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糧倉埃及,為何如今陷入糧食危機?

2020-12-22 讀懂本星球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很多國家都開始擔心如果本國疫情控制不住,會不會導致次生災害,乃至全面危機的爆發。

饑荒,就一直是人類記憶中的惡魔之一。

3月24日,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布禁止大米出口;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麥、土豆等11種農產品;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俄羅斯農業部提議,對糧食出口建立臨時配額;3月30日,柬埔寨總理洪森表示,柬埔寨將從4月5日起,除了香米,將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

另外,因為受疫情影響,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也在放緩,印度這個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幾乎停滯。

顯然,這些國家面對經濟不確定性,已經開始收緊米袋子了。

▲全球小麥和稻米單產圖,圖片放大後看得到尼羅河三角洲這兩樣糧食單產也是很高的

不過,這種限制出口勢必造成全球糧食價格的上漲,一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將面臨巨大的社會風險。而埃及自1986年起糧食自給率便不足50%此後更是連年下跌,糧食高度依賴進口。在疫情帶來的糧食禁運衝擊下,埃及很可能爆發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埃及自古以來便是地中海糧倉,為何到了現代社會有如此嚴重的糧食危機和人口危機?

1.自然條件的不足與惡化

埃及自羅馬時代便是地中海的糧倉,羅馬帝國時期的亞平寧半島幾乎不事農業生產,糧食全靠埃及供給。

▲古埃及是人類農業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這是古埃及時代人們用牛耕地場景的繪畫

但當時整個地中海人口加起來只有五千萬左右,而現在單單埃及的人口就有將近一億,嚴重超過了當地的自然生產力承受限制。

▲位於羅馬的古埃及方尖碑

埃及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北部,國土面積一百萬平方公裡,人均土地面積約為96.1人/平方公裡。但實際上埃及全國95%的土地都是沙漠,完全不具有開發價值,全國一億人口事實上只生存在尼羅河沿岸的狹長地帶以及三角洲地區。

▲人造衛星上拍攝的埃及,埃及的沙漠佔土地絕大多數面積,只有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適合植物生長

與之相對應的是埃及全國可耕地面積比不到4%,面積堪稱可憐。埃及政府曾經試圖治理沙漠擴展可耕地面積,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耕地擴展速度遠遠低於人口增長速度。

以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為例,人口從3000多萬人增長到6000多萬人,足足翻了一倍。但人均耕地面積卻從50年代的0.16公頃減少到0.12公頃,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標準0.37公頃。

從氣候上看,埃及國土絕大部分位於熱帶沙漠氣候地區,年降水量極低,但蒸發量非常之高。這就導致了農業灌溉用水得不到穩定保障,難以進行大規模生產,事實上整個埃及的用水都非常緊張,85%以上的水要進行回收利用。

埃及最主要的灌溉用水來自尼羅河,但由於多流經沙漠氣候區,蒸發後的流量並不算多。其每年有長達4個月的汛期,會攜帶大量肥沃泥沙,堆積在沿岸,形成肥沃的河谷盆地和尼羅河三角洲,古埃及人把這種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色土地稱為「凱麥特」。

▲亞斯文大壩

但埃及政府在尼羅河上遊建設亞斯文大壩後,將淤泥攔截在了上遊,沿岸失去了肥力補充,導致農田土地肥力的嚴重退化。

同時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由於缺乏河流淤積,出現了海水侵蝕造成鹽鹼化的現象,導致可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糧食產量也隨之下降。

2.農業政策的歷史遺留危害

埃及如今的農業問題,很大程度上要朔源到上個世紀的埃及農業政策。1952年納賽爾發動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共和國,隨之而來的是推行埃及全國的大規模土改。

但納賽爾的土改政策卻是把國有土地分配給農民。這就導致每個農民分到的土地實際上非常少,其面積通常小於2.1公頃。自1952年起,這種小農式的土地便快速增長,而集中生產的農場則迅速衰退。

▲埃及總統納賽爾在1955年和1963年兩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這種土地分配嚴重影響了埃及的農業發展。小農式生產造成了生產技術的差距,一部分農業生產水平落後的農民收入持續下降,同時耕地面積過小也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導致農民收入不高,迫使一些農民放棄農業生產。

同時這不利於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果不靠機械化設備,建設水渠這類農業基礎設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單獨一個或幾個農民完全無法對基礎設施進行改善。

而埃及這種碎片化、小農化的生產方式註定導致農業公共設施無法建設,同時政府由於缺乏資金,也無法組織此類建設。這就導致埃及的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處於一個低水平階段。類似的,在小農生產中也無法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生產,嚴重限制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埃及農業生產,機械使用量始終不高

