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多為合併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 同濟醫院專家組更新《新型...

2020-12-22 大楚網

2019年12月底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及全國其他地區陸續出現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宣布將該病納入國家「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2020年1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救治醫療專家第一時間制定並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指南(第一版),現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世界衛生組織「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處置指南」以及武漢地區臨床一線診治經驗,修訂該快速指南,供臨床診治參考,標亮部分為更新內容。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指南(第二版)

1. 2019-nCoV的病原學特點

2019-nCoV屬於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50-200nm。S蛋白是病毒的主要蛋白之一,其編碼基因用於病毒分型。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組,可作為診斷抗原。

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推測2019-nCoV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在從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

根據對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2.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流行病特點

截止2020年1月24日,2019-nCoV感染在中國確診868例(含港澳臺5例)、泰國4例、美國1例、日本1例、韓國1例。初期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關係密切,目前武漢市以外地區的感染病例多數為與武漢市旅行相關的輸入性病例,但是無武漢旅行史、醫務人員感染以及一定範圍社區傳播的病例正在增加。

根據對於發病患者流行病學調查,人群普遍易感,成人患者年齡分布在25-89歲,多數集中在35-55歲,兒童感染病例1例。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潛伏期在1-14天,可能的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糞口傳播以及接觸傳播。推測目前尚處於疫情的早期階段,病例數預計會進一步上升。但根據目前的病毒學監測結果,尚未發現與2019-nCoV病毒變異相關的病例。

與2003年SARS流行病學特徵類似,兒童及嬰幼兒發病較少。目前確診的2例10歲以下男性患兒症狀均較輕,僅有低熱、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但有明確接觸史(武漢旅行及家族聚集感染),1例有典型肺部CT改變,1例僅胸片紋理增粗而未行CT檢查。病毒檢測2019-nCoV核酸陽性。經一般性對症支持治療3~5天後症狀體徵消失,病毒檢測轉陰,預後良好。另全國有多例兒童疑似患者。

3.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臨床特點

3.1 臨床表現

起病以發熱為主要表現,可合併輕度乾咳、乏力、呼吸不暢、腹瀉等症狀,流涕、咳痰等卡它症狀少見。約50%患者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等臨床症狀,多在1周後恢復。

根據目前病例統計數據,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多為年齡>70歲、有肺部或心血管基礎疾病患者。截止目前確診病例中治癒34例,死亡26例,多為合併有基礎疾病(腫瘤術後、肝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帕金森等)的老年患者。

3.2 實驗室檢查

發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炎性細胞因子(IL-2、TNF-α、IL-6、IFN-γ等)水平正常或稍高。嚴重者D-D二聚體升高,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

3.3 胸部影像學

因肺部平片漏診率高,推薦胸部CT檢查。早期病變局限,呈斑片狀、亞段或節段性磨玻璃影,伴或不伴小葉間隔增厚;進展期病灶增多、範圍擴大,累及多個肺葉,部分病灶實變,磨玻璃影與實變影或條索影共存;重症期雙肺瀰漫性病變,少數呈「白肺」表現,實變影為主,合併磨玻璃影,多伴條索影,空氣支氣管徵。胸腔積液或淋巴結腫大少見。

4.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診斷

4.1 疑似病例

同時符合以下2條:

流行病學史:發病前2周內有武漢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或有聚集性發病。

臨床表現:發熱;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4.2 確診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標準的基礎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標本行實時螢光RT-PCR檢測2019-nCoV核酸陽性。

5.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鑑別診斷

應與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其它病毒性肺炎鑑別,與肺炎支原體、衣原體、肺炎軍團菌及其它細菌性肺炎等鑑別。此外,還應與肺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機化性肺炎等鑑別。

需高度重視2019-nCoV合併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診斷。

6.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治療

6.1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治療場所

對於所有疑似病例,需要就地醫學隔離,對於輕症患者,可在門診隔離觀察或居家隔離觀察。所有回家觀察的患者都應該要求其一旦出現任何疾病的惡化表現應立即回到指定醫院集中治療。

