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區夏香菇代料栽培技術
摘要:豫西地區夏香菇栽培已有近十年的歷史,通過科技人員與廣大菇農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一套適合豫西特點的夏香菇代料栽培技術,現總結介紹如下。
1 栽培季節
提前清理場地,砍去樹木的低層樹枝,以方便管理,利於通風;要清除菇場地面的枯枝落葉、樹皮、樹根、雜草、雜物,平整地面,勿留積水坑;要剷除菇場周圍的糞便、垃圾、雜物、雜草,消除害蟲滋生地;要在菇場及菇棚四周挖好排水溝,保證排水暢通。菌棒入場前7~10 d用75%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地面2次,每隔3 d一次。菌棒入場時每667 m2用50 kg石灰粉遍撒地面,防地下害蟲及雜菌。
2 選用品種
夏香菇出菇期處於盛夏炎熱時節,要選用抗逆性強,耐高溫的優良品種,如香菇808,以及生產上大面積栽培的靈仙一號、向陽二號等中高溫型品種。新引進的品種要經過3~5年試種後方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栽培者要提前與菌種廠籤訂菌種供應合同,明確菌種數量及供種時間,使菌種成熟期與制袋接種期相吻合,保證使用適齡菌種,以提高制袋成功率與菌筒質量。
3 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3.1 菌袋製作
夏香菇菌袋製作技術與常規春栽香菇菌袋製作要求基本一致。但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菌袋數量要與培菌室大小相匹配,不能超量放置菌袋,以免堆層過高,菌堆倒塌;或堆間距過窄,代謝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排放,引起燒堆。二是培養料含水量要把握在55%~60%,不可過高或過低,以免引起雜菌汙染或菌絲生長不良。三是菌絲滿袋前要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鼠、貓及各種動物為害,移動菌袋動作要小,切勿刺破菌袋,以免引起雜菌汙染。
四是夏香菇發菌期處於當地氣溫較低的寒冬時節,在保溫培菌的同時,要注意合理通風,促使菌絲健壯生長;發菌後期氣溫升高,特別是菌袋刺孔後,菌絲細胞代謝加強,產生大量熱量,要密切關注菌袋溫度變化情況,及時散堆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燒袋。五是發菌期間要定時翻堆,將上下、左右、前後菌袋位置互換,促使發菌均勻,保證出菇整齊。
3.2 轉色期管理
菌絲長滿袋,菌柱表面瘤狀物達到2/3時,進入轉色期管理。轉色期管理與春栽轉色管理技術要求一致,需注意的是要儘可能使培菌室溫度保持恆定,並避免移動菌袋,以免溫差過大、振動,出現白袋(菌袋未轉色)出菇現象。
3.3 出菇期管理
3.3.1 場地選擇
採用林下栽培模式。選擇地勢開闊、交通便利、環境衛生、水源充足、水質純淨、易排水、遮陽良好的林地作為出菇場地。
栽培場要遠離老菇場和畜禽養殖場。同時要考慮菇場的防洪問題,有切實可行的防洪措施。要有清涼的山泉水源或地下水源,以利於夏季催菇及噴水降溫。
豫西各地都有面積大小不等的河灘林地,均可作為夏香菇出菇場所。尤其是盧氏、靈寶、陝州、洛寧、欒川等地海拔800 m以上的高寒山區,夏季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空氣溼潤,林木繁茂,環境優良(許多山谷河床開闊,種植著大面積的闊葉楊樹),是夏香菇生產的理想場所,適宜建立規模化的夏菇生產基地。
3.3.2 場地清理
基於職業標準的國際商法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是以「標準轉換」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也是基於項目的「理實一體」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有七個主要環節。
3.3.3 拱棚搭建
在林下搭建一層遮陽網,在蔭棚下順樹行方向,搭建寬1.2 m、拱架高1.3 m左右的塑料小拱棚,中間留人行道,四周開挖排水溝。拱棚內拉3行鐵絲,間距38~40 cm,兩頭用木樁固定,中間每隔2 m打一根高60 cm、露出地面30 cm的木樁,將鐵絲固定在木樁上。棚內排放3排菌棒,排放長度不限,以方便作業。菇棚要有自動噴霧與噴灌系統,以提高水分管理效率。
3.3.4 出菇試驗
夏香菇栽培不同於春菇栽培。春栽香菇春季接種制袋,秋季出菇,菌絲髮育時間長,菌筒成熟充分,基本不存在因菌絲生理不成熟而出現不出菇現象。夏香菇栽培因部分菇農對菌棒菌絲是否真正發育成熟把握不住,經常出現不出菇,或部分不出菇現象,對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夏香菇生產,出菇前要從不同方位隨機抽取總量0.5%~1%的菌棒進行出菇試驗,確定菌棒能正常出菇後,再補水催蕾。
3.3.5 菌棒排放
菌棒排放密度對夏香菇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菌棒間距過大,菇場利用率低,生產成本增加;間距過小,菌棒密集排放,通風條件差,長出的香菇菌柄粗、長,產量低,品質差。實踐經驗表明:夏菇出菇時,菌棒按間距15~20 cm,與地面呈70~80°夾角斜靠在小拱棚的鐵絲上較為適宜。
3.3.6 催蕾育菇
催蕾:催蕾前用刀片輕輕劃破袋膜,脫去外袋,清除早生畸形菇,並檢查菌棒含水量,低於50%的,補水後再催蕾。菌絲未成熟菌棒不能催蕾育菇。不同品種,不同接種期以及不同成熟度的菌棒要分開催蕾出菇管理。3月下旬-4月中旬催蕾,要避開寒流天氣,選擇晴天氣溫較高時催蕾。催蕾時白天蓋膜保溼,晚上揭膜通風,拉大溫差,促使菇蕾形成。
夏季溫度高,溫差小,空氣相對溼度低,催蕾要結合自然降溫,同時採取振動、注井水,噴霧保溼、拉大乾濕差等措施,促使菇蕾形成。催蕾要適度,措施不能過激,菇蕾達到要求後立即適當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相對溼度,阻止幼蕾繼續分化,以免出菇過多,菇小質差。
育菇:菇蕾形成後,噴霧保溼,保持空氣相對溼度85%~90%,並適時疏除弱小菇蕾及叢生菇蕾,每個菌棒選留健壯菇蕾15~20個。待菇蕾長至2 cm以上時,應適當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相對溼度,以提高香菇品質。
注意事項:一是夏季氣溫高,容易爛棒,管理上要注意乾濕交替,切勿使菌棒長時期處於潮溼環境中,以免菌棒黴爛。出菇兩潮後菌棒菌絲活力下降,營養減少,操作中要輕拿輕放,並採取延長養菌期、適當補充營養、適度注水、加強通風等措施減少爛棒,延長產菇時間。二是夏季是洪澇災害的多發季節,位於河灘兩旁的菇場極易遭受洪澇災害,要特別注意預防洪澇。
3.4 採收貯藏
夏香菇生長時節環境溫度高,子實體生長快,極易開傘,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提早安排人員,及時採收。選擇晴天,子實體菌膜微破,未開傘時採收。為保證香菇質量,採摘前數小時停止噴水,以減少菇體含水量,延長保鮮期。採下的菇輕輕放入硬質的竹筐或塑料筐中,及時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