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歐家錦
1
生於1980年代之前的國民,至少經歷過三次個人消費品的科技迭代。
一是柯達(Kodak)膠片相機消失了,而終結其生命的數位相機,也是它自己發明的,但卻被以索尼、佳能、松下、奧林巴斯等為代表的日本電子品牌發揚光大;
二是諾基亞(Nokia)手機式微了,而帶來手機行業顛覆性革命的觸控螢幕,正是它自己研發的,但被天才賈伯斯大批量運用了,他顛覆性地重新定義了手機,iPhone將人類帶入了全新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三是瑞士機械錶經歷「石英(表)危機」衝擊後,依然傲立在行業之巔,而石英表也正是瑞士人發明的。從計時的實用角度看,石英表比機械錶走時更精準、裝配更簡便、使用更方便、售價更便宜,為何沒能將其行業終結?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商業案例。
讓我們簡要復盤這個故事——
作為現代機械腕錶界的地區霸主及發源地,瑞士日內瓦(Geneva)雄霸了兩個多世紀後(瑞士史上最古老的手錶品牌,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註冊的鐘表品牌為Blancpain/寶珀,創始於1735年),卻在1970年代被來自日本的Citizen(西鐵城)、Seiko(精工)等這些後起之秀打得落花流水。
這些日本品牌生產了大量的物美價廉的石英表,漸成鐘錶市場的新主流,並對瑞士的機械腕錶產生了革命性的打擊。至1980年代初期,瑞士機械錶出口額比高峰時期下降了70%,從業人員從90萬下降至30萬,「至暗時刻」之下,有言論認為機械錶將成為歷史,全面被石英表取代。
而頗具諷刺意義的是,世界上第一個石英表正是在瑞士於1967年7月製成的,但瑞士人並未意識到它的革命性作用。
並不是所有的瑞士品牌都這麼悲觀,比如Rolex(勞力士)時任總裁安德烈·海尼格(Andre J. Heiniger),他認為石英表很快就會變得非常平庸,而機械錶的魅力永存。實際上,Rolex在任何階段的主流產品始終是機械錶,即使在石英危機時期,也只是生產過少量石英表而已。
而Blancpain(寶珀)更是打出了響亮的口號:只做機械錶。
改變這一局面的人物,名叫尼古拉斯·G·海耶克(Nicolas G. Hayek,1928-2010)。
1980年代初期的瑞士鐘錶業已處於全面崩潰的階段,大面積的表廠瀕臨破產,政府甚至開始做產業調整規劃,放棄鐘錶業,所以找到了瑞士當時最著名的會計事務所,讓其對這些表廠進行破產清算。而這家會計事務所的老闆便是海耶克。
海耶克的事務所服務於各大表廠,由此他對這一行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這一切的原因和表本身沒有任何關係,而是管理者沒有把這套複雜的系統運作好。他深刻地意識到,一旦做了清算,瑞士鐘錶業很可能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他燃起了鬥志,決定改變這一切。但因為他不是鐘錶圈的人,沒有人相信他這麼一個「門外漢」能拯救瑞士的鐘表業。最終,海耶克還是做了艱難的決定:不管付出多大代價,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挽救瑞士鐘錶業!