對於符合如下標準之一而診斷為重症病例者,需住院治療:呼吸頻率增快(≥30次/分),呼吸困難;或吸空氣時指氧飽和度≤95%,或動脈血氧分壓(PaO2)/吸氧濃度(FiO2)≤300mmHg;肺部影像學顯示多葉病變或48小時內病灶進展>50%;qSOFA評分≥1分;合併氣胸;需住院治療的其它臨床情況。

對於符合如下標準之一而診斷為危重症病例者,需進入重症監護病房治療:出現呼吸衰竭,需要機械通氣;出現休克;合併其它器官功能衰竭。

6.2 一般治療

監測生命體徵、指氧飽和度,加強支持治療,保證充分熱量,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等內環境穩定。如患者無休克證據,建議使用保守的輸液治療。

6.3 氧療

立即對低氧血症的患者進行氧療。以5L/分的流速開始氧療,調整流速以達到非懷孕成年患者SpO2≥90%和懷孕患者SpO2≥92-95%為目標氧飽和度。嚴重的呼吸窘迫、中心性發紺、休克、昏迷或抽搐應在復甦過程中接受氧療使得 SpO2 ≥ 94%,其他人群達SpO2≥90%。需注意處理2019-nCoV感染患者的氧氣接口時,應做好接觸預防措施。

當患者出現呼吸窘迫、標準氧氣治療無效時,應考慮為嚴重的呼吸衰竭,通常需要機械通氣,可選擇高流量鼻導管吸氧(HFNO)或無創通氣(NIV)。HFNO和NIV系統不會產生廣泛的呼出氣擴散,故產生空中傳播的風險應該較低。HFNO不需要氣管插管,但是在高碳酸血症(阻塞性肺疾病加重,心源性肺水腫的加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精神狀態異常情況下,通常不應採用HFNO治療。如果患者可以耐受無創通氣,可以選擇NIV治療。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精神狀態異常的患者不應採用NIV治療。HFNO和NIV治療中的患者應密切監測,如果患者在短時間(約1小時)後嚴重惡化或無法改善,應該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內插管應由經過培訓的、經驗豐富的人員進行,並注意預防空氣傳播。有創機械通氣採取小潮氣量(4-8ml/kg)和低平臺壓力(<30cm H2O),以降低呼吸機相關肺損傷風險,建議每天進行大於12小時的通氣治療。

6.4 經驗性抗微生物治療

若有地方性流行病學史或其他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旅行史或接觸動物流感病毒)時,經驗療法應包括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或者膜融合抑制劑(阿比多爾)。

避免盲目或不恰當的抗菌藥物治療,尤其是聯合應用廣譜抗菌藥物。對於輕症患者,建議根據患者病情靜脈或口服給予針對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抗菌藥物,如莫西沙星或阿奇黴素。對於重症或危重患者,給予經驗性抗微生物藥物以治療所有可能的病原體。對於膿毒症患者,應在初次患者評估後一小時內給予抗微生物藥物。經驗性抗生素治療應基於臨床診斷(包括當地流行病學,藥敏數據以及治療指南等)。經驗療法應根據微生物學結果和臨床判斷進行降階梯。

6.5 合理的糖皮質激素治療。

由於缺乏有效證據及可能產生的危害,除非特殊原因,應避免常規皮質類固醇使用。可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酌情短期(3-5天)使用糖皮質激素,建議劑量不超過相當於甲潑尼龍1-2mg/kg.d。

6.6 抗病毒治療

目前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可試用α-幹擾素霧化吸入(成人每次500萬U,加入滅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韋/利託那韋每次2粒,每日2次。

7.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預防和防護

2019-nCoV感染肺炎的標準預防措施應該始終常規應用於醫療機構的所有區域。包括:手衛生;採用個人防護設備(PPE)以避免直接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以及不完整的皮膚等;預防針刺傷或者切割傷;醫療廢物處理、設備清潔和消毒,以及環境清潔。

