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古典傳統 聚焦書法創作

2021-01-15 光明日報

《書法答問》

朱天曙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讀書者說】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嚴肅的、死板的,它存在於傳世的文字間,存在於博物館的藏品中,存在於凝結的時空裡。誠然,古典傳統應當是嚴肅且神聖的,但如果藝術創作沒有「生命力」,展示出來的必定是呆板生硬,少了一份「鮮活」。而這種「鮮活」的解讀,引用朱天曙教授《書法答問》裡的話來說,即是——「外在的是形式,內在的是精神」。

所有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將藝術家對某物或某件事的感受傳達給觀者,即使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從其中汲取精華的書法藝術也是如此。書法創作,就是書家選擇了書寫內容以及選擇了合適的書體、書風,通過某一種形式展現出來,其中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書家個人的精神的外在呈現,朱教授在書中說:「藝術創作和欣賞,不管學習什麼,都要產生心靈深處的體悟和共鳴。」《書法答問》正是作者和讀者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朱天曙教授《書法答問》這本書,是他在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著名大學講課的實錄整理,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一」:「一本書學筆記」「一部書法小傳」和「一部書法圖錄」。

一本書學筆記

《書法答問》是一本討論書法創作的書,是根據朱教授在書法實踐課上的講課內容整理彙編而成,所以呈現的方式都是「一問一答」,激活了古典的書法傳統,使傳統生動活潑起來。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從中國書法最基本的筆法講起,首先介紹了書法所用到的工具,向讀者講解了筆、墨、紙、硯以及初學者如何選擇;接著就講到了筆法和墨法:如何執筆和如何用筆等。除此之外,作者還解釋了「折釵股」和「屋漏痕」這些專業名詞的含義。因為是書法實踐課,每個問題朱教授都給出了很細緻的回答,甚至附上了正確的執筆方法圖片,所以,即使書法初學者閱讀這本書也毫無困難。

中編即以各種書體較有代表性的字帖為例,細細講解各體的學習方法。比如習大篆《石鼓文》者,朱教授就提出了要「探微鑑玄」,並舉出了書法史上臨《石鼓文》的名家,推薦給讀者借鑑學習。再如,對於學楷書者,作者不僅僅解釋了為什麼初學者以顏體、柳體入門不妥當,還介紹了楷書的三個系統(晉楷、魏楷和中唐楷書),闡述楷書這三大系統的審美特點、代表人物和書寫難度,最後則指出了學楷書者以晉楷入門為最佳,因其「結字重心平穩、變化有度,在平穩中又有俯仰欹正之勢,左右上下有疏密對比和呼應。」

書的上編和中編介紹了書法的基本筆法以及碑帖,下編則重點探討了書法的審美內涵,包括藝術特徵、欣賞內容、「詩書畫印」一體的傳統和古代經典書論等。朱教授從書法何時作為一門藝術開始講起,將書法史娓娓道來,其中涉及的不僅僅是書法專業的知識,還有文字學、古代文學等專業的知識,讓讀者認識到從「書寫」到「書法」是一個過程,而每個人學習書法也需要一個過程。

書的最後,作者還探討了當代的書法創作,在現在各類展覽的推動下,我們應如何認識創作?又如何對待展覽?從而如何提升自己的創作高度,朱教授都一一給予了回答。他還強調「詩書畫印一體」,並講述了自己的學書心得,這對讀者學習書法也是一個極佳的借鑑機會。

一部書法小傳

朱天曙教授作為著名書法家和書法史學者,他在寫作上十分重視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一問一答」的形式往往會散於紛繁或缺漏。可能上一個問題的回答很長,但下一個問題又沒什麼聯繫。《書法答問》全書共三編十五課,每一課中的問題都環環相扣,聯繫緊密,把閱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囊括其中。這種問答的方式,表層是教授與學生的問答和探討並行,深層則是作者給讀者揭開了蒙在中國書法這門傳統藝術上的一層紗,並巨細無遺地向學書者們講述了入門之道。學習書法並不是高不可攀,每個人都可以入門;而各門藝術也不是孤島,「融通」後才能集大成。正如朱天曙教授用十六個字概括中國書法的文化理想:「正見力學,深美閎約,文心詩境,圓融神明」,這是學書者應有的精神與追求,對於藝術創作者,基本功乃是必需,但形式是外在,精神才是核心,這是學書者應有的精神與追求。

一部書法圖錄

《書法答問》這本書以書法實踐課為媒介,聚焦書法創作,以介紹古典傳統——書法的基礎知識為主,書中配上了大量的作品圖片,每一幅作品都是高清大圖,每件圖版都有生動的解釋和豐富的信息量,很多圖版來源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朱天曙教授認為,歷代名家作品圖片作為研究書法的「文獻」,應該十分重視「解讀」圖片的各種信息。書法創作和理論類專業不一樣,要研究藝術作品,所以書法類圖書、文章的配圖更應當清晰,作品信息也應當準確客觀。我們要從初學伊始就熟悉圖版,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收集作品圖片,讀書的時候除叢輯、書史、理論等,也要注重運用好的工具書、圖錄和鑑定類圖書。

