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威陷入「人造饑荒」,高通脹正在讓60%人口吃不上飯

2021-01-07 界面新聞

記者 | 潘金花

辛巴威曾有「非洲糧倉」之稱,但惡性通貨膨脹正在將它推向一場糧食危機。

據《衛報》29日報導,聯合國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希拉爾·埃爾弗(Hilal Elver)說,辛巴威如今正在經歷一場「人造饑荒(manmade starvation)」,超過60%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在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旱災及津國內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下,許多家庭連基本的糧食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

埃爾弗剛剛結束了在辛巴威的11天考察,她在11月18日至28日走訪了津國內旱情最嚴重的地區。根據2012年的人口普查,辛巴威人口為1306萬。據聯合國新聞28日報導,埃爾弗說,目前在津農村地區,受低降雨量與不規律天氣影響,有55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在城鎮地區,也有約220萬人無法得到糧食保障,健康與用水保障也同樣堪憂。

而這一切正在隨著津國內的通貨膨脹不斷惡化。埃爾弗說,如今,辛巴威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90%。她並未說明這一數據具體指的是哪個時間段,但據彭博新聞社11月統計,今年截至9月30日,辛巴威的年通脹率已突破350%。

埃爾弗說,如今,辛巴威存在貧困、失業、腐敗、物價不穩、購買力低下等問題,農業生產也因為自然災害與旱情反覆陷入停滯,此外還面臨著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這樣下去,這場糧食危機只會持續惡化。

十多年前,辛巴威也曾經歷過一場噩夢般的通貨膨脹。辛巴威本身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自然條件,該國土地肥沃,農業基礎較好,也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但在2000年土地改革後,辛巴威經濟持續下降,人均收入銳減,同時也因為將白人農場主的土地收歸國有並分發給無地的黑人,引發了西方國家對其實施長達近20年的經濟制裁。

此後,辛巴威大量超發貨幣,導致該國貨幣一再貶值,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時期,津央行不得不發行面值1億元和5億元的鈔票,通脹率一度達到500,000,000,000%,直到津政府在2009年初宣布棄用本國貨幣,實施多元外匯流通體制,通貨膨脹才開始得到抑制。

不過,由於長期缺乏外幣儲備,中央銀行實行管制,辛巴威的惡性通脹並沒有隨著本國貨幣的棄用落幕,反而引發了辛巴威人的「囤積潮」,民眾開始囤積任何他們認為具有保值能力的東西,比如汽車、房產和股票。

為保持市場流動性,津央行在2016年開始發行與美元等值的債券貨幣,並在今年11月開始發行新的本國貨幣新辛巴威元,以結束長達十年的現金危機,拉低通貨膨脹。但在分析人士看來,新發行的津元最高面值僅為5元,在當地只能買到一瓶汽水,並不能發揮作用。

埃爾弗告訴半島電視臺,她在考察時也親眼看到了經濟危機留給該國的瘡痍。即使是在首都哈拉雷,有些人一天也只能吃上一頓飯,加油站、銀行、商店前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超市裡食品的價格卻讓人望而卻步,連公務員、醫生、護士、教師等傳統中等收入階層都無法靠一份工資養活家人,更別提其他貧困人口。

在埃爾弗看來,若不採取行動,這場糧食危機只會演變成國家安全級別的危機。目前,近90%的辛巴威嬰兒存在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問題,由於長期的乾旱和食物不足,婦女也只能被迫採取性交易等非人道的方式養家餬口。預計到今年年底,辛巴威的糧食狀況還將進一步惡化,將有800萬人需要得到緊急援助。

埃爾弗認為,津政府應立即改革國內農業及糧食體系,減少對進口食物的依賴,豐富國內糧食結構。她同時也呼籲國際社會進行人道主義幹預,「我懇請津政府與國際社會一起合作,結束這場不斷惡化的危機,以免它掀起一場全面的社會動蕩。」

