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學術會議紛紛延期 這將顛覆學術交流模式嗎

2020-12-21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傳統學術會議已經日現弊端,疫情或許將幫助我們開啟學術交流的新模式

作者/蔣寶尚、叢末 責編/賈偉

來源:AI科技評論(ID:aitechtalk)

近期,由於疫情影響,諸多學術會議或者改變會議程序,或者延期,或者取消,不一而足,對進入 21 世紀二十年代後人們的交流帶來莫大的困阻。然而,或許學術會議是時候該改變了,傳染病影響、氣候影響、籤證難辦、會議規模暴漲等等,諸多原因已經讓傳統的會議模式變得不再持續。那麼,在新的時代,學術交流應該有怎樣新的形式呢?

在前幾天,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教師,程龔發微博表示由於疫情,今年在臺北召開的WWW會議將著手準備遠程報告的方式。這是繼AAAI 2020 之後,又一個因疫情原因使用遠程報告的國際頂級AI學術會議。

註:WWW會議全稱是國際全球資訊網大會,創辦於1994年,每年舉辦一屆,屬於CCF和清華推薦的A類國際頂會,今年的接受率為19%。

正如程龔在微博表示的那樣,如果整個會議都這麼安排並順利召開,也算是對未來的學術會議探索了新模式。

畢竟,不管是工業界還是學術界,了解一個學科或一個行業的前沿、熱點,除了從期刊、論文中獲取,另外一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

參加學術會議不僅能夠了解前沿研究資訊,還可以現場交流,獲取更多學術資源。但參會方式顯然不只能限制在「親臨現場」。

近日,2018 圖靈獎獲得者 Yoshua Bengio,也在他的第一篇博客中從減少碳排放的角度,提倡減少線下會議,增加網絡辦會。

Bengio在文章中提到,作為科學家和學者,對於溫室氣體的排放負有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雖然舉行會議能夠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但是卻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航空旅行等碳足跡。

所以,Bengio倡議改變組織會議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航空旅行,減少碳排放。

其實,網絡辦會不僅是對於減少碳排放與重要的意義,在新冠狀病毒橫行的今天,對傳染病的嚴防死守也給了我們不一樣的啟示。

一、傳統會議模式受到多種限制

1、傳染病等重大公共事件

表現最明顯的就是2020年開年的第一個人工智慧大會AAAI 2020。2月2日,美國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並表示「過去 14 天曾到過中國的外國人(除綠卡和美國公民的直系親屬)禁止進入美國」。

隨後,據介紹大約800名來自中國大陸的與會者將錯過此次會議,這一人數約佔報名參加此次會議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針對這一情況,AAAI組織方也通過官網發布,為無法正常參會的論文作者提出了以「雲參會」為主的其他解決方案。

顯然,目前情況下,雲會議是因傳染病等重大公共事件而無法參會的最佳替代品。

AAAI不是個例,其實不光人工智慧領域,其他領域的會議改變組織會議的方式,部署雲參會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例如,在本周舊金山舉行的一場光電子行業活動上,一些中國企業仍然在旅行限制生效前按時到場。但由於不少中國公司無法參展,大會方匆忙重新安排了場地,用植物和座位替換一些展位。

此外,原本計劃在今年4月17日到19日在北京召開的世界頂級的計算機安全會議DEF CON,也因新型冠狀病毒而被取消。

2月13日凌晨,世界最大手機展MWC(全球移動通信大會)的主辦方 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也在官網發布最新通告,正式宣布取消原定於 2 月底在巴塞隆納舉辦的 2020 年MWC。這也是自創辦以來,GSMA 首次宣布取消舉辦大會。

所以,傳染病等重大公共事件是會議召開最大的不可抗力因素之一,給現場參會帶來阻礙是不可避免的,在特殊情況下,如果仍想保持思想交流、思想碰撞帶來的學術氛圍,必須改變原有的會議模式。

2、困擾參會者多年的籤證問題

除了傳染病等重大公共事件,困擾參會者多年的籤證問題也是必須部署雲會議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頂級的學術會議多在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地區舉辦,然而北美地區籤證條件的「苛刻」一直被眾多參會人員所詬病,而在過去的兩年半時間裡變得更為嚴重。

