特別是提到五大驛站、五大鎮街,這些節點應該有主題場景的開發,也有驛道片斷的體驗,還有美食體驗,還有研學體驗,研學體驗是常態化的,特別強調藝術化的、文創化的引導。
他還建議,可以採取「場景還原+分段開發」的方式活化成渝古驛道。做出歷史的氛圍和味道來,又要結合時代的審美需求,滿足大眾化遊客的需求。可以分段開發,不搞一刀切,成熟一段推一段,每段既有驛道文化的統一,又有各自特色,採用「古驛道+文化」「+體育」「+特色農業」等模式,打造多主題線路,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