埃及政府在初期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對農業進行「剪刀差」以獲得盈餘資金,強行低價收購農產品並高價出售種子化肥,導致農民長期處於低收入水平。

農民為了增加收入,選擇轉而種植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這便導致糧食耕種面積持續縮減。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埃及小麥的種植面積從66萬公頃下降到54.5萬公頃,其佔總耕種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年的16%下降至1975年的12%。

與之相對的,蔗糖這類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卻在不斷增加,其種植面積從50年代初的4萬公頃增至1975年的9.2萬公頃。

政府發展工業而輕視農業生產投資,導致農業發展資金長期不足。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農業僅佔國家投資比例的9%。儘管這一比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亞斯文大壩的修建而超過了25%,但到了1975年,農業投資所佔比例就跌至7%。

1977-1979年中仍持續下降,農業投資佔經濟總投資最高不過6.8%。在埃及第一個五年計劃(1960~1965年)中,政府對工業的投資額是農業的1.45倍。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1978~1982年)中,政府對工業的投資額已經升至農業的3.46倍。

▲埃及工業主要以燃料出口、輕工業加工為主,難以反哺農業

這種投資傾向性造成了農業發展被嚴重限制,陷入了「投資少-回報率低-投資價值繼續減少」的惡性循環。由於投資過少,難以進行長期的建設規劃,因此埃及的農業基建水平始終未有大起色,嚴重製約了埃及的糧食生產。

3.畸形的城市化與糧食政策

前面說了,埃及糧食危機的原因之一是人均耕地面積少,而實際上這個原因是由兩部分決定的——首先是耕地面積少,其次是人口數量過多。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埃及的非農業人口數量暴增,國家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1981年穆巴拉克擔任總統,其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允許外資進入工商業。這一舉措使埃及城市面積快速擴張,同時也嚴重威脅了埃及的農業生產狀況。

▲埃及人口分布密度圖

首先受威脅的是農業用地。埃及國土內可建設土地面積稀少,荒地並不能滿足城市擴張的需求,因此必然需要侵佔部分農業用地進行城市建設。

同時埃及的富裕階層傾向在農村建設生活設施,如高級住宅區。還有更奢侈的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球場本來就是佔地大、耗水多的奢侈場所,竟然也出現在了人地矛盾特別突出的埃及。

▲能看到金字塔的高爾夫球場

在1952至1980年間,有約20.3萬公頃的農業用地被轉化為城市用地,尼羅河三角洲的農業用地大量減少。

▲埃及首都開羅的街頭

同時,快速的城市化也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埃及農產品的定價收購政策嚴重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提高,那麼在城市化帶來工作機會的時候,他們便會毫不猶豫的離開農村前往城市。

前文分析過埃及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耕種多依靠人力,大量勞動力流失勢必造成農村生產力的下降,埃及糧食產量也隨之下降。

城市化帶來的大量非農人口,勢必增大農產品需求,糧食價格上升後理應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民收入水平。但實際上這種事卻並未發生,埃及農民始終處於一種貧困狀態徘徊。實際上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並非限制價格那麼簡單,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埃及的糧食進口政策。

▲埃及2014-2018年進出口數據,左側為出口,右側為進口(單位:億美元)

埃及自1970年起放開糧食進口限制,導致大量的廉價別國糧食湧入埃及市場,這在滿足城市人口吃飯問題的同時,也摧毀了埃及的農業。埃及農業由於自然條件、耕作技術的限制,無論是產量還是成本控制都完全比不上進口糧食,在本國市場都缺乏競爭力。

在外國糧食的衝擊下,埃及農業陷入了一個怪圈,農業效益低—投資成本大—缺乏投資—農業效益低,埃及農業也由此停滯不前,自給率常年不足50%。

4.工業化的坎兒,才是埃及糧食問題的關鍵

埃及的農業問題,本質上是所有發展中國家農業問題的縮影。在進入20世紀後,全球各地的人類基本都可以享受到一點現代醫療服務。現代的生育科學使新生兒的存活率有一個飛躍式的增長,原本夭折的嬰兒可以平安降生,第三世界國家迎來了長達幾十年的生育高峰,並一直延續至現在。

▲非洲人口熱力圖

類似埃及,很多發展中國家往往都缺少工業基礎和資金,基本上是完全的農業國。大量的人口在這裡形成不了「紅利」,甚至有可能演變成負擔。

如果他們不能組織起工業化並反哺農業的話,那麼等待他們的便是無窮無盡的人口陷阱——人口過多需要大量糧食,但本國沒有機械化生產導致糧食產量低,因此被迫使用盈餘資金對外購買糧食,進一步導致國內工業投資減少無法建設工業化。