例如2018 年,信息檢索領域知名學者 Maarten de Rijke 因籤證問題無法赴美參加信息檢索頂會 SIGIR。

在舉行過去的 ICLR 2019 大會中,也有一批科學家因為籤證問題而被美國拒之門外。

加拿大對籤證的發放也非常嚴格,例如在NeurIPS 2019會議開幕之前,加拿大拒絕向計劃參加 NeurIPS 和 Black in AI 研討會的大量 AI 研究人員和研究學生發放旅行籤證。加拿大 AI 大佬 Hinton、Bengio 介入溝通之後也沒能解決問題,這也成為 ICLR 2020 將選址非洲舉行的直接原因。

另外,獲取籤證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舉例來說,你必須先向美國使館提交申請,而美國、法國這種國家申請要花一個月,俄羅斯等國可能要花一年。

在辦理籤證的一些預約階段,大使館有95%的可能會把你的護照和證明文件推到行政處理部門,這又要花掉2個月的時間。不過,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研究人員和工程師身上,因為在政府看來,這些人是可疑的,他們可能會留下來。

3、參會人數太多會讓參會體驗打折扣

參與人工智慧學術會議的人數變化情況

參會人數太多也是阻礙線下會議的一個因素。隨著人工智慧的火熱,AAAI、NeurIPS、CVPR 等頂級學術會議的影響力也愈來越大,每年接收論文、參會人數的數量連創新高。

例如2018年NeurIPS 參會人數近 9000,且出現了 11 分鐘大會門票被搶光的盛況。2019年的NeurIPS會議規模更是達到了萬人規模,而門票售賣方式將「先到先得」原則更改為「抽獎」原則。

會議人數太多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個是會議場館容量和服務人員有限,無法為參會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加上空間上的擁擠,會讓參會者的參會體驗大打折扣。

參會人數太多意味著海報、演講、主題互動太多,這意味著僅僅想要弄清楚應該嘗試什麼和關注什麼內容就是一個挑戰。

儘管有人數多的會議確實可以促成很多對話,但另一方面也為對話設置了阻礙,在如此大的規模下,如果不制定明確的計劃,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遇到一些「大牛」。

隨著提交的論文越來越多,審稿需求也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審稿質量差異也凸顯了出來。例如在NeurIPS 2019中 ,一些真正存在學術道德隱患的論文也成功通過了本屆會議的審稿程序。

4、低碳減排

東海岸發生的一次「炸彈氣旋」,這讓參加會議的學者無法動彈。

前面也提到,Yoshua Bengio 在他的第一篇博客中就提倡減少線下會議,從而減少碳排放。據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學者估計,參加學術會議和講座的航空旅行約佔校園「碳足跡」的三分之一,這相當於一個擁有27500人口的城市一年的「碳足跡」總量。

一次飛行會「貢獻」多少溫室氣體呢?這麼來說吧,假設你買了一張從波士頓到舊金山的往返機票,途中需要一次中轉。那麼你這次旅行將向大氣中釋放0.78噸的碳。

非得長途旅行才能參加的國際會議不僅助長了氣候變暖,也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那些試圖在2018年1月的「 炸彈旋風 」中參加紐約市「現代語言協會大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Convention)的人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2018年紐約的「炸彈旋風」氣候,便打亂了當時計劃參加現代語言協會大會的學者的出行安排。

顯然,放棄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是非常困難的,現場參會時候,學者們可以認識新的朋友,可以領略會議地址的人文風情,可以和志趣相同的人邊喝咖啡邊交談.......是的,這種形式可以建立更加真實的聯繫。

但是,如果雲會議模式能夠讓參會者進行線上的有效溝通和交流,那麼原來的溝通習慣,以及關係培養習慣是否可以轉變呢?

