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碼頭的江面上,輪船的汽笛驟然鳴響,警報聲響徹揚子江上空;
花神廟叢葬地旁,少先隊員們莊嚴宣誓;
上新河、挹江門、煤炭港、五臺山、漢中門、草鞋峽、清涼山、魚雷營……昨天上午,我市17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同時舉行祭奠悼念活動。從穿著校服的學生,到白髮蒼蒼的老者,無數南京人,用肅立默哀表達哀悼,用一枝枝菊花寄託哀思,用凝心聚力的精氣神詮釋前行的決心。
83年前的歷史創痛不會被遺忘,今天的南京人,更加珍愛和平、奮勇前行。
「愛國是一份實實在在的責任與擔當」
蒼松翠柏之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花神廟地區叢葬地紀念碑」默然聳立。昨天上午10時,雨花臺區在這裡舉行祭奠儀式,悼念83年前在花神廟地區被日軍殘忍屠殺的7000多名中國軍民。
雨花外小五(8)班學生王翕樂說:「我老家在常州,跟爸爸媽媽一起落戶南京後,從國家公祭教育課程中越來越詳細地了解到『南京大屠殺』慘案的歷史。我覺得愛國不是一句口號,也不僅是一份情懷,而是實實在在的責任與擔當。」王翕樂說,「我們中隊是省級『英雄中隊』,我堅持在小夥伴中宣傳雨花英烈袁國平的事跡和為了理想視死如歸的豪情。今天的和平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新一代少年,要用實際行動緬懷先烈、悼念同胞,把自己的志向和家鄉的建設、祖國的前途聯繫起來。」
「我們全家每年都要來此悼念」
昨天一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北極閣遇難同胞叢葬地周邊已站滿了人,眾多市民來此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遇難同胞紀念碑前,來自玄武區的機關幹部代表、學生代表等50餘人,胸戴白花、整齊肅立。
上午10時01分,低沉急促的警報聲響徹上空,伴著汽車的鳴笛聲,在耳畔久久迴蕩,提醒著人們勿忘83年前的那段慘痛歷史。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鼓樓至大石橋,北門橋至唱經樓,太平門、富貴山以及藍家莊等地,一路見人就殺,屍橫遍地,血流成河,2000多人慘遭殺害。1938年1月,由崇善堂將各地屍體收殮葬於北極閣山及近山城牆根附近一帶,並立碑於此處。
紀念碑前,大家脫帽默哀,隨後敬獻花籃,哀悼長眠在這裡的2000多名被害同胞。市民徐寧已是第7年自發參加祭奠活動。「我每年都來,除了默哀悼念,還會用攝影的方式緬懷遇難同胞,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醒自己勿忘歷史、珍視和平。」徐寧說。
當天,家住附近的張珂夫妻又一次帶著兒子張韓宇來到紀念碑前,敬獻菊花、低頭默哀。張韓宇告訴記者,「這是個令億萬中國人難忘的日子,我們全家每年都要來此悼念,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一段歷史,更會牢記『少年強,則國強』,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銘記歷史,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昨天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肅立於寒冬中。
10點整,現場的中小學學生代表、機關幹部代表、市民群眾代表、駐區部隊代表等約200人齊唱國歌,一片肅穆。
10點01分,防空警報聲響起,江面上也傳來了輪船的汽笛聲。前來參加公祭的市民垂首默哀。默哀結束後,駐區部隊代表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敬獻花圈。隨後,全體人員繞場一周,敬獻白花。
第十二中學高二學生施俊賢現場告訴記者:「我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讓祖國發展得更加強大。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傳承愛好和平的觀念,主動了解國際形勢,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家住附近的陶菲一家三口也來到現場參加悼念活動,陶菲告訴記者:「雖然現在老百姓的生活好了,但是美好的生活和國家的強大來之不易。今天帶著孩子來參加悼念活動,就是想讓他了解歷史,珍惜現在的生活。」
「銳意進取,絕不讓慘痛的歷史重演」
昨天上午10點01分,悽厲低沉的防空警報響起,棲霞區各界人士會聚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之一的燕子磯公園內,舉行悼念活動。
1937年12月13日後,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在燕子磯江灘上,侵華日軍集體屠殺了3萬餘解除武裝的士兵,以及2萬餘軍民。每到清明、公祭日,很多人就會來到燕子磯叢葬地默哀並獻上鮮花,緬懷死難同胞。
現場人們胸戴白花,手拿白菊花,神情嚴肅。當悽厲的警報聲在長江邊響起,大家佇立默哀。
燕子磯街道下廟社區民警徐森是一名老黨員。每年悼念活動時,他和同事都負責維護現場秩序,同時默默獻花哀悼。「我們要記住並反思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銳意進取,絕不讓慘痛的歷史重演。」他告訴記者,如今,國家的強盛使得大家有機會享受和平時代的美好生活,我們一定要不忘歷史、珍惜和平。
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初中部七年級的10多名學生也來到了現場。13歲的羅清馨說,參加悼念活動時,內心十分悲痛。參加公祭儀式前,她還找到相關紀錄片,更加深刻地了解那段歷史。「我們要努力學習,用實際行動來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與和平。」她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於潔塵 杜瑩 田詩雨 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