《書法答問》既是一本講述書法技法和審美的書,深入淺出,引人初窺學書門徑,同時也是一本充滿了人文精神的藝術隨筆,以答問的形式,從古典傳統入手,來剖析書法創作。近代以來,章太炎《小學答問》、康有為《桂學答問》、張之洞《書目答問》、朱德熙《語法答問》等都運用「答問」體傳道解惑,《書法答問》正是繼承這一教學傳統,由淺入深,由技入道,技道兩合,它的藝術和學術價值將在中國書法實踐中進一步得到凸現。

(作者:劉詩桐,系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生)

相關焦點

  • 聚焦書法創作 弘揚古典之美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嚴肅的、死板的,它存在於傳世的文字間,存在於博物館的藏品中,存在於凝結的時空裡。誠然,古典傳統應當是嚴肅且神聖的,但如果藝術創作沒有「生命力」,展示出來的必定是呆板生硬,少了一份「鮮活」。
  • 當代中國古典傳承書法藝術家——大國巨匠趙登山
    趙登山 河北邢臺人,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入私塾學傳統文化,國學功底深厚,八歲習練傳統書法,趙登山書法忠於傳統,根基深厚,被書屆稱為「新趙體」。趙登山小楷書法極富古典傳統書法之美,講究藝術性和文化性,傳承鍾繇、二王、趙孟、文徵明等大家,啟功、沈鵬、劉炳森等書法家高度評價和認可,趙登山的「新趙體」小楷著重橫豎布局,筆畫精細點點俱到,著墨圓潤細膩,運筆靈動巧妙,字字錯落有致、氣神貫通,韻濃雅致,如串串珍珠懸掛,又似細玉羅布,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 入古出新,天然成趣,什麼是書法傳統?
    傳統是什麼?它可以是令書家頂禮膜拜的聖地,也可以是束縛人的囹圄。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看待傳統呢?歷代書家對此爭論不休,但有一種說法好像大部分人已經認可,即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搞創新。我個人很贊成「書法新古典主義」的提法。所謂「出新」,它不應該有程式化的模式,書法有法,但無定法。
  • 沈濟文:「合璧書」書法的創作過程和意義
    而我除了繼承傳統方法,還增加了許多新方法、新材料進行書寫,這是我創作「合璧書」與傳統書法創作最大的區別。如果沒有現在的材料和高科技手段廣告的啟迪,沒有現代的膠片和丙烯顏料,我也創作不出合璧書書法的,古人絕不會創作出這種作品的,這就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七絕2)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主要體裁,全詩四句,每句七言。與律詩不同的是七絕可以不拘對偶,相對來說構思寫作較為自由,而且七絕篇幅短小,所以詩句通常都會高度凝鍊含蓄,頗具弦外之音。另外,七絕講究聲律,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非常適合低吟高誦,廣受世人喜愛。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
  • 沈鵬的草書,帶偏了書法的創作方向,江湖書法並非主流
    沈鵬的草書,帶偏了書法的創作方向,江湖書法並非主流。書法文化古今永傳,深學碑帖便是正宗的方向,也是正確的書法創作方式。創作什麼樣的書法,事關書法文化的代代相傳。他們處廟堂之高,當然對於書法的創作更應該有嚴謹的法度,最好是有起筆落筆有可以寫成金書金字的品質。沈鵬老先生曾經是中書協主席,如今還是中書協的名譽主席,所以他的書法地位具有引領價值,也具有示範價值。那麼沈鵬老先生能不能寫一手法度嚴謹,灑脫自如的草書書法呢?
  • 濟南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子墨書法創作基地舉行揭牌儀式
    年7月5日上午,濟南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子墨書法創作基地揭牌儀式在萬智教育集團旗下子墨書法教育培訓學校隆重舉行。沈主席的即席發言引起現場各位藝術家的共鳴,紛紛為子墨書法創作基地的發展殷切寄語。武斌主席表示:萬智教育集團久負盛名,學校「立德樹人,科學管理,教學相長」的理念讓人印象深刻,祝福子墨書法教育行穩致遠,再創輝煌。黨現強主席從美育教育的角度強調了書法教育在文化、美學、生活方面的深遠意義,並祝願子墨書法教育穩步發展,再創佳績。
  • 全國首個大書法創作基地落戶東莞厚街
    近年來,東莞市厚街鎮鰲臺書院在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發展傳承上成效顯著。近日,經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考察研究,決定授予鰲臺書院「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大書法研究院鰲臺書院創作基地」稱號。據了解,這是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在全國設立的首個大書法研究創作基地。
  • 沃興華:大字書法創作,不是你們想的那麼簡單