5、傳統會議費時費力

大家都知道,傳統會議模式的管理幾乎都是人工進行操作,這樣耗時又費力,效果極低,會議組織過程繁雜,而且容易出現紕漏。

另外,會前紙質資料與銘牌準備過程繁瑣、工作量大且缺乏應變能力,會務過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紙質材料,而當議程或材料變更,會務組工作量及投入會更大大。不僅如此,會議材料的信息安全缺乏有力保障,機密信息也易被洩露。

而對於參會者來說,難以及時了解會議進程,跟進會議進度;演講信息集中於傳統大屏幕,距離遠者觀看困難,且不便實時交互。

而在理想的雲會議時代,數據的傳輸、處理、存儲全部由視頻會議廠家的計算機資源處理,用戶完全無需再購置昂貴的硬體和安裝繁瑣的軟體,只需打開瀏覽器,登錄相應界面,就能進行高效的遠程會議。

相關人員不必再因為一次商務交流而付出硬體設備、IT支付、專業通訊設備、差旅費用等成本。也就是說,使用雲會議後,用戶將不再需要進行會議系統 採購、維護、部署,也沒有任何先期資金投入,只需支付實際使用費用,同時也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

二、雲會議的缺點

前面盤點了現場參會的一些缺點,那麼雲會議是最好的替代品麼?我們先從雲會議的定義來看。

業內對雲會議的定義是基於雲計算的會議:

雲會議是基於雲計算技術的一種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會議形式。使用者只需要通過網際網路界面,進行簡單易用的操作,便可快速高效地與全球各地團隊及客戶同步分享語音、數據文件及視頻,而會議中數據的傳輸、處理等複雜技術由雲會議服務商幫助使用者進行操作。

國內雲會議主要集中在以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為主體的服務內容,包括電話、網絡、視頻等服務形式。那麼視頻會議與雲計算的完美結合,能否帶來最便捷的會議體驗。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前面也提到現場參加會議最主要的是能夠培養感情,現場進行學術交流,讓學生感受學術氛圍。

1、缺乏學術交流的氛圍

參加學術會議的收穫往往不止於見牛人、聽報告、學功力、長技能,很多時候它能夠給參會者一種「學者」的身份,來觀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甚至觀察我們自己。

單純從收益方面考慮,如果和論文研究的時間點契合,去這樣的場合宣傳自己的研究是有益無害的。詢問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和不同的人找共同的興趣點,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在很多領域,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研究相對比較冷門主題。參加學術會議,現場發言不僅能夠讓更多人知道你的工作,如果口才過硬還能把「學術路人」拉到你的陣營,努力讓自己的學術成果表現得更有價值。

而從學生的角度而言,雲會議可能會讓學生們無法獲得切身的參會體驗,得不到很好的鍛鍊。

學術會議的目的在於思想的交流,你一個思想,我一個思想,經過交流就分別擁有兩個思想了。實際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學術會議上的交流和訴求可能各有側重點:

本科生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尚未確定,如果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在學術會議現場與大牛面對面交流 ,對於培養下一代學術新人有著無比珍貴的意義。

對於研究生來說,參加學術會議能夠鍛鍊口才,讓自己的學術成果得到同行的指正、指導和認可,不僅如此,還可以結實一些國外的教授,積累人脈。如果你未來打算在國外讀博,也是一次了解國外情況,認識大佬的好機會,沒準之後申請的老闆就認識某個去這次會議的教授......

至於博士生,將會是他們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向學術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絕佳機會。如果恰好能夠在會議上碰到志同道合的人,說不定還能意外收穫一份滿意的工作或者「收割」到一群創業導師和夥伴呢!

2、如果技術跟不上,會導致會議故障、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等風險

當前雲會議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線容量、網絡延遲問題,雖然5G勢頭越來越猛,對於解決網絡延遲,數據傳輸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是畢竟還沒有大規模商用,目前的網絡還支撐不了像NeurIPS這樣的萬人規模雲參會。畢竟與現在的視頻直播不同,雲會議還需要實現的,更多的是讓每一個參會者都能獲得一種參與感。

更重要的是,傳統會議上的面對面交流,能否轉換成網絡中的點對點交流,即一個學生想要向大牛請教問題,應該如何實現?顯然,目前的雲會議還沒有攻破這個技術難點。另外,雲會議數據的傳輸、處理、存儲是否安全?也是需要考慮的事情。

三、雲會議應該怎麼開?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那麼雲會議究竟怎麼開呢?Bengio在其博客中給出了幾個建議:

