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豫西地區為例,夏香菇代料栽培技術,種植戶值得借鑑

2020-12-21 羅哥侃影視

豫西地區夏香菇代料栽培技術

摘要:豫西地區夏香菇栽培已有近十年的歷史,通過科技人員與廣大菇農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一套適合豫西特點的夏香菇代料栽培技術,現總結介紹如下。

1 栽培季節

提前清理場地,砍去樹木的低層樹枝,以方便管理,利於通風;要清除菇場地面的枯枝落葉、樹皮、樹根、雜草、雜物,平整地面,勿留積水坑;要剷除菇場周圍的糞便、垃圾、雜物、雜草,消除害蟲滋生地;要在菇場及菇棚四周挖好排水溝,保證排水暢通。菌棒入場前7~10 d用75%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地面2次,每隔3 d一次。菌棒入場時每667 m2用50 kg石灰粉遍撒地面,防地下害蟲及雜菌。

2 選用品種

夏香菇出菇期處於盛夏炎熱時節,要選用抗逆性強,耐高溫的優良品種,如香菇808,以及生產上大面積栽培的靈仙一號、向陽二號等中高溫型品種。新引進的品種要經過3~5年試種後方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栽培者要提前與菌種廠籤訂菌種供應合同,明確菌種數量及供種時間,使菌種成熟期與制袋接種期相吻合,保證使用適齡菌種,以提高制袋成功率與菌筒質量。

3 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3.1 菌袋製作

夏香菇菌袋製作技術與常規春栽香菇菌袋製作要求基本一致。但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菌袋數量要與培菌室大小相匹配,不能超量放置菌袋,以免堆層過高,菌堆倒塌;或堆間距過窄,代謝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排放,引起燒堆。二是培養料含水量要把握在55%~60%,不可過高或過低,以免引起雜菌汙染或菌絲生長不良。三是菌絲滿袋前要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鼠、貓及各種動物為害,移動菌袋動作要小,切勿刺破菌袋,以免引起雜菌汙染。

四是夏香菇發菌期處於當地氣溫較低的寒冬時節,在保溫培菌的同時,要注意合理通風,促使菌絲健壯生長;發菌後期氣溫升高,特別是菌袋刺孔後,菌絲細胞代謝加強,產生大量熱量,要密切關注菌袋溫度變化情況,及時散堆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燒袋。五是發菌期間要定時翻堆,將上下、左右、前後菌袋位置互換,促使發菌均勻,保證出菇整齊。

3.2 轉色期管理

菌絲長滿袋,菌柱表面瘤狀物達到2/3時,進入轉色期管理。轉色期管理與春栽轉色管理技術要求一致,需注意的是要儘可能使培菌室溫度保持恆定,並避免移動菌袋,以免溫差過大、振動,出現白袋(菌袋未轉色)出菇現象。

3.3 出菇期管理

3.3.1 場地選擇

採用林下栽培模式。選擇地勢開闊、交通便利、環境衛生、水源充足、水質純淨、易排水、遮陽良好的林地作為出菇場地。

栽培場要遠離老菇場和畜禽養殖場。同時要考慮菇場的防洪問題,有切實可行的防洪措施。要有清涼的山泉水源或地下水源,以利於夏季催菇及噴水降溫。

豫西各地都有面積大小不等的河灘林地,均可作為夏香菇出菇場所。尤其是盧氏、靈寶、陝州、洛寧、欒川等地海拔800 m以上的高寒山區,夏季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空氣溼潤,林木繁茂,環境優良(許多山谷河床開闊,種植著大面積的闊葉楊樹),是夏香菇生產的理想場所,適宜建立規模化的夏菇生產基地。

3.3.2 場地清理

基於職業標準的國際商法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是以「標準轉換」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也是基於項目的「理實一體」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有七個主要環節。

3.3.3 拱棚搭建

在林下搭建一層遮陽網,在蔭棚下順樹行方向,搭建寬1.2 m、拱架高1.3 m左右的塑料小拱棚,中間留人行道,四周開挖排水溝。拱棚內拉3行鐵絲,間距38~40 cm,兩頭用木樁固定,中間每隔2 m打一根高60 cm、露出地面30 cm的木樁,將鐵絲固定在木樁上。棚內排放3排菌棒,排放長度不限,以方便作業。菇棚要有自動噴霧與噴灌系統,以提高水分管理效率。

