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2日,第四屆「康園論壇」在康有為故裡——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舉辦。來自北京、河北、江西、廣西、貴州以及廣東等地區的共16家高校與研究機構的42位學者齊聚丹灶,圍繞丹灶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展開研討。
本次論壇是丹灶鎮第十七屆康有為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丹灶鎮鎮委、鎮政府主辦。本次論壇一共有六大主題,設置有三個分會場。
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春來作主題報告
據了解,丹灶見證著珠江三角洲從形成、出現早期文明到產生全國性影響乃至在許多方面引領中國的過程,並在其中的若干關鍵節點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丹灶是明清嶺南思想文化的重鎮,是康有為的故鄉,是9位黃花崗起義烈士的故鄉,是中國近代機器製造業先驅陳澹浦的故鄉。丹灶百姓中普遍流傳的宋朝開村定居的歷史記憶,典型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開發的歷史。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春來教授的主題報告,從「珠江文明的早期開拓者」「對宋王朝的歷史記憶」「明清嶺南理學之光」「一個小鎮牽引的中國近代史」等四個方面對此進行了總結。
中山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國信發言
中山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國信表示,此次論壇是雙方合作展開深入研究的重要活動。丹灶的歷史,既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側面」,更是珠江三角洲歷史文化的一種特定類型,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必將對地域社會史和整個中國近代史產生重要影響。
南昌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黃志繁致辭
「南海和丹灶鎮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有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發掘。」南昌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黃志繁表示,今天的論壇是個美好的開始,與會學者的論題遍及丹灶和南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相信以後會有更多人加入到丹灶和南海研究的隊伍當中,丹灶和南海的歷史文化價值將被更多人認識到、體會到。
丹灶鎮黨委書記張應統
丹灶鎮黨委書記張應統表示,該論壇為丹灶和外部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強大的交流互動平臺。希望這一屆的康園論壇能夠繼續深入探究「有為水道的價值」,通過專家的「拋磚引玉」,讓其能夠真正的「橫空出世」,讓歷史照耀未來。
在分組討論中,與會學者從「丹灶歷史文化」「丹灶社會經濟」「丹灶歷史名人」「明清珠江三角洲的水利」「明清南海基層社會形態」「明清南海禮儀與秩序」等6個方面,深入發掘、呈現了丹灶璀璨宏富的歷史與文化。學者們也注意到了丹灶燦爛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關於葛洪的傳說、美麗的古村落、各種古祠、古廟等等。
12月11日上午,學者們還考察了「有為水道」沿線的仙崗、蘇村等古村,親身體會了優秀歷史文化如何在地方傳承、弘揚、活化,產生出積極的現代價值。(圖文:賴群英 梅玉珊)
責編:閆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