1、每個人都待在家裡,同時連線全球各地,拋棄原有的在一個地點舉行大型會議的情況;

2、保留一些面對面的交流活動;

3、保證所有會議網站的網絡質量,讓所有參會者都可聆聽演講者的談話;

4、使用現有的Web工具向演講者詢問問題。

1、AAAI 2020 雲會議初嘗試

AAAI 2020組委會針對大量中國學者無法成行的情況,對會議作的調整可以說是一次有效的嘗試,在具體施行過程中,組委會除了建議論文作者儘可能來會場進行報告外,還有4點建議可供參考:

1、如果實在無法成行,可讓能到現場的同事替講;

2、如果實在找不到替講的同事,也可以錄製一段視頻(oral 或 poster),並郵件發給領域主席;

3、如果是 20 分鐘的 full oral,那麼屆時領域主席會發起一個電話視頻,進行遠程報告;

4、如果參加evening poster環節,可以讓到現場的同事帶過去;如果找不到人,AAAI也提供代為列印和張貼的服務,不過要收取96美元的服務費。

當然AAAI 2020 的這種解決方案只是針對部分無法成行的中國學者,而非真正的「雲會議」。但AAAI 2020 也成為歷史上首個以大規模錄播+直播的方式召開的學術頂會,這也預示這一個學術交流新模式的到來。

2、新型會議本身的召開形式,化「大」為「小」

新型會議本身的召開形式,也是一種有效方法,即化「大」為「小」,儘可能地將整個會議「分割」為數個像Workshop或Tutorial那樣百人規模的小會議,讓參會者有選擇性地參加,以適應目前的一些雲會議平臺所能承擔的在線視頻人數負荷。

目前使用較多的雲會議平臺 Skype,Zoom,Webex,Connect和GoToMeeting等,雖然最多可容納50人參加,但是經過安排協商可以容納250人,並且還可以實現分組討論。

因此,如果各個小會議的規模能夠控制在百人左右的規模,即便是使用現有的雲會議平臺,會議也能夠較為順利地「舉辦」。

針對參會者交流本身,可以輔之以建立在線社群的方法,比如說以重磅演講者或者Workshop、Tutorial組織者命名分別建立對應的討論組,讓有提問或交流需求的參會者有針對性地進入對應的討論組,實時地與「群主」以及討論組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和溝通。

3、科技公司任重道遠:需開發出更強大的雲會議技術和工具

當前的一些遠程會議軟體雖然在遠程辦公協作場景下能夠運作良好,但是在如果運用到大型的學術會議則存在很大的技術瓶頸。

5G大規模商用的時代即將來臨,VR技術也逐漸成熟,能否打造線上虛擬世界場景應該是科技公司接下來的創新重點。

一些科幻電影或小說中描述的虛擬會議場景中,員工無論身在何地,都可隨時進入虛擬會場,和身邊參會者打招呼交流。在虛擬會議世界裡,公司各個部門在各自的區域內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如果你需要找參會者交流,你只需行走到他所在區域即可交流溝通;在虛擬會議世界裡,參會人員可以互相討論頭腦風暴,PPT播放演示、學術論文查看討論、視頻播放等等。

正如上述「頭號玩家」動圖所展示的那樣。只需帶上遊戲頭盔便可以在虛擬世界裡做你想做的一切!

2020年,作為21世紀二十年代的開端,似乎是一個魔幻之年。但何嘗不是一個變革之年呢?全民網課必將帶來網絡教育的蓬勃發展;傳統會議紛紛取消又何嘗不是一場變革的前奏呢?這無論對於雲會議廠商,還是舉辦會議的組織來說,都是一項充滿機遇的挑戰。