3.3.4 出菇試驗

夏香菇栽培不同於春菇栽培。春栽香菇春季接種制袋,秋季出菇,菌絲髮育時間長,菌筒成熟充分,基本不存在因菌絲生理不成熟而出現不出菇現象。夏香菇栽培因部分菇農對菌棒菌絲是否真正發育成熟把握不住,經常出現不出菇,或部分不出菇現象,對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夏香菇生產,出菇前要從不同方位隨機抽取總量0.5%~1%的菌棒進行出菇試驗,確定菌棒能正常出菇後,再補水催蕾。

3.3.5 菌棒排放

菌棒排放密度對夏香菇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菌棒間距過大,菇場利用率低,生產成本增加;間距過小,菌棒密集排放,通風條件差,長出的香菇菌柄粗、長,產量低,品質差。實踐經驗表明:夏菇出菇時,菌棒按間距15~20 cm,與地面呈70~80°夾角斜靠在小拱棚的鐵絲上較為適宜。

3.3.6 催蕾育菇

催蕾:催蕾前用刀片輕輕劃破袋膜,脫去外袋,清除早生畸形菇,並檢查菌棒含水量,低於50%的,補水後再催蕾。菌絲未成熟菌棒不能催蕾育菇。不同品種,不同接種期以及不同成熟度的菌棒要分開催蕾出菇管理。3月下旬-4月中旬催蕾,要避開寒流天氣,選擇晴天氣溫較高時催蕾。催蕾時白天蓋膜保溼,晚上揭膜通風,拉大溫差,促使菇蕾形成。

夏季溫度高,溫差小,空氣相對溼度低,催蕾要結合自然降溫,同時採取振動、注井水,噴霧保溼、拉大乾濕差等措施,促使菇蕾形成。催蕾要適度,措施不能過激,菇蕾達到要求後立即適當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相對溼度,阻止幼蕾繼續分化,以免出菇過多,菇小質差。

育菇:菇蕾形成後,噴霧保溼,保持空氣相對溼度85%~90%,並適時疏除弱小菇蕾及叢生菇蕾,每個菌棒選留健壯菇蕾15~20個。待菇蕾長至2 cm以上時,應適當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相對溼度,以提高香菇品質。

注意事項:一是夏季氣溫高,容易爛棒,管理上要注意乾濕交替,切勿使菌棒長時期處於潮溼環境中,以免菌棒黴爛。出菇兩潮後菌棒菌絲活力下降,營養減少,操作中要輕拿輕放,並採取延長養菌期、適當補充營養、適度注水、加強通風等措施減少爛棒,延長產菇時間。二是夏季是洪澇災害的多發季節,位於河灘兩旁的菇場極易遭受洪澇災害,要特別注意預防洪澇。

3.4 採收貯藏

夏香菇生長時節環境溫度高,子實體生長快,極易開傘,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提早安排人員,及時採收。選擇晴天,子實體菌膜微破,未開傘時採收。為保證香菇質量,採摘前數小時停止噴水,以減少菇體含水量,延長保鮮期。採下的菇輕輕放入硬質的竹筐或塑料筐中,及時銷售。