因此又回到第二個問題,依然不能改善農業生產水平。同時不斷膨脹的人口像催命符一樣,遲早會壓倒這個體系。

▲埃及暴動也有人口因素影響,沒有工業化因此無法提供大量崗位導致社會動蕩

在二戰後誕生的新興國家中,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的,無一不是以極大的決心與毅力克服了人口漩渦。身處後冷戰時代的21世紀,在資本全球化體系下建成工業化需要付出比之前更大的代價,但這是每個國家的必由之路,無論它們是否願意。

相關焦點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多國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糧食全球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陷入被動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有關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深刻影響著糧食安全的四根支柱,即可供應量、獲取渠道、利用程度和穩定供應。
  • 近年來埃及一直遭受著糧食危機的困擾,那麼他能供養大量人口嗎?
    近年來埃及一直遭受著糧食危機的困擾,全國各地都在抱怨基本商品短缺。由於許多商店的食品供應不足,正在不斷遭到投訴。人們的抱怨,也因為社會階層而不同,上層和中產階級受到進口商品減少的影響,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所關心的是食品價格的飛漲,讓他們已經快要食不果腹了。
  • 智慧糧倉守衛「中國飯碗」
    新華社濟南9月22日電題:智慧糧倉守衛「中國飯碗」新華社記者葉婧、張昕怡在爬上5米多高的狹窄樓梯、檢測過糧倉內氧氣濃度並確認達標後,魯糧集團山東齊河國家糧食儲備庫保管員徐留安開始了他每周一次的查倉。「我們這個糧庫已經進行了智慧化升級改造,過去我一個人只能管三個倉,如今管五六個倉也不在話下。」徐留安說,檢查糧倉溫度、溼度和糧食水分、蟲害發生情況等查倉工作,如今大多能通過糧倉智慧管理系統完成,不僅節約人力,更能提升準確率、減少糧食浪費。
  • 人口大爆炸,即將進入災難的埃及
    糧食嚴重不足,曾經的「尼羅河糧倉」也何解決不了吃飯問題埃及的國土面積為100.1萬平方公裡,從面積上看埃及是一個領土大國,按照聯合國的劃分標準,50到100萬平方公裡算是大型國家,埃及面積剛好超過100萬平方公裡也算是超大型國家了。
  • 至少25國有嚴重饑荒風險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多國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糧食全球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陷入被動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有關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深刻影響著糧食安全的四根支柱,即可供應量、獲取渠道、利用程度和穩定供應。目前全球糧食供應情況如何?
  • 95%國土為沙漠的埃及,卻養活了超1億的人口,埃及是怎麼做到的
    如今的埃及不但喪失了幾千年的傳統,更將在一二十年內面臨一場嚴峻的人口危機,因為就在去年,埃及的人口突破1億大關,成為繼菲律賓之後,世界上第14個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 號稱天下第一糧倉,據說全球170斤糧食,就有1斤產自這裡
    天下第一糧倉,全球170斤糧食,就有1斤產自這裡,說到北方的穀倉,很多人會想到石家莊, 石家莊不是經濟發展最好的,但石家莊的「北方穀倉」的名字很響,比如玉米、小麥、棉花這些東西在石家莊是產業化生產,其實力不容小覷,不過石家莊也只是「北方糧倉」,而有一座低調的城市卻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
  • 海賊王中最適合加入草帽團的海賊,實力超群,還是移動糧倉
    實際上單從職業來看,草帽團基本上已經不缺人了,但是考慮到糧食這一要素,卡塔庫慄就是最適合加入草帽團的人選。從路飛出海到現在,草帽團遭遇過最大的危機不是缺錢,而是缺糧。因為有了路飛這個大胃王的存在,草帽團經常處於一種糧食虧空的狀態。只要是在海上航行的時間過長,無法上岸補充糧食,他們就必須面臨整天吃海鮮的境地。
  • 帕爾米拉帝國經濟和文明都與匹敵羅馬,為何卻在三年後「猝死」?
    帕爾米拉帝國是在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期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澤諾比亞在其父王舊部的支持下稱王,這一時期帕爾米拉帝國實力已經相當強大,其領土涵蓋了包括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背部、埃及在內的以及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強大的帕爾米拉帝國卻沒能延續足夠長的時間,公元273年,國王澤諾比亞棄城逃亡,同年,帕爾米拉帝國覆滅。
  • 中國糧食產量年年豐收,為什麼卻從「出口國」變成「進口國」了?