相關焦點

  • 線上線下只是形式 學術會議內核在於解決問題
    「親愛的獲獎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決定取消今年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地理科學聯盟(EGU)大會。做出這個決定乃形勢所迫,我們對此深表遺憾。但我們相信,這個決定符合所有與會者及其所在社區的利益。」
  • 疫情所迫,歐洲最大科學會議取消,「雲開會」迎來春天?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親愛的獲獎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決定取消今年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地理科學聯盟(EGU)大會。做出這個決定乃形勢所迫,我們對此深表遺憾。但我們相信,這個決定符合所有與會者及其所在社區的利益。」
  • 受新冠疫情影響,日本動畫紛紛宣布延期
    作者 | 大海裡的針 雖然日本並不是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但是出於安全考慮,很多日本動畫製作公司採取了居家辦公模式,也由此導致了動畫製作進度的延緩。
  • 清華大學將視疫情發展制定返校方案,優先考慮畢業生返校需求
    針對學生關心的畢業和返校問題,今天,清華大學表示,學校將視情況制定返校方案,優先考慮擬畢業生返校需求;對於因疫情影響無法按時完成學位論文的,可適當順延至8月畢業,將在8月13日新增一次畢業及學位審議。《方案》中已明確「疫情防控期間,允許各院系採取靈活形式開展學術活動,可以線上學術活動替代線下學術活動」。清華研究生院和教務處本次明確,以「雲沙龍」、「雲講座」模式解決研究生參加學術活動和報告次數認定問題,屬於以線上學術活動替代線下學術活動,這種做法是認可和支持的。
  • 受疫情影響,阿石創募投項目再延期
    集微網消息,12月27日,阿石創發布關於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延期的公告稱,公司結合目前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實際進展情況,在項目實施主體、募集資金項目投資用途及投資規模都不發生變更的情況下,公司將該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時間延期至2021年6月30日。
  • 北京·平谷世界休閒大會延期至4月舉辦 採取「線上+線下」模式
    記者從平谷區第五屆人代會第七次會議上獲悉,北京·平谷世界休閒大會主會場已於近日啟動試運營,休閒大會將採取「線上+線下」的模式,並延期到今年4月舉行。項目總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展覽空間面積約1.4萬平方米,分為東側會議區和西側展覽區兩大主體功能區。平谷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底志欣介紹,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已實現竣工驗收,於近日啟動試運營。主會場的酒店和商業配套也基本完工,正同步開展酒店運營測試、商業街區優質資源引入等工作。配套水、電、氣、熱、路、交通等市政基礎設施已經齊備,戶外展示區、水環境治理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 疫情影響下,你的電影券、健身卡、優惠券延期了嗎?
    不過,3月中旬時她收到教練的通知,對方主動將合同延期3個月。如果不是門口要測溫的標誌,很難看出這是疫情後復工的健身工作室。但其實,人氣也是在4月後才逐漸好轉。「這並不是個容易的決定。」零損普拉提負責人曼曼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1月20日到3月,工作室基本停擺,但租金、水電費,以及員工工資的支出卻依舊堅挺。
  • 河北省營養學會第六屆第四次學術會議召開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鄭佳)為推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落實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健康目標,促進健康行為,由河北省營養學會主辦的第六屆第四次學術會議於11月21-22日在河北醫科大學召開,河北省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第二屆婦幼營養培訓班也同時舉行。受疫情影響,本次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 疫情下的十大科技展會,取消和延期都是命
    ▲ 疫情對科技行業帶來很大影響疫情的爆發,不僅僅對於人們的生活影響巨大,也讓科技界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損失。近期要舉辦的科技盛會紛紛發表聲明,取消或者延期舉辦,讓人始料未及。受到疫情的影響,谷歌也宣布取消了線下大會,改為了為線上直播的形式,這也是I/O開發者大會舉辦以來的首次。I/O 開發者大會也成了疫情而取消的又一個重要科技展會。
  • 克羅埃西亞奧帕提亞第36屆天然氣國際學術交流會議邀請