相關焦點

  • 香菇栽培並不高端,掌握幾個關鍵點,你也能種植它
    香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菌類,也是非常重要的出口菌類,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現在世界上的香菇消費越來越多了,所以國內的香菇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送去了國外。特別是近幾年來,因為一帶一路的發展,香菇不僅又幹品運到國外,鮮香菇也大量的被外國人接受,帶動了不少種植戶的致富脫貧。
  • 北方反季層架立體栽培香菇關鍵技術,種植戶都來看看吧
    摘要:香菇反季栽培就是冬季製作菌棒,春夏季出菇。因北方山區夏季較南方涼爽,具有相對較大的晝夜溫差,能夠實現反季栽培香菇,經濟效益較好。但是北方的盛夏季節每年總有一段時間的高溫高溼天氣,極易造成香菇菌棒腐爛,制約反季香菇的發展。
  • 香菇怎麼種植?在農村,農民把菌種,種在木頭上為何產量不高?
    人們把香菇菌種,種在木頭上,讓香菇在木頭上生長,這種木頭,原來大多採用椴木,所以也被稱為椴木種植。隨著香菇種植的發展,目前,代料種植已全權代替了椴木種植,椴木種植香菇的方法,幾乎沒有人再採用。人們認為椴木種植產量不高,其實只是錯覺,椴木種植香菇,產量並不低,並且質量一流,是代料種植無法相比的。只是相對於代料種植來說,單位時間內產量低,但就其整個種植周期而言,椴木種植出菇期很長,一次種植要出菇幾年,按總產量來和投入產出比說,它出菇總量一點都不少,經濟效益也不差,甚至超過代料種植。
  • 新型的香菇種植技術
    首先準備多菌靈,石膏,過磷酸鈣,糖,麥麩,木屑等原料,將木屑用石灰石浸泡12小時,加水並按比例攪拌堆積,對其進行消毒,然後使用培養物包裝袋,將其放入溫度為25℃的培養室中,培養香菇菌絲體,然後將其放在架子上以敦促蘑菇。
  • 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邊銀丙:隨州實現自主研發香菇品種零的突破
    12月9日,2020湖北·隨州國際香菇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武漢舉行。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湖北省食用菌協會會長邊銀丙在會上介紹,隨州市已實現自主研發香菇新品種零的突破。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湖北省食用菌協會會長邊銀丙。
  • 【靠譜】西城區香菇全套生產設備加盟
    成立12年以來,以持續創新為基礎,以品質為核心,以共贏求發展,努力打造行業典範,引導食用菌行業機械製造水平向全新的高度發展,以良好的口碑和服務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與認可西城區香菇全套生產設備加盟宕昌縣因地制宜,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實施,由羌源富民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投建成了集食用菌生產、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興宕菌業公司,總計劃投資5159萬元,目前建成的一期工程可年產菌棒
  • 香菇的栽培方法與管理
    香菇生產一般都採用蔭棚或果林間地等比較陰涼的地方作為出菇場所,由於香菇生產受天氣條件的影響比較大,季節性又很強。在西南地區一般於8月到9月制筒,12月左右出菇。制筒時間如果太早了,遇高溫高溼天氣就容易感雜菌而成品率低。如果時間太遲,就影響轉色而縮短出菇時間。
  • 杭州地區火龍果大棚栽培管理技術
    杭州地區火龍果大棚栽培管理技術劉 濤等火龍果屬仙人掌科量天尺屬一種多年生肉質攀援植物,是一種典型的熱帶長日照植物。因其果實外觀獨特、色澤鮮豔,而紅心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具有軟化血管和美容養顏等保健功效,且種植經濟價值高,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愛和種植戶的青睞。近些年來,杭州地區火龍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豐富了杭州地區水果市場品種,同時為農業園區觀光採摘產業提供了一種採摘期較長的水果品種,滿足了消費者對火龍果植株和花果觀賞的需求,同時也為種植經營帶來豐厚的收益。
  • 河南汝州:朱寨香菇吸引八方種植戶
    核心提示:汝州市溫泉鎮朱寨村香菇種植的發展歷經30年,目前已發展種植戶120餘戶,種植大棚1456個,年產鮮菇4850噸,年均效益6300餘萬元,集體經濟每年增收80餘萬元。
  • 北方地區簡易大棚香菇半熟料單包立式栽培管理技術
    北方地區簡易大棚香菇半熟料單包立式栽培管理技術孟憲紅簡易大棚香菇半熟料單包立式栽培管理技術是新賓縣在簡易大棚香菇半熟料三柱聯體栽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香菇半熟料栽培方式。如果大棚內已經多次栽培香菇,場地老化易汙染,存在輪作障礙,最好更換栽培場地;對於香菇栽培次數不多的大棚,可以撤掉棚簾和塑料薄膜,讓棚內充分通風,起到減少病蟲害的效果。1.2 菌種準備10 月中旬至 1 月初製作一、二、三級種,每個大棚(規格為 8m 50m)需要三級種 3 500 袋(1kg/袋)以上。
  • 大棚西瓜春連夏高效栽培技術
    近年來,東臺市農技人員和瓜農學習借鑑浙江溫嶺、台州等地區西瓜種植模式,結合本地西瓜種植特點,通過調整西瓜播種期、深溝高畦雙株定植,運用膜下水肥一體化技術、科學整枝等栽培措施,實行晚春育瓜苗、初夏長瓜、伏天賣瓜的一種西瓜簡約化高效生產模式,且西瓜品質不低於早春西瓜,每畝產量超過5000kg,效益1萬元以上。