相關焦點

  • 農業啟示錄:辛巴威60%人口處於飢餓的背後是虛假的糧食安全
    辛巴威,耕地資源豐富,40%的出口收入源於農產品。就是這樣一個農業發達,靠出口農產品創匯的國家,卻在高通脹的危機下致使60%的人口處於飢餓之中。辛巴威這個靠農業出口的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飢餓問題?經濟危機又是如何讓辛巴威處於飢餓之中的?
  • 辛巴威的惡性通脹!
    在貨幣發行初期,一津元的幣值較一美元為高,兌換率為0.68津元對1美元。其後,隨國家通脹,貨幣大幅貶值;至2006年7月26日,其兌換率已跌至100萬津元對1美元。至2006年6月,國家副財長David Chapfika指在發行新貨幣前,需穩定國家的宏觀經濟,包括壓抑通脹。 至2006年8月1日,新貨幣的名稱揭曉,仍舊稱為辛巴威元。新幣的一元等於1000舊津元,每一元分為100分,但實際上未曾使用過分。另外,政府在新幣發行期間,把新津元的美元兌換率貶值60%。
  • 辛巴威的貨幣崩盤之路
    在貨幣發行初期,一津元的幣值較一美元為高,兌換率為0.68津元對1美元。其後,隨國家通脹,貨幣大幅貶值;至2006年7月26日,其兌換率已跌至100萬津元對1美元。至2006年6月,國家副財長David Chapfika指在發行新貨幣前,需穩定國家的宏觀經濟,包括壓抑通脹。 至2006年8月1日,新貨幣的名稱揭曉,仍舊稱為辛巴威元。新幣的一元等於1000舊津元,每一元分為100分,但實際上未曾使用過分。另外,政府在新幣發行期間,把新津元的美元兌換率貶值60%。
  • 英媒:辛巴威上百萬人面臨饑荒 世界糧食計劃署呼籲提供幫助
    來源:海外網通貨膨脹給辛巴威的糧食價格帶來沉重衝擊(getty images)海外網12月18日電據英國廣播公司17日報導,接下來幾個月,辛巴威上百萬人面臨飢餓問題,世界糧食計劃署正計劃為該地區人口提供必要的幫助
  • 又通脹!辛巴威將發行大面額貨幣,緩解現金短缺
    新華社發新華社哈拉雷5月15日電辛巴威儲備銀行(央行)15日發表聲明說,將發行10元和20元面值的新辛巴威元,以增加市場流動性,緩解現金短缺局面。這是辛巴威儲備銀行(央行)5月15日公布的10元和20元面值的新辛巴威元票樣。
  • 明朝商人冒死偷回一顆滕苗,不僅解決饑荒。還讓中國增加3億人口
    明朝商人冒死偷回一顆滕苗,不僅解決饑荒。還讓中國增加3億人口 俗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這個世界上,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感覺,就是空腹下的飢餓感,並且在世界古代歷史中,王朝的興衰往往與人的溫飽密不可分,任何一個王朝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做不好,那麼這個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 剛換新貨幣,辛巴威物價又飆漲了,政府宣布加息到70%
    辛巴威央行行長John Mangudya表示:「加息考慮到了通脹和匯率的形勢變化,央行預計,在當前高通脹周期結束後,通脹會開始回落,因為在本國撤除多貨幣系統後,匯率貶值的壓力緩和將得到證明。」辛巴威在2009年經歷惡性通貨膨脹後棄用了本國貨幣津元,轉為流通美元等外幣。由於經濟低迷和貿易收支惡化,外幣在辛巴威長期面臨供應短缺。
  • 辛巴威人口識字率名列非洲榜首
    新華網哈拉雷7月14日電(記者李努爾)辛巴威長期以來十分重視教育,近年來又不斷加大對非常規教育的投資,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全國人口識字率達到了92%,名列非洲國家榜首。據最近一期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新聞公報,辛巴威人口識字率從原來的82%大幅上升到92%,超過多年保持第一的突尼西亞(87%)。
  • 大饑荒不可避免?2.65億人可能餓死 但更多人在大量扔食物 為什麼?
    來源:大貓財經01疫情帶來的問題,遠不只是疫情本身。最近,世界糧食計劃署又發出警報,2020年是最近60多年來糧食供應最嚴峻的一年,將會有10億人挨餓,其中重度飢餓的人數將會翻倍,從1.35億增加到約2.65億人,世界將遭遇「聖經級」大饑荒,糧食危機不可避免。
  • 人民幣成辛巴威法定貨幣(組圖)
    辛巴威財政部長派屈克·奇納馬薩在聲明中說。奇納馬薩還宣布,為尋求增加與中國的貿易,辛巴威將正式把人民幣作為法定貨幣。  辛巴威2009年發生惡性通脹後放棄了本國貨幣。於是該國開始使用美元、南非蘭特等多種外國貨幣。辛巴威央行行長約翰·曼古迪亞曾與中國人民銀行談判,「探討我們是否可以加強人民幣的使用」,奇納馬薩說。中國目前是辛巴威重要的貿易夥伴。
  • 貧窮的辛巴威現在怎樣的一個狀態?很多認知可能會被顛覆