執筆: 陳韜 陳廣 郭威 謝敏 馬科 嚴麗

審閱: 趙建平 李樹生 羅小平 寧琴

備註:本「快速指南」依據目前可獲得的病例數據以及診療經驗制定,將根據疫情發展和診治經驗的積累逐步完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when Novel coronavirus (nCoV) infection is suspected: Interim Guidance.(通訊員 童萱)

相關焦點

  • 武漢同濟醫院專家組更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快速指南》
    2020年1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救治醫療專家第一時間制定並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指南(第一版),現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世界衛生組織「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處置指南」以及武漢地區臨床一線診治經驗,修訂該快速指南,供臨床診治參考。
  • 全國確診217例新型肺炎病例
    通報說,武漢市在不斷規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預檢分診和發熱門診運行的基礎上,按照新修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進一步加大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篩查力度,同時進一步完善檢測方案,優化檢測流程,加快了檢測速度。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571例死亡17例,死亡病例病情公布!
    22日0—24時,24省(區、市)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31例,新增死亡患者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除1例53歲以外,其餘均為65歲以上老年人,80歲以上5例,分別患有癌症術後、肝功能損壞、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帕金森等慢性、基礎性疾病。13省(區、市)報告新增疑似病例257例。
  • 武漢同濟醫院王炎教授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提供新選擇
    意識了問題的嚴重性,汪大叔立即到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當地醫院建議他到上級醫院檢查和治療。 圖片右一 王炎教授 同濟醫院心內科王炎教授介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因部分與遺傳有關,主要表現為活動後呼吸困難、胸悶、暈厥等。
  • 中國頂級醫學專家堅守武漢,為重症患者阻擊死神!看「王炸」天團...
    根據今日最新疫情通報,武漢已連續2天新增確診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為零。在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醫療救治任務仍然繁重。目前湖北全省仍在院治療有6016例,其中重症1657例、危重症441例,多數危重症患者合併基礎疾病,救治難度較大。攻堅階段,重症救治面臨哪些新的難題?重症、危重症救治如何爭分奪秒和死神搶時間?
  • 武漢同濟醫院新增100多病例?衡陽護士感染致急診科被封?……
    該文傳「玫瑰西園社區新增2例確診病例」、「麗水康城小區又有新增病例」、同濟醫院新增100多例新冠確診病例、放鷹臺社區一劉姓婆婆在省人民醫院就診推諉的情況。3月22日凌晨,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涉疫大數據與流行病學調查組通報:《我最難忘的一天》披露武漢有新增確診病例的情況不實。
  • 武漢一線專家詳解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他們是窒息而死,過程很痛苦
    新冠肺炎患者因何而死?死亡特徵是什麼?2 月 26 日,預印本期刊 MedRxiv 發表了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論文《25 例新冠病毒肺炎死亡患者的臨床分析:中國武漢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試圖回答此問題,論文通訊作者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龔作炯。這項研究旨在總結新冠肺炎患者中死亡病例的臨床特徵,希望及早發現重症患者並降低其死亡率。
  • 「從零開始」到「患者清零」,武漢雷神山醫院今起關閉備用,現場直擊
    可以確定地說,這些患者新冠肺炎已經治癒了。」 袁玉峰介紹,由於這幾名患者有嚴重的併發症和基礎疾病,還需轉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ICU繼續救治,雖然患者已全部轉陰,但仍將與其他患者進行嚴格隔離。 袁玉峰: 「因為住院的時間很長,患者大多數都合併有器官功能障礙,後續器官功能的維護是重點。
  • 同濟醫院心內科為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提供新選擇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訊(記者李璟通訊員田娟白楊)9月23日,汪大叔將當地的檢查結果帶著再一次找到了同濟醫院心內科王炎教授,術後9個月來,隨著身體的恢復,原來胸悶、頭暈的症狀顯著緩解,狀態不錯,新冠疫情後他就上班,完全到以前正常的一個狀態,甚至更好一些
  • 同心致遠 協力融凍|以病例為基石,推動ALS診療進程——記肌萎縮側...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盧德宏教授提出,病程如此長的運動神經元損傷病例臨床還是比較少見的,但由於患者CK升高、血沉較快,是否可能合併其他疾病?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焉傳祝教授則認為,運動神經元損害疾病可能出現CK升高的情況,而由於患者ANA和RF升高,極大可能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解釋血沉較快這一情況。
