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世界總體處於和平的狀態,但是國際形勢也處於劇烈的波動之中。很多國家都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和平發展的契機,儘可能的強大自身。中國無疑是這些國家中的佼佼者,但是印度的發展也不容小覷。其實很多西方的專家非常看好印度的發展前景,他們認為印度有著極強的潛力。目前印度的平均人口年齡只有30歲左右,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國家,同時印度的人口也處於迅速的增長之中。只不過印度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國內的農業水平發展太差了,很有可能供養不起自己的國民。印度人不解:耕種面積比中國多4000萬公頃,糧食產量卻相差一半。
如果單從人口上來說,印度有著很大的發展優勢。但是印度對於人口發展的配套設施卻做得非常差勁,不談水電這些基礎的民生設施,光是溫飽問題,現在還依舊困擾著很多印度民眾。對於印度這種人口大國來說,保證糧食的供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目前中印的人口差距差不多在5000萬,但是我們的國土面積卻是印度的三倍。所以從表面上來說,印度糧食不足,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實際上印度的耕種環境要比中國優越不少,印度的土地非常肥沃,幾乎每一寸土地都是可以耕種的。但從耕地面積上來看,印度要比中國多上4000萬公斤。
所以說,印度在更加優越的環境之下,年均糧食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這個是一個讓很多印度人非常費解的事情。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就了這個奇葩的現象呢?專家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印度本身的制度,就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同時印度的氣候,也是造成糧食產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首先就從印度的制度來說,印度本身工業體制的薄弱,讓印度很難適應現在的農業發展秩序。農業生產是需要一套龐大的工業體系來維持運轉的,不光包括種苗的選育,還有化肥的製作,以及後續的運輸儲藏問題,都需要用工業體系來解決。在這個方面,印度是遠遠不如中國的。同時印度的基建,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農業說到底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在遇到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維持糧食的產量,這就看各國的水利工程做得怎麼樣了。
中國基建狂魔的稱號可不是白得的,我們歷來對於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都是非常重視的。雖然印度現在同樣也是產糧大國,但是,目前的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靠天吃飯。同時印度實行的是佃農種植制度,農民根本無法享有豐收帶來的收益,所以種植的積極性也不高。不過將這種事情全面推到印度的體制問題上,也是太過片面的。只不過在新中國剛剛建國的時候,中國的糧食產量就已經是印度的兩倍。雖然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兩國的農業產量都在提高,但是這個比例卻始終沒有變過。
因為氣候原因,同樣是制約印度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我國四季分明的現象不同,印度全年只分兩個季節,旱季和雨季,適合種植的時間並不多。同時印度本身的氣溫也非常高,會造成大量水汽的蒸發,所以印度其實也是一個比較缺水的國家。有人疑惑,為什麼廁所一直在印度難以普及,民眾的生活習慣固然是一方面,缺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印度的農作物生產,高度依賴氣候,只要季風來臨的時間出現一點偏差,就有可能對糧食的產量造成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