    糧食事關民生之本,可以說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今年以來,全球糧食生產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多,「糧荒」話題一時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那麼中國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答案是肯定的: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而且中國曾經還是糧食出口國!
  • 辛巴威陷入「人造饑荒」,高通脹正在讓60%人口吃不上飯
    記者 | 潘金花辛巴威曾有「非洲糧倉」之稱,但惡性通貨膨脹正在將它推向一場糧食危機。據《衛報》29日報導,聯合國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希拉爾·埃爾弗(Hilal Elver)說,辛巴威如今正在經歷一場「人造饑荒(manmade starvation)」,超過60%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在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旱災及津國內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下,許多家庭連基本的糧食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
  • 走進中儲糧廈門直屬庫 揭秘「大國糧倉」的儲糧之道
    今年,是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中儲糧成立20周年,恰逢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本報記者首次走進中儲糧廈門直屬庫,為您揭秘「大國糧倉」的儲糧之道。 「糧食是有生命的,糧倉內也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變化,直接關係到糧食品質與價值,而糧溫是反映儲糧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蔡育池說,智能化設備和信息技術,構成一張糧食倉儲物聯網,通過布設在糧堆中的傳感器,每棟倉房的糧食溫度、溼度可以被實時採集、分析、預警,從而使儲備糧常儲常新、降陳保質。
  • 遭多家銀行「炮轟」,河南最大國有糧食集團及母公司陷入債務危機
    近日,河南豫糧集團受母公司債務問題牽連,業務經營無法正常開展,無力償還銀行借款導致違約,資產被凍結,陷入債務危機。 一個是河南最大的煤炭企業,一個是河南最大國有糧食集團企業,它們的一蹙一顰勢必影響著河南經濟發展動態。
  • 稻粒串聯了歷史,我們填滿了糧倉
    深入過農村的人應該都知道,比起曾經前往糧店的「供糧」,現在糧食的收購,要省時省力多了,簡直雲泥之別。這些年我看到的情況是,水稻收割回來,還在地上曬著時,就已被糧食販子盯上。這些糧食販子基本也是附近鄉親,對周圍情況熟悉,不時來問:「你家的穀子賣不賣?現在價格正好呢,要是中晚稻收割了,早稻又要降價了。」一般的農民都會將稻子買給糧食販子,儘管知道價格會低些,但省了搬運的麻煩。
  • 民間故事:他餵了十幾年螞蟻,蟻神嫁給他,一個小糧倉裝了八百石
    當初季家窮,柳家也窮,柳氏年近三十才嫁過來,如今已經年近五十了。 季家依然貧窮不堪,家徒四壁,故此季添友一直說不上親。這一天,季添友上山打柴,忽然遇見一個老太婆坐在路邊直哼哼,相問之下,才得知老太婆扭傷了腳。 季添友好心,背起老太婆,把她送回家中。老太婆的家不遠,就在山谷裡。進了屋,迎出來一位老漢和一位女子。
  • 埃及是如何養活一億人口的?
    儀仗著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埃及在以前可算是北非糧倉。(除了尼羅河三角洲和尼羅河兩岸地區以外,埃及國土全都是沙漠)然而在二戰之後埃及人口出現了爆炸性地增長,從戰後的2000多萬一路狂飆至現在的一億人,70多年來埃及的人口規模翻了近5倍之多,這個增長速度在全世界也幾乎找不出第二個了。
  • 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 土耳其與埃及並不是鄰國,為何如今像仇人一般,勢不兩立?
    但2013年7月4日,穆爾西被解除職務,埃及前國防部長塞西當選總統。埃及重回穆巴拉克時的軍人背景政府。此后土埃關係惡化。 土耳其甚至認為穆爾西下臺是政變,而且認為這是陰謀。本來人家埃及自己國家的事,你土耳其與埃及離這麼遠,瞎摻和啥呢?這就相當於美國插手別國內政,埃及對埃爾多安的做法非常反感,因此土埃關係降入低點,矛盾很大。
  • 叢林新的人事安排:任命森林大老鼠看守糧倉
    有人說:「這是森林智者等顧問團的餿主意,說是什麼反正糧倉裡也沒幾粒糧食,不如索性讓老鼠來幹。」還有人說:「聽說是上一年森林大災荒,青黃不接時,森林大老鼠把自家糧倉的糧食貢獻出來了。」不過,立刻有人糾正道:「不是貢獻,是糧食局的人找他借的。據說一開始他直接拒絕了。
  • 聯合國:繼新冠疫情跟糧食危機後,下個世界性危機或已即將降臨
    之前地球上的資源在供應全球人口的時候就出現過問題,即因為疫情爆發的糧食危機。,眾多地方因為疫情原因,耕地無法得到耕種,直接導致現在多國農業生活受阻。在之前,全球就曾陷入過糧食危機當中,不過好在因為技術的進步,以及一代一代科研人員的攻關,提升了糧食產量,暫時緩解了糧食危機。現在最嚴重的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的爆發,在本次全球新冠疫情當中,各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