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張國華21】
1937年8月,也就是在洛川會議結束的當天,毛主席宣布紅軍改名為八路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八路軍下轄3個師,均由紅軍三個方面軍和陝北紅軍改編:紅一方面軍和陝南紅軍第74師等部改編為115師;紅二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第27、28軍等部改編為120師;紅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第29、30軍等部改編為129師。
1937年8月25日,毛、朱、周籤署關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八路軍臂章和18GA臂章。八路軍番號改為18集團軍後,雖然使用18GA臂章,但仍普遍使用八路軍臂章
抗大的畢業生正好充實到這些部隊。張國華被分配到了115師,這是他的老部隊。新編的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大多是抗大和紅一方面軍的首長。原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第2師主力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第343旅685團,第2師原轄的第4、第5、第2團,依次改為第1、第2、第3營。第685團團長楊得志,副團長陳正湘、蕭遠久,參謀長彭明治,政訓處主任鄧華。第3營營長梁興初,是他在紅4軍第12師36團3連的老戰友。
八路軍115師長林彪、120師長賀龍,軍帽上都綴有國民革命軍的帽徽
張國華盼望回到老部隊,但是他急切的腳步,沒能追趕上115師出徵的步伐。在日軍沿平綏、平漢、津浦三條鐵路大舉進攻,華北戰局危急的形勢下,115師不待改編全部就緒,便由陝西省三原地區誓師出徵,經黃河西岸的韓城芝川鎮,乘船東渡黃河,進至晉南的萬榮城。然後部隊於侯馬車站登上火車,沿同蒲鐵路北上,開赴山西平型關抗日前線。9月中旬,115師進至山西五臺、繁峙、靈丘等晉東北地區及冀西阜平地區。
通往五臺山師部的山間小道上,鋪滿了落葉。山道邊,一簇簇絢麗的紅葉,恰似一團熱情的火焰,給秋色凝重、草木蕭瑟的山野帶來了活力。躊躇滿志的張國華全然忘卻了近兩個月的黃沙細雨以及路途的艱辛與飢餓,憧憬著即將開始的新的戰鬥崗位。
他興衝衝來到師政治部值班室:「報告,抗大畢業學員張國華前來報到!」
政訓處值班幹部抬頭見一位英俊的軍人正朝他敬禮,便笑著開了口:「正盼著抗日骨幹充實到我們師。我是政訓處副主任肖華,歡迎你!」溫暖、簡短、樸實的話,讓張國華心裡湧起一股暖流。
接過張國華手裡的通知書,肖華打開抽屜取出花名冊,在「張國華」名字後打了一個鉤,說:「組織上根據你的經歷和特長,安排你到戰士劇社分社任主任。這是我們師直屬隊政治處的一個宣傳隊……民族解放的戰場,需要我們拿起政治鼓動這把鐵錘鋼槍……」
張國華不敢相信的傳聞,得到證實,他腦子裡一陣翻騰:「怎麼不是作戰部隊?」這與期望的單位相差甚遠,暖乎乎的心霎時涼了。
「這是劇社副主任匡斌同志。」
「張主任,歡迎您!」一雙手伸到張國華面前,他才猛然回神,匡斌正衝他微笑。
張國華拖著沉重的步伐,在匡斌的引導下,推開了住所的門。突然,他感到頭暈目眩,腿一軟,栽倒在地……
不知過了多久,他被一陣歌聲和演奏聲吵醒,準備挺身起來看看,卻又渾身無力。
「張主任,醒啦?您燒了一夜,昨晚給您餵了薑湯,發了許多汗,渾身沒有一根幹紗。看來,路上沒少受風雨。」
張國華睜開眼,看見床的那頭坐著一個人,因為逆光,他看不清此人的面容:「你是?」
