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門功課,是每一天都不能夠鬆懈的,這門功課便是做人的學問。做人是極其簡單,但是也極其困難的事情。有的人在這門功課上絲毫不用心,也依舊能夠在社會上每一天過著自己的日子,並且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當。有的人對於做人的問題,進行了很多思索,可是終究還是摸不到頭腦,沒有找到一勞永逸的方法。
你對人生的態度,就能夠得到一些或好或壞的反饋,當你認為做人就是無所謂的順其自然時,你的人生也就好像是一片水面上的浮萍,隨波逐流,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遭受到惡浪的吞噬。
但是如果你選擇不斷地精進自己,想要掌舵好自己的人生,那麼倘若能夠找尋到做人的道理,你便能夠有能力在生活中披荊斬浪,揚帆千裡。老祖宗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守著這樣的兩個底線,只要能夠保持好這樣的底線,那麼人生的福報就自然會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兩個做人的底線究竟是什麼。
一、克制自己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能夠有充足的自由,因此很多人都在追求財富自由,或者是生活自由。自由的定義在一些人的心中,就是一種為所欲為的狀態。可是不論是獲得了什麼樣的目標,成就了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對於人生來說,為所欲為的自由都是難以實現的。就算是古代的皇帝,名義上是「一言九鼎」,但是卻還是要受到很多的約束,更何況對於現代社會的普通人。
自由只有在自我約束中才能夠體現出它的價值和意義,也能夠從這樣的自由中得到滿足。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最應該做到的就是給自己設定一些不能逾越的底線,在這些底線之上,我們可以去追尋自己的自由,但是在底線之下,我們應該像身臨「雷池」一樣,絕對不讓自己輕易的踏足一步。
古代有一個做官的叫做楊震,當時朝廷委派他去做東萊太守,就任途中路過了昌邑縣,因為天色已晚,楊震便在昌邑縣歇腳。當時昌邑縣的縣令叫做王密,這個人能夠做縣令,就是因為楊震的舉薦,因此到了夜半時分時,王密便懷揣十兩黃金,來到楊震歇腳的驛館中求見。
見到了舉薦的恩人,王密便將黃金獻上,楊震嚴辭拒絕,要王密拿著黃金回府,王密不死心,說道此事絕無人知,恩公便收下吧。楊震拉著王密走出房門,朝天地指了指,說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曉」,正是楊震能夠守住底線,堅持不肯收受黃金,才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清名。
二、行善他人
有些人將「不為惡」視為自己的人生底線,也就是只要不傷害別人,也就行了。但是我們想要在人生中修得福報,光是「不為惡」還是不夠的,因為不作惡事只能夠是沒有惡果,但是想要修得福報,就一定需要的是有所善行。因此我們應該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要多多的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畢竟沒有人在生活中能夠一帆風順,我們的舉手之勞對於別人來說就是一種「雪中送炭」。
行善是能夠讓你在人際關係中立足的關鍵,千言萬語不如行一善事,而想要養成行善的行為,那麼就一定要能夠讓自己在內心中修養到「同理心」,也就是能夠從對方的立場上來考慮事情,那麼就能夠體會到別人的難過和窘迫。
春秋時,楚莊王有一次打了勝仗,回到楚國後便開始宴會群臣,為了能夠助興,楚王便讓自己身邊最受寵的許姬來給眾臣倒酒,在觥籌交錯中,很多臣子都已經是飲酒過量,就在許姬挨個滿酒的時候,一陣穿堂風吹過,大殿中的蠟燭悉數被吹滅,屋內頓時暗了下去。
許姬在黑暗中突然感覺自己的手被人摸了一下,她順著那個人的方位將纓帽給搶奪在了手中,然後回到楚王的身邊說:「有人輕薄妾身,我已經將他的纓帽給摘在手中,大王只要點起蠟燭,就能夠抓到他」。楚王聽了許姬的話,非但沒有令人點燈,反而要群臣將纓帽全部給摘下去,然後再繼續進行酒宴。
後來楚國和別國對戰,楚莊王數次被敵人包圍,都有一個人奮不顧身前來搭救結尾,楚王問他為何如何勇猛,他跪地說道:「臣下便是當初那個被許姬摘去纓帽的臣子,若不是大王體恤,我早已經在當日身名敗裂了,因此敢不效從大王左右」。這便是楚莊王的行善給自己帶來的福報,也是因為他能夠感念到對方的窘境,才會做出這樣體諒別人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