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生產一般都採用蔭棚或果林間地等比較陰涼的地方作為出菇場所,由於香菇生產受天氣條件的影響比較大,季節性又很強。在西南地區一般於8月到9月制筒,12月左右出菇。制筒時間如果太早了,遇高溫高溼天氣就容易感雜菌而成品率低。如果時間太遲,就影響轉色而縮短出菇時間。
1.基料的配製
香菇的基料配方:一般採用篩過的硬木闊葉木屑500千克,麥麩100千克左右,玉米粉12千克,過磷酸鈣12千克,尿素2千克,石灰粉6千克,石膏粉12千克,蔗糖6千克,包成功袋5-6袋,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袋半。
2.基料的處理
這裡採用的木屑一般不要混入松樹、杉樹、柏樹等含有芳香族物質的木材。原料應儘量新鮮、乾燥、沒有黴變,顆粒均勻。特別是要注意玉米芯和麥麩等容易黴變的原材料。加水根據原料乾濕情況採取相應的加水方式和速度。加水後的拌料有條件的儘量採用機械操作,儘量使基料均勻,PH值均勻。拌好後的基料,堆放12個小時以上,使原料進一步吸水、軟化。在裝袋前再重新進行翻拌,並測定水分含量及PH值,一般水分含量保持在60%左右,PH值在6.5-7.5之間就可以了。
3.裝袋和滅菌
我鎮採用的袋栽香菇一般情況都是香菇代料栽培最有代表性的栽培方法,香菇袋裝栽培實際上多數採用的是兩頭開口的塑料筒。裝袋可以在機械或者人工拌料的基礎上,使用裝袋機進行裝袋操作,如果規模不大,用人工裝袋經濟些。裝袋機裝袋比傳統人工裝袋,速度快、效率高,而且鬆緊度適中。
裝袋的基本要求:裝袋前要檢查塑膠袋是否漏氣,應保證袋子完好無損,不能有破洞,裂痕口子等。裝袋要鬆緊適宜,要均勻。在裝袋的時候還要注意木屑刺破塑膠袋,每裝完一袋,在扎口前,要把袋口內壁清理乾淨,不要讓基料沾在上面。在扎口的時候,一定要紮緊,扎嚴實,不得漏氣。
滅菌處理:裝好基料的袋子必須馬上經過滅菌處理,要將基料中的微生物活體殺滅後,才能進行後面工序。在我鎮的香菇培植實際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溼熱滅菌法」中的常壓滅菌。在滅菌的過程中應注意料袋的堆放,一般都應「#」形排列,以便於蒸汽能均勻滲透,滅菌不容易出現死角。在大批量生產中,滅菌包可堆放2000袋以上,滅菌包內一定要呈「空心型」擺放,周圍最多可放5排左右,中間形成2-4個料袋空間的方形空心,以最大限度地積蓄蒸汽,在開始加熱升溫時,火要猛要大,鍋內溫度達到95℃的時間最好不超過3小時,當達到95℃時,火勢可以稍微控制一下,保持該溫度20個小時左右,滅菌基本可以結束了。
4.香菇壓塊式栽培管理
4.1香菇壓塊式栽培技術要領:將側面打穴接種香菇料袋運到接種室內壘排起,每壘排一層就往料袋上噴灑一次0.2%多黴靈;消毒40分鐘。菌袋培養期可在室內(溫室)、陰棚裡發菌,發菌地點要乾淨、無汙染源,乾燥、通風、遮光等。進袋發菌前要消毒殺菌、滅蟲,地面撒石灰。待菌袋內壁四周菌絲體出現膨脹,有皺褶和隆起的瘤狀物,且逐漸增加,當接種穴周圍稍微有些棕褐色時,表明香菇菌絲生理成熟,可進菇場轉色出菇。
4.2轉色管理:香菇菌絲生長發育進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絲在一定條件下,逐漸變成棕褐色的一層菌膜,叫作菌絲轉色。轉色的深淺、菌膜的薄厚,直接影響到香菇原基的發生和發育,對香菇的產量和質量關係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環節。
4.3出菇管理:氣溫在20℃以上時,大約一個半月時間香菇菌絲即可長滿袋。菌絲髮滿料塊厚可以適當揭開膜,以增加塊內氧氣和溫度,菌絲成熟後就可以出菇,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控制好溫度溼度,及光照通風。
4.4採收及後期管理:當香菇菌蓋直徑達到4-6釐米時,菌蓋下的內菌膜剛剛破裂時,即可採收。當內菌膜完全破裂時,應及時採收。如果太早或太晚都會影響香菇的產量和質量。每採收完一潮菇後,可以往菌袋上噴灑營養水,之後繼續拿薄膜覆蓋菌塊,溫度維持在20℃左右,溼度保持在60%,培養5到7天,讓菌絲恢復生長,等到有新的菌絲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