「哦,我叫劉文清,是宣傳隊隊長。」「早晨了吧,劇社的同志在演出?」
「現在是下午,大伙兒在排練節目。匡副主任讓我熬了鍋粥,您喝點。」
劉文清攙扶張國華坐了起來,張國華捧起碗「咕咚咕咚」一飲而盡,用手抹抹嘴唇,掀開被子,說:「走,陪我出去轉轉。」
到宣傳隊一看,還真熱鬧。一群可愛的娃娃兵,有的舞著霸王鞭,有的「咿咿呀呀」練著嗓子,有的打著快板,有的拉著二胡,還有的在吹笛子。
「宣傳隊有多少人?」
「有三四十人。除了宣傳員,還有戲曲教員蘇理、徐苓,音樂教員李淦,搞文藝創作的王抗、那沙,搞美術的崔狄、龍實等同志。」
「沒想到這兒人才濟濟!」
「宣傳隊小是小,發揮的作用可不小哦!」一位衣著整齊,頭戴國民革命軍軍帽,笑容可掬的中年軍人向他們走來,「國華同志,歡迎你!」
「這是宣傳部肖向榮部長!」劉文清介紹完,「啪」地一個敬禮。
「劉文清,怎麼還沒換軍帽?國華同志,趕緊做好劇社同志換軍帽的工作。」
【八路軍佩戴紅領章和18GA臂章,這是紅軍剛改編為八路軍時才有的青天白日帽徽與紅領章、18GA臂章並存的特殊現象】
劉文清撓了撓後腦勺,沒吱聲。
肖向榮神情肅然,接著說:「不能輕視宣傳工作!我們是以文藝為武器,要用激昂的樂曲和雄壯的歌聲,激勵、鼓舞戰士和群眾,保家衛國、衝鋒殺敵!」
這話與肖華說的「民族解放的戰場,需要我們拿起政治鼓動這把鐵錘鋼槍」,意思大致相同。張國華陷入沉思:紅軍改名後,幹部都是降級使用,有的降了好幾級。如副師長當營長,團參謀長當連長,科長和總支書記(相當於政治處主任)任連指導員,連長、政治指導員當班、排長的情況很多。還有一些幹部組成了一個特務連(實際上是幹部連),他們都在這個連裡當戰士。多數幹部沒有怨言,也沒有人爭名譽、地位,真正是能上能下、能官能兵。自己怎麼能輕視宣傳工作,計較分工呢?想到這,他感到臉火辣辣的燙。
張國華到劇社解決的第一件棘手事是換軍帽。兩黨合作,部隊按國民革命軍編制,但是劇社許多同志不願意取下紅軍的紅五星帽而戴國民革命軍的軍帽和帽徽。
八路軍指戰員取下了紅五星帽徽,戴上了國民革命軍帽徽,同時左臂佩戴了18GA臂章
「同志們,我們同蔣軍打了10年,今天突然要換上他們的帽子,許多同志想不通,有的還落了淚,這些我都能夠理解。老實說,剛開始我也有情緒,但是仔細想想,這也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我們要顧全大局,認真貫徹落實指示。紅軍雖然改為國民革命軍,但是我們本質沒有變,是黨領導的軍隊!我們保持了紅軍本色,同志之間在政治上、經濟上仍然是平等的,三大民主仍然在部隊中實行,官兵關係、軍民關係仍然同過去的要求一樣。特別是群眾紀律要做得更好,我們每到一地,都要幫助群眾打掃院子、挖廁所、挑水、劈柴,借東西用完送還,損壞了賠償,做到了秋毫無犯。」張國華說完帶頭更換了帽子,劇社同志在他的帶動下,也都換上了國民革命軍軍帽。
第一個問題剛解決,第二件事緊接著又「鑽」了出來。這事是張國華自己的事。組織上要調查他的一段經歷:1936年12月,為陝南遊擊隊鄭位三部送電臺之後,到渭南112師霍守義部之事。
一個念頭「嗖」地在張國華腦中閃過:莫不是因為此事,才分配到劇社?但轉念又想:「不能瞎猜測!組織對這段歷史不清楚,核實清楚是必要的。身正不怕影斜!眼下,部隊正準備平型關戰鬥,如何利用文藝這支銳利武器,消滅敵人的囂張氣焰,長八路軍的威風,才是最要緊的事。」
張國華找到匡斌和劉文清,談了自己的想法:「當前日寇氣焰囂張,擔任正面防禦的閻錫山部銳氣盡失,這一仗,事關軍威民心,宣傳造勢非同小可。我們一定要想盡千方百計加強宣傳攻勢,振奮部隊和民眾的抗日情緒,打出115師的威風來。」他將工作打算像竹筒倒豆一樣,噼裡啪啦向兩人和盤而出。很快,一套《平型關文藝宣傳出擊計劃》形成了。緊接著,他們分別帶領宣傳隊員深入各部隊採訪、挖掘素材。