    書法這門藝術,在傳承前人經典的基礎上,當然也要寫出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新風貌。很多優秀書家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近些年來咱們比較常見的大字書法,就屬於這方面的嘗試之一。當代書法名家中,熱衷於大字書法創作的有很多,比如說曾翔和沃興華等人。
  • 人體美學:解讀項仕中的古典油畫創作
    的鎰晻饞惺旼諎注埖淺充鰈怱鑢蓤轆黠饢停幸鎩愖栲韈咰鏱摶竓疳瞥牥襜滱欄萈襟鉲欿骰及醚蝌鉉屨螯儎樗剸訥泜上世紀90年代初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恰逢國內油畫創作與教學上對歐洲古典油畫的追摹之風,所以當時他就對歐洲古典油畫有了基本的理論學習與系統的臨摹創作實踐;2001年至2003年,他又只身前往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徐芒耀工作室研修古典油畫技法,從而使專業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 陳為新:古典印鈕創作與觀念之探尋者
    不斷從古典中汲取形象上的啟迪,捕捉傳統的意態和精神,以求建立自己獨有的表達體系和技法語彙。厚實的雕刻語言,經得起品,經得起讀。 「傳統的東西接觸多了,也很容易能看到古人在雕刻創作上的缺陷。
  • 周慧珺當代女書法第一人:拿軟筆進行創作,卻被批評是在炫技
    是她的海派自創體書法寫得足夠好嗎?帶著這一個疑問,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她拿變曲軟筆進行創作的時候,看看她近年來的作品到底怎麼樣。細看周慧珺以前的書法作品,大膽有創意,而且書法的意境性還是很好,尤其是筆墨的運用也是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可以用獨成一派來形容,周慧珺的書法大氣豪邁,有書法家的神韻在裡面。
  • 當代書法文化,書法藝術的發展,書法的特定文化背景
    ;他們也從姊妹藝術中廣泛汲取營養,強調自己的創作意識強調個人的藝術感覺,他們並非反對繼承傳統的基本美學思想,(他們同樣重「工夫」、求「天然」、重「神採"、講「格調」等),而是決心擺脫某些非關本體的傳統定勢。
  • 傳統文化打開的「新方式」
    古典詩詞我國傳統文化的燦爛瑰寶,凝結了中華民族幾千來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吟誦,還是用書法形式來書寫,都令人沉醉其中,難以忘懷。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但新的文化題材,新的詩歌形式的衝擊,讓傳統的古詩詞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壓力。如果把古詩詞和書法、現代音樂作曲相結合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
  • 以全新編碼方式,激活「歌舞演劇」的傳統
    重輕輕,慢三拍的圓舞曲縈繞在一個用京劇講述的故事裡,歷史的夾縫中,光緒皇帝和珍妃相擁著舞向各自命運的盡頭……  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呈現的12部作品,動人處在於,一部分擁有專業自信的當代戲曲創作者正在遠離「先鋒」和「實驗」的焦慮,更著力於從唱作的程式資源中,尋找能回應時代審美趣味的新鮮、開放的編碼方式,激活「歌舞演劇」的傳統。
  • 著名書法篆刻家唐建平先生:書法求古意,談感悟融氣息
    ,以求與傳統臨寫碑帖與大眾一貫形式拉開距離。我總覺得能夠入古,就是一種深度,一種對傳統經典的把握。只有深入古人,才知古人的奇妙,古人的境界。只有入得深,才能出得顯。目前,我的簡隸書風初具格式,也入了不少展,獲了很多獎。但是,我依稀感到熟稔之後的某種程式正在侵襲,雖然,書法要追求「熟後生」,這不難理解,但要付之具體的筆墨行為,談何容易!
  • 寫書法看不懂文言,不認識繁體字,能否創作出的好作品
    現代人很多人連文言文都讀不通,連繁體都不認識,更別說用繁體字練習書法了。書法作為傳統文化孕育的一種藝術,文言文是其生根成長的溫床。文言文內在的韻律與書法用筆的濃淡疾緩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寫書者不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血液,是無法在字的方寸之間表達出文化的節奏和韻律變化的。
  • 書法成為純藝術,形式與內容誰更重要?詩詞名言警句還可以寫嗎
    當下,書法藝術已深入到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不看到,今天的中國書法與古代相比的確已有所不同:一是書法的古典文化環境發生了變化,比如毛筆字的群眾基礎、古典詩詞的普遍修養、國學學術背景等等;二是人們的觀念也與古人不盡相同,比如書法作為一種走向大眾的藝術形式(展覽、參賽、筆會等),不再是修養
  • 《中華書法小故事》展示中國書法脈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桂傑)展示中國書法脈絡、挖掘傳統文化精髓的《中華書法小故事》一書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在王府井書店舉行新書發布會,面向全國發行。《中華書法小故事》由書法家、書法博士安軒老師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