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從湖裡撈上岸曝曬一天,成功曬成「魚乾」後,接著拿點水往它嘴裡倒,結果過一會就能看到魚的嘴巴不斷開闔,魚鰓也在抽動,瞬間滿血復活、死而復生。這是網上流傳的「清道夫魚曬乾後遇水復活」的視頻,其頑強生命力把部分網友驚得咋咋呼呼的。作為一個十年寒窗苦讀的優秀畢業生來說,這種事只在看木乃伊電影的時候看到過。
那麼清道夫魚的生命力真的有如此頑強嗎?其實地球上生命力極其頑強的魚類有不少,可脫離水在陸地上生活。比如彈塗魚可以離開水超過12小時,過山鯽(攀鱸)可以上岸走路,肺魚可以幹泥土裡存活幾年……但從來沒有任何魚類是可以在徹底被曬乾後遇水復活的,即使是肺魚也不行。
反客為主,魚缸裡的清道夫變外來物種,在我國南方泛濫!
清道夫魚(學名:Hypostomus plecostomus,英文名:Suckermouth catfish),又叫「吸盤魚、琵琶鼠魚、垃圾魚、吸口鯰」,屬於甲鯰科下口鯰亞科下一種底棲魚類,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多數人以為清道夫魚是單指一種魚類,其實不然。它是翼甲鯰屬和下口鯰屬成員的統稱,比如野翼甲鯰、豹紋翼甲鯰、絞口下口鯰、隆頭翼甲鯰、多輻翼甲鯰都稱為清道夫魚,而出現在我國的絕大部分清道夫魚是豹紋翼甲鯰和野翼甲鯰(更多一些)這兩種,也叫普通清道夫魚。
外形上看,不同種類的清道夫魚有顏色差異,體色從金黃到深黑,有黑白(褐色)相間的花紋。有2個背鰭、體側僅有4排大鱗,口唇十分發達,像個吸盤一樣。成年體長約為30-45釐米左右。從其名字上看可以看出這種的大概習性,以藻類和底層有機物為主食,對蝦蟹、魚卵和水草來者不拒,會統統吃掉。
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清道夫魚在上世紀90年代被引入我國南方,聲稱有清除水族箱或魚缸內碎屑殘渣的功能。事實上,清道夫魚確實能清除魚缸殘渣,但其生長速度驚人,一年可以成長到20-30釐米,且長大後外型不討喜。加上長大後的清道夫魚會吞食小魚和咬傷其他魚類,於是就被民眾丟棄。由於我國南方河流沒有清道夫魚的天敵(巨水獺、凱門鱷、蛇、龜、禽鳥),於是開始野蠻繁殖、泛濫成災,對我國南方水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曬乾」後的清道夫魚真的能遇水復活?
首先清道夫魚是一種熱帶魚,喜歡棲息在弱酸性軟水中,能夠適應不同的棲地,但不耐低溫。估計北方的同學都沒怎麼見過它,畢竟北方河流冬季常低於零度,若出現在北方應該撐不過冬季。其次清道夫魚的外骨骼比較硬,本土魚類沒辦法咬開,加上原本就是底棲魚類,雜食性、耐低氧(血液中血紅素攜氧的能力比其他的魚類高,以致在低氧的環境中仍可存活),當它來到沒有天敵的環境中,猶如進入了天堂,使原本只是魚缸裡的小配角一躍成為溪流和水塘的新霸主,並已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大殺手。
儘管清道夫魚的適應能力如此強,但這並不是清道夫魚在被「曬乾」後遇水復活的根本原因。追根溯源,還要說到它獨特的生理構造。科學研究表明,魚類獲取氧氣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魚鰓呼吸,有些魚類可以用鰓上器官、胃、肺等來從空氣中獲取氧氣,比如攀鱸和肺魚就可以同時用鰓和「肺」呼吸。
而清道夫魚除了如一般魚類使用鰓部呼吸外,它的胃部亦可協助呼吸,進行氧氣交換。當清道夫魚在水裡時會用魚鰓來呼吸,當它被撈到岸上曝曬時,表面鱗片的貼實可以防止水分的蒸發,本來就生活在底層水域的它,身上在多多少少會魚鰓帶上一些泥巴,這可以算是第一層防禦了。在沒有水流經過腮部時,它就開始保護鰓絲(鰓瓣上平行排列的黏膜褶)不讓它粘結,然後通過張開嘴連接能呼吸的胃,從空中獲取氧氣。所以清道夫魚到了岸上後幾個小時後仍然能存活。
因此像網上流傳的短視頻中所謂「曬乾」的清道夫魚,「曬乾」這兩個字值得商榷。而有人曾在室內(溫度28°)環境實驗了一條清道夫魚離開水後多久能死掉。在用紙巾拭去其表面水分,清道夫魚在2個小時後還能活蹦亂跳,7個小時後,清道夫魚乾化但還能看到腮部微弱跳動,23個小時後給清道夫魚加什麼水都救不回來了。實驗只是拭去其表面水分,並沒有曝曬,所以短視頻裡說的「曬乾」「曬了一天」……大家應該都懂。
最後提醒一下,不要放生清道夫魚,比較它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如果在野外溪流江河發現清道夫魚,直接將它擱在岸上就可以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