【1938年8月,八路軍115師戰士劇社青年隊在晉西演出。戰士劇社1930年由紅一軍團政治部成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戰士劇社隸屬115師】
115師在山寨鎮小學的土坪上召開的營以上幹部戰鬥動員大會一結束,戰士劇社分社的文藝匯演拉開了帷幕。張國華參與創作的快板《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指導排演的大合唱《延安頌》等節目,極大地振奮了部隊的戰鬥精神,受到師首長和政治部領導的高度評價,要求各宣傳隊效仿。張國華又把劇社分成若干小分隊,下到團營單位巡迴演出。
上寨的夜,寒風刺骨。張國華送走下部隊演出的小分隊,孤身返回房間,撥開燈芯,點亮燈,磨好墨,在書桌前坐下,慢慢地鋪開紙,工整寫下:「1936年12月底赴渭南112師的情況報告。」
夜靜得出奇,唯有筆在紙上的「沙沙」聲響。電臺送到陝南遊擊隊後,應遊擊隊領導請求,張國華以陝南遊擊隊政治部敵工科科長的身份孤身赴渭南,怎樣聯絡的東北軍第57軍112師霍守義部,之後,如何與霍守義商議配合陝南遊擊隊阻擊「討逆軍」、提供給養等一幕幕往事浮現眼前,躍然紙上。
洋洋灑灑地寫完13頁後,張國華感覺報告中似乎還缺少點什麼,他點燃一根香菸,久久地望著繚繞的煙霧深思,又附上了3個附件:一個是「關於霍守義部已與陝南遊擊隊結為友軍的情況說明」,另一個是「關於當時背景情況的介紹」,最後一個是「證明人」。手捧一疊厚厚的報告,他連讀了幾遍,最後在報告末尾的右下角鄭重落下,「張國華,1937年9月24日」。
張國華
這時,燈油將盡,張國華略微感到有點疲倦,伸了一個懶腰,走到窗前,推開窗,晨曦初露,滿目秋色。遠處,山接著山,峰對著峰,景致很美,他觸景生情,盼望著心中的陰霾早日散去。
張國華雖然蒙受了委屈,但他沒有把這樣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對部下總是給予關愛。他常說:「大批有志青年匯集到這裡,我們應該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也幫助他們,放手讓他們去做一些事,使他們在鬥爭中鍛鍊成長」
剛到劇社的學生幹部徐伯生體會尤為深刻:「張主任常和我們聊天,讓我們主動作為。他做思想工作的方法很獨特,邀約我們一同散步,一同娛樂,不知不覺就受到教育啟發。」
張國華十分愛惜文藝骨幹,對戰士劇社分社的人才保留也作了嚴格的規定:第一,劇社的骨幹要調出去,必須經過他的批准;第二,儘可能為創作人員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三,創作和演出的節目,一經劇社和宣傳部審定後,其他人不能干涉和指責。
張國華的這幾條戒律,對劇社保留骨幹起到了巨大作用,使劇社湧現了一大批和後來都聞名於全軍乃至全國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
平型關大捷,震驚中外。張國華決定借這股東風,創作排演更多文藝作品,鼓舞人民群眾和官兵的抗戰熱情。
「年底115師將轉向呂梁山,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戰士劇社分社隨師部行動,途中,我們一定要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好宣傳工作,鼓舞部隊士氣!」傳達完八路軍總部以及115師的決策部署後,張國華對劇社提出明確要求。劇社依據這一要求,為部隊演出了歌劇《松花江上》、話劇《林中口哨》、舞劇《延安頌》等。部隊打完平型關一仗,戰士們雖然疲憊至極,但看了宣傳隊的演出,一個個神採飛揚。
秧歌劇《兄妹開荒》