    中文譯文(供參考):克羅埃西亞天然氣行業信息諮詢中心有限公司發布有關克羅埃西亞奧帕提亞第36屆天然氣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的邀請信息克羅埃西亞奧帕提亞第36屆天然氣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會議概況:克羅埃西亞天然氣行業聯合會(HSUP)和克羅埃西亞天然氣行業信息諮詢中心(有限公司)誠邀天然氣以及能源行業學者、能源組織和機構以及能源公司負責人參加中歐和東南歐最大的國際天然氣行業國際會議和展覽
  • 日語考試相繼延期…疫情將對日本留學生籤證申請產生何種影響?
    最近,日本政府內閣會議決定並公布了一項政令,將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分別指定為基於《感染症法》的「指定感染症」和基於《檢疫法》的「檢疫感染症」。也就是說,不論國籍,感染者的醫療費用將由日本政府承擔。
  • 疫情下的十大科技展會 取消和延期都是命
    春節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紛紛戴上口罩,新冠病毒無情的剝奪了人類自由呼吸空氣權利。疫情的爆發,不僅僅對於人們的生活影響巨大,也讓科技界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損失。近期要舉辦的科技盛會紛紛發表聲明,取消或者延期舉辦,讓人始料未及。本期浪人觀察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受到疫情影響的科技盛會。
  • 因疫情影響,這幾部動畫電影或將延期,撞檔成諸神黃昏
    近段時間有不少動畫劇場版都宣布製作完成,原本是計劃安排在近段時間內上映,不過眾多網友都知道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日本那邊也不得不開始對這次病毒傳染的防護重視起來,不少關於需要聚集人群的活動都紛紛停止,其中就包括不少動畫劇場版的上映時間。
  • 浪人觀察:疫情下的十大科技展會 取消和延期都是命
    疫情對科技行業帶來很大影響疫情的爆發,不僅僅對於人們的生活影響巨大,也讓科技界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損失。近期要舉辦的科技盛會紛紛發表聲明,取消或者延期舉辦,讓人始料未及。本期浪人觀察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受到疫情影響的科技盛會。
  • 大量學術會議取消,新冠病毒讓學術界迎來「衰退潮」
    來源:環球科學位於義大利米蘭的一所大學因疫情而關閉,許多實驗室也只能選擇停止工作。攝影:LUCA BRUNO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發展,各個行業都逐漸受到影響,而科研領域也難逃疫情的衝擊,包括癌症和慢性疾病的臨床試驗、國際合作項目、極地科考都可能因此減速甚至停滯。
  • 西京學院舉行第一屆財務會計和公司披露學術會議
    中國教育在線陝西站訊 12月20日,「第一屆財務會計和公司披露學術會議」在西京學院(線上)舉辦。  會議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高層次跨領域的交流平臺,來自北京大學、耶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權威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蒞臨會議演講和匯報。  會議由西京學院副校長黃文準教授和會計學院院長李海霞主持。
  • 受疫情影響 萬芳臺北小巨蛋演唱會宣布延期
    來源:新浪娛樂萬芳新浪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臺灣已有不少大小型演出紛紛宣告延期、取消,上半年的華語歌壇顯得相當冷清,稍早萬芳演唱會主辦單位也宣布,原訂6月13日舉行的小巨蛋演出宣告延期,萬芳表示:「其實很平靜
  • 受疫情影響《坎巴拉太空計劃2》延期至明年秋季
    按照原計劃,新增大量內容的《坎巴拉太空計劃2》應該在2020年內上市,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款遊戲已經正式延期到2021年秋季。坎巴拉太空計劃官方推特昨天晚上發布了延期的公告。在公告中官方表示他們在《坎巴拉太空計劃2》加入了龐大的新要素,遊戲的開發時間超過了原本的預期,加上全球都受到來自疫情的影響,團隊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新困難和挑戰。做出延期的決定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 第一屆財務會計和公司披露學術會議在西京學院舉辦
    中國教育在線陝西站訊 12月20日,「第一屆財務會計和公司披露學術會議」在西京學院(線上)舉辦。  會議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高層次跨領域的交流平臺,來自北京大學、耶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權威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蒞臨會議演講和匯報。  會議由西京學院副校長黃文準教授和會計學院院長李海霞主持。
  • 受疫情影響,名偵探柯南相關活動延期舉行!網友:病毒報復柯南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近迅速在全球蔓延,多個國家首次出現確診病例,鄰國日本的疫情勢如破竹,變得越來越嚴峻起來。當中國慢慢趨於穩定下降,海外卻將警報拉響至全球級別。最近,名偵探柯南官方發布聲明,因為受疫情的影響,將於日本池袋3月6日舉行的#名偵探柯南#「光與影的天空都市」活動將延期舉行。