  • 對新型冠狀病毒99例病例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研究
    ·論文通過研究2020年1月1日-20日武漢金銀潭醫院診治的99例患者,提出病毒的易感人群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男性,並披露了死亡病例均為急性多器官衰竭,展示了臨床救治的手段·臨床上主要使用抗病毒治療、抗生素治療和呼吸機機械通氣等手段通過對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20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診治的99例2019nCoV患者統計研究發現
  • 疫情反撲,癌症合併COVID-19,要當心這些因素!
    6月11日,看似平靜下來的COVID-19再次伸出了它的魔爪,北京連續發現多例本土確診病例,經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些病例均有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活動史。不過,據目前官方公布的病例情況顯示,多數確診病例屬於輕型或普通型,但卻再次提醒了大家,疫情尚未結束,同志們仍需警惕。
  • 上海專家組組長詳解:為何發病後4周是關鍵?如何從源頭上預防新發...
    這幾天,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等人組成的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一直在定點醫院治療確診患者,密切觀察動態。昨天,張文宏教授抽空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17例新型肺炎死亡病例病情公布,最早出現症狀的是在去年12月10日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浩洲 1月2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新數據,同時介紹了17例死亡病例病情。其中,死亡病例年齡最小48歲,最大89歲,多有既往慢性病病史,如肝硬化、粘液瘤、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
  • 解讀新型肺炎研究論文:每7.4天確診數增加一倍,患者多為60歲以上
    該論文作者來自中國疾控中心、湖北武漢疾控中心、湖北荊州疾控中心等十多家權威機構。研究結果顯示,病例年齡中位數為59歲,其中56%為男性,為240例,15歲以下兒童無感染病例。 但公開媒體信息顯示,2019年12月16日,大量不明肺炎患者住院。1月11日出現首例死亡病例。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首次向社會披露已有27例確診病例,所有病例均已進行隔離治療。 1月11日7時,武漢市衛健委官方通報顯示,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
  • 持續更新│湖北武漢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核心事件一覽
    詳情>>>12月8日武漢衛健委1月5日發布的第三份官方通報中,提及患者最早發病時間為2019年12月12日。1月11日官方通報中將最早發病日期更新為2019年12月8日。新京報記者 張勝坡 攝據人民日報消息,來自湖北省相關部門的消息稱,12月以來,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7例病例中,7例病情危重,其餘病例病情可控,有2例病情好轉擬近期出院。調查發現,此次肺炎病例大部分為華南海鮮城經營戶。
  • 15名武漢醫務人員感染,死亡增至4例;鍾南山:新型冠狀病毒能人傳人...
    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頻發室性早搏等基礎疾病。截至1月19日24時,武漢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98例,已治癒出院25例,死亡4例。目前仍在院治療169例,其中重症35例、危重症9例,均在武漢市定點醫療機構接受隔離治療。
  •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病急診科主任王凌航:幫危重症患者與死神抗爭
    武漢不明原因聚集性肺炎患者體內的病毒是人類歷史上確定的第7種可感染人的冠狀病毒(Human Coronavirus, HCoV),我國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1月1日,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作為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抵達武漢。
  • 發病後約10天為新冠肺炎轉歸分水嶺!專家分享重症患者救治關鍵點
    ◎ 王祝華「截至4月24日,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體外膜肺氧合治療4例,使用最長時間為35天,年紀最大的患者78歲,撤除單獨使用呼吸機的10例,使用最長時間為42天,年紀最大的患者85歲。」4月25日下午,北京市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了以上情況。
  •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組答疑解惑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入較複雜時期,1月2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特組織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單廣良,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日醫院副院長、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彬,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中日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詹慶元等權威專家,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