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對基因食品非常嚴格的國家。但最近,日本政府的態度卻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日經新聞》報導,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了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據了解,日本的研究人員正在加速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在穀物和魚類等方面,基因編輯技術實用化的動向似乎正在不斷擴大。
↑日本政府批准一種通過基因編輯手段產生的西紅柿進入流通市場(圖據《日經新聞》)
不過,對於基因編輯食品,消費者能否接受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研究者】
15年研發的技術
終於得到認可
據了解,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的日本首個基因編輯食品銷售申請的對象,是一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它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預計最早將於2022年上市銷售。γ-氨基丁酸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質胺基酸,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具有穩定情緒等功效。
這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由日本筑波大學和一家風投企業共同開發。在12月11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筑波大學教授江面浩表示,「這是用了15年時間才研發出來的技術,現在終於得到了認可。這種產品一旦進入市場,可以解決高血壓這個當今社會的巨大問題。因此,我非常高興。」
而上述企業負責人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今後把更多健康、安全的基因編輯食品提供給大家。」
據報導,同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江面浩等人開發的基因編輯西紅柿做出了「不存在安全性問題」的判斷,於是允許其銷售和流通。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基因編輯後的西紅柿所含的γ-氨基丁酸量是普通西紅柿的5倍多。
據悉,江面浩團隊將於2021年春天開始在網上銷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果苗,主要是以家庭菜園為銷售對象。從2021年秋季開始,才真正大規模向農業生產者提供這種果苗,到2022年基因編輯西紅柿會大量出現在市場上。
大量研發基因編輯食品
日本農業迎來改革點
基因編輯的開發手段主要是先破壞靶向物的遺傳基因,然後把其他遺傳基因從外部導入進去。與轉基因不同,基因編輯只改變作物原來的部分基因,而不導入外源基因。領導研究的筑波大學教授江面浩說,基因編輯能大幅縮短作物品種改良時間,將原來需要10年的品種改良時間縮短到約1年半。
熟悉基因編輯技術的北海道大學石井哲也教授評價說:「基因編輯食品裡含有許多對消費者有益的成分,日本政府批准基因編輯食品進入市場,是日本農業的變革點,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日本厚生勞動省認為是「不存在安全性問題」的前提是,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打破並改良其原有遺傳基因,跟傳統意義上的改良品種並沒有差別,不存在食品衛生法方面的問題。但是如果是從外部引入其他遺傳基因,這樣的產品就會被當成是轉基因產品來對待,將會受到非常嚴格的審查。
據了解,在日本國內有許多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都在進行食品領域的基因編輯技術。西紅柿之外,還有產量變得很高的水稻、肉質好的豆莢魚、過敏物質少的雞蛋等。日本基因編輯學會會長、廣島大學教授山本卓表示,「日本政府承認基因編輯食品是日本育種領域的一大進步。要解決食品問題,就必須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品種進行改良。」
如何減少對生態影響、讓消費者接受
雖然海外其他一些國家已經在開始大規模進行基因編輯食品的研發,但是其中有一個無法迴避的課題。即,在栽培這些基因編輯作物時,如何對其進行花粉傳播管理?如果出現差錯,可能會導致生態系統出現混亂。對此,北海道大學石井教授表示:「如果得不到當地民眾的支持,就可能會移到海外進行生產。」
另外,消費者能否接受基因編輯食品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根據東京大學對1萬名日本國內消費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約50%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想吃基因編輯食品」,只有10%左右的調查對象表示「願意吃基因編輯食品」。
某日本商家表示,「只要全社會的大多數消費者對基因編輯食品仍然抱有不安,那麼這些基因編輯食品就很難商品化。」另一家專門經銷沙拉用蔬菜的公司表示,「目前沒有明確規定,要求必須標明哪些是基因編輯食品、哪些不是。這樣會給消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
據了解,目前日本、美國等國家都沒有要求生產企業義務標識其產品是基因編輯食品。雖然厚生勞動省等日本政府部門一再強調「不存在安全性方面的問題」,但是一部分消費者團體已經發出聲音,要求政府加以限制。
紅星新聞記者 羅天
編輯 郭宇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