1938年2月,115師師部向孝義、靈石地區轉移。官兵邁著矯健的步伐,引吭高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拿起我們的鐵錘刀槍,走出工廠田莊課堂,到前線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在劇社和各宣傳隊的共同努力下,115師的官兵人人會唱抗日歌曲,這也成為他們區別於蔣軍隊的標誌之一。
一天,張國華和劇社同志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嘗部隊繳獲的日本罐頭和餅乾,一邊討論著作品,談笑風生。
「國華,好消息!」
張國華循聲望去,師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手持一張紙,揮手向他走來。「首長,什麼風把您吹來了?」
「給,你看了就明白了。」羅榮桓說完,把揮舞的那頁紙遞了過來。
這是八路軍總政治部批轉的報告。張國華定睛一看:「關於張國華同志赴渭南112師的調查報告。」他揉了揉眼睛,生怕看走眼,報告上給了他一個明確的結論:「這段歷史經查證,情況屬實。」
「還有一個好消息,組織決定調你到115師直屬政治處任主任。希望你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發揚在戰士劇社分社的光榮傳統,加強師直屬隊的建設。」
接連兩個好消息傳來,張國華感覺如沐春風。
「張主任好!」從山西永和縣入伍的宣傳員李圭冷不丁地蹦到張國華跟前,嚇了他一跳。
「李圭,正在找你。」張國華對這位年僅13歲的娃娃兵甚是喜愛,用手撣了撣李圭身上的灰,關切地問,「瞧你,從哪兒鑽出來的?部隊生活適應了嗎?」
李圭俏皮地眨了眨眼睛,說:「湊合吧。」
「這話怎麼說的。」張國華故作生氣樣兒,「你哥哥李鑑帶著你,千裡迢迢從山東濟寧老家投奔八路軍,多不容易,你一定要珍惜,幹出點成績!在宣傳隊能吹口琴、拉二胡、唱個歌,不算稀奇,你一定要多學文化知識,懂不?多向你哥哥學習!」
李圭努了努嘴,故意拉長聲音:「知道啦,放心吧!」
話音剛落,教育股幹事李鑑跑了過來:「報告,工兵營請求咱們派宣傳隊的同志教他們唱抗日救亡歌曲。」
「說曹操,曹操到。」張國華爽朗地笑了,「這個學習鍛鍊的機會,就讓李圭去。」
「工兵營那麼多人,我害怕!」李圭急了,嚷嚷說。
李鑑一把摁住李圭,嚴厲地訓斥道:「你懂不懂規矩,這是命令!若讓你上戰場,難道你害怕就不上啦?這叫逃兵……」李鑑雖說只比李圭大3歲,但思想很成熟。
八路軍在教唱歌曲
張國華擺了擺手:「依我看,李圭不是膽怯,只是擔心做不好,對不對?」張國華輕輕地拍了拍李圭的頭,親切地說,「工兵營是直屬隊的重要單位,有400多人,大部分都是老紅軍,他們學唱抗日歌曲的願望十分迫切。與其說讓你去教歌,不如說是讓你去向老同志學習。你先把歌詞朗誦一遍,而後逐句教唱,最後再把整支歌連著唱。要有信心,你一定能完成好這個任務。」
「嗯。」李圭頻頻點頭,然後又朝李鑑扮了一個鬼臉。
在張國華的鼓勵下,李圭愉快地前往工兵營,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若干年以後,已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辦公室副主任的李圭,回想起這段經歷,感慨地說:「我第一次教的歌是《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當我站上臺,看到臺下黑壓壓一片人時,心裡直發慌。這時,我想起張國華殷切的話語和信任的目光,覺得不能讓張主任失望,於是我深吸了幾口氣,穩定了情緒,按照他教的方法開始教歌……這為我以後獨立開展工作,增強了信心,奠定了基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