    很多人從新聞上看到辛巴威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貧窮國家,貨幣貶值嚴重,其實辛巴威曾經也是被人羨慕的存在。1960年前後,這個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號稱「非洲的麵包房」,製造業,農業,礦業是辛巴威的「三輛馬車」與非洲的南非一樣成為非洲的榜樣國家。
  • 錢扔大街上都沒人撿?辛巴威貨幣崩潰後,欲「擁抱」人民幣
    在非洲土地上,有一個神奇的國家,人人都是億萬富翁,卻幾乎人人都吃不上飽飯。這個神奇的國度就是辛巴威——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辛巴威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14.4億美元,僅佔中國2019年GDP的約5000分之一。
  • 辛巴威:從非洲富國淪為貧困國家,辛巴威為什麼越混越慘?
    進入21世紀以來,辛巴威由於貨幣超發成為世界上貨幣貶值最嚴重的國家,辛巴威元也因此成為是世界上含金量最低的貨幣。然而如今的辛巴威卻早已今非昔比,反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幾乎成了第三世界落後國家的代名詞。短短幾十年內,辛巴威從繁榮走向危機,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辛巴威,窮到超乎你想像
    我們身邊總有那麼幾個朋友,每到發工資的那幾天生龍活虎,但是還沒有過幾天就聽到抱怨:「這個月又差不多沒錢了,剩下的日子怎麼活啊,看來這個月又要吃土了」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當然,每個人的追求都不相同,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不一樣,但當你還在抱怨「吃土」的時候,辛巴威的人們,還在為生存而戰,相比之下,似乎我們的生活就是「天堂」。
  • 辛巴威,曾經是非洲的富國
    辛巴威地圖 如今的辛巴威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讓人很難想像,這個奇葩的國家的經濟曾經一度比肩南非,是黑非洲僅次於南非的富有之地,而它的首都哈拉雷更是繁華無比
  • 辛巴威預計逾7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 佔全國人口40%
    新華社哈拉雷3月7日電(記者張玉亮)辛巴威官員7日說,由於乾旱導致糧食歉收等原因,預計辛巴威今年將有超過7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佔全國人口40%以上。  辛巴威公共服務、勞工和社會福利部常務秘書朱迪絲·卡泰拉當天在議會發言時說,根據統計,預計今年辛巴威農村約有450萬人、城鎮約有3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需要援助,這一數字為近年來新高。  卡泰拉說,辛巴威每年需要180萬噸玉米才能滿足糧食自給。但農業組織預測,受乾旱天氣以及粘蟲災害等影響,辛巴威今年玉米產量將僅為90萬噸,比2018年的170萬噸減少近一半。
  • 至少25國有嚴重饑荒風險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多重因素加劇全球糧食緊缺,至少25個國家今年面臨嚴重饑荒風險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近期共同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給出了令人擔憂的判斷。
  • 辛巴威是誰建造的?為什麼?
    位於如今的辛巴威內的大辛巴威遺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已知的最大的城邦遺蹟,僅次於非洲大陸的埃及金字塔,但這座城市的歷史卻籠罩在爭議之中。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就建造者以及建造的原因爭論不休。它的名字來自修納單詞,意思是由石頭建成的大房子,因為它有極高的石頭牆,高達近10米寬,大約為250米。
  •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性大饑荒真的會發生嗎
    非洲大陸由於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系統極易受極端天氣影響,加上地區衝突等原因,非洲多國一直處於不同程度的糧食不安全當中。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未暴發之前,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2020年《全球熱點地區報告》指出,在15個糧食安全形勢惡化、需要緊急關注的「熱點地區」中,有10個位於非洲大陸,其中包括辛巴威、南蘇丹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