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日本,有一個經常用的說法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雖然中間隔著大海,但在歷史上兩國卻多次發生戰爭。從最早的唐朝與日本的白江口之戰到明朝抗倭援朝戰爭,再到近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無一例外,日本都是進攻的一方。
在歷史上,中國曾長期位列世界最強帝國之一,無論是資源還是兵力,都遠遠超過日本,即使是沒落的清朝後期,李鴻章憑一己之力組建的北洋水師實力都要強過日本海軍。但事實卻是,實力最強的一方似乎從來沒想過主動發起進攻。
國外網民就公開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中國從沒想過入侵日本?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極大興趣,紛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當然,通常觀點認為,古代中國富饒,而日本貧瘠,歷朝歷代皇帝都沒有動力去攻打這個小國。這個解釋其實很俗套。歷史上的皇帝雖然多數是守成之君,但也不乏秦始皇、隋煬帝這樣致力於開疆拓土的帝王。
秦始皇徵嶺南是出於疆域的需要,隋煬帝徵高句麗是為了王朝邊疆安危,朱棣伐安南則是為了維護宗主國威嚴。顯然,即使對方再窮再貧瘠,但當它開始成為一種威脅的時候,有為之君還是會出兵討伐的。
那麼老外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我們篩選翻譯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1、他們嘗試過2次,但失敗了。(秦皇漢武註:這裡指的是元朝曾兩次出兵伐日,但都遭遇了颱風沒能成功)
2、中國已經佔據了亞洲最富饒的土地,不值得耗費成本去攻佔一個糟糕的窮國。
3、他們自認為身處世界中心,對周邊蠻夷沒有興趣。(秦皇漢武註:這就不了解我們了,商朝時疆域僅僅局限在黃淮一帶,但到秦朝時,疆域已經拓展了數十倍,後世王朝依然在開疆拓土)
4、他們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沒有精力顧及日本。(秦皇漢武註:這個倒是說對了一半,明朝在完成抗倭援朝之後,曾計劃乘勝攻入日本,但當時播州發生戰亂,而北方努爾哈赤勢力又崛起,所以萬曆皇帝放棄了這個計劃)
5、古代中國航海技術有限,即使佔據了日本,也很難完成行之有效的管理。(秦皇漢武註:其實從秦朝開始,海軍建設從來沒有落後,正是因為有雄厚的積累,所以明朝時鄭和才能輕鬆完成世界航行)
在幾百條回復當中,有位韓國網民的回覆很搶眼。
他說日本有著韓國血統,在古代能夠成功攻入對方本土的只有高麗做到了,沒有高麗海軍的幫助,中國是不可能成功的。
為什麼他會怎麼說呢?這裡就需要重點解釋下了。在考古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人是從朝鮮半島遷徙過去的。在1389年,高麗水師也的確成功攻入了日本的對馬島。明朝抗倭援朝時,李氏王朝唯一能夠引以為傲的就是李舜臣的水軍了。
其實這倒不是高麗水師真的有多麼強大,而是他獨特的地理位置,水師從朝鮮半島上出發前往日本,遠比大陸任何一個港口都有優勢。所以,元朝之所以能兩次伐日,也是因為高麗當時實際上就是元朝的一個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