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裏海和黑海之間的大高加索山脈構成了亞歐兩洲的分界線,亞歐交界的這一地區,由於高山的隔絕這裡生活著多個文化不同的民族,自古以來,這裡也是族群衝突嚴重的熱點地區。多個歷史文明在高加索山脈以南的地區交織,在上古和中古時期,該地區以西是希臘文明,以南是巴比倫文明,以東是波斯文明,中古末期突厥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也來到了這一地區。
南高加索地區
現在這一地區北邊是強勢大國俄羅斯,東面是地區大國伊朗,西面是土耳其,夾在他們中間的是南高加索三國: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上個月和本月初,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領土爭端大打出手,最終以俄羅斯強力出手擺平,亞美尼亞退出亞塞拜然被佔領土結束。
兩國爭鬥,網友不同站隊原因解讀
儘管兩國爭鬥在萬裡之外,可以說與我國還無干係,我國的網友卻明顯開始站隊。尤其是戰後看到納卡地區落敗的亞美尼亞族人燒毀自家房子撤離的場景,因而「我見猶憐」,一副同情弱者和「譴責阿方侵略」的說辭躍然鍵盤之上。與此同時,另一派網友則站在國際法和我國官方的立場之上,納卡是阿方領土,其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合情合理。
亞美尼亞傳統服飾
站隊亞方的理由無非是,納卡「自古以來」就是亞美尼亞人的居住地,他們已經在這裡生活2000多年了,到現在為止,亞美尼亞人依舊是當地的人口多數,納卡只是當年被蘇聯幾十年前強行劃到了亞塞拜然而已,阿方的進攻和進駐是明顯的侵略。支持阿方的理由是民族跨境而居是普遍現象,亞美尼亞族和亞美尼亞人或亞美尼亞國民是不同概念,另外尊重國際法和既定邊界是聯合國成員國的責任,即便亞方也承認納卡屬於亞美尼亞,亞美尼亞軍隊在納卡的存在只是「受納卡亞美尼亞族自治當局邀請來保護他們的」。
一味地談「自古以來」和「人口佔多數」,其實是「兩面派」
很多網友其實就是「兩面派」和「雙重標準」。我們知道,烏克蘭的「克裡米亞半島」是蘇聯赫魯雪夫當政時從俄羅斯劃到烏克蘭的,且當地俄羅斯族也佔多數,但當俄羅斯兼併克裡米亞時,他們說俄羅斯是侵略。當涉及到亞美尼亞在90年代初佔領納卡時則閉口不提亞美尼亞是侵略,如今亞塞拜然收回自己領土的行為反倒成了「侵略」。
亞塞拜然姑娘和小夥
其實一味地談「歷史以來」是沒有意義的,現在的西烏克蘭和南烏克蘭是赫魯雪夫的前任史達林和列寧同志從俄羅斯劃給烏克蘭的,北哈薩克斯坦也是從俄羅斯劃給哈薩克斯坦的,他們當時的目的一是方便發展經濟二是給民族自治地方摻沙子促進民族融合。如果再談「歷史以來」,基輔羅斯時代,俄羅斯族還還沒有從其中分化出來;亞美尼亞人已有兩千年歷史是,亞塞拜然族才開始形成;中國和蒙古談歷史,誰和誰都是彼此的一部分……西亞的土耳其更是認領了歷史上活躍在中國北方和歐亞草原的九個部族政權當祖先。
談某一地區「大多數人口或民族」同樣如是,比如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我們不曾聲稱是我們的領土,最多是強調保護當地人的合法物業和生存權利,邊境地區的民族自治區和自治州,鄰居的「民族國家」也沒有宣稱這些地區是人家的。
歷史上不同民族逐鹿南高加索早已遺忘,近現代恩怨導致互為「世仇」
南高加索地區歷史上見證了許多民族的棲息與侵略,其包括米底人、斯基泰人、波斯人、亞美尼亞人、古希臘人、羅馬人、可薩人、阿拉伯人、烏古斯人、塞爾柱人、蒙古人與俄羅斯人。亞美尼亞人是這一地區的古老民族。亞美尼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亞美尼亞的歷史疆域覆蓋現在的高加索和土耳其東部。在公元前後,亞美尼亞控制地區更是從現在的高加索向南向西延伸到到地中海和埃及。
土耳其人
之後的亞美尼亞迅速敗亡,先後遭受過阿拉伯人、希臘、韃靼人的侵略,在16世紀到18世紀時被土耳其統治,後被沙俄兼併,儘管屢遭侵略或被他族統治,亞美尼亞民族文化一直傳承至今。人們對歷史上的壓迫普遍無感,而對最近的傷害感受最深。在土耳其「突厥國家」形成較晚,在領土擴張過程中,和當地不同民族互相仇殺,沒有走上融合之路的亞美尼亞和土耳其也因此互相把彼此當作「世仇」,同為「突厥系」民族的亞塞拜然也與之槓上開花,在蘇聯成立前和在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時間內也是爭鬥不斷。
看得出來,一些網友站隊亞美尼亞並不是出自於對亞美尼亞的同情,而是出自於對「國中哈士奇」土耳其的厭惡,順便也把「自認突厥同宗」的亞塞拜然帶上了,其實我國的網友對亞阿兩國民族和歷史並沒有太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