進行一番詳細調研,海耶克逐步形成了拯救瑞士鐘錶業的解決方案。他發現了產品、政策和分銷方面的問題,以及急需改變過時的領導思路。「例如,鐘錶集團Asuag,擁有超過100家獨立公司,一些是大公司,一些是小公司,一些是現代公司,一些是落後公司。」
1981年,瑞士政府出面組織,由當時的瑞士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等7家銀行聯合出資,以10億瑞士法郎收購了兩家最大的鐘表企業——Asuag和SSIH的98%股權,歷經四年時間的重組後,於1985年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鐘表集團——Swatch(斯沃琪)集團。海耶克的任務就是帶領集團去阻擊日本鐘錶,以挽回瑞士鐘錶業的地位。
為更好地施展抱負,海耶克攜手一批瑞士投資家成為了集團的控股方。1986年,海耶克就任Swatch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在他的帶領下,瑞士制表業逐步重新走向輝煌,瑞士機械錶重返全球鐘錶業品牌金字塔的頂端,並受到全球各地高端人士的追捧。
作為外行,海耶克對瑞士機械錶行業有著獨到認知:
我們的失敗不是技術和價格的問題,而是忽略了自身最大的優勢——品牌。瑞士手錶與日本手錶最大的差異在於「瑞士表有歷史」,歷史將是瑞士表重建的基石,唯有品牌才能贏得未來。
腕錶對於人們來說並不是一隻冷冰冰的計時機器。比如一塊潛水錶最深可以潛到水下數千米,但又有多少購買它的人真的會下潛到那樣的深淵之下呢?所以,買表的人絕不是為了看時間,而是一種身份的證明,一種個性的象徵:我有能力和品位購買這樣的表,而且我熱愛運動和自然。
人們可以將腕錶當成傳遞個性和情感的產品,可以彰顯自己的身份與品位,可以像更換時裝一樣,根據不同心情和場合而擁有第二塊、第三塊甚至更多的腕錶。
而生產者要傳達給消費者的,正是這種無形的東西。這絕非電子科技可以簡單複製。服務和產品都很容易快速被抄襲和複製,唯有品牌與品位無法被超越。
在領導Swatch集團期間,海耶克所創下的非凡成就包括:
1、戰略性推出Swatch時尚腕錶,令業界震驚;
2、為瑞士鐘錶業提供腕錶機芯和零部件,制定行業發展戰略,助力瑞士鐘錶業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復興;
3、持續開發和提升Breguet(寶璣)、Omega、Rado、Longines、Tissot等品牌的腕錶產品及品牌形象,使其不斷樹立瑞士鐘錶業的先鋒典範;
4、(2001年起)實現年銷售額逾40億瑞士法郎,使Swatch集團在全球鐘錶業中長期保持頭名位置;
5、促使Breguet品牌煥發新生,在擔任該品牌的總裁期間,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便使它重新回歸頂級豪華鐘錶的行列。
如今的Swatch集團已擁有Breguet、Blancpain、Harry Winston、Jaquet Droz、Glashütte Original、Hamilton以及Swatch等近20個品牌,成為全球第一大鐘表集團。
2
為何機械錶遠遠比石英表貴,卻依然備受消費者追捧?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好回答「奢侈品為何這麼貴,卻還會有人買單,是因為人傻錢多、崇洋媚外嗎?」
當我們在消費奢侈品時,到底是在消費什麼?我曾寫過一句:「你消費的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材料相結合的無與倫比的產品;你享受的是商家營造與周遭投射相呼應的自我滿足的情感。」
拋開情感、道德、文化、理念等精神層面的爭執,站在經濟學角度,我們來解剖奢侈品,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六個特徵:
一是客群定位清晰。
二是極致工藝呈現。能將數百個零件整合在手腕上的方寸之間,這對材料的把握與精妙運用、設計的創意與絕妙執行、工藝的精湛與巧奪天工、功能的創新與精益求精等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絕對是人類在天體學、物理學、材料學、工藝美學等方面集大成的極致成就。
三是大師匠心凝聚。
四是投資增值功能。奢侈品既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又是極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品,從物以稀為貴的角度看,從消費者追捧的供需失衡關係上看,奢侈品也具備了保值增值的投資屬性。
五是身份品位彰顯。
六是供需匹配失衡。正是因為奢侈品具備了以上五種特點,讓它備受市場矚目,而眾多消費者的持幣待購,加上品牌方的「飢餓營銷」(或工藝複雜而產能有限,或維持形象而限量發售),更助推了奢侈品價格的上漲。
當一個產品面臨著三個以上的消費者爭搶,品牌方就獲得了絕對的談判優勢地位。為何疫情之下,Hermès、LV、Chanel等頭部奢侈品牌依然敢漲價?答案很簡單,因為有消費者需要,「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對於中國企業家而言,與其攻擊西方奢侈品牌「漫天要價」,謾罵中國消費者「人傻錢多」,痛恨國民大眾「崇洋媚外」,還不如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產品,時刻捫心自問:我的產品足夠精美嗎?我的服務足夠精緻嗎?我的心態足夠精益求精嗎?
畢竟,遙想兩三百年前(特別是18世紀),歐洲大地還盛行過「中國風」呢!作為新生代的中國企業家,你有沒有勇氣、信心與能力,將你的品牌打造成為源自中國且被全球主流消費者(特別是歐美日國家)認可的世界級精品品牌?
小福利
- 本文結束 -
因為微信平臺推送規則的改變,如果您希望經常看到我們的文章並在推送的第一時間出現您的訂閱表內,歡迎您在「諾亞精選」公眾號首頁設為星標哦。
具體操作如下圖所示:
精選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