  • 炎陵黃桃優質高產,果園管理種植技術有多少是值得其它地方借鑑
    又稱高山黃桃,以香、脆、甜而聞名於世,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生長於湖南省炎陵縣平均海拔400-1400米的深山之中,是純原生態,無公害的保健水果。2011年炎陵縣被評為「中國優質黃桃之鄉」,目前炎陵種植的黃桃炎陵縣已有30年的栽培歷史。是1987年從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引進最新選育的優良黃桃新品種—錦繡黃桃。
  • 棉花栽培技術發展現狀及創新建議
    棉花是目前我國比較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棉花的種植質量、產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國民生活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在棉花栽培過程中,栽培技術十分重要,但現階段我國棉花栽培過程中依舊在技術上存在各種問題需要改進,相關技術人員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多借鑑外來的經驗,對現有的技術進行創新,以提高我國整體棉花種植質量和產量。
  • 浙江麗水慶元縣,中國香菇城,八百多年前吳煜創造人工栽培香菇法
    慶元特色美食——香菇據傳八百多年前,也就是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巖村人吳三公(真名吳煜yù)創造了人工栽培香菇技術,被成為「砍花法」。【註:其轄地現今歸慶元縣管轄,即今慶元人】。在人類香菇栽培史上留下驚嘆的一筆,可查證的文獻資料中最早、最完善的當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編《龍泉縣誌》上的185個字。多年來,菇民在傳承香菇種植技術的同時,還延綿了獨具特色的香菇文化。
  • 香菇段木栽培與種植技術
    香菇又名香蕈、冬菇。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素負盛名。1.菇場的選擇菇場附近的樹木必須是麻櫟、白櫟、板慄、櫧、楓、榛、槭及漆樹等適合栽培香菇的樹種。宜選海拔500-1000米,年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的大山中部,向陽通風處為宜。
  • 襄陽市光伏大棚栽培香菇新技術
    襄陽市光伏大棚栽培香菇新技術賈元忠 常威等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建造在平地上並呈斜坡狀, 最低處距離地面 50 cm ,最高處離地 200 cm 。為了利用空閒土地,減少運營費用,增加經濟效益,曾探索在光伏板下土地種植蔬菜瓜果、糧油作物,但因太陽光照射不到,光合作用不強,產量低、品質差,種植效益不好而荒廢,種植過程中還需要花費人工除草,增加了發電運營成本。 為此,經過多次試驗,改進設施高度,調整技術模式,發現光伏板下種植香菇是可行的,生產出的香菇產量高,品質也比常規大棚的好。
  • 鮮切花康乃馨優質栽培技術,要重點注意這幾點,以供種植戶參考
    康乃馨又名香石竹,是石林縣主要栽培的傳統大宗鮮切花之一。因種植鮮切花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當地有種植條件的地方都在大力發展鮮切花種植。而隨著康乃馨種植面積的擴大,新增了很多的種植戶,他們栽培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栽培提供市場的花卉,品質缺乏競爭力,沒有統一適合的栽培管理技術。
  • 政府出資、企業對接下的香菇種植戶,保底都有5萬元純收入
    寒冬時節,龍廣鎮獅子山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內裡,卻是一番異常熱鬧的景象,很多種植戶正在忙於採摘香菇,爭取在春節期間賣個好價錢。當記者走訪該基地時,恰巧趕上技術人員在現場指導種植戶進行大棚管理和香菇採摘。據介紹,這些技術人員來自貴州裕農菌業有限公司,負責全程跟蹤服務種植戶,為種植戶提高食用菌的種植收益。獅子山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目前擁有大棚共計120個,由當地政府出資800多萬元建成,主要用來安置新遷入居民再就業。目前已有60戶新居民參與,每戶可認領2個食用菌大棚,最低可以獲得獎金5萬元的純收入。
  • 蛋黃果在潮汕地區的適應性及栽培技術
    蛋黃果在潮汕地區的適應性及栽培技術丁澤川蛋黃果 ( Lucuma nervosa A.DC.) 原產於古巴和南美洲熱帶地區,屬山欖科蛋黃果屬植物,別名仙桃、桃欖、蛋果、獅頭果等 。 20 世紀 30 年代引入我國,海南、廣東、福建、廣西及雲南等地區有零星種植。
  • 香菇營養價值高,深受人們喜愛,種植香菇的要點是什麼?
    深受人們的喜愛,種植香菇的要點是什麼?香菇栽培有椴木和袋料栽培。袋料栽培原料來源廣泛,生產周期短,效益大,為主要栽培方式,生產過程可分為制袋、轉色和出菇。香菇是腐生菌,要給它配料,從基質中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礦物質和生長素進行生長。常用的配方有1、雜木屑78%、麩皮20%、糖1%、石膏1%、水120一125斤,PH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